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经济类)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6004字
- 2021-06-24 17:59:04
2010年兰州大学经济学院852西方经济学(经济类)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20分)联系实际,说明厂商获取超额利润的基本源泉。
答:超额利润是指其他条件保持社会平均水平而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也叫经济利润,即厂商的总收益与总成本之间的差额。需要注意的是,超额利润不包括正常利润,正常利润是厂商对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是一种隐性成本。当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时,厂商仍然得到全部正常利润。
(1)完全竞争市场中,短期内,由于供不应求的情况,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如图1所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选择了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产量进行生产,此时厂商的平均收益大于平均成本,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超额利润由粉红色区域给出。在短期中,当需求大于供给时,由于厂商无法调整所有投入要素,没有足够时间进入该盈利行业,导致供给无法满足所有需求,此时会产生超额利润。但在长期中,其他厂商有充足时间进入该行业或者扩大生产规模,使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状态,直到超额利润消失。例如2009年大蒜和姜的需求暴增,价格大幅上涨,种植户获得很大超额利润,但第二年其他农户也大量种植大蒜和姜,供需达到平衡,价格下降,超额利润消失。
图1 完全竞争厂商与超额利润
(2)垄断市场中,由于排除了其他厂商进入的可能性,因此如果垄断厂商在短期内获得超额利润,那么在长期中也可以得到保持。如图2所示,开始时垄断厂商是在由SAC1曲线和SM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上进行生产,存在较小的利润。从长期来看,垄断厂商可以通过对生产规模的调整,进一步增大利润。因此,垄断厂商之所以能获得超额利润,短期中是因为市场波动或垄断地位带来的供不应求,长期中是因为市场对新加入厂商完全关闭。例如,在我国,烟草是由国家烟草专卖局和烟草总公司垄断生产,民营资本不得进行卷烟生产,因此烟草行业长期存在超额利润。
图2 完全垄断厂商与超额利润
(3)垄断竞争市场中,短期内,由于厂商存在一定垄断地位或者市场供需波动,厂商可能获得超额利润。如图3所示,在MR=SMC的均衡位置,平均收益大于平均成本,蓝色区域表示超额利润。在长期中,由于生产规模的变化和其他厂商的加入,超额利润会消失。例如,学校旁边的理发店师傅技艺超群,吸引很多同学去理发,而这些人会因为偏好而愿意付出更高价格,在短期内获得超额利润,但长期中,其他高级师傅也会被吸引到学校附近,从而增加供给,直到没有超额利润可寻。
图3 垄断竞争厂商与超额利润
(4)在寡头市场中,超额利润是否存在取决于寡头之间的行为规则。如果存在合谋,很可能就会有超额利润;如果竞争非常激烈,可能不会存在超额利润。例如2000元以下的手机市场,主要由中兴、华为、酷派、联想等品牌瓜分,他们之间竞争激烈,超额利润非常低;而我国液晶面板市场主要由三星、LG、奇美等六家厂商占领,他们之间合谋操控面板价格,攫取超额利润。
综上所述,在短期内,厂商获得超额利润的源泉主要是市场供需失衡,长期内是垄断等因素。
二、(20分)垄断竞争市场中,厂商竞争的基本目的是形成产品差别。联系实际,论述形成产品差别的主要方式。
答:在垄断竞争市场,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垄断竞争市场有两个特点:第一,产品之间有差别,高度替代但并不完全可替代;第二,市场可以自由进入。存在产品差别可以帮助生产者形成自己较低弹性的需求曲线,提高自己的垄断势力,进而攫取超额利润。形成产品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质量、性能差别化。同行业中买者对产品的核心功能需求是一致的,所以如果在质量、外形、性能上有所提升,可以为自己的产品创建相对独立的市场,增加垄断势力。手机的功能主要是通信,但iPhone在外形、性能上都与其他手机品牌拉开了差距,因此得以提升价格,同时保持了较高的用户粘性。
(2)服务差异化。厂商提供有形化产品的过程中,也提供着服务,这些服务实际上是产品的一部分。企业应该建立自己优良的服务体系,通过服务将自己的品牌打响,赢得消费者的偏好。海底捞火锅依靠良好的服务,在餐饮行业中取得了良好口碑,虽然价格较高,但受到消费者青睐。
(3)形象差异化。厂商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和形象战略可以产生差异。厂商通过强烈的品牌意识、成功的形象战略,借助媒体的宣传,使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异于其他产品的品牌形象,从而培养顾客认可品牌购买的习惯。例如,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味道其实并无太大差别,但后起的百事可乐依靠大量年轻艺人的广告片树立起了自己“年轻、动感”等品牌特征,赢得了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4)市场差异化。通过产品的销售价格、分销渠道、售后服务等符合具体市场环境条件可以形成一定的产品差异。如小米手机通过高性价比的配置,在功能相同、设计约简的情况下吸引了大量中低收入消费者,实现了与高端机的差异化竞争。
三、(20分)假设某国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相关变量如下:货币市场中,货币需求为L=0.2Y-10r,实际货币供给为M=150;产品市场中,消费需求为C=60+0.8Yd,税收为T=10%Y,投资需求为I=120,政府支出为G=100。
1.推导出IS和LM方程,并计算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
2.其他条件不变,当G增加70时,计算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
3.上述条件下,是否存在挤出效应?为什么?
