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越着急要,越得不到

1.急于表现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人,因为还没有多少工作经验,最好不要锋芒毕露。如果你在工作之初表现得特别积极的话,很可能会犯一些自己都容易忽视的错误。

例如,你说话积极,还没考虑好就脱口而出;做事积极,有什么活都抢着干,但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又不一定能做好。那么上司就会对你有不好的印象,会认为你毛毛躁躁,自高自大;同事们也会对你反感,把你视为竞争对手。

张景玉来到一家新公司做网络部的广告策划,他此前已经有一年多的工作经验,而该公司的网络广告策划部是新成立的,所以张景玉觉得自己在该部门已经算是“老手”了。这一天,公司老总特意来到网络广告策划部,召开一次动员会议。

会议中,老总提问该月的网络签约额是多少,张景玉在会议桌上忍不住回了一句:“应该是20万元。”老总看了他一眼,这时财务部的负责人摊开文件,说道:“是28万元。”张景玉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会议结束后,老总找到张景玉谈话,张景玉比较兴奋,他觉得老总会很赏识他。在办公室里,老总说道:“你叫张景玉对吧?”张景玉回答说:“对,张景玉,张就是弓长那个,风景的景,宝玉的玉;我是211大学毕业的,有一年多的工作经验;您有什么要批评的可以直接告诉我,我接受并改正。”

老总说:“我说什么话不用你告诉我。你在这工作多长时间了?”张景玉说:“我来贵公司工作了两个多月,各方面都还行,我觉得我的能力应该可以在网络广告部做得很不错,您看我将来的表现。”

但谈话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张景玉都没有得到任何任务,依旧是老样子,他有点想不清楚,是不是老总太忙了呢?

在我们的工作中,为了能够过早地受到他人的关注,有些人常常自作聪明,盲目“冒尖”。其实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急于求成会让我们只注重事情的结果而忽略事情的质量,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

其实,不论身在什么职位,谦虚踏实都是本分,相信生活中没有人会喜欢冒失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该出头时出头”,而不是浮躁、冒失地强出头。

当我们自身还没有多少能力与优势时,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去学习自身所需要的知识或技能,以充实自己,不要在基础还没有打牢的时候就技痒,锋芒毕露;这个时候你要做的是,适当地低下头,隐藏一些自己的闪光点,这是很有好处的。

领导都不糊涂,该提拔谁、该夸奖谁心里都明白,员工邀功请赏无非就是急于升职加薪;但是领导并不喜欢邀功请赏的员工,在他们看来,勤奋工作,多干实事,比什么都强。你如果真的做出成绩来,立下功劳,领导岂会无动于衷?

曾山最近带领公司的一个开发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两个月,终于把新产品的开发工作做完了。本来老板说要开庆功会,结果老板去了南方出差,庆功会也就没有了,甚至连一句表扬都没有。

曾山对此并不在意,他继续带领着自己团队工作着,还帮助其他团队。老板回来后整整一周,依然没有对曾山以及其团队做出表态,曾山仍然不在意。他不知道的是,其实老板是故意的,就是要看看这个年轻人的定力如何,是不是有好大喜功的毛病。老板经过一番观察之后,非常满意曾山的心态,下个月就把曾山的岗位上调一级,工资上涨30%。

邀功不如立功,领赏不如奖赏。要想在职场上步步高升,就需要熟知,职场上哪些话说不得,哪些话要抓住时机地说,绝不能在上司面前说邀功请赏的话,那样上司会觉得你很浮躁、不持重,也不成熟。对领导来说,他们更注重的是员工平常的工作状况,而非某一段时间的状态;而对员工来说,要想让领导满意,首先应该把工作做到让自己感到满意。

尤其在工作还没做得很出色时,切忌说话拐弯抹角地夸自己,试图在老板面前与其他员工拉开差距,觉得这样会得到老板的青睐。实际上,这些心思想法都被老板看在眼里,我们的工作具体如何老板也了然于胸,时机到了自然会给我们想要的。

2.一毕业就急于创业,多半会失败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约为20%,中国却只有2%。这两者差距跟很多因素有关,但是更多的因素应该是中国大学毕业创业者自身的问题。

