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木部五十六种
枸杞子
味苦、甘,气寒,无毒,阳中之阴,可升可降,入足少阴、厥阴经。明目疾,生目之血。除肾燥,益肾之精。江云:补漏精。入丸最妙。
添精固髓,健骨强筋。滋阴不致阴衰,兴阳常使阳举,更止消渴,尤补劳伤。
甘泉州出者妙。至于土产,止于利大小肠,明目清心,除烦热而已。根名地骨皮,入手太阴肺、手少阳三焦、足少阴肾。除热清肺,治咳嗽,凉血凉骨之品。其余大率与子同功。《发明》云:枸杞子补肾之功大。
山茱萸
味酸、涩,气平,微温,无毒,阴中之阳,可升可降,入足厥阴、少阴经。秘精髓,补水脏之损;暖腰膝,壮一(1)身之罢(2)。
《发明》云:味酸入肝,为能益肝以收滑固精、补肾经之本也。八味丸中用之,取其收涩以固精耳。
所用暖腰膝,壮元阳,必投入血分及肝肾二家引经之药,方尽其长。其核最能滑精,故用之必去。亦能止小便利,以其味酸也。
杜仲
味辛、甘,气温、平,无毒,阳也,可升可降,入足少阴肾。止肾虚之腰痛,除足弱之酸疼。
《发明》云:杜仲益肾气,助下焦之要药也。故《本草》主腰脊痛,补中益气,坚筋骨,强志,皆益肾之功。又除阴下湿痒,小便余沥,脚中酸疼,皆助下之力也。姜汁炒,去丝用。与牛膝交相为功。
茯神
味甘、淡,气平,无毒,阳中之阴,可升可降。疗眩晕,定上气之乱;安神志,益心气之虚。
江云:定心安神。
《赋》云:治风眩心虚,安痫定志,止心下急痛,惊悸虚劳。
酸枣仁
味酸,气平,无毒,阴也,可升可降,入手少阴心,足少阳胆、厥阴肝。助中正之腑,益君主之官(3),故疗胆志弱怯,而止心气虚烦。胆热多睡,生用之效;胆虚不寐,熟用之功。又能收虚汗。
《发明》云:枣仁安和五脏,大补心脾。然补心脾之功居多。盖心主血,脾裹血,惟大补心脾,则血归心脾而神志宁,五脏得血而养者亦安和矣。故《本草》主烦心不得眠者,血少故耳。若心脾血足而五脏安和,则睡卧自宁矣。
又方书云:胆虚不眠,寒也,炒香为末,竹叶汤调服。云胆虚者,肝与胆相为表里,血虚则肝亦虚,肝虚则胆安得而独旺乎?
又云:胆实多睡,热也,生用为末,茶姜汁调下。夫谓胆热多睡者,盖胆热由于肝气大旺,肝旺则木邪加克脾土,脾主四肢,又主困倦,所以令人多睡。盖枣仁秋成者也,生则全得金气,而能制肝木,肝木有制,则脾不受侮,而运行不睡矣。
柏子仁
味甘、辛,气平,无毒,阳也,可升可降,入手少阴心,足太阴脾、少阴肾。暖骨髓,润肾经之燥。安神志,益心气之虚。
江云:养心脾而有益。
《发明》云:润肾之药也。盖肾苦燥,藉此甘辛润之,自能生益精血,则五脏安和,而凡虚损等症亦治。目得血而能明,耳得血而能聪。心神足,惊悸恍惚自定矣。
桑白皮
味甘,气寒,无毒,阳中之阴,降也,入手太阴经。导肺腑之喘渴,泄肺水之虚浮,咳嗽唾血者可用,痰盛气逆(4)者宜投。
甘则能补虚,寒则能利水。故《珍珠囊》曰:益元气不足,而补中虚;泻肺气有余,而止嗽咳。其说当矣。
江云:除肺中水。
又云:泻肺气之有余。盖气余为火,是辛以泻肺火也。然肺中有水,则停湿而生痰,痰生热而伤肺,是以咳嗽唾血、热渴劳伤之候作矣。今言除水气,正所以泻火邪也。湿热生痰,嗽而伤肺,此为要药。若劳极之咳,又当用润肺补肺之剂,如款冬花、紫菀、沙参之类也。
竹沥
味甘,气寒,无毒,阳中之阴,可升可降,入手太阴肺,足少阴肾、太阴脾。但润用颇缓,欲行经络,须以姜汁传送。涤脏腑之烦热,化内外之虚痰。痰在四肢者,非此不去;痰迷心窍者,用之能安。中风失音能治,痰盛气虚可用。
竹沥味甘性缓,能除阴虚之有大热者。
《本草》云:大寒者,言其功也,非以气言。不然,人吃笋自幼至老,可无一人因笋寒而有病?沥即笋之液,况假火而成,何寒之有?
