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科学管理思想

20世纪的前半期是一个管理思想多样化的时期。科学管理从如何改进作业人员生产率的角度看待管理,一般行政管理者关心的是整个组织的管理和如何使之更有效,一批管理研究人员强调人力资源或管理的“人的方面”,而另一批人则专注于开发应用数量方法。这些研究或研究方法均对管理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不同的方法都与同一研究对象有关,它们之间的差异反映出研究者不同的背景和兴趣。可以说,每一种观点都是正确的,但是每一种观点都有它的局限性。

一、泰勒及其科学管理思想

如果要确认现代管理理论诞生的年代,那么有充分的理由将其定在1911年这一年,弗雷德里克·泰勒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这本书阐述了科学管理理论——应用科学方法确定从事一项工作的“最佳方法”,其内容很快被世界范围内的管理者们普遍接受,从而确立了泰勒作为科学管理之父的地位。科学管理关心的是那些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的手段。它代表了一种20世纪以来一直在使用的工作(作业)设计模式。

泰勒的大部分工作生涯是在宾夕法尼亚州的米德韦尔和伯利恒钢铁公司度过的。作为一位有着清教徒背景的机械工程师,他始终对工人的低效率感到震惊。他相信工人的生产率只达到了应有水平的1/3。于是,他从1880年开始在车间里试验用科学方法来纠正这种状况。他花了20年的时间,以极大的热情寻求从事每一项工作的“最佳方法”。

(一)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原则

泰勒力图寻求在工人和管理当局双方掀起一场思想革命,并寻求提高生产率的指导方针。在这里,理解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很重要的,虽然有些假设是隐含的:

(1)造成劳资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泰勒认识到了劳资矛盾的存在,但他认为如果能通过科学管理将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并使劳资双方都能得到利益,那么劳资矛盾就可以得到解决。

(2)经济人假设。即人是以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的,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且为此可以不择手段。因此,只要能使工人得到经济利益,他们愿意配合管理者挖掘出他们自身最大的潜能。

(3)单个人是可以取得最大效率的,但集体的行为反而导致效率下降,这一假设决定了泰勒对工会的反对态度,科学管理是使单个人发挥最大效率的有效方法。

以上三个假设都存在缺陷,但在当时已是相当客观了。基于上述假设,科学管理理论强调:

(1)效率至上。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了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可以采取任何必要的方法。在各项工作中要挑选第一流的工人,在作业过程中要求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作业环境也是标准化的,不用考虑人性的特点。

(3)劳资双方应该共同协作。为追求效率,最高管理人员和工人都要实行最大的精神革命,在工作中要互相协作,共同努力(当然是站在资方立场上的)。

以上三点构成了科学管理的基本出发点。泰勒具体地阐述了科学管理所遵循的四项原则:

(1)对工人工作的每一要素开发出科学方法,用于代替老的经验方法。这一条讲的是对作业进行科学研究,以便制定合理的作业定额。

(2)科学地挑选工人,并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而在过去,则是由工人自己选择工作,并尽自己的可能进行自我培训)。这一条将视野投向工人身上,试图从工人素质上找到管理赖以发挥长久作用的基础。

(3)与工人们衷心地合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形成的科学原则去办。这一条将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统一起来,以通过经常沟通使管理的各项措施得以顺利实施。

(4)管理当局与工人在工作和职责上的划分几乎是相等的,管理当局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各种工作都承揽过来(而在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责任都推到了工人头上)。最后一条实际上将企业中的管理职能与一线工人的作业职能区分开来,并且强调由于这种分工导致管理者和工人之间承担的责任不同。

(二)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上述基本假设、基本原则和研究方法奠定了科学管理的基础。概括起来,科学管理的具体内容可划分为三个方面:作业管理、组织管理和管理哲学。

