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穴位埋线的工具
第一节 穴位埋线工具的演变
针灸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已对针灸的理论和临床有了较系统的记载,伴随着科技前进的步伐,传统针灸治疗学也不断发展,至今已形成两大分支学科,一支是以毫针治疗为主,另一支则是以“带刃针具”治疗为主,穴位埋线属于后者。
针具的发展演进过程大致可分为砭石、九针、毫针几个阶段,在各个不同阶段,带刃针具均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当代,带刃针具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
一、砭石时期
约在14000年前旧石器时代后期,就已经出现了以石为针和以石为刀进行治病的砭石疗法。《说文解字》称“砭,以石刺病也”,《灵枢》称“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从1955年出土的剑形砭石、1965年出土的锛形砭石及1966年出土的刀形砭石来看,可以说砭石是最初的带刃针具。
二、九针时期
约从公元前十几世纪起,随着冶炼术的发明,开始出现了金属针,并逐渐发展成青铜器、铁制等多种针具,泛称“九针”。从1978年出土的西汉青铜针(长4.6cm,一端为圆锥形锐锋,另一端为宽0.3cm的扁平弧刃),明、清等朝代医书中所绘的镵针、锋针、铍针,以及河南南阳医圣祠内陈列的历代针具中,又可看到不断发展的带刃针具。
三、毫针
“九针”在演变过程中,镵针被梅花针取代,锋针被三棱针取代,而铍针则被手术刀所取代,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带刃针具的作用逐渐淡化,几乎统一由毫针替代。
四、现代针
随着针灸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不断丰富和提高,针具也得以发展和创新,并从传统九针中分离出来,形成现代针灸器具(皮肤针、芒针、巨针、火针、皮内针等)和现代带刃针具(小宽针、小针刀、针灸刀、新九针、带刃针、松针、微针刀、铍针、刃针、埋线针、埋线针刀等)。据初步统计的资料,师怀堂的新九针(1950年)、高谦的新砭针(1958年)、黄荣发的小宽针(1968年)、任志远的针灸刀(1970年)、朱汉章的小针刀(1976年)、肖万坤的松针(1994年)、黄枢的微型外科手术带刃针具(1996年)、田纪钧的刃针(2001年)、董福慧的铍针(2002年)、杨才德的埋线针刀(2014年)等有较大的影响。近年又派生出水针刀、注射针刀、激光针刀、刀中刀等,它们各有所长。
五、专用埋线工具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埋线工具也日新月异,按照时间顺序,由19世纪60年代使用的三角针、腰椎穿刺针,发展到一次性专用埋线针、埋线针刀等,工具进入了微创微痛时代。专用工具的种类和其使用的操作技巧、方法有关,此项内容将在以后的章节中综合论述。
常用工具的比较:毫针、手术刀、针刀、埋线针刀的异同点
第二节 穴位埋线工具及操作方法
穴位埋线时,要根据病情需要和操作部位,选择不同种类和型号的埋线工具和外科缝线。其中,套管针一般可由一次性无菌注射针配适当粗细的磨平针尖的针灸针改造而成,或用适当型号的腰椎穿刺针代替,也可以选用一次性成品注射埋线针,或其他合适的替代物。穴位埋线的方法主要依赖于埋线的工具,根据埋线的方法,我们把埋线工具分为以下几种:
一、套管针埋线法
套管针(trocar)是指内有针芯的管形针具。对拟操作的穴位以及穴周皮肤消毒后,取一段适当长度的可吸收性外科缝线,放入套管针的前端,后接针芯,用一手拇指和食指固定拟进针穴位,另一只手持针刺入穴位,达到所需的深度,施以适当的提插捻转手法,当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可吸收性外科缝线埋植在穴位的肌层或皮下组织内。拔针后用无菌干棉球(签)按压针孔止血。
二、医用缝合针埋线法
在拟埋线穴位的两侧1~2cm处,皮肤消毒后,施行局部麻醉。一手用持针器夹住穿有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的皮肤缝合针,另一手捏起两局麻点之间的皮肤,将针从一侧局麻点刺入,穿过肌层或皮下组织,从对侧局麻点穿出,紧贴皮肤剪断两端线头,放松皮肤,轻揉局部,使线头完全进入皮下。用无菌干棉球(签)按压针孔止血。宜用无菌敷料包扎,保护创口3~5天。
医用缝合针埋线法
三、埋线针埋线法