竹沥烧取与荆沥同,横锯截尺余,直劈作数块,两砖架起,紧火中烘,沥从两头流出,每沥一杯,加生姜自然汁二匙。却阴虚发热,理中风噤牙。小儿天吊惊痫,入口便定。妇人胎产闷晕,下咽即苏。止惊悸,破痰涎。痰在手足四肢,非此不达;痰在皮里膜外,有此可驱。但俗反以大寒置疑不用,不知系火煅出,又佐姜汁,有何寒乎?
丹溪云:虚痰用竹沥,实痰用荆沥,二味开经络、行血气要药也。俱(5)加姜汁传送。
荆沥
味苦,气寒,无毒,阴也,降也。助以姜汁之辛,又行经络,涤心胃之烦热,化经络之风痰。人虚胃弱者勿用,痰盛气实者能安。
桂
味甘、辛,气大热,有小毒,阳也,可升可降。大抵重厚者易于下行,轻薄者长于上升,此天地亲上亲下之道也。桂入手少阴,枝入足太阳经。入三焦,散寒邪而利气,莫如肉桂。达身表,散风邪而解肌,还须桂枝。入血脉有通利之妙,佐百药有宣导之奇。
欲补肾以下行,须用肉桂。如上升而发表,桂枝可通。
桂有四等,在下最厚者曰肉桂,气热味重,堪疗下焦寒冷,并秋冬腹内冷痛。泄奔豚,利水道,温筋暖脏,破血通经。
《经》云气“厚则发热”是也。去其粗皮,而留其近木之味重而最精者曰桂心,入二三分于补阴药中,则能行地黄之滞而补肾。由其味辛属肺而能生肾水,性温行血而能通凝滞也。在中次厚者曰官桂,由桂多品,而取其品之高也,主中焦有寒。在上薄者曰薄桂,走肩臂而行肢节之凝滞,肩臂引经多用之。其在嫩枝之最薄者曰桂枝,伤寒、伤风之有汗者宜用之,以微解表也,非固表也。惟有汗者,表虚而邪微,故用此气薄辛甘之剂,以轻散之,岂有辛甘之剂能固表哉?
按:《本经》谓桂止烦出汗。仲景言伤寒无汗,不得服桂枝。
江云:汗过多者,桂枝甘草汤,是又用其敛汗,何也?盖桂善通血脉,《本经》言止烦出汗者,非桂能开腠理而发出汗也,以调其荣血则卫气自和,邪无容地,遂自汗出而解矣。
仲景言汗多用桂枝者,亦非枝能闭腠理而止住汗也。盖卫有风邪,故病自汗,以桂枝调荣卫而发其邪,邪去则表密而汗自敛矣,亦甘辛发散之义也。
桂有小毒,亦从类化,与黄芩、黄连为使,小毒何施?与乌头、附子为使,全得热性。与参、冬、甘草同用,能调中益气,实卫护荣。与柴胡、紫石英、干地黄同用,却去吐逆。与巴豆、硇砂、干漆、穿山甲、水蛭、虻虫有毒之类同用,则小毒化为大毒矣。春夏禁服,秋冬宜煎。
壮年命门火旺者忌服。惟老弱幼小,命门火衰,不能生土,完谷不化,肾虚,产后下元不足,荣卫衰微者之要药也。
吴茱萸
味辛、苦,气热,有小毒,阳中之阴,可升可降。然下气最速,亦长于降也。入足太阴、少阴、厥阴经。咽嗌寒气,噎塞而不通;胸中冷气,闭塞而不利;脾胃停冷,腹痛而不任;心气刺痛,成阵而不止;寒中三阴,脚气乘虚而上冲;冷结下焦,疝气控睾而内迫。睾,音高,阴丸也。《本草》云:温中,下气。惟温中,故主太阴脾经。能下气,又兼理肺气。或云:逐膀胱受湿,阴囊作疝痛。入厥阴、少阴经也,故又能折肝木之性,而治吞吐酸水。厥阴风邪头痛,用之为引。凡用,先于汤中浸去苦烈,凡亦七过始可用。此物下气最速,肠虚之人不宜多服,服之鸣肠愈甚。又辛热,久服恐损元气。又止赤白痢,香连丸是也。
益智