大学创业是近几年才兴起的热潮,很多大学生此前对经商没有过接触,现在天使投资人那么多,拿到投资的瞬间他们肯定以为自己会越走越远,然而有98%的创业大学生都失败了。

高浩,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参加了不下二十场招聘会,他发现要在海量的招聘信息里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很难。同样,他在与招聘人员的接触中了解到,企业也为如何能招聘合适的员工而烦恼。

于是,高浩萌发出这样一个想法:“办一个不同寻常的求职网站。”

这个充满了创业激情的小伙子迅速完成了先前酝酿许久的创业计划书,确立了盈利模式,进行了市场调研,也得到了父母兄长的资金支持。

万事俱备,仅仅只剩下一个问题,那就是高浩自己并不会写电脑程序,而网站的建立则必须由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完成。

高浩向身边的好友发布信息,最后只找到一个高中时期的同学,而这个高中同学虽然学的是电脑方面的知识,但对于做网站而言并没有丰富的经验,而这个网站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人来创建。

苦苦寻找数月无果,孤军奋战的高浩只能退下阵来。

有很多大学毕业生是这样创业的:创业项目没想好,合伙人没找到,存款只有两万,但就是想创业。甚至有人说出:“干什么都行,我就要创业。”很多大学毕业生合伙创业连合同是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注册一个公司就算开始创业了。

盲目、鲁莽是创业中的大忌,而这又常常是一腔热血的大学毕业生常犯的毛病。对创业项目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就敢去创业,对市场预测过于乐观,没有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和细分,缺乏真正有商业前景的创业项目,许多创业点子都经不起市场的考验。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谈及大学生创业时表示,20多岁的大学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读书,大学生创业九死一生,要善于把握机遇,学会体验苦难。在马云看来,大学生创业第一件要做好的事情,就是把书读好。

20多年前,马云第一次踏入美国,美国之旅的第一站是西雅图。在西雅图,马云第一次认识了互联网。

回到中国之后,马云告诉朋友们,他打算开一家互联网公司。马云几乎所有的朋友们劝他说:“忘了它吧!根本就不存在这么一个叫做互联网的东西,千万不要去尝试。”只有一个人对他说:“马云,我相信你,虽然我不知道你想要做什么,如果你想做,就大胆去做吧,因为你还年轻。”那年,马云30岁。

没有任何的计算机知识、商业知识,马云开始了创业之路。他开办了他的第一家公司,和他的妻子,还有一位同学。他们东拼西凑了1000美元,创业之路非常艰难。1995~1999年这期间,马云的创业失败了,因为没有一样条件是成熟的。

马云曾说:“不是说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一定会失败,而是说这种急躁的心态要不得。”比尔·盖茨、乔布斯、马克·扎克伯格都是大学辍学创业的典范,但是不要去模仿他们。比尔·盖茨的母亲曾是华盛顿大学校董,还跟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CEO埃克斯共事过,比尔·盖茨13岁时为了玩飞行棋便写出了第一个软件程序,他跟保罗·沃伦高中时候就开过一家公司,他从哈佛退学前思考了很久……这充分说明了这个世界上没有突发奇想的偶然,我们看到的是比尔·盖茨辍学创立微软的光鲜,却看不到他拥有的知识和背后多年的努力。

《礼记》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有一句俗语叫:“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两句话说的是一个意思,都是在讲耐心准备的重要性。无论创业与否,在任何时候,要不慌不忙地准备妥当后才能更有成功的把握。

3.沉不下心做小事,怎么会有做大事的机会

耐不住性子做小事,总觉得自己应该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这就很像东汉少年陈藩。东汉少年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其父亲的朋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有一位青年刚从医学院毕业,来到一家知名的医院应聘医师工作。青年跟医院副院长约定的时间是周五的上午九点。

那天,青年因为路上磨蹭了一会儿,结果迟到了十分钟,九点十分才进副院长的办公室。副院长已经等候多时了,副院长要他坐下,说:“咱们约好的九点钟,我已经等了你十分钟。”

青年赶紧解释道:“副院长,不好意思,我这不来了嘛,只是耽搁了十分钟而已。”

