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通识教育视野下的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

——以渥太华大学为借鉴

摘要:外语不仅是外国文化、文明、思想和文学的载体,也是中外交流的桥梁和窗口。通识教育视野下的研究生公共外语课程绝不仅仅是一个使用工具,而应该发挥出帮助学生获取语言文化和通识性知识以及培养中外交流综合性能力的教育作用。本文试以渥太华大学为借鉴,探讨在通识教育的视野下,研究生公共外语课程的角色、地位以及实施策略


关键词:通识教育 研究生公共外语课程 渥太华大学

4.1 引言

正如有些学者提出的那样,大学应该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帮助人们“区分善恶、建立信念、认识真理”,成为“社会的良心”和“世俗的教会”(杨东平,2003)。大学通识教育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对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的深切关注,在对抗知识的科学性、技术性和非人性的前提下,旨在培养学生和谐的人格与全面的能力,使他们具有全球视野和公民意识,能在现代文明中生存,并且创造于社会有意义的价值。

在大学通识教育中,公共外语课程的有效设置与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外语不仅是外国文化、文明、思想和文学的载体,也是中外交流的桥梁和窗口,所以公共外语课程应该充分体现它作为获取语言文化和通识性知识以及培养中外交流综合性能力的教育作用。研究生阶段是大学教育的最高层次,是一个高学历人员在迈入社会、投身工作之前最后的正式学习和研究阶段,所以更应该是贯彻实施通识教育理念、大力加强和发挥外语课程通识性作用的阶段。笔者在所做的调查中发现,一些大学非常重视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提出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并且规定“各学院不要在公共英语课时间,安排学生外出、专业课学习及其他活动”。博士生的教学要求比硕士生的要高,不仅要提高阅读能力,还要提高写作和听说能力。另外,专业外语教学时数不少于40学时,由导师或以学科为单位组织教学。参见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网站:http://yjsc.shnu.edu.cn。有些大学还将硕士公共英语课程设置为:精读,每周3学时,授课两学期;写作,每周1学时,授课一学期;听力,每周1学时,授课一学期。博士公共英语课程设置为:国际会议英语,每周2学时,授课一学期;英语写作,每周2学时,授课一学期;英语口语,每周2学时,授课一学期。平时练习、论文等比重较大,并记入期末总评成绩。参见云南大学研究生院网站:http://www.grs.ynu.edu.cn。

但是,就整体而言,极端功利主义和唯科学主义所引发的教育市场化、产业化、学校企业化要求大学的效益与效率具有职业训练、产品加工的特性。这一方面使外语沦为一种简单的教学手段、工具和一种纯技术性的知识传播;另一方面,很多研究生学习外语,仅仅是为了通过各种外语考试、获取相应的外语证书,为将来的择业做准备。上述重视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的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只是一部分“曲高和寡”的大学,更多的大学只需要研究生在入学英语统考,或是在TOEFL、GRE、GMAT、PETS-5、大学英语六级等考试中达到一定成绩,或是在相应的英语国家获学士学位(针对硕士生)或硕士学位(针对博士生),就可以免修英语课程。有些大学还实行“以考代修”的方式,研究生只要通过英语期末考试,不用上课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

渥太华大学是一个非常重视通识教育的研究型大学,已经建立了一整套明确的通识教育目标,并贯穿于整个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框架之中,即:在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和“公民”的基础上,还要理解包容不同的文明和文化,对伦理道德问题能做出理性的判断和智慧的选择;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既要了解某一领域的知识内容,又要掌握实验、数学分析、历史文献分析等基本研究方法。同时,作为一个双语大学,它自始至终非常注重公共外语教育的实施。本文试以渥太华大学为例,探讨在通识教育的视野下,研究生公共外语课程的角色、地位以及实施策略,以期更加理性地认识外语的作用,并以此为载体积极推进大学通识教育的开展。

4.2 通过写作、口语的培养加强实践性

渥太华大学并没有专门为研究生所设置的公共外语课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任何适合他们个人的外语课程。但是,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学习方案(Graduate Program)中一般会建议将英语作为第一外语的研究生修习高级写作课程(Advanced Writing Courses),主要是ESL2361和ESL3361两门课程。此信息来自于渥太华二语习得所资深教授Sima Paribakht与笔者的通信。ESL2361是高级写作中的第一级水平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在正式文体中的组织和撰写能力,通过练习提高语言表达的合理性与准确性,并且以此扩充词汇量。ESL3361是高级写作中的第二级水平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撰写正式的学术性论文,学会在研究性论文中正确地引用和组织参考资源,并且以此完善语法和扩充更高层次的词汇量。

我国的研究生在经过中小学以及大学本科阶段10多年的英语学习,并且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之后,已经基本掌握了一整套的英语语法和6000左右的词汇量。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具备较好的读和听的能力,而写和说的能力相比较而言要薄弱很多。甚至很多研究生所掌握的只是让人遗憾的“哑巴式”英语。事实上,到了研究生这样的大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都有所变化,教学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应该由侧重培养学生的接受能力(Receptive Skills,如读和听)转向侧重培养学生的产出能力(Productive Skills,如写和说)。

