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幼儿篮球运动遵循的规律

幼儿篮球活动设计,首先应注重对儿童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其次应注重动作技能的形成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再次应把握体育活动的锻炼时间和活动强度等。下面将从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和动作机能形成规律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

在学前儿童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中,只有遵循教育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的有关规律,并结合儿童运动特点以及实际情况,科学地指导各项活动,才能较好地实现体育活动的目标。必须遵循的规律主要有两个: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和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

(一)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它使机体得到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人体在参加运动时,体内物质能量消耗,促进了异化作用,并引起疲劳和身体机能暂时下降,同时也刺激恢复过程,使同化作用加强,出现超量恢复,提高人体机能的能力。这是一个有规律、有阶段性的机体适应过程。

1.工作阶段

身体承受运动负荷,吸氧量增加,人体其他器官和系统功能也发生剧烈的变化,体内能源储备逐渐被消耗,但同时恢复过程也在进行,只是消耗过程占优势,身体机能逐渐下降,称为工作阶段。

2.相对恢复阶段

经过休息或运动内容的改变,运动负荷下降,体内能源物质及各项功能指标等逐渐恢复到接近或达到运动前的水平,称为相对恢复阶段。

3.超量恢复阶段

人的机体经过合理的休息、物质和能量储备,可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有水平,从而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称为超量恢复阶段。

4.复原阶段

如果间隔时间过长,失去了超量恢复阶段的效果,机体的工作能力又回到运动前的水平,称为复原阶段。

机体适应活动所产生的体内一系列变化的过程为:由工作阶段进入相对恢复阶段和超量恢复阶段,最后到复原阶段。这就是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开展学前儿童体育活动,要想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身体机能能力水平,增强体质,一定要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和休息。实践证明,运动阶段消耗过小或过大,超量恢复的效果均不好;练习间隔时间过长或过短,也影响超量恢复的效果和运动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根据儿童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的练习内容等情况,合理地确定运动阶段的生理负荷量和练习时间间隔,争取获得更好的锻炼效果。

儿童体内能量物质的储备较少,身体机能较弱,但相对恢复得较快。教师应根据其特点和身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确定体育锻炼的间隔时间。

(二)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

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的变化,与机体有关器官系统的功能的变化是相关的。儿童在进行反复的身体练习的过程中,身体内部发生一系列的功能变化,并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以及幼儿在此方面的特点,对于幼儿体育活动的组织过程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他们的早操活动和体育课的组织中,是安排活动结构的重要依据。

如图2-1所示,在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状况通常可以具体地分为上升阶段、平稳阶段和下降阶段。

图2-1 人体工作能力水平

1.上升阶段

上升阶段一般包括两个过程。

(1)生理和心理上的适应性准备

这是指在没有进行身体运动前,儿童已经知道或想到即将要开始运动了,这时,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就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或反应。例如,玩“球宝宝”“踢足球”“小彩棒”等游戏,均会引起儿童极大的兴趣。有的儿童表现出兴奋、情绪高涨、积极踊跃、心跳和呼吸频率有所加快等反应,或身体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有的儿童体内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甚至还会增加。这些变化可以说都是积极的适应性反应,它能加速身体器官克服惰性,使机体的活动能力较快地上升,以适应即将开始的身体运动。但也有一些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是消极的。例如,当他知道要进行身体运动时,便变得焦虑、不安、情绪低落,表现出退缩或胆怯,甚至会使身体变得软弱无力、僵硬或动作迟钝、不协调等。引起他们生理与心理产生这种消极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半是由不爱运动或惧怕运动的心理造成的。如有的儿童活动能力比较差,不善于运动,或由于过度肥胖而动作比较笨拙,怕被同伴笑话等。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个过程,要注意观察每个孩子的反应,尤其是要关注那些具有消极反应的儿童。同时,要设法运用语言或体育环境的创设来吸引儿童,激发儿童参与活动的愿望和积极性,使他们在身体运动之前能产生积极的适应性反应,以积极、饱满的情绪和精神投入活动之中。这些均与教师的教育技巧、言语艺术,以及给予孩子在身体运动过程中获得愉快情绪体验的能力等方面有密切关系。

(2)进行一些必要的身体准备活动

这是指通过一些准备性的身体活动,帮助儿童逐渐克服身体各器官的惰性,提高机体的活动能力,使之较快地上升到较高的水平。要进行身体的准备活动,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适应运动开始时,身体的机能活动能力尚处于较低状态;第二,可以加速第二个阶段的到来,使身体的机能活动能力较快地上升,以适应活动量较大的身体运动。

对儿童来说,身体器官的惰性相对较小,比较容易克服,机能的活动能力上升较快,因此,准备活动的时间可以短些,活动量可以稍快地增大。

准备活动的内容可以是全身性的活动,如活动上肢、躯干、下肢的各部位肌肉、关节和韧带等;也可以是有针对的专门性的准备活动,如在进行跳跃活动以前,专门活动下肢部位的关节、肌肉和韧带,以防在正式参加活动时拉伤或受损伤。