味辛,气温,无毒,阳也。可升可降,入手、足太阴,足少阴经。本是脾经药,摄涎唾,止呕哕,调诸气于三焦,固遗精,缩小便,疗虚寒于水脏。
《发明》云:益智子气热味辛,主君相二火不足,温脾肾虚寒。又辛入肺而调气,有母子相关之义。心、肺、肾、脾、三焦有寒邪及虚寒者,用之为当也。故《本草》主遗精虚漏,小便余沥,是益肾之虚寒也。若肾经相火动,而致遗沥等候,禁用之。
《液》云:益气安神,补不足,安三焦。是补元气虚寒,心火相火之不足也。若心经与三焦火动者,用之反耗元气。治脾胃中寒邪,故能和中益气。而多唾属寒者亦治之,是主足太阴经药也。而脾家有湿热痰火,又不当用。至若能调诸气,是辛以散肺经之寒气,而肺热者又禁之。要之,君相二火,脾土之母也。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则脾胃之寒邪悉去矣。脾者,肺金之母也。脾胃之寒邪去,而肺气自调矣。肺气调,而滋水之化源,肾气自益矣。此母子相关之义,故云益智。
江云:止呕吐而清小便之频数。凡用,去皮,盐水炒,入药用。治虚寒之症,当于补药内兼用之,勿多服。老人小便多者,取二十四枚打碎,入盐少许同煎服之,奇效。
丁香
味辛,气温,无毒,阳也,可升可降。温胃寒之呕逆,散肾气之奔豚。
入手、足太阴,足阳明、少阴经。人知其能快脾止呕,不知能消冷痰痃癖。人知其能调气定痛,不知能除冷劳奔豚。若胃中有热,肺中有火者,勿轻用。
《发明》云:辛以发泄肺气,温能补胃暖肾。以生姜汁和,拔去白发,涂孔中,即异常黑。
藿香
味辛,气微温,阳也,可升可降,入手、足太阴经。开胃口,能进饮食;止霍乱,仍除呕逆。去枝茎用叶,以其芳馨(6)之气助脾故也。治吐逆最要之药也。
《十书》云:温中快气。此四字足以该(7)于手、足太阴之经矣。故入乌药顺气则补肺,入黄芪、四君子则补脾,入人参养胃及正气散则开胃也。
《发明》云:藿香甘温,入脾而助脾开胃之功居多,兼之辛温入肺而补卫快气。
蔓荆子
味苦、辛,气温、微寒,无毒,阴中之阳,升也,入足太阳经。风在表而能散,热在上而能清,止头痛兼除昏闷,去目赤又治腰痛。拣净,杵碎用。
《发明》云:蔓荆子辛温兼苦寒,能凉诸经血而散风邪之药也。其头沉昏闷、目赤等候,皆诸经血热而风淫所致也,此能凉之散之,则诸风悉去矣。要之,清头目风邪为的药也。胃冷人不可服,恐生痰疾。
五加皮
味辛、苦,气温、微寒,无毒,阳中之阴,可升可降,入足少阴肾。坚筋骨之缓弱,利周身之血气,去固结之风湿,疗日久之痛痹。酿酒饮治风痹,四肢拘挛。远志为之使。叶采作蔬食,散风疹于一身。根茎煎酒尝,治风痹于四末。五加皮辛温,散风益血之剂,故《本草》治心腹腰膝痛,强筋坚骨,及疽疮、阴痿、囊湿,小儿脚软,女人阴痒、阴蚀,且延年益寿。其散风益血,大略见矣。
乳香
味辛、苦,气温,无毒,阳中之阴,可升可降。行结肿,消疮毒之用;利血气,止诸痛之需。乳香温经散气,故能定诸痛,疗恶疮而调血气也。
定手足十二经之痛,随上下部引经药用之,而尤益肾,补精束胎,然多服胎亦有损。
没药
味苦、辛,气平,无毒,阴中之阳,可升可降。内可治于脏腑,外可治于诸经,利诸血之壅滞,治诸血之难禁。
