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政治经济学部分

一、辨析题

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等级的差异。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理由如下:

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的有限性所引起的土地经营的资本主义垄断;土地质量优劣的不同只是产生级差地租的客观条件或基础。在农业中,级差地租只有当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同时与土地经营的垄断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形成。因此,级差地租是因为土地的有限性所引起的土地经营的资本主义垄断而形成的。

因为土地数量有限,优等和中等土地生产的农产品往往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还必须投资经营劣等地。若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平均生产条件决定,则经营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就将因得不到平均利润而将其资本转移到其他部门中去,农产品会因供不应求而价格上涨,涨至投资劣等地也能获得平均利润时为止。因此,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的。这样,经营优、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的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就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能够从中获得超额利润。由于优、中等地数量的有限性和对土地经营的垄断,限制了各个农业资本家之间的竞争,那些租种较好土地的资本家就能够稳定而持久地保持超额利润,并把它作为级差地租交给土地所有者。

二、简答题

1请阐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及其成因,以及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

答:(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及原因

资本家为了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就需要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种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称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称为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原因:由于必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因此,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必须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由于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只有当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和与之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生活资料的价值才会下降。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2)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

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相对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在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单个企业开始的。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产生出相对剩余价值,只能产生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也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它的产生不是由于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而是由于工人在同样的劳动时间中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个别或少数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因为资本家都有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强烈欲望,当某个资本家采用新技术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后,其他资本家也会竞相改进和采用新的技术。当新技术普及之后,该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就会普遍提高,商品的价值就会下降,原来的先进生产条件就会转化为一般生产条件,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但是,另一些劳动生产率更高的资本家,又会在降低了商品个别价值的基础上获得新的超额剩余价值。在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以及为它们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得到提高,从而使生活资料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相对剩余价值从而形成。

2通货紧缩有哪几种类型?通货紧缩对经济有什么影响?

答:(1)通货紧缩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通货紧缩一般指物价水平的持续性下跌。通货紧缩的具体表现形式为:

通货紧缩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太少,货币流通量少于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要量;

通货紧缩表现为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下降,物价指数下降的程度和持续时间表明通货紧缩的程度。

(2)通货紧缩的种类

按通货紧缩的严重程度,通货紧缩可划分为以下3种类型:

轻度通货紧缩。轻度通货紧缩是指当通货膨胀率持续下降,物价指数由正值转变为负值,时间不超过两年就出现转机的通货紧缩。

中度通货紧缩。中度通货紧缩是时间超过两年并无转机,物价指数降幅在两位数以内的通货紧缩。

严重通货紧缩。严重通货紧缩是时间超过两年并继续发展,物价指数降幅超过两位数,并伴随严重的经济衰退的通货紧缩。

(3)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

抑制经济增长,甚至会导致经济衰退。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

a.导致企业利润水平下降,使众多企业微利甚至亏损,严重打击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使其减少生产或停止生产;

b.导致实际利率提高,加重了生产者和投资者的债务负担,影响其生产和投资活动,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效应。由于投资机会相对减少和投资的边际收益下降,造成企业普遍开工不足,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持续放缓,非自愿性失业大幅度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增加企业债务负担,降低企业偿债能力。由于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名义利率下降一般赶不上物价下降的速度,通常使实际利率呈上升趋势。由于社会上的债务人大多是生产者,故通货紧缩会增加其债务负担;而市场低迷,企业利润率降低甚至亏损,又会使企业的偿债能力下降。在严重的通货紧缩条件下,企业因资金不足而相互拖欠,造成商品流通阻滞和商品大量积压,并可能由此引发债务危机和信用危机。

持续的通货紧缩易形成需求不足—通货紧缩—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预期对人们的经济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物价出现持续负增长时,人们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会从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方面影响社会总需求:

a.投资需求,由于价格呈下降趋势,在一些投资者看来,现在购买生产要素的费用可能会高于未来产品的价格,投资不仅无利可图反而会造成企业亏损,因而人们即使有比较充裕的资金也宁愿选择储蓄而不肯投资;

b.消费需求,在通货紧缩的条件下,消费者预期未来价格下降,认为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在未来会比近期有更大的购买力,通常会推迟购买,增加储蓄,而减少即期消费支出。

