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政治经济学(6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1生产方式

答: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而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方式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起决定作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想和社会文化等方面。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社会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

2价格

答:价格通常指市场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转化形式。价格是一种从属于价值并由价值决定的货币价值形式。价值的变动是价格变动的内在的、支配性的因素,价值是价格形成的基础。但是,由于商品的价格既是由商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也是由货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因而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一定反映商品价值的变动。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变动并围绕它的价值上下波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利润的平均化,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变动并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3商业信用

答: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以赊销商品或预付货款的形式形成的一种借贷关系。商业信用的基本形式包括商品赊销(卖方向买方提供信用)和预付货款(买方向卖方提供信用)。在这两种形式中,最主要的是商品赊销。商业信用具有以下特点:

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

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

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

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乃至整个信用体系的基础。

4资本原始积累

答: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生产方式确立之前,通过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生产资料和大量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过程。对货币财富的剥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因素,这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重税、保护关税和商业战争等暴力手段进行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以及货币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5经济全球化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它们必然要求资源配置从一国范围扩展到世界范围,各国经济通过跨国生产、国际贸易、资本国际运动以及国际技术交流等经济纽带而日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趋势。这一概念包含三层含义:它是经济国际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客观历史进程。经济全球化发展最根本的动因是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其最重要的现象与特征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并进行配置。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础在于国际分工,在于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全球化。即物质生产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安排和进行。贸易全球化。即以贸易自由化为先导,主要指商品和服务在全球的自由流通。金融全球化。即金融资本在全球的大规模扩张和自由流动。

6现代企业制度

答: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反映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真正成为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一种企业制度。其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形式一般表现为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涵是:

在法律地位上,公司是企业法人。一方面,公司是独立于其出资者之外的法人实体。股东作为出资者,按投入公司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公司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享有民事权利,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相分离。另一方面,公司以其全部法人财产,按照市场需求,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在法律责任上,股东与公司具有不同的责任。股东以其出资额或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则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在内部管理制度上,公司实行法人治理结构。

二、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7简述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答:(1)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这是贯穿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决定着商品经济活动的一切方面,贯穿于商品经济的整个发展过程。

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再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完全按照价格信号来决定自己是否生产这种产品。正是部门之间的竞争,供求关系的变动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成为商品生产者决策的依据,从而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向价格高的因而也是供给小于需求的部门投入,实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

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管理,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门内部的竞争,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这一激励作用,使商品生产者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个别劳动时间,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价值规律导致优胜劣汰、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部门内部的竞争,使那些生产条件好、能够采用先进技术、经营管理有方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不断发展壮大;而那些生产条件差、又不思改进或不能改进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逐步被淘汰。

8简述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答:资本周转指资本的循环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时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受两个因素的影响:

(1)资本周转时间。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反映了资本周转的速度。资本周转一次所需的时间越长,资本的周转速度越慢;反之则越快。周转时间由资本的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所构成。

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处于生产领域中的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劳动过程的正常中断时间、生产要素的储备时间,在这三部分时间中,劳动时间是生产时间中最重要的部分。要加快资本周转,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劳动时间;另一方面,也要尽量缩短非劳动时间,如减少储备时间、自然力作用时间和停工时间。

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处于流通领域中的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售卖时间。影响流通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包括市场供求状况、生产企业与市场距离的远近以及交通运输和信息条件等。为了缩短流通时间,就要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改进运输工具。

(2)生产资本的构成。当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比例不变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加快,则预付总资本周转也加快;当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不变时,固定资本比重越大,总资本周转越慢;流动资本比重越大,总资本周转越快。这是因为,固定资本价值是在多个生产过程中分批转移,并逐渐地分批加以回收;流动资本价值是在一个生产过程中一次全部转移,并通过产品出售而全部回收。相应地,两者的物质形态的更新方式也不同,固定资本在其跨越多个生产周期的较长的有效使用期内可不必更新;流动资本则需在每一生产周期开始前都得到及时更新。所以,固定资本是预付量大,且分批转移,因而价值回收较为缓慢,周转期长;流动资本是一次预付,一次全部回收其价值,因而价值回收期短,周转期短。

9简述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答:(1)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含义

社会生产需要连续进行,这种周而复始,连续进行的生产就是再生产。社会简单再生产,就是指社会剩余产品是用于消费而不是用于积累的,生产在维持原来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2)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两个基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其在价值形态上区分为三个部分和按产品的实物形态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三个部分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称社会总产值,它划分为包含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不变资本价值(c)、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可变资本价值(v)以及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剩余价值(m)。

