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列强开始侵华时,就有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探究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研究外国历史和防御敌军的办法。林则徐在广东禁差鸦片和进行抗英斗争时,曾“探访夷情”并主持翻译了多本外国书籍。魏源还编写了《海国图志》一书,其中大致介绍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历史地理,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在西方列强侵华之后,清政府用领土、主权和一系列特权暂时满足了侵略者的要求,基本上和西方国家保持“和平”状态;在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国内的农民起义战争也陷入低潮,社会上从而呈现出一种“稳定”状态。但是这种“稳定”状态对于一些开明的官员来说却丝毫没有放松对清廷危机感的警惕,如爱新觉罗·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等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们亲眼看到了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了中国潜在的长远危机。他们欲将魏源的《海图国志》一书中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到实践中去,从而实现强兵富国的愿望。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主张学习和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䜣为代表,在地方则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他们登上政治舞台上后,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产生和发展。
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在以“自强”为口号的努力下,大力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械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相继问世。在洋务派的领导下,清政府逐渐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练兵,使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逐渐发生变化。此时,清朝军队已经拥有了大炮、枪械、弹药等先进的新式武器。与此同时,洋务派还陆续创办了一大批的军事学堂,用来培养和训练军队。这些杰出贡献大大提升了清政府的国防力量。
洋务派深知发展民族经济对维护民族利益的重要性。于是,在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主张,在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以起辅助作用。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民用企业。
为了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成立了一批外语性新式学院,以培养精通外语的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书籍;分批派遣学生出国留学等等。
洋务派还开创了20几个近代报刊,《申报》和《万国公报》均为所开创报刊。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的探索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了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工业逐渐发展起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但是洋务派进行此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只是简单的从器物上变化中国,并没有在思想方面有很大改进,以致于中国外强中干,仍然是一个落后国家。也就是说,洋务运动的开展并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