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文章的眼睛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我们透过题目,可以捕捉到许许多多的信息:文章的体裁,故事的梗概,写作的脉络,作者的观点……我们阅读标题,可以产生不同的反应:被吸引,视之为珍宝,勾起强烈的阅读欲,拿起文章迫不及待地读下去;无所谓,感觉如鸡肋,读亦可,不读亦可;反感、厌恶,一点阅读的欲望都没有,弃之如敝履……

文章,通过题目这一眼睛,向读者,向众人暗送秋波,眉目传情。

高考作文是一种特殊文章,只容极短时间的检阅,因此首先“出示”一个新颖别致,独具魅力,风情万种的标题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快速攫住读者(阅卷者)的注意力,让人“一见钟情”,为作文获取高分打下基础。

所以,题目的好坏,一如西施捧心,一如东施效颦,截然相反,天壤之别。

但是,在写作实践中,文章题目敷衍潦草,应付了事;文章写毕,随随便便拟一个题目交差,甚至文章直接就没有题目,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试想,这样的状况,我们的文章能写好吗?我们的文章能获得激赏吗?

答案是非常清楚的。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拟出光彩夺目的题目,吸引读者、吸引众人呢?

我们只有了解了文章题目的作用,体会到题目的重要性,然后就明白应该如何对待写作过程中文章题目的问题了。

一、文章题目的作用

文章的题目,并不只是简单的几个字,一句话。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极度凝练,高度总结。精当的文章题目,可以反映文章的类型,可以透射作者的观点,可以迅速吸引读者。

1 题目显示文章的体裁

无论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在高考的考试范围中,对于文章体裁的要求,无外乎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三个类别。而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三个类别的文章题目各有自己的特征,各有自己的规律,我们对三个类型的文章了解、熟悉之后,对文章的题目也会有自己独特的体会,那么,在我们制作自己文章标题的时候,就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200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对写作的要求由过去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改变为“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论述”包括“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提“论述类”而不再提“记叙文”“议论文”,意味着对高中生而言,所写的文章不宜仍是简单地“记叙”某件事、某个人,而应有一定的“论”的成分,也就是“夹叙夹议”类的文章。“实用类”文章指新闻、通讯、访谈、调查报告、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文章虽然不一定作为高考文体,但高中生要会写,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实用文体的用处很大。“文学类”文章主要指散文、杂文、微型小说、小戏剧、报告文学等。

尽管新的高考考试大纲对写作的要求有所变化,但文章题目的特征,文章题目的要求不会变,也不可能变。所以,我们在制作标题时,仍然要考虑到文章的体裁。

《琐忆》《记一辆纺车》等,明确告诉我们,这是记叙文;《论持久战》《论十大关系》等,清楚地显示,这是议论文;《白杨礼赞》《风景谈》,只能是散文,而不可能是其他体裁的文章。

《我说课外阅读》,一个“说”字,文章就定位在议论文、论说文上,要对课外阅读的作用、功效、影响进行评论、论说;而《我的课外阅读》,一个“的”字,文章就成了记叙文、说明文,要对自己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叙述、说明,同时要阐明课外阅读对自己的帮助、自己的收获。

题目与文章体裁有着密切的关系。

2 题目归纳文章的主旨

题目,可以凝练地归纳作者的思想、观点,文章的主旨、意图。

通过一双清澈的眼睛,我们可以迅速地捕捉到文章的内心、文章的中心。

鲁迅先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文章,通过题目,就可以非常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同时,题目的制作、拟定,又决定了文章的层次,文章写作的方法。

如《“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题目就决定了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层次,按照题目的要求,比较轻松地就将文章展开了。

3 题目吸引读者的眼球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读者最先接触文章的部分,所以,题目在制作、拟定的时候,一定要“语不惊人死不休”,达到吸引人、抓住人的效果。

海湾战争开始时,《羊城晚报》的新闻标题为《海湾今晨打起来了》,醒目、抓人;《中国青年报》在报道当年倒卖钢铁事件的时候,新闻标题为《涿州骗子好大胆》《涿州“馅饼”硌了我的牙》,轻松、幽默,但透出作者的倾向。

这些题目,都让读者眼前一亮,心头一震,阅读的欲望,好奇的心理,一下子被勾了起来,不得不读下去,绝不会无动于衷,漠然视之。对文章也会顿生好感,对文章的印象就非常深刻。

二、文章题目的制作

文章的题目制作,方法很多,只要我们把握住了题目的制作方法,养成重视题目制作、拟定的习惯,就可以制作出精彩纷呈的题目。根据文章内容、体裁、主旨,制作题目,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制作、拟定题目,都一样会产生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功效。

1 采用口语

这样的题目浅显易懂,生动活泼,有一种俏皮与调侃在其中。

如:《海湾今晨打起来了》《涿州骗子好大胆》《涿州“馅饼”硌了我的牙》《对,就这么办!》等。

2 巧用标点符号

把标点引入题目,显得新鲜、别致,招人引人。

在题目中加入标点,改变题目一句话、几个字的传统模式,使之变化、出新。

江苏考生的作文题《山水韵·诗词情》,用间隔号巧妙标明山水与诗词的关系,作者把诗比作山,把词比作水。在此,间隔号构筑了语意的联系,也标明了作者的思路与写作重点,可谓是煞费苦心。

浙江考生则用《菊·竹·民族》为题写出人文与民族发展的关系。其他考生也巧用标点符号,或逗号,或冒号,或问号,或引号,或感叹号,或破折号,充分考虑表情达意的需要,体现他们扎实的语文功底。

还有:

《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江苏)

《德先生,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浙江)