两大部类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区分为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相应地,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不仅要说明社会总产品各部分的价值补偿问题,而且要说明它的实物补偿问题。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包括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如何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如何通过商品的销售以货币的形式收回,从而补偿预付资本的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指它的各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后再如何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相当于处于不变资本的价值从哪里和怎样获得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可变资本的价值和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从哪里和怎样获得所需的消费资料。只有使社会总产品既获得价值补偿又获得实物补偿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3)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含义阐述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也就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所必须保持的两大部类之间的基本比例关系,这些基本比例关系如果不能保持,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具体实现条件如下:

基本实现条件:(v+m)=c。即:第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应等于第部类的不变资本。

该公式体现了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使简单再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以及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和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c+v+m)=c+c,即第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价值的总和,应该等于两个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

这一公式表明生产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需要之间的关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部类的生产资料供给应该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相等。

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c+v+m)=(v+m)+(v+m),即第部类每年生产的消费资料总价值,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

该公式表明消费资料产品的实现与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之间的关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在价值上,应该同全社会工人取得的工资与资本家的剩余价值之和相等;在实物上,应该同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相适应。

10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

答:在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就是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的原因是:

(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增殖资本的价值或者说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从事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决定性动机,就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劳动者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工人的个人消费,只有在保证生产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都是以获取剩余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准备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实质上是分割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家的个人消费是消费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它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劳动的必要条件。

(3)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总要设法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销售市场,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正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不断扩大和加强对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剥削,从而不断激化和深化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必然为更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

三、论述题(14分)

11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答:(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具体的说,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据是: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不是唯一的经济成分,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但为了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为了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与这种状况相适应,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反之对生产力发展就会起阻碍作用。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我国公有制经济只能在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不能成为社会经济的唯一形式,这就需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即在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促进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已是我国当前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

实践证明,这种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由此形成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不仅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成分和集体经济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应针对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在其运作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既然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那么,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首先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性质。另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生产是一种社会化的大生产。因此,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基本出发点,是通过国有资本的流动和重组,使国有资产向重点行业集中,向大企业、优势企业集中,以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促进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与关键。现代公司最基本的特点,一是多个出资者共同出资,形成公司的法人财产,股东对公司债务所负责任只以其投入企业的股本金为限;二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由职业经理负责。因此,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内部各种权力的合理配置与有效行使,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实现出资者(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具体做法如下:a.在法律和相关文件中进一步强调对私人财产的保护;b.要逐步建立法制化的财产保护体系、税收体系和其他经济活动规范体系,不仅仅是制定这方面的法律,关键是要建立严厉的诉讼、判决、执行体系,这样才能既约束政府的行为,也能约束非公有制企业的行为;c.改革复杂繁琐的审批制度,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d.创造条件,逐渐解决融资难的问题;e.建立严密的反欺诈性财产转移的法律体系,促进非公有制企业改善治理结构。目前在我国,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推进,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将更加重要。在以后相当长时期内,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国民经济发展最强劲、最稳定的动力,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最大来源,也是越来越重要的税源。在以后相当长时期内,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直接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46分)

四、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2假定商品1和2是互为替代品,那么商品1和2的交叉价格弹性(  )。

A.为正

B.为负

C.为0

D.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交叉价格弹性系数定义为商品1需求数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商品2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为

商品2的价格上升时,由于商品1和2互为替代品,所以消费者对商品1的需求上升,即交叉价格弹性为正值。

13以下关于完全竞争市场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每个企业都是价格的接受者

B.企业在短期中可能亏损,也可能有正利润

C.企业在长期中可能亏损,也可能有正利润

D.企业要按照P=MC决定自己的产量

【答案】C

【解析】长期中没有固定成本,厂商可以自由进出行业,如有亏损,厂商会选择退出该行业,因此长期行业均衡下,没有企业亏损,各企业经济利润为0。

五、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8分)

14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他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导致现实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以及不完全信息都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和主要表现。

西方经济学者认为,在现实社会中,种种原因将导致市场失灵,即市场机制的运转无法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无法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等社会目标。因此,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必须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来加以克服。

15三级价格歧视

答: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这就是三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要求厂商在需求的价格弹性小的市场上制定较高的产品价格,在需求的价格弹性大的市场上制定较低的产品价格。实际上,对价格变化反应不敏感的消费者制定较高的价格,而对价格变化反应敏感的消费者制定较低的价格,是有利于垄断者获得更大的利润的。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6请画图从短期边际成本曲线推导长期边际成本曲线,并说明长期边际成本曲线的经济含义。

