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苹果高效栽培与病虫害看图防治(第二版)
- 王江柱 解金斗等编著
- 14字
- 2020-08-28 10:40:46
第一章
苹果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一节 世界苹果主产国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种植生产苹果,但仅有10个左右的主产国年产量超过100万吨。按2008年年产量排序分别为中国2980余万吨、美国390余万吨、土耳其250余万吨、意大利220余万吨、法国210余万吨、波兰210余万吨、德国140余万吨、俄罗斯140余万吨、智利100余万吨、阿根廷100余万吨。上述十个国家的苹果年产量构成了全世界苹果总产量的90%左右。目前,全球苹果主产国的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如下。
(1)美国 美国的苹果年产量近400万吨,是主要的苹果出口国之一。出口量50万吨以上,约为总产量的13%;每年用于加工的约130万吨左右,约为总产量的35%。华盛顿州为美国苹果第一主产区,苹果种植面积约占全美国苹果种植总面积的40%,产量约占52%,出口量为本州产量的25%以上。该州气候比较温和,生长季较长,适宜晚熟品种如富士系和粉红女士的生长,产量高,品质好。纽约和密歇根州为美国第二和第三大苹果产区,产量各占全美的10%左右。
在华盛顿州的新建苹果园中,约有50%以上使用矮化砧木(M9),栽植密度为1700~2400株/公顷(113~160株/亩)。单行栽植,圆锥形树形,树高3米左右,采用短截和疏枝的修剪方法,平均产量35000~60000千克/公顷。
美国苹果的主栽品种在20世纪90年代以元帅系和金冠为主,华盛顿州的元帅系苹果曾占全美苹果产量的70%,目前因富士、嘎拉及布瑞本等品种的推广,元帅系所占比例下降到了约35%;另外,一些新品种如卡梅奥、粉红女士、密脆等也有一定的栽培面积。
(2)法国 法国的苹果产业比较发达,年产量大于200万吨,年出口量70万吨以上,仅有少部分用于加工。法国北部的卢瓦尔河谷是其一个重要产区;法国南部地区生长期较长,适合晚熟品种如粉红女士等品种的栽植。
法国苹果目前全部选用矮化砧木(M9),栽植密度较高,达2500~3500株/公顷,果园均具备灌溉条件。苹果树栽植后的前三年轻剪长放,三年后主要为复壮修剪,形成树高3~3.5米左右的圆锥形。整形方式是中轴形、疏层形、细长纺锤形等整形技术的结合,亦称之为“高纺锤形”。栽植后第二年平均产量为10000~30000千克/公顷,第三年可达25000~40000千克/公顷,四年以后增至50000~60000千克/公顷(6670~8000斤/亩),甚至更高。
法国的主栽品种金冠约占40%、嘎拉占15%、布瑞本占10%、澳洲青苹占9%。同时也栽培一些新品种如卡梅奥、粉红女士、蜜脆和爵士等。
(3)德国 德国的苹果种植面积约7万多公顷,年产量100万吨左右。自产的大部分苹果用于加工,鲜食苹果依靠进口。德国很多地区都栽植苹果,其主产区为博登湖地区。该地区气候相对冷凉、潮湿,是早、中熟苹果的著名生产基地,但不适宜栽培果实发育期较长的品种,如红富士、粉红女士等。目前德国的主栽品种有布瑞本、嘎拉、艾尔斯塔等。
德国大部分果园采用单行高密栽植,栽植密度2800~3500株/公顷(186.6~233株/亩),选用矮化砧(M9)苗木,通过短截和疏剪复壮整形,将树冠维持在2~2.5米的高度,平均产量为35000~40000千克/公顷(4670~5330斤/亩)。
(4)意大利 意大利是苹果生产大国,苹果种植面积6.5万公顷左右,年产量约为200万吨。年出口量65万吨以上,是苹果主要出口国之一,但苹果加工业规模相对较小。苹果主产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拥有地中海气候、生长季较长的波河,一个是该国北部山谷地带的南蒂罗尔及特兰托,该区域拥有适宜的气温和相对较长的生长季节。
意大利具有先进的管理水平,所有果园都具备灌溉条件。通常选择两年生的优质、强壮且分枝较多的矮化砧(M9)苗木栽植,栽植密度为3300~4000株/公顷(220~267株/亩)。树形修剪成细长圆锥形,树冠高度保持在3~3.5米。幼树期前三年轻剪,以后通过疏剪进行周期性的主枝转换和更新复壮,亦称之为“高纺锤形”。成龄树一般每公顷年产优质苹果50000千克(每亩6670斤),地理条件优越、管理水平高的果园年产量常超过60000千克/公顷(每亩8000斤)。