由于通货紧缩通过价格预期从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影响社会总需求,在需求不足、通货紧缩、预期看淡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下,就会形成通货紧缩自身加强的惯性运动,造成经济生活中需求不足—通货紧缩—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

通货紧缩对进出口贸易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论述题

1请运用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理论分析其对现在中国经济问题的实际意义。

答:(1)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理论的内容

基本概念

扩大再生产是指再生产过程在更大规模上进行,其特点是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不是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其中有一部分用于积累。

社会扩大再生产可以区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方式:

a.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在增加投资的情况下,依靠增人、增资、增投料等来扩大生产规模。这里没有生产技术进步,没有生产要素质量的变化,没有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

b.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的扩大在不增加投资的前提下,依靠技术进步,依靠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依靠提高活劳动的效率和生产资料的效率取得。

上述两种扩大再生产的方式不是并存的,而是独立的关系。在现实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必须注意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结合。

前提条件

a.必须有追加的生产资料。

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前提条件或者说第一个基本公式应该是:(v+m)>c。

这个公式表明,为了能够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第部类中代表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这两部分产品,在价值总量上必须大于第部类的不变资本。只有这样,这两部分产品在补偿了第部类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之后,才能余下一部分生产资料来满足两大部类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

b.必须有追加的消费资料。

扩大再生产的第二个前提条件或第二个基本公式应该是:(c+m-m/x)>(v+m/x)。

这个公式中的m/x代表剩余价值中用于资本家阶级个人消费的部分;m-m/x实际上代表剩余价值中用于积累的部分。

这个公式表明,扩大再生产还必须有追加的消费资料。因此,第部类中的不变资本与供积累用的剩余价值之和,就必须大于第部类的可变资本与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用的剩余价值之和。因为只有这样,第部类所提供的消费资料,才能在用于第部类原有工人和资本家的消费之后,还能余下一部分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要使扩大再生产能够顺利实现,也就是要使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都能得到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实现还要有平衡条件,也就是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还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a.扩大再生产要能顺利进行,第部类新增加的生产资料必须和第部类需要补偿的生产资料以及两大部类需要追加的生产资料之和相等。这就是说,不仅要求(v+m)大于c,而且要求:(v+m)=c+Dc+Dc。式中,Dc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它的物质形态是追加的生产资料。

b.扩大再生产要能顺利进行,第部类用于补偿不变资本的消费资料及其所提供的追加消费资料必须和第部类的资本家和工人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以及两大部类需要追加的消费资料相等。用公式表示,就是:(c+m-m/x)=(v+m/x)+Dv+Dv。式中,∆v表示追加的可变资本,它的实物形态是追加的消费资料。

扩大再生产的平衡条件也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表示:(v+Dv+m/x)=(c+Dc)。

扩大再生产的平衡条件和公式表明,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第部类和第部类之间,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必须保持平衡。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不可能的。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可能自觉地按照社会的客观需要来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因而,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平衡经常遭到破坏。这种矛盾到一定时候只有通过经济危机强制地暂时解决。

(2)该理论对现在中国经济问题的实际意义

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产品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上的划分,对社会主义经济仍然适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实现物质补偿与价值补偿。在实际工作中,就必须从价值与物质两个方面考虑,注意二者的协调与统一。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与各部门内部、生产与消费之间,也应该保持合理比例。

具体来说,对我国经济问题有如下指导意义:

改善需求结构。国民经济需求结构是指在社会总需求中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的比例关系。鉴于在较长时期内,我国过分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实际,当前和今后时间内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产业结构分类体系。主要有:

a.目前各国通行的三次产业分类法;

b.划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的分类法,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分类法;

c.按资源投入的相对比例划分的分类法,即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分类法。

2运用经济发展相关理论,结合当前实际分析,谈谈你如何理解我国“十三五”规划会议中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答: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纲领的灵魂,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这五大发展理念关系我国发展全局。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实现由追赶型发展向引领型发展的转变,将推动我国在事关国家战略利益和长远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抢占发展制高点,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掌握竞争主导权。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过去长时期形成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改变主要跟踪学习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实现发展理念和思路的新跃升。