答:(1)长期边际成本曲线的推导

长期总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在长期的每一个产量水平,LTC曲线都与一条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TC曲线相切,这说明在切点上这两条曲线的斜率是相等的。由于LTC曲线的斜率是相应的LMC值(因为LMC=dLTC/dQ),STC曲线的斜率是相应的SMC值(因为SMC=dSTC/dQ),因此可以推知,在长期内的每一个产量水平上,LMC值都与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MC值相等。根据这种关系,便可以由SMC曲线推导LMC曲线。但是,与长期总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推导不同,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不是短期边际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它的推导如图1所示。

图1中,在Q1的产量上的最优生产规模由SAC1曲线和SMC1曲线所代表,且短期边际成本SMC值由P点给出。考虑到长期内每一个产量水平上的LMC值都与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MC值相等,所以,在Q1的产量上,PQ1既是最优的短期边际成本,又是长期边际成本,即有LMC=SMC1=PQ1。同理,在Q2的产量上,有LMC=SMC2=RQ2。在Q3的产量上,有LMC=SMC3=SQ3。在生产规模可以无限细分的条件下,可以得到无数个类似于P、R和S的点,将这些点连接起来便得到一条平滑的长期边际成本LMC曲线。

图1 长期边际成本曲线的推导

(2)长期边际成本LMC表示厂商在长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最低总成本的增量。厂商在长期对全部要素投入量的调整意味着对企业的生产规模的调整,也就是说,从长期看,厂商总是可以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长期总成本LTC是厂商在长期中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总成本。长期边际成本函数可以写为:LMC(Q)=ΔLTC(Q)/ΔQ,或

显然,每一产量水平上的LMC值都是相应的LTC曲线的斜率。

17什么是规模报酬?它可以分为几种情况?

答:(1)规模报酬是指在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当厂商所有投入要素都按同一比例增加或减少时,生产规模变动所引起产量的变动情况。规模报酬反映了厂商所有投入要素成比例变动与相应产出变动之间的生产技术关系。也就是说,规模报酬仅与厂商内部发生的技术现象有关。

(2)规模报酬分为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

规模报酬递减是指随着投入量成比例地增加,产出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用生产函数表示就是:f(tx1,tx2)<tf(x1,x2),对任意的t>1;

规模报酬不变是指随着投入量成比例地增加,产出量也按同样的比例上升,即:f(tx1,tx2)=tf(x1,x2),对任意的t>1;

规模报酬递增是指随着投入量成比例地增加,产出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用生产函数表示就是:f(tx1,tx2)>tf(x1,x2),对任意的t>1。

(3)导致厂商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生产规模扩大后管理更合理等。规模报酬不变的原因是由于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的后期,大规模生产的优越性已得到充分发挥,厂商逐渐用完了种种规模优势,同时,厂商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减少规模不经济,以推迟规模报酬递减阶段的到来。在这一阶段,厂商规模增加幅度与报酬(产量)增加幅度相等。规模报酬递减的原因主要是规模过大造成管理费用的增加和管理效率的降低等。

七、计算题(10分)

18假定在一个寡头市场上有两个生产同种产品的厂商,分别记为厂商1和厂商2。市场需求函数为P=100-Q,其中Q=Q1+Q2,两个厂商的成本函数分别为TC1=20Q1,TC2=0.5Q22

(1)假定两个厂商按古诺模型行动,求解两个厂商各自的产量和利润水平,以及行业的总利润水平。

(2)假定两个厂商联合行动组成卡特尔,追求共同利润最大化,求解两个厂商各自的产量和利润水平,以及行业的总利润水平。

解:(1)市场需求函数为:P=100-Q1-Q2

厂商1:TR1=100Q1-Q12-Q1Q2,从而π1=TR1-TC1=100Q1-Q12-Q1Q2-20Q1

厂商1的利润最大化一阶条件为:80-2Q1-Q2=0

同理得到厂商2的反应函数:100-Q1-3Q2=0

联立两式,解得厂商的均衡产量为Q1=28,Q2=24,从而市场价格为P=48;π1=784,π2=864,行业总利润水平为π=1648。

(2)当两个厂商联合起来时,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为MC1=MC2=MR,即

得Q1=20,Q2=20;P=60,π1=800,π2=1000,行业总利润水平为π=800+1000=1800。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44分)

八、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分)

