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掹草亦名黑面神

其子如谷,人山行即粘衣裙裆,俗呼无姐仔。取根煎肉食,治小肠气,经验。


[1]藠:《本草纲目·草部·人参》作 “薤”。

[2]热胜……则肿:语出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作 “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3]吴世铠:字怀祖,海虞 (今江苏常熟)人。撰 《本草经疏辑要》。

[4]妨:原作 “防”,据清·汪昂 《本草备要·草部·肉苁蓉》改。

[5]文:纹理;花纹。《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6]苏颂:字子容,原籍福建泉州同安县 (今属厦门市)。宋代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著有 《图经本草》等。

[7]陈承:宋初名相陈尧佐曾孙。北宋元祐间以医术闻世。其将 《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图经本草》合并,附以古今论说和个人见闻,编成 《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还参加了 《印剂局方》的校正增补工作。

[8]日华子:原名大明,以号行,四明 (今浙江鄞县)人,一说雁门(今属山西)人,唐代本草学家。著 《诸家本草》,此书早佚,其佚文散见于后代各家本草,如 《本草纲目》等。

[9]乙金:即郁金。

[10]疿 (fèi肺):痱子。《集韵·未韵》:“疿,热疡也。”

[11]干:此下原衍 “干”字,据文意删。

[12]啘 (yè叶):干呕。

[13]磈礧 (kuǐlěi傀儡):亦作 “磈磊”。垒积不平的石块。因以喻郁结在胸中的不平之气。

[14]齆 (wèng瓮):鼻道堵塞,发音不清。

[15]瘜 (xī息):寄生在身体局部的肉疙瘩。

[16]img(nì逆):虫食病。

[17]img(xiá霞):咽,吞咽。《集韵·麻韵》:“img,咽也。”

[18]瘵(zhài债):病。

[19]皶 (zhā扎):同 “齇”。鼻上的小红疱,俗称长有红疱的鼻为酒糟鼻。《玉篇·鼻部》:“齇,鼻上皰。”

[20]瘑 (guō郭):疮。《玉篇·疒部》:“瘑,疽疮也。”

[21]疹:原作 “彦”,据文意改。

[22]img(tuí颓):同 “img”,阴部病。《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丈夫img疝,妇人少腹痛。”

[23]img:字书无考。应是 “螆”之俗写。 “螆”,粤语,指小昆虫或由细小虫类引起的皮肤瘙痒性疾病。如:广东人称猫狗感染皮肤寄生虫作 “生螆猫狗”,植物蚜虫称 “生螆”,阴囊湿疹称 “油螆”,口角生疮称 “生飞螆”。故 “螆”为广东人对导致疥、癞、癣类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之统称。

[24]详上……宜参:原六十一页为白茅根 “清肺以平肝……燥湿也”至草龙胆 “中下二焦”。

[25]三十五页:原三十五页为肉苁蓉 “骤用恐妨心……忌铁”至巴戟天“头面”。

[26]化:原作 “花”,据文意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