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城乡一体完全消融范式研究:基于全域都市化的视角
- 姜卫韬
- 1711字
- 2021-03-26 05:55:32
2.1.4 城乡关系
城乡关系是城市与乡村之间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它伴随着城市与乡村的产生而产生。城市和乡村之间,从地域上看,属于不同的空间范畴,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工;从产业上看,它们各自拥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存在着明显的产业分工。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按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的理解就是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也可以是带动、互补、经济利益一体化相辅相成的关系。核心边缘理论肯定了大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地位,认为大城市在强化自身经济社会实力的同时,通过交通、信息、商品、流通、金融等网络系统把它与周围的区域紧密连接在一起并由此带动边缘城镇和农村的发展。在一定范围内,城市是带动外围地区发展的发展极,乡村是受发展极影响的外部空间。中心和外围建立紧密的联系,无论是对中心,还是对外围,都大有益处。对中心来说,其发展对外围有很强的依赖性,外围地区不仅为它提供原材料,还为它提供市场。对外围来说,中心向外围扩散资金、技术、信息,是外围地区的发展捷径。因此,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具有非均衡性和网络关联性的特征。
城乡关系是由城乡之间发生的社会经济联系而形成的一种地域关系,涉及自然、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城乡之间客观存在着交通和通信等各种关联性基础设施,以及以这种关联实体为载体的各种要素(物资、人力、资金、技术、信息)在城与乡之间的流动。要素在流动的过程中产生的联系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空间联系,一种是功能联系。空间联系具体表现为城乡城镇体系网络构成和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方面;而功能联系表现为由城乡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产生的彼此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联系。
城镇体系是城市与乡村交往产生的基础:中心城市与各类城镇有着十分密切的依存关系,构成关联的母子体系。不同规模、不同位置的城镇,除了有着共同的基础功能,还有各自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个结构中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形成了丰富的层次。城镇的数量和密度是影响要素交流的重要因素。
基础设施是城乡空间关联发生的物质载体,其负载的人、财、物及信息等各种要素流是空间关联的具体表现。基础设施网络可以说是联系整个城镇网络的一根钢绳,尤其是公路网络对联系一个地区内部各个结点起着重要作用,是城乡经济活动的命脉。经济交往的变化,可以通过运输联系的特征来认识。
经济联系,实质是指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行为及行为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总和。现实经济生活中,城乡之间客观存在着各种联系——表现为企业的、生产的、流通的、交通的、金融的、信息的、文化的和科学教育的等多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特点。
社会联系主要反映城乡社会服务体系的发展水平,评价城乡人口在接受社会服务时的公平程度,包括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以及医疗、公共事业设施情况等。
在城乡关系中,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城乡间人、商品、技术、货币、情报和思想的双向流动。城乡互动是在区域经济发展系统中,在承认城乡差别和明确城乡功能互补的基础上,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促使城市和乡村两个子系统的资源、劳动力、信息、思想等要素高效、有序地双向流动和优化组合,从而带动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发展的过程。李培祥、李诚固(2013)认为,城乡相互作用是指在区域系统中,农村和城市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范海燕、李洪山(2014)认为,城乡互动是从区域角度出发,通过市场机制,使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和优化组合,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这种互动是在承认城乡差别、明确城乡分工的基础上,城乡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发展水平的过程;这是一个有效聚集、有效扩散、高度协作的最优空间网络化的过程,不是城乡均衡化的过程;互动的目的是改善城乡结构,完善城乡功能,协调城乡利益再分配,优化合理配置生产资源。段娟等(2014)认为,在空间经济系统中,城市和乡村是互为关联的两个子系统。城乡互动发展是劳动力、信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过程,这种互动可以突破城乡要素相互流动受阻隔、农村资源向城市集聚的格局,并通过城乡之间功能互补和资源的有效流动促进城乡全面发展(见图2.1)。
图2.1 城乡联系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