副院长道:“你在学校里的成绩异常优秀,所以我才亲自面试你,可是你却没有时间观念。我告诉你,在医院里,一分钟就有可能是一条人命!这可不是在学校里的演练,你的迟到有可能导致一场救命手术的推迟,如果你想做一个国内出名的好医生,就要在方方面面都做好。迟到就是迟到,你浪费了我的时间,也浪费了你的应聘机会,你因为这十分钟丢了一份工作。你去别的地方面试吧,希望你不会再迟到。”

急性子总想干大事的迫切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知道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是能干大事的,需要岁月的累积和磨炼;否则真有大事降临时,你也根本没有那个能力做好。如果连小事都做不成,又怎么能做成大事呢?有很多人不屑于拿月薪低于三千的工资,觉得自己的能力起码要值月薪万元以上,其实正是这种不成熟的心态阻断了自己的成功之路。

在生活中,或许我们都对擦鞋了解不少,觉得那无非就是擦擦灰、打打油,赚个几块钱。擦鞋的确是一件小事,但有人把它做成了大事。日本擦鞋匠源太郎为养活自己而四处擦鞋,他并不满足于此,他走遍日本拜访手艺高超的擦鞋匠,跟他们学习知识,并研发自己的擦鞋手法。他把每一双鞋都擦出了新意,他还研究各种皮鞋、鞋油,他的名气越来越大。1975年,源太郎成了希尔顿饭店的“定点擦鞋匠”,包括日本前首相等名人都成了源太郎的常客,他甚至给迈克尔·杰克逊擦过皮鞋。

做小事是一回事,做好小事又是另一回事。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不平凡的,这需要十足的耐心,每一件小事都是对自身的提升和修炼,不能因为事“小”或者低微就不在意。

高中毕业的约翰·洛克菲勒为了养家糊口,决定放弃升大学的机会,到商界谋生。当时的他眼界颇高,打定主意要干一番大事业。

刚到石油公司工作时,他因为没有学历没有技术,被分配去检查石油罐盖有没有自动焊接好,这是整个公司最简单、枯燥的工序,人们戏称,连三岁的孩子都能做。

每天,洛克菲勒看到焊接剂自动滴下,然后他沿着罐盖转一圈,再看着焊接好的罐盖被传送带移走。

就这样,半个月后,洛克菲勒忍无可忍,自己是要干一番大事业的人,怎么能在这里干这种枯燥乏味的小事。

他去找主管申请改其他工种,但被回绝了。无计可施的洛克菲勒只好重新回到了焊接机旁,他想既然换不到更好的工作,那就把这份自己不愿干的工作做好再说。

于是,洛克菲勒开始认真观察罐盖的焊接质量,并仔细研究焊接剂的滴速与滴量。他发现,每焊接好一个罐盖,焊接剂都要滴落39滴,而经过他的周密计算,他发现实际只要38滴焊接剂就可以将罐盖完全焊接好。

经过反复测试、实验,最后,洛克菲勒终于研制出“38滴型”焊接机。用这种焊接机,每罐盖比原先节约了一滴焊接剂。就这一滴焊接剂,一年下来可为公司节约5万美元的开支。要知道,在那个年代,5万美元可是天文数字。

年轻的洛克菲勒由此迈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直到他成为世界石油大王。

海尔总裁张瑞敏曾经说过:“把每一件普通的事情做好就是不普通,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其实,生活中每一件事都不是小事。比如某些坏习惯,这是小事,但这些坏习惯在关键时刻往往会坏了大事。所以生活里任何事都需要我们重视,不能顾此失彼,不能因为急躁就丢掉所有的小事。

在工作中,我们要在“做小事”到“做好小事”的历程中逐步培养“做大事”的能力,养成将每一件小事做好的习惯,这正是“做大事”的开端。如果这些具体的小事都做不好,想要做“大事”也就无从谈起。

其实,不论身在什么岗位,做着什么样的工作,心态是最重要的。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对每一份微小的工作都能做到平等对待,力求做到最好。

4.事业扩张太快不可取

2016年,我国上映了一部名为《梦想合伙人》的电影。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小镇姑娘、一个拜金女和一个女强人合伙创办了一个网上销售网站的故事。期间,她们的公司因为急于上市,面临许多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库存量不足而导致发生了一系列问题。到最后,和她们签约的诸多公司纷纷撤出,差点儿“一朝回到解放前”。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究其原因,最重要的还是“急于上市”四个字。事业扩张太快,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出现,错不在事业,错在人心。