1.作业管理

作业管理是科学管理最具特色的部分和主要内容,它由一系列的科学方法组成。

(1)工作定额原理。建立在动作——工时研究的基础之上,目的是为工人制定“合理的日工作量”。这一原理为开发出科学方法,代替老的经验方法奠定了基础。

(2)标准化原理。制定并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科学的操作方法,包括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以及标准化的作业环境,即所谓的“标准化原理”。泰勒认为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是巨大的。挖掘潜力的方法应该是把工人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巧归纳整理并结合起来,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其中具有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并将其标准化。

(3)制定培训工人的科学方法。泰勒认为为了挖掘人的最大潜力,必须做到人尽其才,因此,对任何一项工作必须要挑选“第一流的工人”。泰勒认为培训工人成为“第一流的工人”是领导方面的职责。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在于为职工安排最合适的作业,培训他成为第一流的工人,使其能力与作业相配合。至于“高的日作业定额”,泰勒是以第一流工人“能在不损害其健康的情况下,维持很长年限的速度,能使他更加愉快而健壮的速度”为标准的。

(4)刺激性工资制度。泰勒于1895年提出了刺激性工资制度,这一制度包含两个要点:一是通过工时研究和分析,制定一个作业的定额或标准,这样就把定额的制定从以估计和经验为依据改变为以科学为依据。二是采用“差别计件制”。后来,在甘特的影响下,泰勒缓和了其在工资问题上的严格立场。

2.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即职能化原理,包括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变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实行职能工长制。

(1)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变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所谓的经验工作法是指每个工人用什么方法操作,使用什么工具,都根据他自己的(或师傅等人)的经验来决定。泰勒则主张明确划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由专门计划部门指定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工具和定额,拟订计划并发布指示和命令,并进行有效的控制。至于现场工人,则从事执行的职能,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操作方法和指示,使用标准工具从事实际作业,不得自行改变计划。

(2)职能工长制。一种“职能管理”,即将管理的工作予以细分,使所有管理者只承担一种管理职能。泰勒认为职能工长制具有三个优点:其一,对管理者的培训较少;其二,管理者责任明确,因而可以提高效率;其三,由于计划部门的作用,车间现场的职能工长只需进行指挥监督。因此非熟练技术工人也可以从事较复杂的工作,从而可以降低整个企业的生产费用。这一思想当时并没有得到推广,但却为以后职能部门的建立和管理的专业化提供了参考。

(3)例外原则。即高级管理人员应把例行的一般日常事务授权下级管理人员去做,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定和监督权。这种管理控制原理以后发展成为管理上的分权化原则和实行事业部制(1920年小斯隆对通用汽车公司进行改组,采用了集中政策控制下的分权制——事业部制,成为大型企业普遍采用的典型的组织结构模式)管理体制。

3.管理哲学

与其说科学管理是一些原理和原则组成的管理理论,不如说科学管理是一种改变人们对管理实践重新审视的管理哲学。泰勒在美国听证会上声明,科学管理不是计件工作制,不是工时研究,不是职能工长制,不是人们谈到科学管理时一般人所想到的任何方法。它们都不是科学管理,它们是科学管理的有益的辅助手段。泰勒进一步宣称,“科学管理在实质上包含着要求在任何一个工人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要求他们在对待工作、同伴和雇主的义务上进行一种全面的心理革命”。此外,科学管理也要求工长、监工、企业所有人、董事会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要求他们在对管理部门的同事、对他们的工人和所有日常问题的责任上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但是,“科学管理中没有任何一点慈善的内容,任何一种管理措施如果含有慈善因素,则一定失败——慈善因素在任何管理措施中都没有地位”。

二、法约尔和韦伯:一般行政管理理论

与科学管理同时代的另一批思想家也在思考着管理问题。不过,他们关注的焦点是整个组织。我们称这些人为一般行政管理理论家。在发展更一般的管理理论——即解释管理者的工作是什么,以及有效的管理由哪些要素构成方面,他们做出重要贡献。他们与科学管理思想家一起被称为古典理论家。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是亨利·法约尔和马克斯·韦伯。