江云:乳香、没药而定痛,服多损骨。
《本草》云:亦疗妇人产后血气痛,入足阳明胃,与乳香同为定痛之药。能通宣气血,故与乳香同用,能止壅滞之痛。
《发明》云:疏经络、行气血之药。
苏木
味甘、咸、酸,气平,无毒,阳中之阴,可升可降。破疮疡死血,非此无功;除产后败血,有此立验。
不但此及一切跌扑损伤金疮,用以去瘀血,和新血,皆不可无。又月水不调者用之。入药惟取中心煎酒,专行积血。同防风散表里风气,调乳香治口噤风邪。
《发明》云:苏木行血散滞之用,故主破积血,产后血胀闷欲死者,水煮苦酒五两,取浓汁服。
琥珀
味甘、辛,气平,无毒,阳也,降也。破瘀血之癥结,利小便之淋癃,定心志而神惊者可疗,燥脾湿而血少者难(8)同。
琥珀治荣而安神利水,其消瘀血、破癥结,即治荣也。
琥珀属阳与金,古方用为利小便以燥脾土有功,盖脾能运化,肺自下降,故小便可通。若因血少不利者,用之反致燥急之苦。
侧柏叶
味苦、涩,气微温,无毒,阴中之阳,可升可降,味苦而涩,气温而快,极有止血之功,而无壅滞之害。
《发明》云:凉血燥湿补阴之要药。故主吐血、衄血及痢血、崩中赤白,轻身益气,令人耐寒暑等证,皆凉血补阴之功也。
柏属阴与金,性善守,故采其叶,随月建方,取其多得月令之气。此补阴之要药,其性多燥,久服之大益脾土以滋其肺,尤能清血分。
枳壳
味苦、酸、辛,气微寒,无毒,阴中微阳,可升可降。去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滞塞之气,推胸膈久宿之食,削腹中远年之积,疏风痒疮疹盈肌,破诸气走痛如刺。误犯诛罚无辜之条,必伤胸中至高之气。泻痰、下气、破结之药,故能宽肠利膈,亦去宿粪。又主遍身风痒疮疹等疾,以其高主皮毛、胸膈之病也。实证宜用,虚证不宜用之,以损气故也。配桔梗消膈上之痞,佐白术能安胎,同甘草能瘦胎,和黄连能灭痔。但多用损至高之气,久泻不实者亦忌用。陈久者良。参苏败毒散,一切用之,亦以其能疏皮毛、胸膈之病也。
厚朴
味苦、辛,气温,无毒,阴中之阳,可升可降。散结气而调中,温脾胃而燥湿,泄有余之胀满,治内伤之吐痢,极有消散之功,误服夺人元气。
厚朴属土而有火,气药之温而能散胃中之实,故主腹胀也。平胃散用之以佐苍术,正为泻上焦之湿,平胃土不使太过,以至于和而已。若以为温补而泛用之,非矣。
气分中药,入足阳明、太阴经,能降胸中之气,止呕清痰(9)之要药。大抵专治腹胀结气,以辛温能散、苦能泄耳。春、夏、秋常用,冬间及气虚人与胃中无实邪胀气者不宜服。孕妇忌之。与枳实、大黄同用则能泄实满,是消痰下气也;与陈皮、苍术同用则能除湿满,是温中益气也;与解利药同用,则治伤寒头痛;与治痢同用,则厚肠胃。盖用苦则泄,用温则补也。干姜为之使,恶泽泻、寒水石、硝石,姜汁炒用。
乌药
味辛,气温,无毒,阳也,可升可降,入足阳明、少阴经。行中焦滞气之抑遏,散下焦冷气之攻冲。