埋线针(thread-embedding needle)是指一种针尖底部有一小缺口的专用埋线针具。在穴位旁开一定距离处选择进针点,局部皮肤消毒后施行局部麻醉。取适当长度的可吸收性外科缝线,一手持镊将线中央置于麻醉点上,另一手持埋线针,缺口向下压线,以15°~45°角刺入,将线推入皮内(或将线套在埋线针尖后的缺口上,两端用血管钳夹住,一手持针,另一手持钳,针尖缺口向下以15°~45°角刺入皮内)。当针头的缺口进入皮内后,持续进针直至线头完全埋入穴位皮下,再适当进针,把针退出,用无菌干棉球(签)按压针孔止血。宜用无菌敷料包扎,保护创口3~5天。
埋线针埋线法
四、手术刀埋线法
1.切开埋线法 在选定穴位消毒后,做浸润麻醉,用手术刀尖顺经脉走行纵行切开切口皮肤0.5~1cm,然后用止血钳钝性剥离皮下组织至肌层,并在穴位内按揉数秒钟,待产生酸、胀、麻样感觉后,将羊肠线1~2段(长0.5~12cm)埋入切口底部肌层,与切口垂直。切口处用丝线缝合后,盖上无菌纱布,5~7天拆线。
2.割治埋线法 在局麻皮丘上,用手术刀纵行切开皮肤0.5cm,用特制的小拉钩或钝性探针,在穴位底部,上下左右拉动按摩,适当摘除脂肪或破坏筋膜,用力要轻柔,使之产生强刺激后,将肠线植入穴位底部,无菌包扎5日。此法可加强和延长对穴位的刺激,增强疗效。
3.切开结扎埋线法 先在穴位两侧或上下做两个局麻皮丘,用手术刀在一侧切开皮肤0.2~0.5cm,用弯止血钳插入切口做按摩,得气后,将羊肠线穿入弯三棱缝合针并从切口刺入,穿过穴位深处至另一侧切口处出针,来回牵拉,得气后从出口处再进针(较第一针浅)至切口,将两线头拉紧并打结,将结埋入切口,包扎5~7天。
五、注射器注射针头埋线法
操作前将羊肠线从9号注射针头的针尖处装入针体(此时毫针稍退后),线头与针尖内缘齐平。穴位皮肤消毒,术者左手绷紧皮肤,将针头快速刺入穴内1.5~2cm,稍做提插,待气至。然后将针芯内的毫针向内用力,同时缓慢将9号针头退出,使肠线留于内,针头将出皮肤时,用消毒纱布压住针尖部出针,查无线头外露,胶布固定。操作时注意4个要领:①稳:稳定心神,呼吸稳、体位稳、持针稳;②快:指进针动作要快;③缓:一是指缓退针,二是指用毫针缓缓向内推进;④查:将压住埋线穴位的纱布轻轻抬起,细查羊肠线的线头是否暴露在外,如未露,则用胶布将纱布固定,以保护针孔不受感染,此法又称简易埋线法,又叫注线法。
六、一次性无菌微创埋线针埋线法
一次性无菌微创埋线针是在套管针或注射器针头或腰穿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型针具。一次性埋线针由工业化技术生产,物美价廉。
一次性无菌微创埋线针是一种特制针具的微创套管、穿刺埋线器具,用不锈钢材料制成类似穿刺针样,长度5~7cm,套管尖端有斜度,尖锐,针芯尖端呈平面,与套管尖端平齐。常用的埋线针具有7#、9#、12#、16#。7#用于面部美容、颈部及手足穴位,9#、12#为常规用针,16#对肌肉丰厚的穴位、腰椎病、疼痛性疾病和慢性顽固性疾病应用较多。一次性医用埋线针由工业化技术生产,解决了每个医生用穿刺针改造针尖的烦琐过程,更具针体细、锋利、无菌、疼痛反应小的优点。
一次性埋线针操作时不需要特定的手法,始终随意无虑地进退针芯,可以明显减轻医生操作的疲劳;可以自控针芯,防止下滑顶线;可以避免指端对针身下部的污染;线隐针孔,可以减少进针阻力和线体污染;持握得手又针头锋利,不再发生针过筋膜用力时手怯的心态,而且在无局麻下埋线可以使疼痛很小;其结构合理而精巧,工艺简化成本低,非常适合大批量生产,包装密封,无毒无菌,功能全面,为广泛开展穴位埋线疗法创造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七、线体对折旋转埋线法
随着线体的发展,更多的羊肠线、胶原蛋白线被性能更优的PGA或者PGLA线替代,这些线体比较柔软,常规使用一次性无菌微创埋线针操作时,多数情况下“边推针芯、边退针管”的动作会卡线,所以杨才德等总结大家的经验,提出了“线体对折旋转埋线法”,不但很好地解决了卡线的问题,而且使操作变得更加简单。具体方法:取一段PGA或PGLA线,放入针的前端,线在孔内外的长度基本保持相同,不要针芯,刺入穴位时,线在针尖处被压而形成对折,在确保针孔外的线体进入皮肤并获得针感后,旋转、退出针体,即完成了一次埋线,这种方法我们归纳为“线体对折旋转埋线法”。
“线体对折旋转埋线法”具有广阔的前景,它是针对一次性无菌微创埋线针的又一次创新和改制:取消了针芯,节约了大量的材料成本;使操作者的动作更加简化,在减轻医生劳动强度的同时,可以为更多医生学习本技术提供可能;解决了穴位埋线疗法与现代科技发展接轨的难题,又一次使穴位埋线实现了飞跃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