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壁、腹膜、腹腔和腹膜后超声诊断
- 岳林先 蔡志清
- 2557字
- 2020-08-28 19:23:38
第三节 腹股沟区
腹股沟区为下腹部两侧的三角区,左右各一。上界为两侧髂前上棘的连线,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腹直肌外侧缘。此区是腹部的薄弱区,其原因是:①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此区,形成腹壁解剖学上的裂隙;②腹内斜肌、腹横肌的下缘内侧部游离,不与腹股沟韧带相连,其间形成裂隙;③腹外斜肌在此处移行为腱膜,并形成裂隙;④当人体站立时,此区比腹壁其他部分承受较大的压力。因此当腹股沟区肌肉发育不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弓状下缘过高或长期腹内压增加时,容易发生腹股沟疝。
(一)层次
1.皮肤 腹股沟附近的皮肤,移动性小,可供吻合的皮血管丰富。
2.浅筋膜 分为浅层的Camper筋膜和深层的Scarpa筋膜两层。
3.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增厚张于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间,形成腹股沟韧带(inguinal ligament,图1.1.14)。腹股沟韧带内侧端有小部分纤维由耻骨结节向下后外侧转折形成腔隙韧带(lacunar ligament,陷窝韧带)。后者继续向外侧延续,附于耻骨梳,构成耻骨梳韧带(pectineal ligament,Cooper韧带,图1.1.15)。
图1.1.14 腹股沟管
图1.1.15 腹股沟区的韧带
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有一个三角形的裂隙,即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superficial inguinal ring),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裂隙外下部的纤维为外侧脚(lateral crus),止于耻骨结节内上部的纤维为内侧脚(medial crus),止于耻骨联合。裂隙外上方连结两脚之间的纤维称脚间纤维(intercrural fibers),有防止两脚分离的作用。外侧脚有部分纤维经精索深面向内上方返折至腹白线,并与对侧的纤维相接,称反转韧带(reflected ligament)或Colles韧带,加强浅环的后界。
4.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在腹直肌下部的外侧缘附近,腹横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互相融合,构成腹股沟镰(inguinal flax),亦称联合腱(conjoined tendon),止于耻骨梳内侧端与耻骨结节,部分人是以两者的肌纤维结合而非腱性融合,可称联合肌。腹横肌和腹内斜肌的少量下部肌纤维于腹股沟韧带中点处延续为菲薄的提睾肌(cremaster),向下包裹精索和睾丸,有悬提睾丸的作用。
5.腹横筋膜 腹横筋膜在腹股沟区较厚并形成一些重要结构:①在弓状线下方形成腹直肌筋膜;②参与腹股沟管后壁的组成;③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cm处呈漏斗状突出,形成腹股沟管深环(deep inguinal ring);④在深环内侧增厚形成凹间韧带(interfoveolar ligament)。修补腹股沟斜疝时,缝合凹间韧带可缩紧深环;⑤包绕精索形成精索内筋膜。
6.腹膜外组织 此区体质瘦弱者脂肪组织少,该层呈膜状,易同腹横筋膜混淆,因其并无固定作用,在疝修补术时应注意分辨。
7.壁腹膜 在脐以下形成5条皱襞:脐正中襞位于中线上,由脐至膀胱尖,内有脐尿管索,是胚胎期脐尿管闭锁形成的遗迹。如出生后仍未闭锁,常在脐部有蚯蚓状皮管突出,并与膀胱连通;位于脐正中襞外侧为一对脐内侧襞,内有脐动脉索通过,后者是胚胎期脐动脉闭锁后的遗迹,又称脐动脉襞;最外侧的一对脐外侧襞内有腹壁下血管通过,又称腹壁下动脉襞,见图1.1.16。
图1.1.16 腹股沟三角(内面观)
(二)腹股沟管