(2)协调发展理念着眼于全面,强调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协调发展,既可以拓展发展空间,又可以在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这样才能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绿色发展强调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绿色发展注重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发展离不开绿色,只有认识并坚持绿色发展,发展才是有质量的和可持续的。

(4)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开放发展理念,根本目的在于着力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广泛参与和引领国际规则制定和全球治理机制变革,再造新一轮开放红利期,掌握未来国际竞争主动权。开放发展理念的提出及其实践,必将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5)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理念,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将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发展的基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增进人民福祉的决心,彰显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十三五”时期,坚持共享发展,必须把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否普遍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衡量标准,坚持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西方经济学部分

一、计算题

市场上只有A、B两个厂商,厂商A的成本函数为CA=(QA2+3QA+6,厂商B的成本函数为CB=(QB2+5QB+5。

(1)计算古诺模型下,两厂商的产量及利润;

(2)卡特尔模型下,两厂商产量及利润;

(3)两厂商之间存在囚徒困境吗?为什么?

【说明】本试卷为回忆版真题,此题缺少部分条件,无法作答,对此我们感到十分抱歉。为帮助学员巩固相关知识点,特提供以下例题,仅供参考。

假设两个寡头企业面临的需求函数为:P=80-0.4(q1+q2),两个寡头企业的成本函数分别为:Cl=4ql;C2=0.4(q22

(1)计算古诺模型下,两厂商的产量及利润;

(2)卡特尔模型下,两厂商产量及利润;

(3)两厂商之间存在囚徒困境吗?为什么?

解:(1)对于企业1:

π1=R1-C1=Pq1-C1=[80-0.4×(q1+q2)]q1-4q1=80q1-0.4(q12-0.4q1q2-4q1

对于企业2:

π2=R2-C2=Pq2-C2=[80-0.4×(q1+q2)]q2-0.4(q22=80q2-0.4q1q2-0.8(q22

由利润最大化的条件:π1/Q1=0,π2/Q2=0。

可得企业1的反应曲线为:80-0.8q1-0.4q2=4;

企业2的反应曲线为:80-0.4q1-1.6q2=0;

联立解得:q1=80,q2=30,P=36。

代入利润函数,可解得π1=2560;π2=720。

(2)两寡头串谋均衡的数学形式如下:

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为:-4QA-2QB+397=0,-4QB-2QA+395=0。

联立求解上述方程可以得到:q1=90,q2=5,P=42。

寡头1、寡头2的利润分别为:π1=42×90-4×90=3420,π2=42×5-0.4×52=200。

(3)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用以说明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的经典例子。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出于个人理性的考虑并不能实现集体理性,个人理性并不是实现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由于在此例子中双方合作的收益(3420,200)并不优于不合作收益(2560,720),他们并不是面对囚徒困境。

【说明】此题为参考例题,题目中给的数字表达式与原题不同。原题的本意可能算出来的结果是符合囚徒困境的,即双方采取合作时的各自收益比不采取合作时的收益都要大且当一方采取合作另一方不采取合作时,采取不合作时的收益为最大。如图1所示,甲乙便是囚徒困境。

图1 报酬矩阵

二、简答题

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包含很多重要的内容,有重要作用。

(1)请阐述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2)请用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分析流动性陷阱的原因及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答:(1)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内容

凯恩斯提出的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包括: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交易动机与谨慎动机所产生的货币需求主要由收入Y决定,投机动机所产生的货币需求主要由利率r所决定。现以M代表货币需求总量,则整个社会的货币需求可用下列函数关系表示:M=M1+M2=L1(Y)+L2(r)。或写成更一般的形式:M=f(Y,r)。

(2)用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解释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如图2所示)。当利率极低时,有价债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债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债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但实际上,以经验为根据的论据从未证实过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而且流动性陷阱也未能被精确地说明是如何形成的。

