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胸痛

1.肺阴不足,痰热滞肺蓄水证(胸膜炎、胸腔积液)

王某,男,成年。1972年3月7日初诊。主诉右胸疼痛,咳嗽吐少量白色稠痰,不易咳出,午后微热。经医院检查,心率120次/分,胸透有胸腔积液,已抽出胸水700mL,目前仍有少量积液,在荧光片上并看出右上肺有条形致密影,右肺第一肋间有瘢痕。诊断为:①右下胸膜炎,胸膜增厚有少量积液;②右上肺有段性肺不张;③右上肺结核。诊得舌质红,脉浮数、微弦。此系肺阴不足,痰热滞肺蓄水之证。治宜清热化痰行水,兼养肺阴。

麦冬15g 瓜蒌壳12g 川贝母6g 桑皮18g 知母12g 玉竹15g 牡蛎(先煎)24g 车前草30g 苡仁15g 芦根30g 冬瓜仁18g

4月1日二诊:服上方12剂后,前症大为好转。于3月26日透视,积液已干,只余右侧胸膜轻度增厚。现右胸下部有胀痛感。续与行气开郁,清肺化痰。

郁金15g 瓜蒌壳15g 冬瓜仁30g 枳壳9g 桑皮15g 川贝母6g 知母12g 芦根30g 连翘15g 青皮6g

服上方5剂后,胸部胀痛大减,日趋痊愈。

按:本例咳嗽,痰稠不爽,午后微热,舌质红,脉浮数而弦,均为阴亏痰热之象。热痰滞肺则肺气不利,不但发为胸痛,且肺气不得肃降,则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发蓄水。故治当清热化痰,行气利水,兼以养阴。用知母、芦根、连翘以清热,用瓜蒌壳、川贝母以化痰,用枳壳、青皮、郁金以行气,用桑皮、薏苡仁、冬瓜仁、车前草以利水,用麦冬、玉竹、牡蛎以养阴。由于药证相应,故效较速。

2.肝胆湿热证(胆结石)

刘某,女,25岁。1961年10月13日初诊。主诉从1953年起即患胸痛,发作时间不定,痛时即感头昏口苦。经西医透视检查,诊断为胆结石。诊得脉象微弦。此为肝胆郁热之故,宜疏肝利胆清热为治。

刺蒺藜15g 丹皮6g 金铃炭9g 雅黄连(吴萸水炒)4.5g 郁金6g 花青皮9g 山栀仁9g 木通6g

10月5日二诊:服上方20剂后,约一年时间未发胸痛,只最近发作一次,’但不甚严重。脉象弦滑,舌上有粉白苔。此肝胆郁滞未解,再本前法。

延胡索6g 刺蒺藜9g 牡蛎(先煎)12g 雅黄连(吴萸水炒)4.5g 青皮9g 丹皮6g 白芍9g 山栀仁9g 郁金6g 木香6g 金铃炭3牧 甘草3g 10剂

10月11日三诊:服上方5剂后,胸痛即止,但感消化不良,每饭后必解溏便,微觉精神不好。弦滑之脉已解,指下转为濡弱;舌上微有白苔,是前方苦降稍过,湿阻中焦之故。改用疏肝行气,健脾除湿法。

制香附9g 茯苓9g 白术9g 厚朴6g 陈皮6g 炒白芍9g 苍术9g 砂仁6g 木香6g 法半夏9g 甘草3g 6剂

11月19日四诊:服上方后,情况良好,胸痛未发,脉象平和,舌质淡红有白苔,大便正常,食欲欠佳。仍本前方立意,并嘱其常服。

沙参9g 白术9g 山药15g 鸡内金6g 茯苓9g 厚朴6g 砂仁(后下)6g 制香附9g 木香6g 炙甘草3g

服上方后,观察至1964年8月3日,胸痛一直未发。

按:本例一诊、二诊中脉弦、口苦,是肝胆郁热;肝经上出额与督脉交于颠,胆经上抵头角,故有头昏之病。肝经上贯膈,胆经下胸中贯膈,肝胆郁热,故发为胸痛。治法用刺蒺藜、丹皮、金铃炭、郁金、青皮、木通、延胡索、白芍、木香等疏肝利胆,用雅黄连、山栀仁以清热。加牡蛎以育阴潜阳。三诊时,热邪已解,但又出现食少便溏、乏力、苔白等脾虚脾湿现症,故三诊、四诊在疏肝的同时,加用补脾和胃燥湿行气之品。用香附、白芍以疏肝,用沙参、白术、茯苓、法半夏、山药、鸡内金、甘草补脾和胃,用苍术、厚朴、陈皮、木香、砂仁以燥湿行气。由于病机有改变,故用药亦应随之改变,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3.胃阴亏损,胃热上冲证

王某,女,51岁。1964年6月5日初诊。主诉原患腹泻,服抗生药后,转为气上冲胸作痛,食物不下,似觉胸下有物梗阻,口苦口干。诊得脉沉而数,舌红无苔。此属大泻后胃阴亏损,胃热上冲。用益胃清胃降逆法。

