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MPA教育发展报告(2011-2016)
- 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 1136字
- 2025-02-17 22:53:28
北京科技大学 MPA教师教学经验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唐德龙
本人从事MPA教学4年多的时间,从陌生到熟悉,经历了一个学习与再学习的过程。其中,既有不成熟的想法和体会,也有很多困惑。
从教学体会来看,首先,课程教学应该为学生建构一个知识框架,确保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了解本课程的知识体系、主要理论、基本内容和热点问题等。没有建构学科体系,就无法认知这个专业的全貌。具体到一门课程而言,同样如此。特别是对于《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政府经济学》等核心课程来说,更为重要,这将帮助学生具备一个宏观的知识视野。
其次,课程教学要紧跟当前公共管理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公共管理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MPA学生大多来自公共管理一线,他们了解实际公共管理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也需要寻求理论的帮助,指导实践,解决问题。为此,教学过程中,有必要紧密结合公共管理的实际问题。这实际上也要求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公共管理的实际问题,掌握一手资料,注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与结合点,特别是理论本土化的适用性,并通过教学过程,充分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再次,课程教学应适当提升理论层次,不能完全停留在个别问题的解决上,而应进行升华。多数MPA学生有着丰富的公共管理经验,了解一线问题,但也缺少基本公共管理理论素养,特别是MPA学生中的基层公共管理者。为此,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增加课程教学的理论层次,梳理公共管理的来龙去脉与理论渊源,提升MPA学生的理论功底,并启发其对现实问题的对接。MPA学生具备一定的公共管理理论基础,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公共管理基础理论和知识为指导,才有可能进行有价值的公共管理创新。
最后,课程教学应模块化、规范化,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并注意应用现代科技手段。MPA教学应该设计科学化、规范化、操作化的课堂教学模块,追求课程教学的立体化设计,基于课时规划、内容设计、成绩考核,形成课堂的结构化安排与过程化控制。在笔者看来,课程的模块化构成,包括:基础知识、案例分析、专题讨论、课堂游戏、角色扮演、现场观摩、影像教学等,这些不同模块应该科学而巧妙地嵌入教学中去,从而提升MPA课程教学的应用性、专业性和趣味性。模块化教学,加之适当的现代教学技术设备的应用,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合作讨论,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扩大知识视野,提高专业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形成合作精神,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促进良好学术风气。
当然,教学过程中,本人也面临很多困惑,特别是MPA课程一般是集中授课,时间短,密度大,学生大多是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进行学习,这使得教与学都易于疲惫,而课程内容的取舍成为关键问题。既要让学生了解全面的知识,又要重点突出,且寓教于乐,这实际是MPA教学中的一个普遍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