意大利的主栽苹果品种:黄元帅占苹果总产量的20%,乔纳金占2%且有下降趋势;红星系占20%、嘎拉占10%~12%、富士占2%~3%、澳洲青苹占2%,粉红女士占1%~1.5%但有增加趋势。
(5)波兰 波兰是苹果产业大国,年产量约为200万吨,其中约60%用于加工,鲜果进口量较少。主要的苹果产区位于北纬50°,生长季较短、气候寒冷,生长季长的品种在这里很难成熟。该地区冬季严寒,易导致果树死亡,夏天又因果园得不到有效灌溉而极易造成干旱,是导致产量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波兰的大部分果园都使用矮化或乔化砧木,栽植密度为1000~1250株/公顷(66.6~83株/亩)。近年来开始引进矮化砧(M9)苗木,栽植密度提高到1800~2500株/公顷(120~166株/亩)。苹果树体被修剪调整成2~3米高的圆锥形。原来的普通苹果年产量仅为15000~25000千克/公顷(2000~3330斤/亩),而改进的高密度果园年产量可达到30000~40000千克/公顷(4000~5333斤/亩),果品质量也得到进一步改善。
波兰苹果品种丰富多样,较老的品种如旭、考特兰德、拉宝、艾达红、斯帕坦等,虽然现在已经很少种植,但仍然是构成该国苹果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栽植的品种以金冠、乔纳金、艾尔斯塔和嘎拉为主,其中金冠、乔纳金的产量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6)智利 智利是南半球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年产量约100万吨,年出口量60万吨左右,占其产量的55%以上,另有38万吨用于加工,为其产量的30%以上,是一个以出口为主的国家。在南纬34°~38°安第斯山脉的西部,有一条南北走向盛产苹果的长形山谷,这里生长季节较长,气候干热,冬季气温较温和,且有足够的低温,大部分地区的苹果树均能正常生长和结果。
目前,多数智利果农采用先进的高密栽培管理技术。利用M9和M26矮化砧苗木,栽植密度达到1350~1950株/公顷(90~130株/亩);或利用半矮化砧(MM106)苗木,中等密度,中心主干直立,树体高约4米,基部宽约2米。年平均产量为45000~60000千克/公顷(6000~8000斤/亩)。
(7)巴西 巴西的苹果年产量约为85万吨,其中10%用于出口、25%用于加工。南纬27°~28°的南部高原地带(海拔高度约1000米)为苹果主产区,属于亚热带型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大部分时期低温持续不足(使用休眠促进剂),有极长的生长季节。
目前巴西新栽植苹果园普遍采用矮化砧(M9)高密栽植,栽植密度达1950~2550株/公顷(130~170株/亩),修剪方法为采用短截和疏枝控制树体生长,树体高度为3~3.5米,基部宽度1.5米。年平均产量为22500~33750千克/公顷(3000~4500斤/亩)。
(8)日本 日本的苹果总产量虽然不足100万吨,但年产量相对比较稳定。其苹果以内销为主,出口量很少,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是泰国和中国的台湾、香港。日本国内市场对苹果品质要求很高,中、低档果品多不能进入鲜果市场而进行加工销售。所以,该国的苹果果实品质优良,精品果率均在80%以上。日本的现有栽培制度为乔化栽培和矮密栽培共存。乔化栽培的株行距较大,一般株距为7~10米、行距为8~10米,树形大多为二主枝开心形。密植栽培均采用矮化砧木,树形为细长纺锤形。
日本的苹果育种工作发展迅速,促使苹果品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日本栽培的主要品种有富士系、津轻系、王林、乔纳金、元帅系等。其中富士系占50.6%、津轻占13.8%、王林占9%、乔纳金占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