2.平稳阶段

在平稳阶段中,儿童各器官的活动能力已经逐渐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处于积极工作的状态。这时,身体运动的效率比较高,能适应一些较激烈的运动,而且学习和练习动作的效果也较好。这一阶段所持续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与每个人的年龄、体质状况、心理状态以及活动的具体情况等方面有关。由于儿童神经细胞和肌肉组织都较容易疲劳,所以,这一阶段的持续时间比成人的要短,保持相对最高水平的阶段也要短。但如果儿童在此阶段中情绪很愉悦,再加上活动量不是很大,那么,疲劳的出现也会相应晚一些。

根据这个规律及儿童的特点,教师可以将运动强度较大、较激烈或难度较大的活动内容安排在此阶段中,同时应注意活动内容与方式的多样化和变化性,以激发和保持儿童积极高昂的情绪。为了使平稳阶段的活动量较适宜,应注意活动中动与静的交替、激与缓的结合。

3.下降阶段

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身体运动之后,尤其是在进行较大的活动量的运动之后,他们体内的能量消耗较多,体力恢复不足,身体开始出现疲劳,机体的活动能力便逐渐下降。此时,教师应该组织儿童逐渐地结束活动。结束活动的过程,主要是做一些身体放松的活动,尤其是在较激烈的运动之后,更应该重视这一环节。这一缓冲阶段很重要,它有利于消除儿童身体的疲劳,使儿童身体得到放松,促使能量与心率恢复,并使儿童情绪逐渐平稳下来,不过于兴奋,这些均有益于儿童身心的健康以及下一个阶段活动的安排。

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在组织儿童开展体育活动时,活动量安排的总趋势是由小到较大,然后再由较大到小;身体的准备活动和身体的放松活动都是不可忽视、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

动作技能也称运动技能。它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或按一定的技术要求完成动作的能力。

身体运动的种类多样,虽然各自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一般来讲,随着某种身体运动练习次数的增多,个体具备了掌握该身体运动所需的基本身体素质和机能活动能力,那么,这一身体运动是能做得比较圆满和正确的。这样,某种特定的身体运动,能以较高的准确性、较少的时间、较小的能量消耗和能够达到目的的合理方法予以完成,就称为获得了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通常要经历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

第一是粗略掌握动作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大脑皮层中的兴奋和抑制过程都呈现出扩散的状态,条件反射的暂时性神经联系不稳定、不精确,出现“泛化”现象,故此阶段也称为“泛化阶段”。这个阶段的通常表现为动作比较紧张、不协调、不准确,缺乏灵活的控制能力,多余的动作较多,动作做起来比较费力,不够自然。这一阶段在认识上是处于感知和表象阶段,主要是依靠视觉表象来控制和调节动作。

因此,在学习动作技能的初期,教师要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进行必要的示范与讲解,使儿童对动作的整体性有一个初步、全面的知觉和印象。同时,提供给儿童较多的练习机会,让他们亲自去体验和实践,初步学会做此动作,而不要过多地强调动作的细节部分或是过多地纠正其错误动作,只要做得基本符合要求就可以了。

第二是改进和提高动作的阶段。

在粗略掌握动作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练习,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尤其是抑制过程得到了发展而逐渐加强,使动作由“泛化”进入“分化”,此阶段也称为“分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儿童紧张的动作或多余的动作明显减少,大部分的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身体的控制能力有所增强,能较顺利、较正确地完成整个动作,逐步形成了动作概念。这时,可以认为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动力定型。但这种动力定型还不是很稳定,动作仍不够熟练,在一些情况下(如遇到新的刺激或活动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等)仍较容易出现动作变形的现象,原有的多余动作或错误动作有可能随之重新出现。

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应让儿童多进行练习和实践,注意纠正他们的错误动作,帮助他们逐步掌握动作的细节部分,促进分化抑制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他们动作的节奏感,使其能轻松自如、协调正确地完成动作,促使动作日渐完善。

第三是动作的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

在经常反复练习的基础上,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得更加集中和精确,从而形成了较为巩固的动力定型。这一阶段的动作表现是:儿童能较准确、熟练、协调、省力地完成动作,甚至能出现动作的自动化(即在做动作时,不需要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也能顺利、正确地完成)。

在这一阶段中,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和发展已形成的动力定型,经常加以复习和巩固,设置各种变化的环境和条件,使儿童能在各种变化的条件下自如地运用这些动作技能,提高儿童动作的适应性。如果中断或停止对动作的复习和巩固,那么,已经形成的动力定型也有可能会消退。

以上对动作技能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的划分可以说是相对的,实际上它们是有机联系起来的。每个阶段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是逐步过渡、逐步发展的。每个阶段的出现以及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特点以及教材内容的特点、教师的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很大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或统一规定、要求。

为了使儿童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用的动作技能,进而发展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应为他们多提供条件和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身体运动。经常不断地练习是形成动作技能的基本途径,但对于儿童来说,必须避免进行单调的重复练习,教师应该设法使活动富于变化,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使其丰富而多样。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儿童,不断地激发儿童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