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古医籍对肺脏的论述

对肺脏的论述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病能论》曰:“肺者,脏之盖也。”阐述肺在脏腑中位置最高,覆盖诸脏腑。肺又称“五脏之华盖”,如《中藏经·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之法》所说:“肺者,魄之舍,生死之源,号为上将军,乃五脏之华盖。”《外科正宗·卷之二》指出:“盖肺为五脏华盖,其位至高,其质至清,内主乎气,中主声音,外司皮毛,又兼主乎寿夭。”进一步说明“肺为华盖”,是对肺在五脏中的位置和其保护五脏、抵御外邪、统领一身之气等重要作用的概括。

一、肺的部位和形态

肺位居胸中,呈分叶状,质地疏松,上连气道咽喉,开窍于鼻,与自然界大气相通。

人们对肺的解剖认识是一个逐渐详细的过程。中医对肺的结构早期认识始见于《难经》。对肺的结构与功能相关论述则首见于《素问》。《难经·四十二难》曰:“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论第七》指出:“肺之形,象人肩,二布叶一小叶,中有二千四空行列,以分布诸脏清浊之气。”后续见于《医贯·内经十二官论》:“喉下为肺,两叶白莹,谓之华盖,以覆诸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故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本之有源,无有穷也。乃清浊之交运,人身之橐籥。”

至清代,对肺脏解剖形态的描述更接近现代解剖学。如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会厌左气门右气门卫总管荣总管气府血府记》曰:“肺两叶大面向背,上有四尖向胸,下有一小片亦向胸,肺管下分为两杈,入肺两叶,每杈分九中杈,每九中杈分九小杈,每小杈长数小枝,枝之尽头处,并无孔窍,其形仿佛麒麟菜。”通过实体解剖观察,对肺的形态和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的分布情况做了形象而较准确的描述。《医林改错·亲见改正脏腑图》又曰:“肺管至肺分两杈,入肺两叶,直贯到底皆有节。管内所存皆轻浮白沫,如豆腐沫有形无体。两大叶大面向背,小面向胸,上有四尖向胸,下一小片亦向胸。肺外皮实无透窍,亦无行气之二十四孔。”说明肺是质地疏松的含气器官,肺的体积可随吸气、呼气而增减。《难经正义》在描述形态的同时结合了肺脏的呼吸功能,云:“(肺)后附脊骨,前连胸膛,肺中有管窍,上通咽喉,以呼出悍气,吸入生气,而换紫血,入心化赤,下引心气,而达胞室。肺质轻松,外有膜沫濡润,以助呼吸者也。”

中医认为喉与气管为肺之门户,是呼吸之气的必由之路。其解剖结构的记载最早见于《难经·四十二难》,曰:“喉咙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灵枢·经脉》称与肺连属的气管、喉咙等组织为“肺系”。《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喉主天气。”《医旨绪余》曰:“喉主出纳,以应天气。而为肺之系,下接肺经,为喘息之道路,自喉咙而通于肺,肺下无窍而有空,行列分布。”此后,《重楼玉钥·卷上》又云:“喉者空虚,主气息出入呼吸为肺之系。乃肺气之通道也,凡九节。长一尺六寸重十二两。故咽喉虽并行,其实异用也。然人之一身惟此最为关要。”

二、肺的阴阳五行属性

(一)肺的阴阳属性

肺的阴阳属性有阴中之阳和阳中之阴之论。肺为五脏之一,属阴,但肺在五脏中位置最高,上部为阳,故为阴中之阳;肺系于背而通天气,为阳,故曰阳中之阴。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又因其气与四时之秋气相通,主收敛、肃降为阴,故而称其为“阳中之阴”。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二)肺的五行属性

肺的功能特点是下行、清肃,与五行中“金”的清洁、肃杀、收敛的特性相类相通,故肺在五行中属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素问·金匮真言论》亦曰:“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类金,其味辛,其臭腥,其音商,其数九,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规律,肺属金,生金者土,金生者水,克金者火,金克者木,因此,生肺之脏为脾,肺生之脏为肾,克肺之脏为心,肺克之脏为肝。