(一)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法约尔的职业生涯是在法国一家大型矿业冶金公司度过的,并在该公司担任总经理达30年(1888—1918)之久。他接受任务时该企业正处于破产的边缘,当他退休时这家企业的财务状况已无懈可击。因具有长期从事高层管理工作的背景(泰勒是从工人的地位开始研究工作的,而法约尔却是从天平的另一端总经理的地位开始的),他对全面管理工作(所有管理者的活动)有着深刻的体会和了解。人们一般认为法约尔是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其管理思想主要凝结于《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这部经典性著作中。

法约尔认为经营与管理是两个不同概念。经营是引导一个组织趋向于一个目标。经营包含六种活动:技术活动(生产),商业活动(交换活动),财务活动(资金的筹集、控制和使用),安全活动(财务与人身的安全),会计活动(计账算账,成本核算和统计),管理活动(行政管理)。

法约尔指出,人们对前五种活动了解较多,但对管理活动知之甚少。管理是有别于以上五种职能的一种职能。在以上六种活动中,前五种活动都不负责制定企业的总经营计划,不负责建立社会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和行动。这些重要职能属于管理的范畴。管理活动处于以上活动的核心地位,即企业本身需要管理,同样地,其他五项活动也需要管理。而且,管理职能是具有一般性的,是适用于工商企业、政府甚至家庭中所有涉及人的管理的一种共同的活动。他还认为,管理具有可概念化、可理论化、可传授的特点,应该大力发展管理教育。

法约尔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关于管理的五大要素或五大职能——即计划(探索未来,制定行动计划)、组织(建立企业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指挥(使人发挥作用)、协调(连接、联合、调动所有的活动及力量)和控制(注意是否一切都已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的思想,这一思想已成为认识管理职能和管理过程的一般性框架。

进一步地,法约尔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这些原则至今仍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但他强调指出,这些原则全部是尺度问题,是灵活的而不是死板的和绝对的,管理的实质在于懂得如何运用它们。管理是一门艺术,必须考虑各种可变因素的影响,管理需要智慧、经验、判断和注意尺度。

法约尔在企业组织理论方面的重要观点包括:

(1)组织应完成的管理任务与职责。他认为组织一个企业就是为企业经营提供必要的原料、设备、资本和人员,具体而言包括:物质的组织和建立组织机构、制订规章制度、招募与配备训练员工等。管理部门的责任,就是设法使人员和物质的组织符合企业的目标、资源条件和有关的要求。

(2)金字塔形的等级系列。组织从最高管理层到最低管理层的直线权力形成了一个等级系列。其中,每一级向上级报告并接受其命令,向下一级发布命令并接受报告。为了加强信息传递,及时处理问题,他还设计了一种“法约尔桥”。

(3)设置参谋机构。他主张设置参谋机构来协助直线领导人员。但参谋机构只接受总经理的命令,只对领导负责,不能向下级发布命令。他们不去处理日常事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探索更好的工作方法,发现企业条件的变化,以及关心企业的长期发展问题。

(二)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

韦伯本人的研究领域属于历史——哲学范畴,他是德国的一位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思想家。在20世纪早期,他发展了一种权威结构理论,并依据权威关系来描述组织活动。他描述了一种他称之为官僚行政组织的理想组织模式。这是一种体现劳动分工原则、有着明确定义的等级和详细的规则与制度,以及非个人关系的组织模式。韦伯认为尽管这种“理想的官僚主义行政组织”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它代表了一种可供选择的现实世界的重构模式(理论模式)。他把这种模式作为推理的基础,用来推论在一个大的团体中应当有哪些工作和应当如何从事这些工作。这一理论对工业化以来各种不同类型组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大型组织采用的一种组织管理模式。韦伯的组织理论又被称为“官僚制”(在德语中无贬义色彩)或“科层制”。其理论的核心内容如下:

1.权威的类型与基础

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威(权力)作为基础,才能变混乱为有秩序,进而实现其目标。他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不同类型的权力,认为存在三种纯粹形态的合法权利(或被社会接受的权力)。

(1)超凡权力,基于对发命令的人超凡的神圣(如耶稣基督)或非凡的个性特征,如英雄主义或模范品质的崇拜,并表现为一种先知—信徒关系。

(2)传统权力。传统权力要求服从命令,其依据是对古老传统的不可侵犯性和按传统执行权力的人的正统性的信念,主要表现为一种君主—臣民关系。权力的所有者可以通过让人得到恩惠或失去宠幸以及对臣民进行保护而实施管理,臣民对权力拥有者保持服从和尊敬。

(3)法定权力,即理性—法律的权力。这是一种对法律确定的职位或地位的权力的服从。法定权力要求服从命令,是因为人们都知道发命令的人是按法律原则和条款办事的。这一类型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力实现管理。

在这三种纯粹形态的权力中,传统权力的效率最差,因为其领导人不是按能力挑选的,其管理单纯是为保存过去的传统而行事。超凡权力则过于带感情色彩,并非是理性的,依据的不是规章制度而是神秘的神圣的启示。所以,这两种权力都不宜作为“理想的行政组织”的基础,只有第三种权力才能作为这种行政组织的基础。

2.官僚制的特征

(1)劳动分工:工作应当分解为简单的、例行的和明确的任务。

(2)职权等级:职位应按等级来组织,每个下级应接受上级的控制和监督。换言之,按照不同职位权力的大小,确定其在组织中的地位,形成有序的等级系统。

(3)正式选拔:所有组织成员都是依据经过培训、教育或正式考核所取得的技术资格选拔的,即根据技术资格挑选组织成员。

(4)正式的规则制度:为了确保一贯性和全体雇员的活动,管理者必须倚重正式的组织规则。换言之,管理人员根据法律制度赋予的权力处于拥有权力的地位,原则上所有的人都服从制度规定,而不是服从于某个人。

(5)非人格化:规定和控制的实施具有一致性,避免掺杂个性和雇员的个人偏好。换言之,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时,每个管理人员负责特定的工作,拥有执行自己职能所必要的权力,权力要受到严格限制,服从有关部门章程和制度的规定。

(6)职业定向:管理者是职业化的官员而不是他所管理单位的所有者,他们领取固定工资并在组织中追求他们职业生涯上的成就。换言之,管理者的职务就是他的职业,他有固定报酬,有按才干晋升的机会。

3.官僚制的优越性

(1)合理性与效率性。担任职务的人员是按照他完成任务的能力挑选出来的,因而其能力与职务之间具有合理性,并能够提高组织运行效率。

(2)管理具有行使权力的法律依据和手段。

(3)是理性精神、合理化精神的体现。官僚制存在一套具有连续性的规章制度网,涉及组织管理过程中的许多主要方面,它给每项工作确立了清楚的、全面的、明确的职权和责任,从而使组织的运转和个人行为尽可能少地依赖个人。

以上特点使官僚组织摆脱了传统组织的随机、易变、主观、偏见的影响,具有比传统组织优越得多的精确性、连续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可以说,官僚制是一种完全的、理性设计的组织,理性人扮演着特定的角色,执行着特定的行动。这种组织设计适合了工业化以来大型企业组织的需要。大型组织规模大、分工细、层次多,因而需要高度统一、准确、连续、稳定的秩序保证。相较之下,早期传统组织过分依赖个人和裙带关系、人身依附关系,采用任意的、主观的、多变的管理方式,显然不适合大型企业组织管理的要求。

以上理论称为古典管理理论。它们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强调理性的力量;二是注重物质上的满足,基于“经济人”假设之上。但这一假设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才能成立:第一,人们的收入水平很低,不足于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第二,“合理的日工作量”可以完成。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两个条件均存在,因此实施科学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