生活中,每个人都想成就一番大事,但真正能够成就大事的又有几人?基于年轻企业家和社会竞争压力的刺激,许多企业家都不会选择最安全稳定的那条路发展,他们宁可赌一把,宁可从最大的风险中获得最大的效益,从而导致了悲剧。

20世纪90年代,在巨人集团的董事会会议上,一个名为“二次创业”的总体目标被提出:跳出电脑产业,走产业多元化的扩张之路,以发展寻求解决矛盾的出路。

史玉柱亲自挂帅,成立了“三大战役”总指挥部,下设八大方面军和30多家独立分公司,各级总经理都改为“方面军司令员”“军长”“师长”。

对巨人集团来说,生物工程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在对这个市场的开拓中,由于不了解该领域的消费者特性,尤其不熟悉这一新领域的资金运作和营销策略,巨人集团越陷越深。虽然1994~1996年间,巨人集团在保健品市场异军突起,但整个生物工程出现全面亏损。

当时,巨人集团在现有主业的基础上,未能有效地运用内部管理型战略与外部交易型战略延伸企业生命周期曲线,巩固和发展核心能力,而贸然跨入一个自己完全生疏的行业,从而使企业的竞争优势无法持续存在。

尽管这种外延式扩张的道路暂时掩盖了各种矛盾,但因缺乏培植企业新的核心竞争能力而为企业理下了致命的隐患。最终导致巨人集团破产倒闭。

现实中,企业因扩张导致失败的案例数不胜数;但依旧有那么多人选择冒险,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飞扬跋扈,最后却把自己赔了进去,到头来追悔莫及。

我们要知道,每一份事业都必须有一个痛苦挣扎、奋斗的过程,而这也是将我们锻炼得坚强,使我们成长的过程。而事业扩张太快,很容易造成根基不稳,导致最后满盘皆输。

如果没有足够的信心作出裁定,那么就请仔细地考虑,因为每一次的赌都只看到了胜利的一面,但是失败的一面习惯被忽略。事业不能着急扩张,要走得稳稳当当,这样才能立足于众。

“稳扎稳打”是沈阳威尔盛电子有限公司的经营之道,看似简单,坚持下来却很难。大道至简,在经济转型期的自我救赎中,他们用了最简单却最有效的方法。

威尔盛公司总经理夏雷很推崇陈丹青的名言:“年轻人生存要紧,然后再谈理想和艺术。”夏雷认为,做企业也是如此,作为dell(戴尔)东北地区的总代理,沈阳威尔盛恰当地给自己定位,“不为上,不为下”,为了生存下去。dell一改过去“高大上”的面孔,从客户的设计需求出发,按照客户的需求进行定制服务。

夏雷经常对自己员工说这句话:“毕竟,作为中小企业,首要的任务是先活下来。”

企业运营就如身处江湖,有的企业适应了江湖,就会在血雨腥风的江湖厮杀中生存下来;有的企业猛冲猛打,结果撞得头破血流,不是被江湖遗忘,就是被江湖所绞杀。在夏雷看来,“稳扎稳打就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生活中,许多创业者都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快速发展,希望销售收入能以15%~20%或者更高的速度增长。但企业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隐患,因为所有事情都发生得很快,即便是一个小小的失误也可能让你撞上南墙,难以恢复。

对企业来说,学会生存就意味着要能够识别那些正在迫近的危险信号,例如:现金流不足,客户开始抱怨,随意招聘员工,工作环境过于压抑,不愿意变革等。

企业能够快速发展当然是令人欣喜的,但这需要进行细心地规划与实施。如果不能认清这一点而盲目地快速发展,也许企业的服务就会掉队,利润也会随之消失。

5.“投机”的投资心态最害人

约瑟夫·德拉维加曾在1688年时写下一部名为《混乱的困惑》的书。他在这本书中第一次提出了“投资”以及“投机”的词汇,从此以后,这两个词语就一直成为金融字典里使用率超高的单词。

然而过了三百多年,直到现在,“投机”才被赋予准确的定义,就是进行短期交易,是那种今天买了明天就想赚到钱的投机心态。这种心态最害人,要知道,如果一个人没有长远的投资目标,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那么最后十有八九会把自己搭进去。

在飞机上,金发女郎与商人毗邻而坐。于是,商人提议:“我们玩一个游戏,我问一个问题,如果你答不出,你就付我5英镑。反过来也一样。”金发女郎却对此不感兴趣,宁愿只打打瞌睡。

“好吧,好吧。”商人又说,“你不知道答案,给我5英镑,我答不出给你500英镑。”

商人喋喋不休的话语让金发女郎有些头疼,无奈之下金发女郎只好同意。因此,商人问第一个问题:“地球离月亮多远?”

