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兰州大学经济学院854西方经济学(经济类)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5分)

1生产者剩余

答: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它通常用市场价格线以下、SMC曲线以上的面积来表示,如图1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所示。

图1 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也可以用数学公式定义。令反供给函数为PS=f(Q),且市场均衡价格为P0,厂商的供给量为Q0,则生产者剩余为:

就单个生产者而言,生产者剩余是生产者所获得的价格超出边际成本的部分。就整个市场而言,生产者剩余是供给曲线以上、市场价格以下部分。

2纳什均衡

答: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提出者约翰·纳什的名字命名。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策略集,在这一策略集中,每一个博弈者都确信,在给定竞争对手策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好的策略。纳什均衡是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所组成的一个策略组合,也就是说,给定其他人的策略,任何个人都没有积极性去选择其他策略,从而没有人有积极性去打破这个均衡。

3逆向选择

答: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作出尽可能地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在论文《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与市场机制》中提出著名的旧车市场模型,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研究先河。他考察了一个次品充斥的旧车市场。假设有一批旧车,每辆车的好坏只有卖主知道,要让交易做成,最合理的办法是按平均质量水平定价。这就意味着其中有些好车的价格被低估了,从而卖方就不愿按照平均定价出售,或者卖方“理性”地抽走好车,让买主在剩下的差车中任意挑选。如果买方明白这一道理,就不会接受卖方的定价,而只愿出较低的价格。接着这将可能导致另一回合的出价和杀价:卖主再从中抽走一些较好的车,买主则再次降低意愿价格。最终的均衡可能使所有好车都卖不出去。显然,这是无效率的,因为最终成交量低于供求双方理想的成交量。

逆向选择在经济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并阻碍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方法主要有:政府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利用市场信号。

4李嘉图等价

答:李嘉图等价定理是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并由新古典主义学者巴罗根据理性预期重新进行论述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政府支出一定的情况下,政府采取征税或发行公债来为政府筹措资金,其效应是相同的。

李嘉图等价理论的思路是:假设政府预算在初始时是平衡的,政府实行减税以图增加私人部门和公众的支出,扩大总需求,但减税导致财政赤字。如果政府发行债券来弥补财政赤字,由于在未来某个时点,政府将不得不增加税收,以便支付债务和积累的利息。具有前瞻性的消费者知道,政府今天借债意味着未来更高的税收。用政府债务融资的减税并没有减少税收负担,它仅仅是重新安排税收的时间。因此,这种政策不会刺激消费者更多支出。根据这一定理,政府因减税措施而增发的公债会被人们作为未来潜在的税收考虑到整个预算约束中去,在不存在流动性约束的情况下,公债和潜在税收的现值是相等的。这样,变化前后两种预算约束本质上是一致的,从而不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和投资。

李嘉图等价定理反击了凯恩斯主义所提出的公债是非中性的,即对宏观经济是有益处的观点。但实际上,该定理成立前提条件太苛刻,现实经济很难满足。

5流动性陷阱

答: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

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

尽管从理论上可以推导出流动性陷阱的存在,但现实经济生活中还没有发现该经济现象。有的经济学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出现了类似于流动性陷阱的现象。

6真实经济周期(RBC)

答:真实经济周期,简称RBC理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周期理论模型。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应该保持古典模型的假设,即价格是有完全的伸缩性的。经济的实际冲击是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实际冲击指对经济的实际方面发生的扰动,比如影响生产函数的冲击、影响劳动力规模的冲击、影响政府购买实际数量的冲击等。同时它也认为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最重要的因素。

二、简答题(40分,每小题10分)

1内蒙古乌兰察布是中国马铃薯的重要产区之一,2011年秋马铃薯丰收,价格大幅下降,该地区很多土地承包商因为种植马铃薯而亏损严重,但是,很多承包商却表示明年会继续种植马铃薯,请用相关经济原理解释之。

答:蛛网理论认为,本期价格决定了下期产量,本期的需求量决定于本期的价格。因此,马铃薯今年价格下跌,会造成下期产量减少,而明年需求如果不变,产量减少,会引起价格上升。

预期在经济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主体通过有效利用现有经济理论和信息,可以对未来的价格、需求、供给等因素做出一定的判断。由于消费需求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而乌兰察布的种植者很可能通过蛛网理论和现有信息预料到明年的马铃薯价格会上升。

生产者可以利用博弈论,在给定其他经济主体的行为时,采取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当需求保持不变,而供给减少时,价格就会上升。如果明年的马铃薯价格上升,乌兰察布的种植者很可能反其道行之,继续种植马铃薯,以期明年获利。

