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  晕

一、概说

眩晕亦称为眩运、眩冒,或头晕、目眩,李梴《医学入门》解释曰:“眩言其黑,冒言其昏,其义一也。”本症均属脑症状,其发生的原因,约可分为三种,即外感性眩晕、痰饮性眩晕及虚证眩晕。

1.外感眩晕是由于外感邪气直接刺激脑部神经所致。中医文献上记载此类眩晕,如宋代严用和《济生方》曰:“《素问》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则知肝风上攻,必致眩运,所谓眩运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致此,当以外证与脉别之,风则脉浮有汗,项强不仁,寒则脉紧无汗,筋挛掣痛,暑则脉虚烦闷,湿则脉细沉重吐逆。”张三锡《医学准绳》曰:“夏月头眩,偶冒暑劳形,脉虚细烦闷,口渴,属伤暑,先以六一散,后以大剂生脉散加黄柏。”“上焦风热作眩,脉浮数,兼头痛眼赤作寒热者,防风通圣散出入。”“冬月冒寒鼓激痰涎亦作眩运,宜从寒治。”

参考以上文献,可知外感性眩晕包括范围甚广,凡六淫邪气侵犯头部神经,皆可发生本症。故在临床时诊疗此类眩晕,必须详查六淫外症,分清风、寒、暑、湿等不同性质的症候群,然后才能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处理。

2.痰饮性眩晕,系体内水气停滞,痰饮抵触胃黏膜,引起神经反射所致。

此种病因学说,以张仲景为最先指出,《金匮要略》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张仲景从临床经验中,体会到痰饮、水气可以令人头眩,因而他主张使用温药来驱除痰饮水气。他这种理论和方法,经过后世医家长时期的实践证明,确实非常有效,所以朱丹溪曾说:“无痰则不作眩。”不过丹溪对于痰饮性眩晕的治法,已不限于专用温药,他认为痰证眩晕,要分湿痰、火痰,《丹溪心法》说:“有湿痰者,有火痰者,湿痰者多宜二陈汤,火者加酒芩。”这就是说湿痰应当温化,而火痰则应降火。丹溪这种主张,后来也有很多医家表示赞同,如张三锡《医学准绳》曰:“脉弦实有力,口烦渴,壮盛之人,属实痰实火,或过饮恣口所致,宜降火化痰。”

参考这些文献记载,可知痰饮性眩晕也有寒、热的区分,至于具体的辨别方法,则是根据患者平素的体质以及发病时所表现的症象来判断。

3.虚证眩晕多见于体力亏损之慢性衰弱疾患,间亦有由于汗吐下后失水,或失血过多,或劳动过度,引起神经衰弱,脑部贫血所致者。在中医文献上记载此类眩晕的很多,如《灵枢·海论》曰:“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怠惰安卧。”

严用和《济生方》曰:“疲劳过度,下虚上实,金疮,吐衄,便利及妇人崩中去血,皆令人眩运,当随其所因治之。”

张介宾《景岳全书》曰:“眩运一症,虚者居其八九,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原其所由,则有劳倦过度而运者,有饥饱失时而运者,有呕吐伤上而运者,有泄泻伤下而运者,有大汗亡阳而运者,有眴目惊心而运者,有焦思不释而运者,有被殴被辱气夺而运者,有悲哀痛楚大叫大呼而运者,此皆伤其阳中之阳也。又有吐血、衄血、便血而运者,有痈脓大溃而运者,有金石破伤失血痛极而运者,有男子纵欲气随精去而运者,有妇女崩淋产后去血而运者,此皆伤其阴中之阳也。再若大醉之后,湿热相乘而运者,伤其阴也;有大怒之后,木肆其强而运者,伤其气也;有痰饮留中,治节不行而运者,脾之弱也,此亦有余中之不足也。至若年老精衰,劳倦日积,而忽患不眠,忽苦眩运者,此营卫两虚之致然也,由此察之,虚实可辨矣。”

参考以上文献记载,可知虚证眩晕,有气虚,有血虚,有气血俱虚,只要在临诊时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历,并结合现有的临床症状,便可对于虚证眩晕,做出正确的诊断。

二、随证治疗

1.外感性眩晕之治法

外感性眩晕常见于四时感冒及各种热性疾病过程中,此类眩晕,多有表证可察,故在治疗时只须针对外感表证着手,而眩晕即可减除,例如症见头痛、眩重、身痛、恶寒、发热、无汗、鼻塞声重、脉浮紧者,即以解散风寒为主,常用方剂如川芎茶调散。又如发热汗出、口苦咽干、目赤心烦、脉洪数者,即以清解风热为主,常用方剂如神解散。其他如伤暑头眩,症见脉虚有汗、烦闷不宁者,则以消暑益胃为主,常用方剂如黄连香薷饮。伤湿头眩,症见肢体重滞、胸闷呕逆、不思饮食、脉沉迟者,则以燥湿运脾为主,常用方剂如藿香正气散(处方附后)。

