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城乡一体完全消融范式研究:基于全域都市化的视角
- 姜卫韬
- 1171字
- 2021-03-26 05:55:38
3.5 城乡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对于城乡一体化的实现路径,国内理论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城市主导型模式。学者的看法主要有:汤正刚(2012)认为,“城区的经济辐射功能和‘市带县’的城市主导作用”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动力;上海城乡一体化课题组(2011)研究认为,实现城乡一体化,主导在城市;石忆邵、何书金(2013)认为,大城市的向心力和离心力是城乡一体化的动力。这些学者的观点都强调中心城市的作用,把中心城市的作用放在主导地位,通过城市的辐射、吸引功能,依靠城市的优势带动周边农村的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这种模式的实施方向是从上而下。二是小城镇主导型模式。陈晓峰(2013)从小城镇角度,研究小城镇在解决农村就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城市化的有效途径。该模式的实施方向总体来看是自下而上,强调中小城镇的作用。三是城乡结合统筹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也可称为区域城乡一体化模式,在大城市表现为都市区域城乡一体化。胡必亮(2013)认为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将一个区域的整体力量发挥出来,而不仅是促进其中城市的发展。也就是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主导城市对整个区域在整体功能定位、发展规划、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基础设施布局等诸方面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区域范围内系统的、完善的城镇体系,做到大、中、小城市及镇在本区域范围内合理布局,进而使区域整体效益得以发挥,最终促进区域范围内城乡经济、社会联系不断增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在推进这样一种以区域一体化为中心的城镇化过程中,关键的因素不是单个城市的规模大小,而是区域内城市之间、城乡之间联系的强弱程度。也就是说,“联系”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与“规模”相比,“联系”是一种更为深刻、更为本质的内在变量。“联系”就是这种新的城镇化模式区别于传统城市化模式的最根本要素。在这种模式下,发挥了上(城市)下(乡镇)双向作用,上下同步实施,更多体现了城、乡的结合与统筹。
城乡一体化是发展中国家为缩小城乡差距、消除二元结构而选择的发展道路。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别,城乡差距、二元结构实际状况也有很大不同,由此,各地选择的城乡一体化实现路径必然有所差异。各地区应该根据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口素质、经济实力选择最适合当地的一体化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陆续出现各种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如上海统筹城乡规划,北京工农协作、城乡结合,苏南地区以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珠江三角洲以城带乡;等等。在国外,日本为解决城乡巨大差距,制订一系列涉及农村、农业的制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挪威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重点,为不同地区量身裁制切合实际的城乡发展规划,逐年评估,对症下药,扎实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具体来讲,我国城乡一体化路径选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