味辛而薄,性轻热而散,气胜于味也。佐香附专治妇人诸般气证,用于风药则能疏风,用于胀满则能降气,用于气阻则能发散,且疏风寒,又治腹疼,乃疏风散寒之剂,正以其热而辛散也。此药味薄,无滋益人,但取辛散凝滞而已,不可多用。香附治内,内和而外自释也;乌药疏散宣通,其尤畅于香附也。又去小儿积聚蛔虫,亦以疏气散寒故也。
大腹皮
味辛,气温,无毒,阳也,可升可降。疏脏气之壅滞,消水气之虚浮。下气疏脾胃有余之气,故腹胀满及浮肿者用之,气虚者不可用。入足太阴、阳明经。宽胸理气之要药也。子即大腹子,比槟榔大而扁,通大小肠,健脾开胃。俱要酒洗,后又以乌豆汁洗净方可用。
《发明》云:乃疏泄气之药,虚者禁服。其云健脾开胃调中者,得非邪气散、壅滞去,则胸中气调、胃气开而脾气亦健欤?要之,非真补剂也。
槟榔
味辛、苦,气温,无毒,阳中之阴,降也。入胸腹,破滞气而不停;入肠胃,逐痰癖而直下。故坠诸药,性如铁石;而治后重,验如马奔。入手、足阳明经。
味苦涩而微带辛,其性沉如铁石,故能调诸药下行逐水,攻脚气、治里急后重如神,取其坠也,非取其破气也,故兼木香用之,然后可耳。又谓其能破滞气,泄胸中至高之气,何也?亦以其性沉重坠,气下行则郁滞之气散而至高之气下矣。
一云能杀寸白虫,非杀虫也,以其性下坠,能逐虫下行也。广闽多服之者,亦以地暖淫蒸,居民气多上盛,故服此以降之耳。久服损真气,多服泻至高之气,较之青皮、枳实尤甚。
沉香
味辛,气温,无毒,阳也,可升可降,上而至天、下而至泉之药也。行滞气有细密之功,调诸气无耗散之失,暖腰膝有壮阳之征,疗风水有消毒之义。入足少阴、手厥阴经。最能降痰。不见火用更妙。
江云:坠气补肾,有降无升。
枳实
味苦、酸,气温,无毒,阴也,降也。消心下之胀满,泄胸中之痞急,逐内蓄之痰饮,破久停之宿食。入足阳明、太阴,手少阴经。以柴胡、黄芩、竹茹佐之则温胆,以白术、二陈佐之则消痰。非白术不能去湿,非枳实不能消痞。
性酷而速下,能消实痞,去坚结之功多。若云益气利五脏,必主以参、术、枣、姜之类,斯能安胃益气。若佐以厚朴、硝、黄之类,则又破血而散结。要之,结痞散除,则胃气得养,五脏亦利,而血亦滋生矣。此亦拨乱反正之意也。
江云:枳壳、枳实一物也。壳大,性详而缓,治高。高者主气,治在胸膈。实小,性酷而速,治下。下者主血,治在心腹。壳治胸膈,故胸中痞,肺气结也,有桔梗枳壳汤。实治心腹,故心下痞,脾气积也,有白术枳实汤。盖白术补脾,枳实去脾经积血,脾无积血,则不痞也。
黄柏
味苦、微辛,气寒,无毒,阴也,降也,足少阴、太阳药也。泻下焦隐伏之龙火,安上出虚哕之蛔虫,脐下痛单制而能除,肾不足生用而能补,痿厥除湿药不可缺。
味辛性寒,走少阴而泻火。今人谓其补肾,非也。特以肾家火旺,两尺脉盛,而为身热、为眼痛、为喉痹诸疾者,用其泻火,则肾亦坚固,而无狂荡之患矣,岂诚有补肾之功哉!故肾家无火,而两尺脉微弱,或左尺独旺者,皆不宜用。《内经》所谓强肾之阴,热之犹可。此又不可不知。
加黄芪汤中,使足膝气力涌出,痿蹷即差。和苍术散内,即二妙散。裨(10)下焦湿热散行,胀肿易退。佐泽泻,利小便赤涩。配细辛,擦舌颊红疮。解消渴,除骨蒸,肠风连下血者立效,热痢先见血者殊功。去脐腹内虚疼,逐膀胱中结热,女子带漏亦可治之。