4.作图描述上述结论。
解:(1)由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可得:Y=60+0.8(Y-0.1Y)+120+100,化简可得IS曲线方程为:Y=1000。
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L=M可得:0.2Y-10r=150,化简可得LM曲线方程为:Y=750+50r。
联立IS曲线和LM曲线方程可得:Y=1000,r=5。即均衡收入为1000,均衡利率为5%。
(2)当政府支出增加70时,此时由国民收入恒等式可得:Y=60+0.8(Y-0.1Y)+120+170,化简可得新的IS曲线方程为:Y=1250。
将新的IS曲线方程与原LM曲线方程Y=750+50r联立可得:Y=1250,r=10。故其他条件不变,当G增加70时,均衡收入为1250,均衡利率为10%。
(3)不存在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政府支出增加70单位,从而使得收入水平上升到1250,进而使得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利率上升至10%,但在题目所给条件中,投资I和r无关,因而私人投资并没有减少,因此不存在挤出效应。
(4)题目中IS曲线与r无关,因此IS曲线为垂直于横轴的直线,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A点为均衡点,此时均衡收入为1000,均衡利率为5%。若政府支出增加70,则导致IS曲线向右平移,IS曲线移动到IS′,此时经济均衡点变为B点,利率和国民收入均上升。如图4所示。
图4 政府购买支出增加的挤出效应
四、(30分)从序数效用论及其消费者均衡证明需求定理。
答:(1)需求定理反映商品本身价格和商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即商品的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商品的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
(2)序数效用论者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来考察消费者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深入阐述需求定理。
①无差异曲线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并维持不变的一种状态,其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消费者要想获得效用的最大化,必须按照下列原则调整自己的购买量:在既定的收入与商品价格下,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分配他在各种商品上支出的原则是使得他花费在所购买的每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得到的边际效用相等。这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获得效用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这一条件可以表示为:MU1/P1=MU2/P2=…=MUn/Pn,其中MUi(i=1,2,…,n)表示任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Pi(i=1,2,…,n),表示任一种商品的价格。若消费者所购买的是两种商品,则消费者达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MUx/Px=MUy/Py。
②需求曲线是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水平下追求最大效用的结果,曲线上每一点都表示消费者效用达到了最大。可从图5(a)中看出,通过连续变动的价格(以商品X的价格变动为例),得到了几个不同的消费者均衡点,每一个均衡点都存在着价格与需求量的一一对应,把每一个价格及其对应的需求量绘制到图5(b)上,便得到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即证明了需求定理。
图5 需求曲线的推导
(3)用数学可以将上述思想表示如下,假设U*代表一个固定效用水平,那么该效用水平相对应的无差异曲线由下式给出:U(X,Y)=U*,当通过稍微增加X的数量、稍微减少Y的数量改变市场篮子时,效用的总变化必定等于零。于是,MUX(X,Y)dX+MUY(X,Y)dY=dU*=0,整理得到:-dY/dX=MUX(X,Y)/MUY(X,Y)=MRSXY。MRSXY代表了一个人的X对Y的边际替代率,由于消费者均衡要求商品边际替代率等于价格之比,即MRSXY=PX/PY=-dY/dX。由该式可知,当PX升高时,X减少;PX降低时,X增加。即证明了需求定理。
五、(30分)比较分析凯恩斯、杜森贝利、弗里德曼、莫迪利安尼的消费理论。
答:宏观经济学的经典消费函数理论有: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消费理论、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等。由于不同的经济学家消费理论的前提不同,考察的角度不同,因而其结论有所差异,具体而言:
(1)绝对收入消费理论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基于以下基本心理法则:一般来说,当人们收入增加的时候,他们有增加消费的倾向,但消费增加不会像收入增加那么多。当人们的收入减少时,人们会减少消费,但会比收入减少得少。当收入为0时,也要进行一部分消费,即存在自发性消费,在此基础上,凯恩斯建立了一个把当前收入与当前消费联系在一起的简单消费模型:C=α+βY。其中Y是当前收入,系数α和β是用来表示凯恩斯心理法则的两个常数。凯恩斯假定边际消费倾向满足0<β<1,平均消费倾向APC=C/Y=α/Y+β递减。
(2)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所提出,他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平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的。按他的看法,消费与收入所得在长时期维持一固定比率,故长期消费曲线为从零点出发的直线,但短期消费曲线则为有正截距的直线。杜森贝利理论的核心是:消费者易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3)持久收入消费理论
