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肺系病证

第一节 感 冒

湿温发热案

img

沈某,女,23岁。2012年8月1日初诊。

主诉:发热2天。

现病史:2天前不慎“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38.5℃,伴咽痒咳嗽,痰多稍黄,胃脘时痛,口不干苦,二便尚可,咽部红肿,舌红边紫,舌苔黄腻,脉来细弦。平素月经周期正常,无血块,无痛经,经行乳胀。

处方:三仁汤加减

杏仁10g 白豆蔻6g(后入) 薏苡仁30g 厚朴6g

半夏10g 通草6g 滑石15g 淡竹叶10g

桑叶10g 菊花10g 羌活8g

3剂,每日1剂,水煎服,日2次。

体会一:三仁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原文:“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本方集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药于一炉,通畅三焦气机,气化则湿化,配伍精当,为李师治疗外感病常用方。李师治病,注重四诊合参,着重状态要素,要求“全面、客观、系统”收集“三观参数”信息。“人与天地参”,福州地处东南沿海,四周闽江环绕,湿气较重,故该地外感之病多夹湿邪。该患者大暑节气新感发热、咽痒、咳嗽咳痰、咽部红肿为外感之病,病位在肺,病机为暑湿外感,肺失宣肃;结合无明显恶寒,就诊时间为盛夏大暑节气,此季暑湿较重,舌红苔黄腻等症可判断病性以风、湿、热为主,其中以湿邪较为明显;故选三仁汤为主方祛湿清热,加桑叶、菊花疏散风热,配羌活增强祛风除湿功效。三仁汤本为湿温而设,若以湿邪为主而热不明显,则李师常去滑石以防过寒伤胃。

(余光椿整理)

体会二:中医学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其中,“因地制宜”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福建地处东南,依山傍水,湿热多雨。《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福建居民体质多湿多热,发病亦多以湿热为主,即使外感风寒,也多从之而成湿热之证。本病为外感发热,属于湿温范畴,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与热相合,蕴蒸不化,胶着难解,叶天士曾言:“湿也,热也,皆气也,能蒙蔽周身之气。”吴鞠通认为:“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故治以三仁汤清热化湿,使湿利热清而肺气宣,外邪得去而卫外得固,同时宣畅气机,脾胃安则中气健而绝湿邪之源,加桑叶、菊花疏风止咳,羌活祛风胜湿止痛,诸症自除。

李师认为夏季福州地区“感冒”,大都因于湿热为患,常迁延日久。三仁汤功主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方中三仁为君药,其中杏仁宣上焦肺气,此即宣上,《本草通读》曰“功专降气,气降则痰消嗽止”;白豆蔻芳香化湿,行气宽中,转枢中焦,此即畅中,中焦为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枢纽,中焦健运则气机升降协调;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疏导下焦,使湿或湿热从小便而去,此即渗下,张介宾《本草正》曰“薏苡仁,味甘淡,气微凉,性微降而渗,故能去湿利水,以其利湿”。同时配伍通草、淡竹叶甘寒淡渗,以助清热利湿;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痞。诸药合用,宣上、畅中、渗下,使湿邪从三焦分消,可起到宣肺、止咳、化痰、理气、和胃的作用,用来治疗湿热感冒或兼咳嗽咳痰,尤其是感冒兼脾胃湿热者,每获良效。

(刘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