三、肺的生理功能

(一)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是指肺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的功能,即人身之气均为肺所主,如《素问·五脏生成》曰:“诸气者,皆属于肺。”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之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气通于肺。”肺不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促进气的生成,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从而保证了人体气化运动的正常进行。此外,人体内血液的运行,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均有赖于肺呼吸运动的和调,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状态。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说:“肺叶白莹,谓之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籥。”清·熊笏《中风论·论总》亦说:“天气至清,全凭呼吸为吐纳,其呼吸之枢,则以肺为主。”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一身各脏腑之气的作用,即肺通过呼吸参与气的生成和调节气机。如《医门法律·肺痈肺痿门》曰:“人身之气,禀命于肺,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而顺行。”肺主一身之气的生理功能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参与气的生成,主要对宗气的生成起直接作用。宗气是由肺吸入的自然之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气相结合而成的,积于胸中,上出喉咙以司呼吸,通过心肺布散全身,温煦四肢百骸,故肺起到了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正如《灵枢·邪客》所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二是调节全身气机。所谓气机,泛指气的运动,升、降、出、入为其基本形式。肺的呼吸运动,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体现。肺有节律的呼吸运动,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太平圣惠方·治肺气喘急诸方》云:“夫肺为四脏之上盖,通行诸脏之精气,气则为阳,流行脏腑,宣发腠理,而气者皆之所主。”

(二)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和向外宣发、布散的功能活动。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排出浊气。通过肺的气化作用,经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如明·张介宾《类经之图翼·经络》引华佗之语说:“肺者生气之源……吸之则满,呼之则虚……司清浊之运化。”二是输布津液精微气血。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以温养、濡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腠皮毛。如《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三是宣发卫气。肺借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阖,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如《太平圣惠方·肺脏论》云:“夫肺者,内主于气,外应皮毛。”《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肺主肃降,指肺气的清肃和下降。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即肺之宣发以呼出体内的浊气,肺之肃降以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以完成吸清呼浊、吐故纳新。二是输布津液精微,即将吸入的清气和由脾转输于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于全身,以供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需要。如清·陈士铎《辨证奇闻·痹证门》曰:“夫肺为相傅之官……统辖一身之气,无经不达,无脏不转。”三是通调水道,即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肃降则能通调水道,使水液代谢产物下输膀胱。四是清肃洁净,即肺气肃降能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三)肺主通调水道

肺主通调水道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如《血证论·肿胀》曰:“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行则水行。”肺主宣发,不但将津液向上、向外布散至全身,外达皮毛,以充养、润泽和护卫各种组织器官;而且主司腠理的开阖,调节汗液的排泄。肺主肃降,不但使水液向下向内输布以充养和滋润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而且使体内水的代谢产物不断向下输送,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排出体外。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四)肺主治节,朝百脉

肺主治节,首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主治节是指肺具有辅佐心君以治理、调节气血运行的功能。朝,即聚会的意思。

肺主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一是肺主呼吸的运动是在肺主治节的作用下得以实现的。二是具有治理和调节全身的气机功能。如明·张介宾《类经·藏象类》曰:“肺与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犹之宰辅,故称相傅之官。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故曰治节出焉。”明·李中梓《内经知要·藏象》亦曰:“肺主气,气调则脏腑诸官听其节制,无所不治,故曰治节出焉。”三是辅助心君,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如《素问·五脏生成》说:“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素问·灵兰秘典论》亦说:“心者,君主之官也……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清·高世栻《医学真传·气血》说:“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四是治理、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如《素问注释汇粹·经脉别论》说:“肺虽为清虚之脏,而有治节之司,主行营卫,通阴阳,故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的交换,再输布全身。如《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类经·藏象类》曰:“精淫于脉,脉流于经,经脉流通,由必于气,气主于肺,而为五脏之华盖,故为百脉之朝会。”