因此,我们除了应该借鉴渥太华大学强调研究生公共英语中写作课程的重要性之外,还应该针对我国不具备英语实际生活氛围的情况,加强研究生公共英语中口语课程的设置与实施。要在课堂中设计有意义的、与现实接近的、对实际生活有所帮助的交际场景,并且通过大量的主题讨论、问题解决、思想分享的方式来练习和提高口语,在实际交流中培养语言的流利性、灵活性和准确性(Fluency, Flexibility and Accuracy)。

4.3 通过双语教学的实施加强应用性

渥太华大学所开设的“浸入式课程”(Immersion Courses)非常著名,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提高外语水平的同时,加强对国外专业学术性材料的有效吸收和消化。针对不同的学生,主要开设英语作为第一外语和法语作为第一外语的两种浸入式课程,一般是一周3小时的常规学习和90分钟的语言指导,由此学生可以获得专业和语言两方面的各3个学分,共计6个学分。课程种类包括政治、宗教、哲学、经济、贸易、法律、语言、历史、地理、环境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交际学、市场学、大众媒体学、国际关系学、加拿大研究、妇女研究、儿童发展研究等。这对培养具有扎实外语功底的通识性人才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这种“浸入式课程”的教学模式,在我国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可以体现为重视双语教学的开展。它帮助研究生在加强自身专业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练习听、说、读、写四大技能,进一步完善语法和词汇,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掌握为特殊目的而使用的英语,加强文化意识性和社会融合性。这种双语教学的特点能使研究生自始至终地重视英语,把英语作为一种获取通识性知识和中外交流的重要手段,从而不会在大学本科阶段结束之后,就把英语学习抛在一边而致荒废。

另外,渥太华大学课程门类齐全,但是课时较少,每一门课的要求高,其重点不在于灌输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教授和训练学生正确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学生必须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并且广泛地通过提问、辨析、课堂讨论或是撰写读书报告、论文等方式来进行考核,这能使学生更多地接受阅读、理解、批判等训练。在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中,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教师为引导者和辅导者。教师的任务除了传授课程知识点外,更多的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的学科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独立学习与研究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要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获得实际运用的经验。

4.4 通过隐性课程的设置加强人文性

渥太华大学是一所具有浓厚人文性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在校园中设有100多个学生俱乐部和学生协会。另外,渥大学生同盟会(The Student Feder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Ottawa)、生活服务社团(Community Life Services)和研究生协会(Graduate Students' Association)也为学生提供各种人文讲座,举办体育和文艺活动,开展多种竞赛、辩论和选举活动。这种丰富多彩、健康高雅、富有朝气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在较为宽松自由的环境下,能够陶冶情操、颐养身心、提升修养、增长见识、活跃思维、激发创造性,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益。

通识教育的价值属性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于校园文化和隐性课程来得以实现。相对来说,研究生阶段必修课程的要求较少,研究生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具有一定的自由选择度。因此,可以从两方面加强研究生公共英语教育的人文性。一方面,开展原版的外国文化与文学名著选读,即Great Books Program。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有些“核心”的部分,是人类共同的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应该为知性与理性迈向成熟的研究生所共享。经典名著选读就是一种传承文化价值的有效方法。具体操作上,可以每个学期要求研究生研读一定数目的英文经典书籍,并且完成相应的读书报告,开展讨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由于大部分的古籍经典隽永艰深、不易研读,因此必须由浅入深地系统编写经典书单,以培养学生对经典的终身感情与兴趣,并且能够让学生结合社会未来的发展,使经典知识与现代生活合而为一,使学生在毕业以后,也能主动研读,涵养心性,提升生活境界;另一方面,培养良好的外语学习气氛,要利用大学学科齐全、名家荟萃、国际交流畅通频繁等优势,用英语举办各种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指导并支持学生成立各种英语学习社团和举办寒暑假的英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促使知识内化成素养。通过以上两方面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不仅学习经典的文献,而且注重了解现实世界;不仅通过英语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精英文化”,提高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的能力,而且把包括市民社会芸芸众生在内的广义的文化也作为了解和认识的对象。当然,这些都需要相应的学分规定、学业标准与适应学生个性相统一、良好的校园氛围,以及不断进步的师资力量等各方面因素的整合协调。

4.5 结语

出于“教育理想”的传统需要,外语教学要生产“象征性知识”供学生分享,这是关于价值观判断、道德伦理、文化欣赏、哲学思辨以及与思想科学相关的知识;而出于“市场动力”的现实需要,外语教学要生产“商品知识”供学生消费,这是在工作中发挥直接作用的知识,包括各种考证需要、职业培训等。如果单凭“学术性和象征性知识”的现代认知,外语教学在经济社会结构里显然并不能栖身;而如果只受市场驱动,单纯保留知识的“市场价值”,外语教学及其悠久传统所保有的“人文价值”就必将被无情消解(刘悦笛,2005)。大学通识教育培养的是中西汇通的博雅之士,是具有扎实中外语言功底的专门人才。通识教育视野下的研究生公共外语课程要实现“教育理想”和“市场动力”的两种需要,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它“人文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两大功效。所以,研究生公共外语课程绝不仅仅是一个实用工具,而应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 刘悦笛.在“实用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评“生逢其时”的《公司文化中的大学》[N].中华读书报,2005-09-21.

[2] 杨东平.大学精神[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英文标题:Graduates' Foreign Language Curricul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University of Ottawa


(本文发表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作者:李佳、黄建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