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斛

甘,平,微咸,生水石中,具阴精以上滋脾胃与脾[1],还使金土之阳化阴以下归于肾。主伤中,肾阴不足以上滋,则为虚生热,而伤中土。除痹,风、寒、湿三气伤肺则痹,脾阴充则邪自退。下气,阴升而肺胃之虚热除,则阳自随阴以降。补五脏,五脏皆禀阴气于脾,脾肾交通,各自受其益。虚劳羸瘦,脾主肌肉。强阴,精足则宗筋强。益精,脾胃气下则纳谷生精,脾肾本互为生化。厚肠胃,大肠与胃属阳明燥金,甘平以清润之,则不燥,故厚。坚筋骨,强腰膝脚弱,喘咳,诸见血,囊湿,小便余沥或不禁。皆脾、肺、肾虚热之病。

张隐庵:禀水石之精补肾,味甘,色黄,不假土力,是夺中土之气化而补脾。斛乃量名,主出主入,能运行中土之气,而愈诸疾也。

之颐曰:“胃府运化则散精于五脏,即随各脏所主,而淫气于筋骨、血脉、肌肉、皮毛,设或痹塞,则胃不能下精与气,遂成神衰之虚劳,形衰之羸瘦。”

刘潜江曰:欲益脏阴,必先于脾;而欲益脾阴,不能舍肾。人知命门之火能生土,而不知脾肾之阴互相交益,观此味可以悟矣。统而论其功,是输精于脾以淫肌肉,散精于肺以淫皮毛,布精于心、肝、肾以淫筋骨血肉也。

同枇杷、冬、橘,下气。加苓、甘,益肾,强肢。得川瓜、牛膝、桑白、苏、皮、苓、柏、菖、石南叶,主诸痹及逐皮肤邪热痱气。

川产者,色黄如金,无歧,旁枝如钗,中实,味甘而短者良。各产,唯生石上者,黄,小,如钗环,味甘,次之。若味苦,中虚,多歧者,木斛也,不堪用。酒浸蒸或熬膏用。欲研末,须米饮浆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