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理想国》到《代议制政府》:西方政治学名著释评
- 浦兴祖 孙关宏 王邦佐等
- 1037字
- 2020-08-29 19:20:20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一、作者生平
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出生在伦敦一个富人家庭,其父约翰·莫尔曾经担任英国皇家高等法院的法官。莫尔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1492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古典文学。在此期间,他认真攻读过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对柏拉图的《理想国》尤感兴趣。莫尔受牛津大学浓郁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成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两年后遵从父命离开牛津,转攻法律。大学毕业后,莫尔在伦敦担任律师,崭露头角。1504年,被选为国会议员。不久,因反对亨利七世为公主婚礼和皇太子晋爵典礼向国会索取一笔巨款,得罪了国王,被迫离开政界,回到法律界,继续研究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
1510年,莫尔重返政界,被任命为伦敦市副执政官,由于他杰出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深受公众拥戴,1515年、1516年先后两次受命出使荷兰及加来,调解英国与当地商人之间的商业纠纷。在第二次出使中,他用拉丁文写下了名著《乌托邦》(拉丁文是当时学术著作的国际文字),并于同年在比利时的卢文城出版。这部著作的问世轰动了英国乃至欧洲。
亨利八世非常赏识莫尔的才干,1518年,任命他为王室请愿裁判长、枢密顾问官。1521年,莫尔担任财政副大臣,获爵士称号。1523年,又当选为下议院院长。1525年,受命担任加斯德公国的首相。1529年,被任命为大法官(类似首相的职务,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但他仍坚持他在《乌托邦》中所表达的政治观点。1532年,莫尔因反对亨利八世利用宗教改革牟取私利的政策,辞去官职。1534年,因拒绝宣誓承认亨利八世为英国教会首领而被捕,囚禁于伦敦塔。1535年7月,莫尔被处死刑,头被悬挂在伦敦桥上示众,时年57岁。
莫尔留下了许多诗篇,其中多为政治题材。他写的《理查三世的历史》则是一部充满反暴政思想的未完成的历史巨著。集中反映其社会政治思想的是名著《乌托邦》。《乌托邦》一书的全名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所谓“乌托邦”,是由两个希腊文名词“乌”和“托邦斯”组成的,意为“寓意的虚无缥缈的地方”。1898年,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翻译家严复,将它译成三个汉字“乌托邦”,兼有音译和意译之妙。从此,它就逐渐在我国流传开来,成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代名词。
《乌托邦》采用当时欧洲流行的对话体裁写成,并将风靡一时的意大利旅行家亚美利哥·韦斯蒲契(1451—1512,美洲“阿美利加”就是因他而得名的)的同伴葡萄牙人拉斐尔·希斯拉德作为书中对话的中心人物,借用他之口,描述了一个奇乡异国的盛世之景,实际上是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