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行血脉流注针法:子午流注法的秘密
- 黄伯灵 向谊 赵小寅等
- 21字
- 2020-08-28 17:36:29
第三章 子午流注针法与内行血脉流注的理论基础
一、子午流注针法的理论基础
子午流注针法遵循的理论是《内经》中的卫气循行理论。《灵枢·禁服》中写道:“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内刺五脏,外刺六府,审察卫气,为百病母”,故《子午流注针经》卷上明确指出:“凡刺之理,经脉为始。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夫经气者,内干五脏,而外络支节。其浮气不偱经者,为卫气;精专行于经隧者,为荣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凡刺之道,须卫气所在,然后迎随,以明补泻,此之谓也。”上述论述阐述了审察卫气并了解卫气所在的重要性。而流注针法又是怎样去把握这不偱经而行的卫气并了解其所在呢?
《灵枢·卫气行》中说:“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随后循足太阳、手太阳、足少阳、手少阳、足阳明、手阳明循行,然后入足心行阴分,“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从《灵枢·卫气行》可以看出:卫气循行与天体循行相关,是天地相参之产物,故可以说卫气循行是建立在“天人相应”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大家知道,地球每年绕太阳运行一周,我们就可以在一年不同时期看到太阳在不同的位置,这也是太阳在各星座间由西向东的视运动。由于地球是很平稳的在绕太阳运动,使人觉得地球不动而太阳在星座间移动,一年移动一周,又回到原来的位点,人们把这种太阳在各星座间所绕行的路线,叫做“黄道”。黄道在天球上并无特别明显的标志,古天文学家就以黄道周围的背景星座来表示它的位置。《史记·天官书》将黄道附近环天一周的星座分为“四象”,每象各分七段,每段称为一“宿”,亦称为“舍”,也就是《灵枢·卫气行》所述的“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它们是主春的东方苍龙之象——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主秋的西方白虎之象——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主夏的南方朱雀之象——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主冬的北方玄武之象——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因地球本身的自西向东自转不仅造成了昼夜交替,星座亦因地球自转,使人们看上去每时每刻都在自东向西移动,每天转一圈;此外,因地球还绕着太阳公转,看上去太阳还一年内沿黄道自西向东在二十八宿间移动,每年环天一周,所以《灵枢·卫气行》将人体内卫气的循环与太阳这两项视运动现象挂钩,并认为:“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
二十八宿星象略图见图3-1。
图3-1 二十八宿星象略图
(据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所著《天文史话》一书临绘)
对《灵枢·卫气行》中的这些论述,明·张介宾注释曰:“此下言卫气运于之数也,天周二十八舍,而一日一周。人之卫气,昼夜凡行五十周,以五十周为实,而用二十八归除之,则日行一舍,卫气当行一周与十分身之七分八厘五毫有奇,为正数,此言一周与十分身之八者,亦如天行过日一度,而犹有奇分也。”而对《灵枢·卫气行》中“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张介宾则注云:“自房至毕,其位在卯辰巳午未申,故属阳而主昼。自昴至尾(多本均尾作心),其位在酉戌亥子丑寅,故属阴而主夜。”对“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的计算方法,据《灵枢·五十营》《灵枢·脉度》:天周二十八宿,人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经脉,有手之六阳、六阴,足之六阳、六阴,两跷脉及督、任两脉。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三尺五寸,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八六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六尺五寸,合三丈九尺;跷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合一丈五尺;督任两脉各四尺五寸,合九尺。共计十六丈二尺。根据《灵枢·五十营》: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亦行三寸。一呼一吸为一息,气行六寸。气行全身经脉一周十六丈二尺,需二百七十息,滴漏下水需时二刻。一日一夜水下百刻,则需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八百一十丈五十周于身。对此,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卷一手足阴阳流注论》中亦可能进行过计算:“自寅时起,一昼夜,人之荣卫,则经五十度周于身,气行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运行血气,流通阴阳,昼夜流行,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但《子午流注针经》对此尚有一些异议,阎明广认为“荣气之行,常循其经。周身之度,一十六丈二尺,一日一夜行八百一十丈,计五十度,周于身。卫气则不循其经焉。昼则行阳,夜行于阴,行阳者行诸经,行阴者行诸脏。”不过,依阎文广的观点,卫气虽然不循于经,但它与荣气阴阳相随,内外相贯,每一时辰仍可流注木火土金水五穴,每日百刻至少流注六十穴。
对卫气在阳在昼的循行规律,《灵枢·卫气行》除提出卫气“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外,对其循行路线与方式亦有阐述:目张气上行于头,后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下手太阳;另一散者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并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别者上至耳前,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循行路线是:由足、手太阳→足、手少阳→足、手阳明。其特点是在循行足、手太阳时另有散者下循足少阳,由足少阳上循手少阳,别者注足阳明。而卫气在阴在夜的循行为“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其循行路线:“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即由肾→心→肺→肝→脾→复注于肾。其特点是按五行相克秩序循行。
那么,能不能从卫气循行规律中找出候气而刺的方法呢?《灵枢·卫气行》中黄帝也询问此事:“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灵枢·卫气行》中对此亦找出了三个方法来力求解决:第一,“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是说天体一周分度有多有少,白昼有长有短,春秋冬夏四季,昼夜长短各有不同,然常常以黎明作标准,因此时为阴阳所交之候,卫气开始行于阳分。第二,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病在三阳,必候其气在阳而刺之,病在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严谨地候时而刺,就可以预料疾病的愈期,未能候时甚至错候时机,就什么病也难以治疗。第三,论述了用漏水计时来推衍候气时机的方法。一日一夜的时间,漏水应下百刻,水滴下一刻时,卫气在手足太阳经;水滴下二刻时,卫气在手足少阳经;水滴下三刻时,卫气在手足阳明经;水滴下四刻时,卫气入足心行阴分,然后,复合于目,上行于头。由于卫气剽悍疾利水滴下五刻时,卫气又在手足太阳经;水滴下六刻时,卫气在手足少阳经;水滴下七刻时,卫气在手足阳明经;水滴下八刻时,卫气再入足心行阴分……水滴下二十五刻,卫气在手足太阳经,这是卫气运行了半个白天的度数,若再行半个白天,则从房星至毕星行了一十四舍,水滴下五十刻。古经《大要》认为:通常是日行在二十八星宿的每个星宿上的时候,卫气必然行在手足太阳经上。日行一舍,卫气就会在三阳经及阴分循行一遍。张介宾对此注曰:“以日行之数,加于宿度之上,则天运人气皆可知矣。”那么,水滴下一刻时的初始时究竟应定在何时,张志聪对此注曰:“随日之长短,皆以卯初一刻,人气在太阳为纪而刺之。”亦就是早晨5点至6点,随太阳刚出来的第一刻开始首刺太阳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