四、肺的生理联系

(一)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与皮毛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肺有宣发卫气和津液以营养皮毛的作用。如《素问·咳论》有“皮毛者,肺之合也”,《素问·痿论》有“肺主身之皮毛”,《灵枢·决气》有“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肺生皮毛”,《难经·二十四难》有“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华佗《中藏经·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亦曰:“肺者,魄之舍,生气之源……外养皮毛。”其二,汗液有协助肺排泄代谢浊物的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将汗孔称为“气门”,后世医家将汗孔排出浊气的作用称为“宣肺气”,如清·周学海《读医随笔·论喘》则说:“凡人之气,由口鼻呼吸出入者,其大孔也;其实周身八万四千毛孔,亦莫不从而嘘噏。”

(二)开窍于鼻,在液为涕

肺司呼吸,主吐纳清浊之气。鼻是清浊之气出入的门户,为呼吸道的一部分,与外相通,主气味之香臭。鼻为肺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脏为肺……在窍为鼻。”在生理功能方面,肺气通畅是鼻嗅觉正常的前提,如《灵枢·脉度》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在经络循行方面,手太阴肺经通过络脉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而与鼻相关,如《灵枢·经脉》说:“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别走阳明也。”又云:“大肠手阳明之脉……上挟鼻孔。”肺在液为涕,涕液为鼻分泌的黏液,有润泽鼻窍的功能,然究其产生的本因,亦在于肺的化生,如《素问·宣明五气》曰:“五脏化液……肺为涕。”

临床提示:肺的功能正常,则呼吸通畅,鼻得涕的润泽而发挥行呼吸、闻香臭的功能。

(三)在志为忧

若以五志分属五脏,则肺在志为忧;若以七情配属五脏,则悲、忧同属于肺。悲哀和忧伤属不良情志刺激,一般情况下,不导致人体发病。只有在过度悲伤的情况下才能成为致病因素。其对人体的主要影响,是使气不断地消耗。如《素问·举痛论》说:“悲则气消……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临床提示:过于悲忧易伤肺。

(四)肺藏魄

“肺藏魄”来源于《内经》。如《素问·宣明五气》云:“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灵枢·本神》云:“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魄属于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如《类经·藏象类》云:“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清·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藏象》说:“魂属阳,肝藏魂,人之知觉属魂;魄属阴,肺藏魄,人之运动属魄。”魄藏于气,由肺所主,精能化气,故精足则气充而旺。

(五)肺系上达咽喉

肺主呼吸,咽喉为体内外清浊之气通行的要道,太阴肺经循喉咙而行,肺主呼吸的功能直接影响着喉咙的通气和发音。如《灵枢·忧恚无言》曰:“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难经·四十难》说:“肺主声。”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声音》亦云:“肺为声音之门。”清·郑梅涧在《重楼玉钥·喉科总论》中说:“喉者空虚,主气息出入呼吸,为肺之系,乃肺气之通道也。”明确了肺与咽喉的生理联系。

五、肺的生理特性

(一)肺为华盖

肺居胸中,位在上焦,覆盖诸脏腑,因此有“华盖”之称。《素问·病能论》云:“肺者,脏之盖也。”华佗《中藏经·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则云:“肺者,魄之舍,生气之源,号为上将军,乃五脏之华盖也。”“肺为华盖”,是对肺在五脏中的位置最高和其保护脏腑、抵御外邪侵袭、统领一身之气功能的高度概括。

(二)肺为娇脏

所谓娇脏,即娇嫩之脏。肺为娇脏是对其生理、病理特性的概括。在生理上,肺脏清虚而娇嫩,吸之则满,呼之则虚。在病理上,一方面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而入,常易犯肺而为病。如元·滑寿《难经本义·四十九难》曰:“肺主皮毛而在上,是为嫩脏,故形寒饮冷则伤肺。”如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说:“肺主气,上连喉系,下通心肝之窍,司呼吸出入。……然尝病燥与寒热,无以输精布众,或太过未及滋化,或邪乘不得行令,故反病燥,反病寒热也,古人娇脏之名所由来矣。”另一方面其他脏腑病变,亦常累及于肺,继而发病。如清·吴澄《不居集·上集》所云:“肺如华盖,其位高,其气清,其体浮,形寒饮冷先伤之,至于邪火克金则伤之重也。”