《壮哉,猛士!》;《忠与义的交织——走近宋江》(福建)

《信他,抑或信己?》(河南)

《忙,不亦乐乎?》(上海)

《语言,沟通的基石》;《语言——沟通的加速度》(广东)

《风,可以穿越荆棘》(四川)

《何妨“再试”一次》(吉林)

《成功靠什么?》(安徽)

《生活——???》;《生活充满了新鲜,需要随时关注》

《那一次我……》;《答案岂能拒绝丰富!》

《网络:想说爱你不容易》

《学生上网:喜耶?忧耶?》

我们在题目中引入标点,但是,标点中的句号(。)一般不能用在题目上,以免引起误会。

把数学符号引入题目,通过数学、数字符号透射文章的主旨、思想。

《7+1>8》,以“游戏”为话题,学习7天,轻松1天,效果大于8天,谈学习与游戏的结合。

《99+1=0》,一则新闻报道,合格产品99个,不合格产品1个,前功尽弃。

《成绩≠素质》,以“素质教育”为话题,阐述成绩与素质之间的关系。

《7-1=0》,以“诚信”为话题,一个人失去了诚信,一切都无从谈起。

《人×知识=∞》,以“知识”为话题,人与知识的结合,可以产生巨大的威力。

《1234567 i》,通过题目,让读者可以形象地感觉到作者是要抒写音乐情怀。

3 巧用修辞手法

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文体和内容,灵活巧妙地使用修辞手法,能避免一览无余,让文题生动形象,精练紧凑,含蓄隽永,使文章锦上添花。

比喻。比喻的特点是形象、生动。用比喻修辞手法拟题不但文采斐然,还给人丰富的想象。

如2004高考作文题:

《永远的葱郁 永远的中国》(江苏)

《宽容是阳光》(北京)

《心有明镜》(湖北)

《寻找栖身之地》(重庆)

《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四川)

《找回失落的家园》(浙江)

《千斤之舌》(广东)

《高扬两面风帆》(河南)

《行走在跷跷板上》(安徽)

4 引用、化用、反用

化用诗词。

2004高考中湖北考生文题《矮纸斜行闲作草》,引用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诗句道出对恬美生活的渴望。

福建考生的《照海倚天》则是化用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时写尽生平心境的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对历史人物作了一分为二的评价。

上海考生《忙兮忙兮奈若何》化用项羽在垓下之围时的哀叹“虞兮虞兮奈若何”。

化用名著。

如《“诚信”漂流记》《装在“包装袋”里的人》《“刘麻子”上城》《阿“D”正传》《三块钱“硬”币》《一个都不能“多”》等。

江西考生的《桃花源祭》化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注入了环境保护的内容,凭想象,对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批评。

重庆考生《没有翅膀的飞翔》,选取飞蛾、鸡、天鹅作为陈述对象,分别面对他人期望审视自我,形象地论述“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的关系。

2003高考文题《感时花溅泪》《只缘身在此山中》《怎一个情字了得?》《莫让浮云遮望眼》《海棠依旧?绿肥红瘦?》都很富有诗意。广东考生《此时有声胜无声》则反用《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句,写出语言在沟通中的作用。此外,还可以引用成语为文题,如《山明水秀》(江苏),《择善而从》(安徽)。

拟人。

如《山水的挫折》(云南);《水的成长》(江苏);《把清风明月握在手中》(湖北),《为心灵建一个漂亮的花园》(浙江)。

5 逆向思维

运用逆向思维,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式,与传统的“大众思维”完全相反,提出别具一格的见解,反向拟题,这样,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振聋发聩之功效。

如《“弄斧”不必到“班门”》《向挫折致敬》《开卷未必有益》《敌人——我的朋友》等。要注意:“反弹”是对“正弹”的突破,是对“正弹”的补充而不是否定,不能走极端。反弹琵琶拟出的题目一定要符合情理,要有一个“度”,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乱弹”。

三、题目制作的原则

画龙点睛。

一条龙要飞起来,要活起来,眼睛非常关键。我们对待文章的题目,要像对待龙的眼睛一样,使之灵动、传神,引人、喜人。

20世纪30年代的一天,上海《新闻报》有一《丰子恺画画不要脸》的文章,大家一看题目,不少人倒吸一口凉气,心一下子悬了起来:画家丰子恺画技超群,作品特别注重人体的行动和气质、蕴藉哲理。但作者为什么说他“画画不要脸”呢?

所有的人都想看个究竟,看了题目,顾不得浏览其他内容,顺着题目迫不及待地读下去。

许多读者读后,也都恍然大悟,皆叹服道:“此文标题太妙了,太绝了,太吸引人了!”原来文章是称赞丰子恺绘画技艺的高超,说他画的人物的脸部虽然没有眼睛、鼻子,却惟妙惟肖,非常生动形象。

据说,画家丰子恺本人看到这个题目之后,也大吃一惊。心里想:我与作者素不相识,也没结下梁子,为何竟遭受如此的辱骂?等他读完文章之后,也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所以,我们在制作、拟定题目时也需要进行一番创造性的构思,反复推敲,力争给文章取个新颖、引人入胜的好标题。

制作、拟定题目要把握住几点:

贴切,概括的内容要和作文内容相一致。

简练,简短精练,有高度概括性。题目不宜过长。

生动,要新鲜、独特、醒目,不能陈旧呆滞,让读者望而生厌,兴趣索然。

杜甫教导著书人“语不惊人死不休”,行文的语言尚且如此,在文章的题目制作、拟定上,更应该如此。当我们自己经过苦思冥想,搜尽枯肠,制作、拟定出一条自己非常得意,极为吸引读者的题目,一定会为文章增辉添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