竹茹9g 玉竹9g 玄参9g 麦冬9g 石斛9g 雅黄连6g 枯黄芩9g 法半夏9g 旋覆花9g 代赭石(先煎)9g 甘草3g 6剂

6月12日二诊:服上方后,气已不上冲,胸下梗痛大觉减轻,只微觉痞闷,已能进饮食。目前仍觉口苦口干,大便干燥,小便如常,脉舌同前。于上方中加入润肠导滞之品。

白芍9g 玉竹9g 石斛9g 黄连6g 法半夏9g 火麻仁12g 杏仁9g 瓜蒌子12g 厚朴花6g 枳壳9g 甘草3g

服上方3剂后,诸症即缓解。

按:本例原患腹泻,使津液受损,导致胃阴不足,阴虚则火旺,胃火升腾,故有气上冲胸、胸下梗痛、食物不下、口干口苦、大便干燥等现症。脉沉而数,舌红无苔,亦符合阴虚胃火之象。故用竹茹、玉竹、玄参、麦冬、石斛、白芍以养胃阴,用雅黄连、枯黄芩以清胃火,用法半夏、旋覆花、代赭石以降上逆之气,用火麻仁、杏仁、瓜蒌子、厚朴花、枳壳以润肠通便。如此则胃阴得养,胃火亦清,上逆之气亦得下降,而诸症遂告缓解。

4.肝阴亏损,阳亢肝郁证

张某,男,成年。1971年1月19日初诊。主诉长期胸痛,左偏头痛,左面发麻,晚上耳鸣头热,眩晕,眼睛胀痛,时欲呕吐,性情急躁,睡眠不好,身犟腿软,足冷。诊得舌干少苔,脉弱微浮。此为肝阴亏损,阳亢肝郁之候。治宜养肝阴,潜肝阳,疏肝气。

女贞子12g 旱莲草12g 玉竹12g 龙骨(先煎)12g 牡蛎(先煎)12g 柴胡6g 青皮9g 郁金9g 金铃炭12g 延胡索9g 白芍9g 法半夏9g

嘱其常服。服上方数十剂后,胸痛即止,余症亦缓解。

按:本例左偏头痛,左面发麻,耳鸣,眩晕,眼睛胀痛,睡眠不好,舌干少苔,脉弱微浮等,均为肝阴亏损,阳亢生风之象;身犟是肝阴不足,筋脉不能濡养之故;腿软足冷,头热是肝阳上亢,上热下寒所致,性情急躁是肝气郁结;肝郁克脾,复加阳热上冲,故发为呕吐。足厥阴肝经上贯膈,该经阴虚气滞,因此出现胸痛症状。治法用女贞子、旱莲草、玉竹、白芍以养阴,用龙骨、牡蛎以潜阳,用柴胡、青皮、郁金、金铃炭、延胡索以疏肝,加法夏和胃降逆止吐。因病属慢性,故续服数十剂始得缓解。

5.阴虚肺热证(浸润型肺结核)

刘某,女,19岁。初诊:主诉右侧上胸部有痛感,无咳嗽吐痰,肌肉有时紧张,胸前窒闷不舒,睡眠较差。数日前曾发烧,现已平静。经医院透视照片,发现右肺尖有空洞阴影,呈浸润型。诊得脉来六至,两关微洪;舌红少苔。看来体质尚称健壮,但阴亏肺燥,阳热上浮,气失清肃,因而有此见症。先养阴清肺,使病情不再进展。

芦根12g 薏苡仁12g 冬瓜仁12g 白芍9g 女贞子9g 花粉9g 天冬9g 浙贝母9g 知母9g 甘草3g 5剂

二诊:服药后,无不适反应,病情亦较稳定。再拟养阴清肺法,以观后效。

瓜冬仁12g 薏苡仁9g 浙贝母9g 旱莲草9g 杏仁6g 仙鹤草9g 知母9g 天冬6g 麦冬6g 夏枯草6g 甘草3g 金钱草6g 10剂

三诊:前症逐渐减退,惟睡眠尚有时不安。脉至不似前番之数,但两关微洪依然。现虽热退阴生,但肝气尚嫌偏旺,应于养阴中兼以调肝之法。

玉竹12g 茯苓12g 女贞子15g 夏枯草15g 麦冬9g 刺蒺藜9g 浙贝母9g 仙鹤草15g 白芍9g 甘草3g

四诊:脉症均有好转。再拟养阴镇肝以助恢复。

玉竹9g 麦冬9g 白芍9g 女贞子9g 生地黄9g 藕节9g 牡蛎(先煎)15g 山药12g 石决明(先煎)9g 甘草3g

五诊:经透视照片复查,证实肺部病变基本消失。其他症状亦相应减退,但自觉肌肉仍有时紧张。再用行气养阴之法,以善其后。10剂之后,完全康复。

按:本例因患结核,脉象洪数,舌红少苔,睡眠较差,显系阴虚肺热之象。胸部为肺之外廓,肺脏病变影响及于胸部,故发为紧张疼痛。用白芍、女贞子、花粉、天冬、旱莲草、麦冬、玉竹、生地黄、山药以育阴,用芦根、薏苡仁、冬瓜仁、知母、夏枯草、金钱草、茯苓引热下输膀胱,加浙贝母、杏仁以通肺络,用仙鹤草、藕节以防其热甚出血。三诊以后,因两关依然微洪,是阴虚肝旺之象,故加刺蒺藜、石决明、牡蛎以调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