(三)肺喜清润,恶燥热

肺为清虚之体,性喜清润,与秋季气候清凉的特点相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气通于秋,燥为秋令主气,内应于肺。在病理上,燥邪最易灼伤肺津,日久还可化火耗阴,以致肺失滋润,肃降无权。

临床提示:肺有喜清润而恶燥热的生理特性。秋季燥邪当令时易引起口鼻干燥、干咳、痰少而黏等。

(四)肺气清凉,肺恶寒

《素问·四气调神论》曰:“肺气清。”又《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在脏为肺,其性为凉。”王冰论脏腑之气性,曰:“肺气清凉。”刘完素论脏腑的本气也说“肺本清”。《伤寒悬解》指出:“卫司于肺金,金降则水生,金水同性,故肺气常凉。”如果本脏之气失和,或虚或实,则生寒热之病。

六淫之邪犯肺,其中以寒邪致病最为普遍,因而《素问·宣明五气》曰:“肺恶寒。”《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形寒寒饮则伤肺。”《素问·脏气法时论》曰:“病在肺……禁寒饮食寒衣。”说明无论内外之寒,皆易伤及肺脏,而为肺之所恶。

六、肺与经络

(一)肺的经脉

《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二)肺经络脉

《灵枢·经脉》曰:“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呿,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

(三)肺经腧穴

本经经穴分布在胸、肩、上肢掌侧面的桡侧,左右各11穴。

1.中府

【出处】《针灸甲乙经》。

【别名】膺中俞。

【定位与取穴】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2.云门

【出处】《素问》。

【定位与取穴】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当锁骨外端下缘凹陷中取穴。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肩痛。

3.天府

【出处】《灵枢》。

【定位与取穴】腋前皱襞上端水平线下3寸,肱二头肌腱外缘。

【主治】气喘,鼻衄,瘿气,臑痛。

4.侠白

【出处】《针灸甲乙经》。

【定位与取穴】天府穴下1寸,肘横纹上5寸。

【主治】咳嗽,气喘,干呕,烦满,臑痛。

5.尺泽

【出处】《灵枢》。

【定位与取穴】前臂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6.孔最

【出处】《针灸甲乙经》。

【定位与取穴】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痛,痔疾。

7.列缺

【出处】《灵枢》。

【定位与取穴】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

【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8.经渠

【出处】《灵枢》。

【定位与取穴】掌后桡骨茎突内侧,腕横纹上1寸,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9.太渊

【出处】《灵枢》。

【别名】太泉。

【定位与取穴】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

10.鱼际

【出处】《灵枢》。

【定位与取穴】手掌与第1掌骨中凹陷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声,发热。

11.少商

【出处】《灵枢》。

【定位与取穴】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

(四)肺经与其他经络

手太阴肺经下络大肠,与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肺经络脉列缺合于大肠经,大肠经络脉偏历合于肺经。两经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手太阴肺经与足厥阴肝经有着密切联系,肺经为经气流注之始端,肝经为经气流注之终端,两经直接交接,气血由肝经直接注入手太阴肺经而开始循环,往复不已;而且肝经的支脉直接注入肺中,《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又肺之经络散于两胁,《灵枢·经筋》曰:“手太阴之筋……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肋。”手太阴肺经“还循胃口”与胃有着密切联系,在病理上肺、胃常互为影响,相兼而病。

临床提示:小儿易出现肺胃气逆、肺胃阴虚、肺胃郁热等证候。

参考文献

1.沈晓明,桂永浩.临床儿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71-377.

2.刘朝晖.临床肺部感染病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0:2-7.

3.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40.

4.严世芸,李其忠.中医藏象辨证论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4-39.

5.王琦,吴承玉.中医藏象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2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