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气”解读伤寒的必要性

“一元之气”,是以阴阳的形式表现的,动则为阳,静则为阴。《内经》中提到,“阳化气,阴成形,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那是什么在“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呢?又是什么在做着这种阴阳的聚散运动?

一元之气,“阳化气,阴成形”“积阳为天,积阴为地”,自此有了天地;有了天地之后,“天地交泰,万物化生”,万物随着这个聚散过程化生而来,也就是“阴升阳降,交感和合”的过程。天地是聚散过程中一个大的阴阳层次,而万物化生是一个相对来讲小的阴阳层次,二者都是一气之聚散。人是万物之一,因此,也要遵循这种阴阳运化的规律而来。

气自身的运动变化,又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即成、住、坏、空或生、长、壮、老、已,人亦在其中。《素问·宝命全形论》:“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人居于万物之中,与天地共名三才,人之气化必法于天地自然。如《道德经》中所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灵枢·本神》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人要遵循气机的运化规律,要遵循这种“阳化气、阴成形”的规律。

气机的运动变化推动着人从生到长、到壮、到老、到已,我们的生活状态也随着这种气机的聚散过程在动。从一元之气的角度,把“阳化气、阴成形”的聚散过程剖析开,它一定会有一个具体的过程。阳化气,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阴成形,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在自然界中,在生活中,在万事万物中,它都应该有所体现。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一个生、长、壮、老、已的过程。“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四时之法也是一个“阳化气、阴成形”的具体动态过程。这是站在天地气机运化的角度,去看人体合于自然的这种状态。

换个角度来说,我们站在人的角度,该如何去看待天地人的关系?《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三才,人在天地之间。天地是一对阴阳,对天的界定,是以地为参照物,地表以上都是天。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天地之间,人和天地的关系紧密,须臾不可离。知道天地和人的这种关系,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出入废则神机化灭。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人之生,气化不绝也”,气是生命之本,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

人体遵循着这种“阳化气、阴成形”的气机运化规律,这种“阳化气、阴成形”的规律在我们的一生中就体现在“生、长、壮、老、已”这个过程中。再把它缩小一个层次,在人的身体中,这个生、长、壮、老、已的过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小孩儿从生下来,一直到长大,这种运化过程,每时每刻都不能停息。这个不能停息的运化过程,有一个正常的状态。这个正常的状态就是一个人应该按照自然运化的规律进行正常的生活,人体之中的气血也要遵循着“阳化气、阴成形”的聚散规律,具体体现为气血在人体的这个“器”中进行着升降出入、交合聚散的运动,这是正常人基本功能的体现,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平人,体现于脉上称之为“平人脉象”。正常人的气血运行状态是一种规律,人体要想正常,就必须按着这样的运动规律来。古圣先贤立意均以此为目标,即所谓的“以平为期”。

人是天地交感所生,必然要符合气一元论、阴阳之理,解读《伤寒论》时,一定要站在“气一元论”的高度来考虑人体整体气机的阴阳变化。人体是相对独立、多层次、多角度的阴阳共同体。这告诉我们要多层次、多角度地去看待问题,而且同时要守住中,守住一,守住阴阳之本体,通过法于阴阳去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看待人体的时候,既要考虑人体本身的问题,也要考虑天气对人体的影响,还要考虑地气对人体的影响,人同时还与万物共同生活在天地之中,万物也会对人有相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