2为什么外部性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

答:(1)外部性是指单个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产生的影响。一项经济活动存在外部经济时,人们从该项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会小于社会利益;而存在外部不经济时,人们从事该项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会小于社会成本。在这两种情况下,自由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都会偏离帕累托最优。

(2)令VP、VS和CP、CS分别代表某人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所能获得的私人利益、社会利益、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

当存在外部经济时,即有VS>VP,但又有VP<CP<VS,则此人显然不会进行该活动。这表明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因为从上述两个不等式可以得到:(VS-VP)>(CP-VP),这一新的不等式说明,社会上由此得到的好处(VS-VP)大于私人从事这项活动所受到的损失(CP-VP)。可见,尽管从社会的角度看,该行动是有利的,但个人从理性角度不会采取该项行动。这说明,存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水平。

当存在外部不经济时,有CP<CS,再假定CS>VP>CP,则此人一定会进行此项活动,从上述两个不等式中可得到(CS-CP)>(VP-CP),此不等式说明,进行了这项活动,社会上其他人受到的损失大于此人得到的好处,从整个社会看,是得不偿失的,因此私人活动水平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

因此,上述两种情况均导致了资源配置失当。前者生产不足,后者生产过多。

3为什么总供给曲线长期垂直而短期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答:总供给是指在任一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中的所有企业所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

(1)长期总供给曲线垂直的原因

在长期中,工资和物价可以自由波动,这样就业量的变化就独立于价格的变动。因为物价上升时,名义工资会同比例上升,实际工资保持不变,就业量也保持不变,从而由就业量决定的总产出也不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2)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

黏性工资理论。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因为名义工资对经济状况变动的调整缓慢。换句话说,工资在短期中是“黏性的”。因为名义工资是基于预期的物价确定的,并且当实际物价水平结果不同于预期水平时,名义工资并不会立即对此作出反应。工资的这种黏性激励了企业在实际物价水平低于预期水平时生产较少的产量,而在实际物价水平高于预期水平时生产较多的产量。

黏性价格理论。黏性价格理论强调一些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对经济状况变动的调整也是缓慢的。当货币供给和物价水平结果低于最初确定价格时企业的预期时,由于并不是所有价格都根据变动的经济状况而迅速调整,未预料到的物价水平下降使一些企业的价格高于合意水平,而这些高于合意水平的价格抑制了销售,并引起企业减少它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反之,则会引起这些企业增加就业和生产。因此,在价格调整滞后的企业以较低的价格经营的期间内,物价总水平和产量之间就存在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关系用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来表示。

错觉理论。根据错觉理论,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会暂时误导供给者对自己出售产品的个别市场发生的事情的看法。由于这些短期的错觉,供给者对物价水平的变动作出了反应,并且这种反应引起了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4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作图说明固定汇率制度与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

答:按照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关键假设,小型开放经济中的利率r必定等于世界利率rw,即r=rw。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扩展了开放经济条件下不同政策效应的分析,说明了资本是否自由流动以及不同的汇率制度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在固定汇率的小型开放经济中,当政府希望通过增加政府购买或减税刺激国内支出时,总收入增加。其原因在于:政府增加支出或减税,对汇率产生了向上的压力。为了维持本国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外汇、抛售本币,引起货币扩张,导致图2中的LM1*曲线向右移动。因此,在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得产出增加,但汇率不变。

图2 固定汇率下的财政扩张

三、计算和证明(50分)

1假设某社会共有100位消费者,每位消费者的效用函数都相同,当每天享受消费品数量为Q,闲暇为H时,个人效用函数为(H以小时计,个人拥有的时间一天以24小时计):

请问:(1)若每小时工资率为w,工资收入全部用于消费支出,消费品价格为p时,每个人每天愿意工作多少时间?(10分)

(2)全社会愿意提供多少劳动时间,即劳动工时供给曲线方程是什么?(5分)

解:(1)该消费者拥有的固定时间为24小时。其中的一部分H留做自用即闲暇,其余部分L=24-H为工作时间。工资率用w表示,则收入Y=wL=w(24-H),因而单个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解得:H=96p/(w+4p)。

故每个人每天愿意工作的时间为:L=24-H=24-96p/(w+4p)=24w/(w+4p)(小时)。

(2)延续(1)的思路,p为消费品价格,w为自变量工资,不再为固定值。单个消费者的劳动工时方程为:

L=24w/(w+4p)

全社会的劳动工时方程为单个消费者劳动工时方程的水平加总,即:

TL=100L=100×24w/(w+4p)=2400w/(w+4p)

2证明:完全竞争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充分条件。(15分)