腹股沟管是一个由肌、腱、筋膜所构成的间隙,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并与之平行,长约4~5cm。其内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是腹前外侧壁的重要结构和薄弱部位。腹股沟管有两口四壁。
腹股沟管内口 又称深环或腹环,为腹横筋膜随精索向外突出而成的一个卵圆形裂隙,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cm处。从腹膜腔内看,即位于腹股沟外侧窝。
腹股沟管外口 又称浅环或皮下环,为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的一个三角形裂隙。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由此穿入皮下。外口位于腹股沟三角内,其内面恰与腹股沟内侧窝相对应。
腹股沟管四壁 腹股沟管前壁大部由腹外斜肌腱膜构成,仅其外上方有腹内斜肌最下部的肌纤维覆盖于精索前面,参与前壁的组成。腹股沟管后壁由腹横筋膜和联合腱构成,在其内下方接近外口处,尚有反转韧带参与。腹股沟管上壁由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游离下缘、弓状下缘及其延续的联合腱构成。腹股沟管下壁即腹股沟韧带。
(三)腹股沟三角
腹股沟三角(inguinal triangle),又称海氏(Hessel bach)三角,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三角区内无肌腹,腹横筋膜又较薄弱,加之腹股沟管浅环也位于此区,因此是腹外侧壁的一个薄弱部位。
此区的腹壁层次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及其形成的腹股沟管浅环、联合腱、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和脐外侧襞内侧缘,腹股沟内侧窝处的腹膜壁层。
(四)腹股沟疝
凡器官或结构由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裂口或薄弱区,自其原来的生理位置脱出者,称为疝。腹壁疝绝大部分发生在腹股沟韧带的上方。腹腔脏器(如肠管或大网膜等)从腹股沟韧带上方的腹股沟区脱出形成的疝,称为腹股沟疝。腹股沟疝又分为腹股沟直疝和腹股沟斜疝。斜疝最为多见,其解剖特点是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由深环脱出,通过腹股沟管的全程,出浅环入阴囊,故包在精索的三层被膜内,疝囊颈比较明显;直疝的特点是从腹壁下动脉的内侧、腹股沟管的后壁顶出,通过腹股沟三角,因不通过深环,故疝囊在精索被膜之外,且无明显的疝囊颈。
从腹股沟韧带内侧的后下方脱出,通过股环(femoral ring)和股管(femoral canal)下达卵圆窝的疝,称为股疝。股环是股管的上口,其境界是:前方为腹股沟韧带,后方为耻骨梳韧带,外侧经纤维隔与股静脉分开,内侧为陷窝韧带(腔隙韧带)。所以,修补股疝时,通常将联合腱缝于耻骨梳韧带,如果缝于腹股沟韧带上则是错误的。来自腹壁下动脉的闭孔支或异常的闭孔动脉,常行经股环内侧,紧贴陷窝韧带的上方或后方,做股疝修补术时,应该注意避免损伤此动脉。
(五)睾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的关系
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后壁,脊柱两侧,腹膜后间隙。在睾丸引带的牵引下,于胚胎第3个月末,睾丸已降至髂窝,第7个月达到腹股沟管内口,并同附睾和输精管等一起经腹股沟管降至皮下环,出生前后降入阴囊。若出生后1~2年内仍不降入阴囊,称为隐睾,有丧失生育能力及睾丸恶性变的危险,应尽早进行手术,将其牵引入阴囊或作自体睾丸移植。在睾丸下降过程中,腹膜形成一对鞘状突起,称腹膜鞘突,随睾丸下降至阴囊,睾丸引带消失,睾丸上端至腹股沟管内口的一段腹膜鞘突闭锁,形成鞘突剩件(鞘韧带),而包绕睾丸的腹膜鞘突形或睾丸鞘膜,其腔隙即为睾丸鞘膜腔(图1.1.17、1.1.18)。如出生时睾丸以上的鞘突仍未闭锁,睾丸鞘膜腔与腹膜腔相通,则易形成交通性(先天性)睾丸鞘膜积液,可同时并发先天性腹股沟斜疝。若鞘突的某一段未闭锁,与腹膜腔和睾丸鞘膜腔均不相通,则可形成精索鞘膜积液。
图1.1.17 睾丸下降示意图
图1.1.18 腹壁和阴囊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