蛔得甘则动,得苦则安。又能安蛔者,苦以降之也。治痿蹷者,苦以降湿也。
山栀子
味苦,气寒,无毒,阴也,降也。入手太阴经。疗心中懊,颠倒而不得眠;治脐下血滞,小便而不得利。疗湿热内郁而发黄,治邪气上冲而目赤。
易老云:轻虚而象肺,色赤而象火,又能泻肺中之火。家园者不入药,七棱九棱者良。加生姜、橘皮治呕哕不已,加厚朴、枳实除腹满而烦,加茵陈治湿热发黄,加甘草治少气虚满,加香豉去心内烦燥,加姜汁治心腹久疼。去皮治心胸热,留皮去肌表热。止血用炒黑色,去热用微炒或生。
轻浮而苦寒,专主肺经至高之分而泻肺中之火。
或云利小便,实非利小便,清肺也。肺气清而化膀胱之水,小水得此气化而出也。又能开郁通淋,治脐下血滞及治块中之火,以其屈曲下行,降火甚速耳。大病后若亡血亡津液,胃腑无润养,内生虚热烦渴者,非此不能除。胃热大呕者,用之以止吐;胃寒多呕者,用之反致吐。
槐花
味苦,气平、寒,无毒,阴也,降也。湿郁热而生虫,大肠癖而为痔,风内抟而下血,热内扰而成痢。亦治妇人崩血不止。炒黄用,能凉大肠热,理肠风泻血,止痔血并赤白痢、胃脘痛,亦杀虫及皮肤风初起肿毒,用净槐花四五两炒,用头生酒一二碗煎,热服,得汗即效。
竹茹
味苦,气微寒,无毒,阴也,可升可降。除胃热之呕哕,止邪热之血衄。
竹茹即竹皮。皮茹削去青色,惟取向里黄皮。主胃热饱逆殊功,疗噎膈呕哕神效。
江云:治心烦之呕哕,卵(11)肿疼而倍加。
竹
味苦、甘,气平、寒,无毒,阴中微阳,可升可降。疗心经之烦热,止气逆之呕吐。
《本草》云:竹、淡竹为上,苦竹次之,余不入药。或云:苦竹、紫竹,苦辛而膻,不堪入药。
东坡云:淡竹者,对苦竹为文,除苦竹之外,皆淡竹也。逐上气咳逆喘促,退虚热烦燥不眠。专凉心经,尤却风痓。
《发明》云:惟竹、水竹味淡兼甜,治病为最,筀竹、竹次之,余不堪用。
《日华子》云:淡竹及根,消痰治热狂烦闷,中风失音,并孕妇头旋倒地,小儿惊痫天吊,茎叶同用。根主消渴,散毒补虚;实通神明,轻身益气。
天竹簧
味甘,寒,无毒。主小儿惊风天吊,疗虚人卒暴中风,镇心明目,解热驱邪。
竹簧系节内黄粉,旋飞尘沙结成,老竹间或可得,形类黄土,一名竹膏,人多烧诸骨及葛粉等杂之。入足少阳、手少阴经。除惊解烦,小儿多方用之。须辨其片片若竹节者为妙。竹笋益气托痘疮,止渴利小水。
樗皮
味苦、涩,气寒,有小毒,味厚,阴也,降也。治虚滑,血液皆止;涩两窍,前后同功。
即臭椿根皮,其性凉而能涩血。樗木臭疏而有荚,椿木香实而无荚,以此为辨。
樗白皮亦滋阴脏之用,故专主女人月信过度,带漏崩中,又主赤白久痢及肠滑痔疾、泻血不住。
樗皮涩精而止泻。
诃黎勒
即诃子。
味苦、酸,气温,无毒,味厚,阴也,降也。苦而能降,酸而能涩,故有固滑泄、止久痢、涩肠之功,除肠满、止咳嗽、泄气之力。收敛降火,急于下行。元气怯弱,不可多饵。入足厥阴、阳明、少阴,手太阴、阳明经。六棱、黑色、肉厚者良。入药须用湿面裹煨熟,不尔致胀。去棱(12)取皮用。味苦酸涩,有收敛降火之功。性急喜降,气实者宜之,气虚者恐反泄,不宜多服。未熟时风飘坠者,谓之随风子,尤珍贵。