金发女郎连想都不想,就从钱包中取出一张5磅钞票递给了商人。

“很好,爽快!”商人说:“该你提问了。”

“什么东西上山时三条腿下来时四条腿?”

商人被难住了,他取出电脑,在网上搜索。但没有找到答案。他又给所有的朋友和同事发电邮,但是,毫无效果。

一小时后,商人摇醒金发女郎,并递给她500磅。金发女郎谢了,转过身,又闭上了眼睛。

“喂,”商人稍有点恼火地说,“你至少告诉我答案吧。”

金发女郎没说一个字,又从钱包中抽出一张5磅钞票递给了商人,说“我也不知道”,就高兴地慢慢进入了梦乡。

投资,就像放长线钓大鱼,不但要机智多谋,还要有投资的勇气,最后还要有耐心和信心,即使这样,投资也不是顺风顺水的。

做事情要有长远的打算,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做会取得很大的成功。切勿操之过急,仓促行事,以免造成不可预算的损失。

许多时候,我们很着急地做出一些决定,但这些决定让我们后悔万分。所以,我们要学会理智地思考问题,把问题想得长远一点儿,把事情做出推理,然后慢慢等待。就像种树一样,栽下一棵小树,你需要小心地呵护,然后等它的枝叶足够强健的时候,它就会结出果实。这就是投资,不是一蹴而就的。

全球著名的投资商沃伦·巴菲特是如何成就其“股神”地位的?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他能够做到心中无股。别人天天看的是股价,想的是股价,做的是差价,而巴菲特的做法却大相径庭。巴菲特不看股票看公司,不想价格想价值,不做投机做投资。与很多人不一样的是,巴菲特做的是像合伙人一样的投资,“你买的不是股票,是公司”。

巴菲特不打不胜的仗。很多人宁愿为了赚钱进行巨额投资,但巴菲特却强调安全第一,只有在赔钱可能很小、盈利机会很大的情况下才出手。巴菲特说:“安全边际是投资成功的基石。”而安全边际往往出现在股市大跌、优秀的公司股价大跌之时。

巴菲特选股票眼光更是独到。别人选股的时候十分轻浮,而且一直频繁换股,巴菲特却讽刺股市为“一夜情”,他本人也选股票如同选妻子:“我们寻找投资对象的态度和寻找终身伴侣的态度完全相同。”他选股态度慎重,标准严格而且数量极少。他选择的股票大多都是自己非常熟悉和了解的优秀公司股票。他一再强调的是:“能力的大小并不重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圈边界才是至关重要的。”

巴菲特最著名的做法就是长期持有。用他自己的玩笑话说就是用屁股赚的钱比用脑袋赚的更多,因为他比别人拿得住。巴菲特曾说过:“我最喜欢持有一支股票的时间是:永远。”当然,巴菲特长期持有且一直不卖的只有极少数股票,很多股票巴菲特会在持有几年后及时卖出。

的确,只有长远的目光,才能换得长远的利益。投资,就是考验你对未来的一种预判,如果你的判断正确那就代表你可以获得巨大的回报,反之你将只能收获失败的泪水。

有个哲学家曾说:“不同的眼光看到的是不同的未来。”将这句话放在投资上也同样适用,不要因为眼前的一点儿蝇头小利就损失了以后的巨大利益,短暂的诱惑只会让你失去成为胜者的资格。

我们不能在今天做出投资,就想着明天一定可以赚钱,这种“投机”心态是不对的。想要获得巨大的收益,必须拥有足够的耐心和勇气。

性子急的人想要做投资,必须打磨自己的性格,让自己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慌不忙,也不能乱出手。“见好就收”固然是投资的一个重要的法则,但关键时刻相信自己的眼光则更加重要。