持久收入消费理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首先提出的。弗里德曼于1957年在其经典研究《消费函数理论》中建立了持久收入模型。把现期收入Y视为持久收入YP与暂时收入YT之和,即Y=YP+YT。持久收入是人们预期持续到未来的那一部分收入;暂时收入是人们预期不能持续的那一部分收入。弗里德曼认为消费应该主要取决于持久收入,因为消费者对收入暂时变动的反应是用储蓄和借贷来稳定消费。家庭倾向于在整个过程中平滑地消费,家庭对稳定消费的偏好胜过对不稳定消费的偏好。消费函数近似地表达为C=αYP,式中,α为常数,它衡量持久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即消费与持久收入是成比例的。
(4)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是由弗朗科·莫迪利安尼、理查德·布伦伯格和阿尔伯特·安多共同创立的。生命周期理论与持久收入理论一样,是建立在一个具体时期的消费取决于对一生收入的预期而不取决于当期收入之上的。生命周期假说的突出贡献在于它观察到人在一生过程中,收入将会有规律地波动,因此个人储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人们在年少的时候,收入很低,所以经常举债(动用储蓄),因为他们知道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将挣得更多的钱;在从事工作以后,收入在中年时达到高峰,他们将偿付过去所欠的负债,并为退休后的岁月进行储蓄;一旦退休,工作收入就降为零,人们就要消费他们积累的财富。生命周期理论消费函数形式为C=αW+βY,其中α和β分别为财富和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综上所述,上述理论都认为收入是影响消费最重要的因素;但区别在于:①杜森贝利、莫迪利安尼、弗里德曼的理论以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为基础,他们认为消费不止同现期收入有关,杜森贝利认为与消费习惯和周围人消费水平有关,莫迪利安尼和弗里德曼认为与一生或者永久性收入有关;②从政策角度讲,凯恩斯认为政府短暂性税收调整可以影响消费,而莫迪利安尼、弗里德曼认为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才会有较大影响。
六、(30分)应用IS-LM-EB模型,联系我国实际,分析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时的政策调整。
答:利用IS-LM-EB模型分析国际收支问题可以从以下情形进行分析:
(1)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整
①在浮动汇率制下,如图6所示,当LM线斜率大于EB线时,假设初始状态在A点,此时国内利率高于国外利率,在这种情况下,外国资本会大量涌入国内,造成本币升值,引起EB线上升至EB′位置,同时引起出口下降,IS曲线左移至IS′位置,在B点达到新的均衡。
图6 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入失衡的调整(一)
②如果LM线斜率小于EB线,如图7所示,假设初始状态在A点,此时国内利率小于国外利率,国内资本会流出至国外,引起本币贬值,造成EB下降至EB′位置;同时,引起出口上升,IS曲线右移至IS′位置,在B点达到新的均衡。
图7 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入失衡的调整(二)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不需要政府的主动调节,国际收支会自动到达平衡状态,但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化。
由于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汇率市场化改革也在大幅向前,在长期存在对外贸易顺差的情况下,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外资大量流入国内,伴随而来的是人民币的稳步升值,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已经步入6时代。人民币升值促进了我国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2)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整
①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调整
如图8所示,在固定汇率制下,假如LM曲线比EB线更加陡峭,初始状态在A点,此时,国内利率大于国外利率,外资涌入国内,本币存在升值压力,但被央行通过大量购入外币而使得汇率保持不变。此时,只有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使得IS线左移到IS′位置,在B点达到新的均衡,才能使国际收支达到长期均衡状态。
图8 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效果
近年,我国政府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大力刺激内需,促进消费对GDP的增长的带动作用,同时主动缩小对外贸易顺差,减少净出口,降低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②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调整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使用货币政策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如图9所示,假设初始状态为A点,本币存在升值压力,此时政府为了维持汇率稳定,会大量卖出本币,即实施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得LM曲线右移到LM′,与IS曲线交于B点。
图9 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效果
由于我国汇率并未充分市场化,人民币升值速度很慢,因此我国国际收支始终处于盈余状态。为了维持汇率稳定,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大规模购入外币,一方面促进了汇率稳定,增加了外汇储备;另一方面,也释放了大量人民币,相当于实施了扩张性货币政策,造成了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