19在IS-LM框架中,下述何种情况下,挤出效应更可能发生(  )。

A.货币需求对利率具有敏感性,私人部门支出的利率也有敏感性

B.货币需求缺乏利率敏感性,私人支出很有利率敏感性

C.货币需求具有利率敏感性,私人支出对利率没有敏感性

D.货币需求缺乏利率敏感性,私人支出也缺乏利率敏感性

【答案】B

【解析】LM曲线越陡峭(完全垂直时挤出效应达到100%),IS曲线越平坦,则挤出效应越大。LM曲线:MS/P=L(r,Y)。若货币需求缺乏利率敏感性,那么当利率变动一定量时,收入水平只需要变动较少量即可满足该式,因此LM曲线较陡峭。IS曲线:Y=C+I(r)+G。若私人支出(即投资)很有利率敏感性,那么当利率变动一定量时,收入水平变动较大,IS曲线较为平坦。

20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Solow模型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

A.肯定了技术变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B.将R&D作为外生技术变革的主要原因

C.抛弃了Solow模型技术变革外生的假设

D.以上表述均不正确

【答案】C

【解析】内生增长理论是抛弃了索洛模型外生技术进步的假设,以更好地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它认为经济增长是可以内生持续的,不会达到索洛模型的稳定状态。内生增长也得到了与索洛模型不同的结论:储蓄率的提高能够使经济的增长速度持久的提高。因为内生增长模型中投资是“增长引擎”,投资的外部性足够大,以至于它能够带动经济内生持续增长。

21如果短期中工资和价格水平不变,长期中二者具有完全弹性,那么(  )。

A.长期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线

B.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线

C.货币供给的变化仅在短期影响产出

D.以上全部正确

【答案】C

【解析】在短期,在“刚性”货币工资的假设条件下,总供给曲线具有水平的形状,企业能在较低工资水平上提供任意产量的产品;在长期中,价格和货币工资具有伸缩性,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保证了劳动市场经常处于均衡位置即充分就业,经济的就业水平并不随着价格的变动而变动,此时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即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因此货币供给的改变即总需求曲线的移动仅在短期对产出产生影响,长期只会影响价格水平。

九、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8分)

22萨伊定律

答:萨伊定律又称“萨伊市场定律”。萨伊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于1803年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了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观点。他认为,商品的买卖实际上只是商品和商品的交换;在交换中,货币只是在一瞬间起了媒介作用,卖主得到了货币,马上又会购买商品,所以卖主同时也就是买主,供给者就是需求者;一种产品的生产给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不论产量如何增加,产品都不会出现过剩,至多只有暂时的积压,社会上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一定是相等的。这就是著名的萨伊定律。萨伊定律的根本错误是把资本流通和简单商品的流通相等同,又把简单商品的流通和物品之间的交易相等同,忽视了存在于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

23消费之谜

答:消费之谜,即消费函数之谜,具体表现为:平均消费倾向在长期不变,在短期递减;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大于短期边际消费倾向。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得出的线性消费函数(C=a+bYd)在短期内得到现实的验证。但是,在1942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针对凯恩斯提出的消费倾向递减理论,对1869~1938年的资料进行回归分析时发现,消费函数表达式应为C=bYd,即在长期内,自发性消费为零;任何收入水平上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相等。同时他指出,凯恩斯理论和统计数据相矛盾:在美国尽管个人收入有很大增长,但国民收入中的储蓄份额并无长期上升现象。这种短期消费函数和长期消费函数表现出来的差异被称为“消费函数之谜”或“凯恩斯-库兹涅茨悖论”。

十、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4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试在货币供给外生假定的基础上作图推导出LM曲线。

答:(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为:M=M1+M2=L1(Y)+L2(r)。式中,M为货币总需求,M1是指由交易性动机和预防性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Y是收入水平,M1是收入水平Y的函数;M2是指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r是利率,M2是利率r的函数。

(2)货币需求理论的含义

人们的货币需求行为是由三种动机决定的,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把货币总需求划分为出于各种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在分析方法上对传统理论进行突破的主要表现。

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凯恩斯认为,交易媒介是货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用于交易媒介的货币需求量与收入水平存在稳定的关系,即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为收入水平稳定的正向函数。收入越多,交易性货币需求越大;收入越少,交易性货币需求也就越小。人们所拥有的依赖于收入水平的货币需求不仅出于交易动机,而且还出于“预防动机”,即为了应付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等情况而持有货币的动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所决定的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化都很不敏感。

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利率水平。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在未来某一适当时间进行投机活动而保持的一定数量的货币。这里的投机活动最典型的就是买卖债券,因为凯恩斯把资产分为货币和债券,货币无收益,债券有收益但价格波动。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的大小取决于三个因素:当前利率水平、投机者心目中的正常利率水平及投机者对未来利率变化趋势的预期,如果整个经济中有许多投机者,而且每个投机者所拥有的财富对于所有投机者的财富总额是微不足道的,那么,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就成了当前利率水平的减函数。可见,投机性货币需求同利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