6.好高骛远,频繁跳槽,越跳越迷茫

现如今,有的人急于获得眼前利益,总想着多些多些再多些,快些快些再快些。为了追多求快,就急着升待遇,急着换岗位,急着跳槽。殊不知跳槽应当建立在未来的幸福之上,如果始终对职业没有认同感,只是一时性起就轻率地跳槽,那么,这样的行为会让自己付出不小的代价。

李林华毕业于上海的一所知名大学,本科所学的专业是信息技术,毕业后在一家中型电脑公司任职。在前几年IT业火热的时间里,他迅速成长为一名高级白领,月薪7000元,与身边其他同学相比要高出一大截,这让他感到很是满足。

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IT业已经不如过去那般火热,李林华的身价自然也不如从前了。此时,他已在上海购买了住房,每月有近3000元的按揭贷款需要归还。面对不断缩水的薪水,他想到了跳槽。

有从事医疗器材的同学建议他做医疗器材的销售,他也看到这位同学在短短几年内取得的成就:买房、买车,银行里还有一笔数目不菲的存款,这些都是通过推销医疗器材得到的回报。于是他毅然辞去了原有的工作,并在同学的帮助下,很快进入一家医疗器材公司,底薪2000元,提成非常丰厚,如果一个月的销售额达到10万元的话,收入便可过万。

但现实并非李林华想象中那么简单。当他拿到那些医疗器材的资料之后,才发现自己对这些一窍不通,虽然靠死记硬背记住了其中一些功能,但是当与客户面对面交流时,他还是无法回答客户的问题,根本就谈不上说服别人购买他的产品了。3个月下来,李林华无法完成规定的任务,收入还不够还银行按揭贷款。他只好离开。

此后,李林华做过快速品销售、保险销售员等,由于没有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收入很不稳定,在2000~8000元之间徘徊,而且低收入的次数占多数,他一度感到非常迷茫。最后,在同学的帮助下,他进入一家IT公司重操旧业,收入才又稳定下来。

有些人在跳槽时,很容易急功近利地选择一些不见得适合自己,却能在短期内能给其带来经济效益的职业,从长远来看,这种选择对个人发展未必有好处。职场人对跳槽要慎重看待,不管是职场新人,还是职场老手;不管是普通职员,还是企业高管,经常跳槽都不可取。要耐得住性子、扛得住寂寞、经得住打击,在具备丰富经验和能力积淀后,再去考虑跳槽的问题。

真正适合跳槽的时机,是个人考虑比较成熟、目标非常明确的时候。一些不满足现状的人可以在适当时机选择跳槽,但不要过于频繁,比如工作3~5年换一次工作。人的一生就业时间一般30多年,因此每过5~6年差不多就是一个周期。

Lucy(露西)是上海一家证券公司的职员,她在这个行业工作了8年,经历过两次牛市和一次熊市,她的收入也曾经随着证券指数而上下波动。

Lucy毕业之后便进入证券公司做助理销售,当时股市比较红火,她所在的公司销售业绩非常好,因此她的收入也不错,达到了7000元以上;与她的同学相比,收入要高出很多。但好景不长,此后不久股市进入熊市,销售业绩随之下降,同时公司的佣金收入也锐减,她所面临的是薪水不断减少,最低时每个月只领到2000元。

不过Lucy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直到2006年股市重新进入新一轮牛市。而此时,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以及能力的提升,她已经担任销售经理,建立了自己的团队,每月除了固定的薪水之外,还有高额的销售提成。

很多成功人士会在一家公司待相对较长的时间后才跳槽,而且他们的职业经历往往是有选择性的。同时,他们选择跳槽时大多目标明确、积极主动。如中国微软前任总裁唐骏,在他个人的发展轨迹中,跳到中国盛大网络之前一直在微软干了整整10年。

虽然跳槽的现象在如今的职场中很普遍,但自己面临跳槽时应三思而行,避免冲动离职导致不必要的后悔;更不要朝三暮四,今天看着这家好,明天看着那家好,就频繁地跳槽换工作。

我们要谨记一点,职场人士频繁更换工作,丢的不只是工作机会,还有长远的发展。连续换了几份工作而不能改变现状,一定要重新审视职业定位是否恰当,重新思考职业规划是否需要调整,以免让自己陷入频繁跳槽的怪圈中,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