初泻痢不宜骤用,恐积未尽去也。《本草》不入嗽药,以其味不大酸耳,然入之甚验,无妨。
痰嗽咽喉不利,含二三枚,殊胜。
茯苓
味甘、淡,气平,无毒,阳中之阴,降也。白者入手太阴,足太阳、少阳经;赤者入手少阳、少阴,足太阴经。利小便有除留饮之效,伐肾邪有生新血之功,故除口舌之干燥,神志之怔忡。赤者破结血而泻火,白者调脾气而和中。忌醋及酸物。中有赤筋最损目,用宜去之。淡利窍,甘助阳,乃除湿行水之圣药也。又赤者能利水,白者能补脾,是知赤泻小肠之火,固能分利,不知白者润肺生津,亦能分利也,故此剂以分利为主,莫如用白。或谓阴虚未为相宜,以其渗淡也,不知气重者主气,味重者助血,茯苓虽渗淡,而其味尚甘,于阴虚者亦无害也。况佐人参等补剂下行,亦能补虚而固肾矣。特猪苓一剂诚为渗淡,而阴虚者为当忌也。
通便不走精气,功并车前;利血仅在腰脐,效同白术。暴病有余相宜,久病不足切禁。如小便利数者服之,大损人目;汗多人服之,则损元气,夭人寿。
东垣云:其用有六,利窍而除湿,益气而和中,小便多而能止,大便结而能通,心惊悸而能保,津液少而能生。若兼补阴之剂,则小便多而能止,但不宜入燥剂中用。
《发明》云:淡而能渗,甘而能补,除湿胜药也。惟能渗,故能行水利小便;惟能补,故能和中益脾。自其渗中焦之水,则水饮停心者悉除,中气和、脾脏益而津液亦生矣,又何口焦舌干烦渴之有?自(13)其渗下焦之水,则邪水悉去,真水得养,腰脐家血亦利,津道自行。所谓长阴益气力,泻之即所以安之也。
猪苓
味甘、苦而淡,气平,无毒,阳中之阴,降也,入足太阳、少阴经。除湿肿,体用兼备;利小便,气味俱长。一于渗淡,能利而已,下虚者皆不可用,盖有损而无益也。诸药性皆曰甘能助阳,岂真味甘而有助哉?或谓其止遗精者,盖谓脾家有湿,流入肾经,因而渗泄,用之于渗湿药中遂能中病,故以为能止遗精耳,非真能补肾也。其曰治渴利水肿是矣,然亦不可主剂,但可佐泽泻而已。若渴与肿,肾虚所致者用之,恐虚其虚也。大抵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
今之吐泻药俱用五苓散,皆谓脾胃之湿赖猪苓、泽泻以去之,似为脾胃药也,不知二味消水,固能燥脾,水尽则反损肾昏目。
巴豆
味辛,气热,有大毒,阳也,降也。生用之急,熟用之缓。削坚积,荡脏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凡用,去心、皮。生则温,熟则寒。味辛性烈,有荡涤攻击之能。若急攻,为通利水谷之方,则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缓治,为消摩坚积之剂,则炒烟出,令紫黑色,研用。可以通肠,可以止泻。盖通因通用之意,世所不知也。
江云:健脾开胃,益血脉,非真补也。盖能荡秽消积,则推陈致新,而脾胃从此和,血脉亦自此益矣,故云可以通肠,可以止泄。
丹溪云:去胃中寒积、食积,无寒者勿用。中巴豆毒者,以黄连汁、大豆汁解之。
干漆
味辛、咸,气温,有毒,阳中之阴,降也。削年深坚结之沉积,破日久秘结之瘀血。入手足阳明、手太阳经。去肠胃瘀血癥瘕功烈于苏木,特除九种心疼,杀三虫。炒令烟尽入药,半夏为之使,畏鸡子及蟹,忌油腻。