就利率与货币需求的关系问题,凯恩斯又进行了特殊情况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流动性陷阱”假说: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将上升从而债券价格下跌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贮藏起来。

(3)对LM曲线的推导

图2 LM曲线的推导

LM曲线是描述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利率与收入关系的曲线。LM曲线实际上是从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的关系、货币的交易需求与收入的关系以及货币需求与供给相等的关系中推导出来的。如图2所示,象限(1)中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是货币的投机需求函数m2=L2(r)。

象限(2)则表示当货币供给为一定量时,应如何来划分用于交易需求的货币和投机需求的货币。由于m=m1+m2,所以m-m1=m2或m-m2=m1,那条和纵横轴都成45°角的直线就表示这种关系。

象限(3)的曲线是货币的交易需求函数m1=L1(Y)。

象限(4)表示与货币市场均衡相一致的利息率与收入的一系列组合。包含了以上三个象限的内容。这样,将一系列使货币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组合点连结起来,就描绘出LM曲线。

25考虑蒙代尔-弗莱明框架下的小型开放经济,资本完全自由流动,分别作图分析如下问题:

(1)在固定汇率制下,国内扩张性财政政策如何影响产出和汇率;(5分)

(2)在浮动汇率制下,国内扩张性财政政策如何影响产出和汇率。(5分)

答:(1)固定汇率下的小型开放经济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计划支出,使IS*曲线右移,本币有升值压力,为了保持固定汇率,中央银行必须增加货币供给,从而使LM*曲线向右移动。结果均衡汇率不变,收入增加,如图3所示。

图3 固定汇率下的财政扩张

(2)浮动汇率下的小型开放经济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计划支出,使IS*曲线右移,均衡汇率上升,而收入保持不变,如图4所示。收入不变的原因:在一个开放经济中,政府增加开支或减税引起利率上升,只要利率上升到世界利率水平之上,资本就会流入。这种资本流入增加了外汇市场上对国内货币的需求,从而使国内通货升值,使国内物品相对于外国物品变得昂贵,这就减少了净出口,净出口的减少抵消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收入的影响。

图4 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扩张

十一、计算题(10分)

26考虑一个只生产和消费香蕉与服装的经济,下表是两个不同年份的数据。

假设经济中生产的数量等于消费的数量,试回答如下问题:

(1)以2006年为基期,计算2016年的名义GDP、实际GDP和GDP折算指数;(3分)

(2)以2006年为基期,计算2016年的CPI指数;(3分)

(3)在2006年和2016年之间,价格上涨了多少?比较GDP折算指数和CPI指数给出的答案。简要阐述GDP折算指数和CPI指数的特点以及在衡量生活成本方面可能存在的误差,以上表数据为例能否写出更合理的“生活成本”指数?(4分)

解:(1)2016年的名义GDP=20×2+6×50=340

2016年的实际GDP=20×1+6×40=260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340/260≈1.31

(2)以固定一篮子物品计算的CPI固定加权物价指数为:

CPI=固定一组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固定一组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2×10+50×5)/(1×10+40×5)×100%≈129%

(3)2016年的GDP折算指数为1.31,说明价格较2006年上涨了31%;2016年CPI是129%,说明价格较2006年上涨了29%。

特点:GDP折算指数属于帕氏指数,因为它是由变化了的一组商品计算出来的;CPI指数属于拉氏指数,因为它是由确定的一组商品计算的。

它们产生差别的原因主要在于:拉氏指数确定不同物品价格的固定加权数,而帕氏指数则确定可变的加权数。拉氏指数的加权数固定,不能反映由于相对价格发生变动而导致的购买数量的变动,因此,由拉氏价格计算出来的价格指数比由帕氏价格计算的价格指数要大。固定权数指数,比如CPI指数,高估了生活成本的变化,因为它没有考虑由于相对价格发生变动而导致的购买数量的变动。另一方面,可变权数指数,比如GDP折算指数,低估了生活成本的变化,因为它没有考虑由于替代可能引起的消费者福利的减少。因此,不管是GDP折算指数还是CPI指数,本身都存在缺陷,所以,无论采取哪种物价指数都很难非常清楚、确切地反映物价水平的变动情况。

更合理的“生活成本”指数可以是两个时期的加权平均价格,即链式加权规则。多种商品计算综合价格指数时,链式加权法设置了更科学的、不断变化的权重。采用链式加权方法比普通加权平均法的优点在于,它考虑了权重的动态变化,往往较普通不变权重计算的物价指数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