证明: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不可能存在资源的再配置使得在经济社会中其他社会成员的境况不变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一个经济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生产的帕累托最优、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完全竞争市场机制可以导致帕累托最优,下面就完全竞争市场满足帕累托最优三个条件进行具体说明:假设完全竞争经济中有两个消费者A,B,消费两种商品X和Y,商品价格分别为PX和PY。有两个生产者C和D都生产产品X和Y,都是使用要素L和K,要素价格分别为PL和PK

(1)完全竞争市场中交换的最优条件

对于消费者A来说,在完全竞争经济中的效用最大化条件是对该消费者来说,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比例,即有:MRSXYA=PX/PY

同样的,对于在完全竞争经济中,消费者B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为:MRSXYB=PX/PY。故有MRSXYA=MRSXYB,因此在完全竞争经济中,产品的均衡价格实现了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2)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的最优条件

在完全竞争经济中,任何一个生产者如C的利润最大化条件之一是对该生产者来说,任意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这两种要素价格比率,即有:MRTSLKC=PL/PK

同样,对于另一生产者D来说,实现利润最大化条件为:MRTSLKD=PL/PK。故有MRTSLKC=MRTSLKD,因此,在完全竞争经济中,要素的均衡价格实现了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3)完全竞争经济下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

X产品对Y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为: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条件是产品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于是有:PX=MCX,PY=MCY,即有:MCX/MCY=PX/PY

再由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MRSXYA=PX/PY,即得:MRTXY=PX/PY=MRSXY。因此,在完全竞争经济中,商品的均衡价格实现了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综上所述,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帕累托最优的三个必要条件都可以得到满足。换而言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作用下,整个经济可以全面达到帕累托的最优状态,这样的经济必定是最有效率的经济。

3假设某三部门经济的货币需求函数为L=0.2y-8r,名义货币供给量为M=240,一般价格水平为P=1.2,消费者函数为c=100+0.8yd,税收为t=25+0.25y,投资函数为i=200-4r,政府支出为g=200。

(1)求IS曲线和LM曲线方程。(8分)

(2)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6分)

(3)当政府支出从200增加到220时,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何变化?(6分)

解:(1)由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可得:y=100+0.8(y-25-0.25y)+200-4r+200,化简可得IS曲线方程为:y=1200-10r。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L=M/P可得:0.2y-8r=240/1.2,化简可得LM曲线方程为:y=1000+40r。

(2)联立IS、LM曲线方程:

解得:r=4,y=1160。将r=4代入投资函数,得到投资为:i=200-4r=184。

(3)若政府支出增加到220,则有:y=100+0.8(y-25-0.25y)+200-4r+220,得到新的IS曲线为:y=1250-10r。

将新的IS曲线与LM方程y=1000+40r联立可得:r=5,y=1200。

从而新的投资为:i=200-4r=180。

通过比较,可知均衡收入提高了,利率上升了,投资下降了。这是因为扩张性财政政策抬高了利率,对私人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

四、论述题(30分)

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是当前宏观经济学领域中的两大基本理论派别,试述其理论区别及其政策含义。

答:(1)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观点

新古典主义以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自然率假说为假设条件,得出了宏观政策的无效性、适应性预期错误论的观点。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凯恩斯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非市场出清假设为理论前提,同时增添了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与理性预期假说,得出了经济可以处于非充分就业均衡、货币工资粘性和经济周期等观点。

(2)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相同点

虽然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存在很大的区别,但在某些假设和结论方面也存在相同点。

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都赞同理性预期的假设。新凯恩斯主义虽然并不认为人们最终能够准确地预期到现实的情况,但是他们也认为,人们会尽量收集信息,使他们的预测能够趋于正确,实质上是认同了新古典主义的理性预期的假设。

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都含有微观经济学基础。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都同意宏观经济理论必须符合微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特别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假设条件。

(3)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中两个较有影响的理论流派。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

在基本假设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和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地处于均衡之中,即连续出清。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作经常可以得到的情形。与此相反,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例如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

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是,前者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看来,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较为复杂。其基本思路如下:首先,新凯恩斯主义为了与非市场出清的假设相一致,建立了解释工资和价格粘性的各种理论,其中包括长期劳动合同论等;其次,新凯恩斯主义导出了短期总供给曲线;最后,利用短期总供给曲线,新凯恩斯主义通过考察经济遭受总需求冲击后回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说明经济经历了一次波动(衰退或高涨状态)。

(4)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政策含义

在政策主张上,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冲击之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恢复到充分就业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而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所以,为了避免较长时期的非充分就业持续出现,凯恩斯主义的需求政策仍然是有效力的。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中一个不变的主题是反对政府干预。早期的理性预期学派就曾断言,由于人们的合理预期,规则的政策对产量变动是无效的。因而,为了避免因政策的突然变动引起的经济波动,政府应按稳定的政策规则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