干漆虽用为去积滞之药,然其性急而能飞补。盖积滞去后而补性内行,用之当中节耳。故《本经》称其消痞结癥瘕云云。而又称其主绝伤补中,续筋骨,填髓脑,安五脏,意可知矣。要之,消导后即有补意,非真谓之补剂也。
芫花
味辛、苦,气温,有毒,阳中之阴,降也。内而三焦,外而身表,泄水气之横流,下逆气之奔扰,泻湿利水为要。凡用微熬,不可近眼。久服令人虚。
地骨皮
味苦、平,性寒,无毒,升也,阴也。其用有二:疗在表无定之风邪,主传尸有汗之骨蒸。
《发明》云:地骨皮苦寒,除热滋阴之要药。
川椒
味辛,大热,有毒,浮也,阳中之阳也。其用有二:用之于上,退两目之翳膜;用之于下,除六腑之沉寒。蜀椒辛能润肺肾而散寒邪,热以助心阳而温胃除湿。多食乏气,十月食之伤心,以其辛散故也。杏仁为之使,畏款冬、雄黄。去壳及目,取红入药。
胡椒
味辛,热。逐寒利气之用,久服大伤肺及大肠经,必致肠风脏毒。
荜澄茄辛散快气,乃胡椒之嫩者。胡椒逐肠胃之寒邪,用多耗血。
金樱子
味甘、微涩,气温、平,无毒。涩精滑自流,梦中泄精,止小便数,去睡后尿遗,杀寸白虫,塞休息痢。捣烂绞汁,用有两般,熬稠糖入酒鲜黄,调铁粉染须润黑。
《发明》云:金樱子酸涩收敛之剂。花收染皓发亦验,根煮杀蛔虫尤灵,皮治带下崩中,炒过煎服即止。
茶茗
苦、甘,微寒,专上清头目。世医执《本草》以苦泄下行之说,如何头目得清?不知头目不清,由热气上熏,用苦以泄之,则热降而上清矣。茶茗体轻而气浮,芽萌得春生之气,味虽苦而气则薄,故汤液以清头目为主,解烦渴,利小水,逐痰涎热,令人少睡。饮之宜热,冷饮则聚痰,多饮则少睡,久服则消脂,苦泄之故也。不宜空腹饮。亦解煎炒毒。
一云:酒后频饮,大伤脾肾。盖肾水不足,不能胜酒,复饮茶太过,则大伤脾气,肾又受湿,遂成脾泄也。胃实者宜用,脾虚者忌之。
桑寄生
除风湿,益血脉之剂。《本草》言其味苦甘平,无毒。故主腰痛,去风痹,健筋骨,充肌肤,女人崩中,内伤不足,产后余疾,下乳汁,小儿背强,痈肿。大略去风湿,以益血脉可见矣。其实明目轻身通神,然卒难得真者,断其茎而视之,其色深黄者为辨。若真下咽必神验。忌见火。
棕榈灰
止带崩肠风下血。棕榈子苦涩,能益血,故《本草》主涩肠、止泻痢肠风、崩中带下而能养血。
郁李仁
破血润燥,利水之用,入手阳明大肠。润肠破血,通五脏膀胱急痛,中风药中不可缺者。能理胸膈痰气,润下。
榧实
属土与金,有火,不可多啖,多则热矣。肺家果也,引火入肺,则大肠受伤。治寸白虫及五痔,食之愈。又过多滑肠。
皂荚
疏气导痰之要药,而疏散之力居多,故能开闭结,亦能豁风痰。
苏合香
甘温而性走窜,若和药为丸,能开关通窍,逐寒中冷风,此为专功。然肺胃风热盛者忌之。
京墨
止吐血,水能制火。
辛夷
辛温入肺,能散风邪,通鼻塞,治肺气之不清者。
芜夷
辛散,治风湿寒之用。
入手、足太阴经。消疳杀虫,疮癣风热。
木鳖子
扫疥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