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散文资料和韵文资料

这里说的散文资料,是指一切的非韵文资料。我们研究汉语语法史,必须以散文资料为主。韵文资料,其中主要是诗歌语言,最大的特点是语言极其精练,结构常常变异,与反映自然语言的口语有较大的区别,所以应尽量少引用。请比较:

[1]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2]公尸燕饮,福禄来下。(《诗经·大雅·凫鹥》)

[3]愿得归来兮天从欲,再还汉国兮欢心足。(汉·蔡琰:《胡笳十八拍》)

[4]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汉·无名氏:《孤儿行》)

例[1], “下来”是个连动结构,不是动补结构。郑笺云:“鸡之将栖,日则夕矣,羊牛从下牧地而,言畜产出入尚使有期节,至于行役者乃反不也。”郑玄的解释十分清楚,“从”“下”“来”是个连动结构。“来”指归来,词义没有虚化,所以“下来”也可说成“来下”(如例[2]所示)。例[3], “归来”仍是连动结构,所以也可说成“来归”(如例[4]所示)。

本书写作虽然以问题为纲,但在具体问题论述中仍以史为线索。关于汉语史分期问题,我仍坚持在《〈搜神记〉语言研究》一书中提出的看法:

上古汉语

前期(商和西周):公元前1600—前771年。

中期(春秋和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

后期(秦和两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中古汉语

前期(魏和两晋):公元220—公元420年。

中期(南北朝):公元420—公元589年。

后期(隋唐和五代):公元581—公元960年。

近古汉语

前期(两宋和辽金):公元960—公元1279年。

中期(元明):公元1271—公元1644年。

后期(清):公元1644—公元1911年。

任何一种语言变化都不可能以十分精确的时间去计算的。所以我们参照中国历史年表,作如上区分,也只能是个大概值而已。当然,语言的发展变化绝不等于改朝换代,更不是什么具体历史事件有始有末,但这种变化仍然是有其自身标准的。对于汉语史的分期标准问题,本书仍然认为,当作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综合性考察,而其核心标准仍是语法。这一点是已故的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提出来的王力:《汉语史稿》,上册,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4页。,我们认为王先生的观点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