川芎茶调散

组成:薄荷二钱,川芎二钱,荆芥二钱,羌活一钱,白芷一钱,甘草一钱,防风一钱,细辛一钱,芽茶一钱。

主治:眩晕头痛,身痛,恶寒,鼻塞身重,脉浮紧者。

神解散

组成:僵蚕二钱,蝉蜕一钱,银花三钱,生地黄三钱,木通二钱,黄芩二钱,黄连二钱,黄柏二钱,桔梗二钱,神曲三钱,车前仁二钱。

主治:风热头眩,头痛身痛,口苦咽干,壮热憎寒,脉浮洪者。

黄连香薷散

组成:香薷二钱,厚朴二钱,白扁豆二钱,甘草一钱,黄连二钱。

主治:伤暑眩晕,头痛口渴,脉虚心烦,微发恶寒。

藿香正气散(见泄泻)

2.痰饮性眩晕之治法

痰饮性眩晕多为胃内停水或胃肠无力,其症心下膨满,心悸亢奋,食欲不振,甚则呕吐涎沫,脉象沉弱。治疗方法以涤痰逐饮为主,常用方剂如苓桂术甘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如痰热兼夹,症见眩晕身重、烦渴面赤、脉洪滑有力者,即是丹溪所谓火痰,其实此等症状,最常见于高血压症,治疗方法可于祛痰药中加入平肝泻火之剂,常用处方如钩藤散或二陈汤加黄芩、黄连、龙胆草(处方附后)。

苓桂术甘汤(见头痛)

半夏白术天麻汤

组成:天麻一钱,半夏三钱,白术二钱,人参一钱,苍术一钱,黄芪一钱,泽泻一钱,茯苓一钱,干姜一钱,神曲三钱,陈皮三钱,麦芽三钱。

主治:眩晕头痛,呕吐痰涎,不思饮食,脉搏沉弱。

钩藤散

组成:钩藤三钱,陈皮三钱,半夏三钱,麦冬三钱,茯苓三钱,人参三钱,菊花三钱,防风三钱,甘草一钱,生石膏三钱。

主治:眩晕神昏,口渴心烦,脉弦滑有力者。

二陈汤加黄芩、黄连、龙胆草方

组成:茯苓三钱,半夏三钱,陈皮三钱,甘草一钱,黄芩二钱,黄连二钱,龙胆草二钱。

主治:眩晕痰多,口苦心烦,脉滑利者。

3.虚证眩晕之治法

虚证眩晕可分为气虚、血虚及气血俱虚。气虚者多因劳役过多,房事过多,或大汗亡阳,或吐泻后损伤脾胃所致。其症眩晕头痛,自汗畏风,不思饮食,心累气短,腰膝酸软,二便清利,脉细无力。治疗此等症状,以升阳补气为主,常用方剂如补中益气汤。血虚者多因吐衄过多,或便血不止,或金疮破伤,疮疡溃烂所致,在妇女则常为崩漏或产后失血过多。其症眼花耳鸣,头痛昏重,面色萎黄,四肢掣痛,倦乏嗜卧,脉象虚细芤迟。治疗此等症状,以滋补血液为主,常用方剂如人参养营汤。气血两虚者多系体质素弱,或老年积损以及大病之后,其临床症状则常兼有上述气虚、血虚之各种见症。治疗方法当以强壮神经、养血健胃为主,常用方剂如鹿茸肾气丸(处方附后)。

补中益气汤(方见痢疾)

人参养营汤

组成:人参二钱,陈皮二钱,黄芪二钱,肉桂二钱,当归二钱,白术二钱,炙甘草一钱,白芍三钱,熟地黄钱半,五味子钱半,茯苓钱半,远志一钱。

主治:血虚眩晕,心累惊悸,肢体瘦削,面容萎黄,潮热自汗,脉虚细者。

鹿茸肾气丸

组成:鹿茸三两,熟地黄五两,枣皮三两,丹皮一两五钱,山药三两,茯苓一两五钱,泽泻五钱,菟丝子三两,龟甲三两,巴戟三两,石斛三两。

蜜丸,淡盐汤下,每服三钱。

主治:虚证眩晕,气血亏败,睡眠不良,食欲不振,腰膝酸痛,四肢无力,脉细微者。

复习思考题

1.外感性眩晕如何诊断?如何治疗?

2.痰饮性眩晕如何诊断?如何治疗?

3.虚证眩晕如何诊断?如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