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流行环节

血吸虫病传播流行必须有人(畜)传染源、中间宿主钉螺、易感人群以及影响血吸虫完成生活史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一、传染源
凡是粪便中含有血吸虫虫卵的人或动物均为传染源。血吸虫病是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保虫宿主有42种之多,包括黄牛、水牛、山羊、绵羊、兔、狗、猪、小鼠、仓鼠、沙鼠、豚鼠、恒河猴等。牛是湖沼地区主要传染源,因为其生活周期长,排粪量大、活动范围广、接触疫水机会多,重复感染严重。水上流动渔船民也是主要传染源之一。
二、传播途径
血吸虫病传播主要由五个环节构成(图5-1),包括:①传染源排出虫卵;②虫卵在水中孵出毛蚴;③毛蚴侵入中间宿主钉螺;④毛蚴在钉螺体内发育成熟后逸出尾蚴;⑤尾蚴感染人、畜等哺乳动物。在各个环节中,含有血吸虫卵的粪便污染水体、水体中存在中间宿主钉螺、人或动物接触疫水是3个最重要环节。
图5-1 血吸虫病流行环节示意图
(一)成虫
血吸虫成虫产卵量大,一条雌虫每天产卵约1000~3500个。成虫寄生在人体内平均寿命为4.5年。有个例报告称血吸虫可在人体内存活47年之久。有些人离开血吸虫病流行区数十年后,直肠活检时仍发现血吸虫活卵,这些病例往往容易被忽视,在一定条件下对“达标”监测地区血防成果巩固造成威胁。
(二)虫卵
血吸虫虫卵被排在静脉腔,只有在肠黏膜部分的虫卵,由于卵内毛蚴分泌物作用,可使虫卵周围肠壁组织溃烂,在血流压力、腹内压力、肠蠕动等作用下,部分虫卵从破溃组织处落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据观察,血吸虫卵仅有17%随粪便排出体外,其余沉积在宿主肝脏和肠壁组织内,这是血吸虫病人粪检检出率较低的原因之一。在病人粪便中查出的大多是成熟卵,未成熟卵和萎缩性的卵极少。虫卵进入水中,卵内毛蚴活动加剧,最后冲破卵壳进入水中称为孵化。孵化受介质渗透压、温度、光度、pH值等因素影响,其中以渗透压与温度起主导作用。
(三)毛蚴
毛蚴具有向光和向上趋性,在实验室三角烧瓶或自然水体中多在光线充足的上层游动。钉螺释放到水中的化学物质对毛蚴有吸引力,毛蚴的趋向性有利于它获得入侵钉螺的机会。毛蚴侵入钉螺体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钉螺的鳃、鳃丝、口囊及食管、肛门、直肠等对外腔道,侵入的方式主要是利用其头腺分泌物的溶组织作用及纤毛的摆动和虫体的伸缩运动。
(四)胞蚴
毛蚴侵入钉螺后脱去纤毛板,除胚细胞外原有一些结构退化,转变为胞蚴。胞蚴分为母胞蚴、子胞蚴两个阶段。早期的母胞蚴体小,袋状,两端钝圆。母胞蚴体内的子胞蚴体小,袋状,有前后端之分。后期子胞蚴活动增强,从母胞蚴内破壁而出,向钉螺肝脏移动并定居。胞蚴在钉螺体内发育是无性繁殖,所需时间受温度影响较大。一个毛蚴侵入钉螺体后,经母胞蚴、子胞蚴阶段的无性生殖,可产生成千上万个尾蚴。
(五)尾蚴
钉螺受感染后一般60天左右可有尾蚴逸出。尾蚴逸出后常集中在逸出处的附近水面,有时可因风向或水流而飘离逸出地点。在钉螺孳生处的草叶上、水滴内或潮湿泥土上均可有尾蚴。含有尾蚴的水称为疫水,人、家畜或其他易感哺乳动物接触疫水均有可能被感染。尾蚴寿命很短,一般存活2~3天,其寿命和感染力与水温、pH值等因素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水温愈高,活力愈强,死亡也愈快。
(六)童虫
尾蚴钻入宿主皮肤后,丢弃尾部,发育成童虫,随血液移行经过肺到达肝脏和门静脉系统。在此期间,虫体的形态和结构发生了与其生态相适应的变化,并逐步向成虫发育。这个过程至少要20多天才能完成。
三、易感者
是指对血吸虫有感染性的人或动物。血吸虫病感染率与职业、性别、年龄有关,主要是由人群行为方式决定的。20世纪50年代病人主要是农民和渔民,近年来中小学生在病人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大,急性发病人数居各类人群首位。性别对血吸虫的易感性没有差别,各地男女感染率的差异是两性生产劳动的方式和生活习惯不同所造成的。青少年及非流行区人群,由于免疫力低,初次接触疫水或一次大量接触尾蚴,往往有较严重的临床症状,易暴发急性血吸虫病。在家畜中,黄牛比水牛易感,发病率高,病情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