校注说明

《医方便览》由明代儒医殷之屏撰,成书于明万历十年(1582),是一部综合性临床方书。时称“命方甚约,计效最奇,信医之关键也”。

殷之屏,又名殷次台,为四川遂宁(属古棠城)人,生卒不详。由初刻者夏镗序知,殷之屏“少业儒,有天下之志,时无知遇,乃移其心志于医”。业医三十余年,博览群书,钻研医道。尝苦方帙各持一家,执之漫无要领。一日,阅皇甫氏世传《明医指掌图赋》,慨然其立论详,括方尽。乃从而折衷之,补偏脱冗,执简剔繁,论极根源,症察标本,其处方分类,一皆增损参酌适宜。历经三载,编成此书。此书总体思路受先儒守约尽博思想影响以及《伤寒指掌图》《明医指掌图赋》的启发。其自序曰:“医书浩瀚,学者不便观览。每思先儒谓学者必务知要,知要则能守约,守约则足以尽博。此非独入道者为然,虽医学无不以此为向方者。”首卷列述运气、经络、病机、医旨,病机赋(注明为皇甫中撰);一至四卷,仿照《明医指掌图赋》咏注一百个病,先咏病原治法,并逐句作注,各方又列其下,“俾学者熟而诵之,因病以求法,因法以用方,庶乎守约尽博而医要亦几矣。书成,因名之曰《医方便览》”。

《医方便览》共五卷。首卷为总论,包括运气要略、运气论、经络要略、君臣佐使论、医旨、病机赋。卷一至卷四按内外妇儿各科,共列一百种病证,每种病证先总论其病因病机、证候治法及方剂名称,次列方剂组成与加减。

《医方便览》两次刊刻,刊刻者均为陕西临洮府知府。作者殷之屏与初刻者夏镗均为蜀棠城人,《临洮府志》载:“知府夏镗,四川大足(属古棠城)人,由进士,万历六年。”时值夏镗任临洮府知府,二人均有医国医民之心,因而此书得以官刻。本书第二次刊刻者也是一位临洮府知府。重刻序由中宪大夫陕西临洮府知府季佺子夏,于康熙岁次戊午季春之吉执笔。《临洮府志》载:“知府季佺,直隶真定人,将才,康熙十四年任。”由重刻序得知,为了子弟之好学者,季佺刻板印书,为此在府库中获旧版百余页。询问旧吏,回答说“此《医方便览》旧刻也”。散乱遗失,仅剩下这些。因此命令搜括板示,遂得全书四卷。即付梓工,照原书刻板,两个多月书成。经过与初刻版对比,补刻版面不足三分之一,字貌粗陋,刻工潦草,有多处随意改写,校改之处少,参考价值较小。所以,第二次刊刻是一次补刻,不能算重刻。《医方便览》现存初刻本与康熙十七年(1678)残版补刻本。

本次校注以夏镗初刻本为底本,以季佺重印补刻本为校本,以《明医指掌》为参校本,所引诸书为他校本。校勘和注释的原则是:

1.采用现代标点方法,对原书进行重新句读。

2.凡原书中的繁体字,均改为简化字。

3.凡底本中因刻写致误的明显错别字,如日曰混淆、己巳不分者予以径改,不出校记。

4.凡异体字、古字、俗字,如查与楂,燻与熏,棃与梨等径改为简化字,不出校记。通假字一律保留,并出校记说明本字。

5.对个别冷僻字词加以注音和解释。

6.凡底本与校本互异,显系底本误、脱、衍、倒者,予以勘正,并出校说明据改、据补、据删、乙正之版本、书名或理由。若难以判断是非或两义均通者,则出校并存,不改原文,或提出倾向性意见。若属一般性虚词,或义引、节引他书而无损文义者,或底本不误而显系校本讹误者,则不予处理。凡底本与校本虽同,但据本书体例、文义判定确属有误者,亦予以勘正,并出校注明校改理由。若虽疑有误而难以判定者,则不妄改原文,只出校注说明疑误之处。

7.因改为简体横排,原书中代表上文的“右”字,一律改为“上”字。

8.底本首卷正文前的“蜀遂宁殷之屏集棠城夏暹校正”及其余各卷正文前的“蜀遂宁殷之屏咏注棠城夏暹校正”字样,每卷终均有“首卷终、×卷终”字样,今一并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