图2 流动性陷阱

(3)处于流动性陷阱时货币政策的效果

当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大,如图3所示。

在图3中,IS0和IS1的斜率相同,货币供给增加使LM曲线从LM0右移到LM1时,LM曲线较平坦时,收入增加较少;而LM曲线较陡峭时,收入增加较多。

图3 货币政策效果因LM曲线的斜率而异

这是因为,LM曲线较平坦,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大,即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货币需求变动很多,因而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利率变动的作用较小,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就不会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大影响;反之,LM曲线较陡峭,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小,即货币供给量稍有增加就会使利率下降较多,因而使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多增加,即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强。当处于流动性陷阱时,LM曲线的斜率为零,此时货币政策完全失效。

2私人投资在经济生活当中非常重要。

(1)运用AD-AS模型画图分析私人投资对经济的短期影响,要求图中标明坐标轴名称、曲线名称、关键点坐标;

(2)运用AD-AS模型画图分析私人投资对经济的长期影响,要求图中标明坐标轴名称、曲线名称、关键点坐标;

(3)运用新古典增长模型画图分析私人投资对经济的长期影响,要求图中标明坐标轴名称、曲线名称、关键点坐标。

答:在价格水平既定时,任何使企业投资增加的事件(如对未来的乐观,或由于货币当局增加货币供给引起的利率下降)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1)在短期中,AS曲线是向左下方倾斜的。私人投资增加,在AD-AS模型中表现为AD曲线右移。当AD-AS模型重新达到均衡时,产出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2)在长期中,AD曲线是垂直的。私人投资增加,在AD-AS模型中表现为AD曲线右移。当AD-AS模型重新达到均衡时,产出不变,价格水平大幅度上升。

(3)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后果可以用图4加以说明。

图4 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后果

该图表明,在某一时期,AD0和AS相交于代表充分就业的E0点。E0点的产量为yf,价格水平为P0。假定由于总需求减少,AD0向左移动到AD1的位置,这样,AD1和AS相交于E1点。这表明,经济社会处于衰退状态,其产量和价格分别为y1和P1,二者均低于充分就业的数值。然而,AS曲线的形状表明,二者下降的比例并不相同。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时,越是偏离充分就业,经济中的过剩的生产能力就越来越多,价格下降的空间就越来越小,这说明:价格下降的比例要小于产量下降的比例。当AD从AD1向右移动时,这一情况代表经济处于过热的状态。这时的生产能力比较紧缺,产量增加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价格上升的压力越来越大;即在E0的右方,AD向右方移动的距离越大,价格(P)上升的比例越要高于产量上升的比例。

三、论述题

1高速铁路是我国政府的重要建设项目。阅读材料(材料略)。

(1)请运用宏观经济知识分析政府为什么要建高铁项目?

(2)请运用微观经济知识分析政府为什么要建设高铁项目?

【说明】本试卷为回忆版真题,本题我们没有搜集到阅读材料的内容,对此我们感到十分抱歉。以下答案仅供参考。

答:(1)宏观角度:

增加了政府支出,促进了投资,促进了消费,促进了出口,促进了国家GDP的增长。高铁的建设的费用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该费用直接增加了国家的GDP。在高铁建成之后,由于出行更加便捷,这大大增加了公民的出行量,间接的带来了消费量的增加,由于交通的便利,私人与私企会考虑增加投资,比如开店和建立厂房。由于高铁的开通,内陆城市到沿海城市的时间大大缩短,也为内陆出口带来了便利的条件,出口量也会有所增加。这些都直接增加了国家的GDP。

高铁对于就业和工业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高速铁路的兴建和正常运行需要大批的修建人员,铁路建成后将在沿线形成大批的中、小城市,这将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带动沿线区与外界商品、技术、人员、物资的交流和流通,吸引资本的投入,形成新的经济发展产业群,为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建设提供新的发展契机。

加快我国目前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企业整合合并。产业链的升级优化产生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分流渠道,缓解了当前企业和单位的人事改革难题。同时,高速铁路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将推动和诱发相关产业的配套发展。

(2)微观角度:

缓解供求紧张。由于高铁的建设,极大的缩短了到达各个城市的时间,当一个城市的需求不足时,则可以将该城市的过剩物品迅速转移到超额需求的城市,做到多个城市的供求平衡。

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一些企业的垄断程度。由于交通便利,则当地的垄断性质的商品很快就可以找到替代品。

修建高铁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节约出行成本,提升出行效率。高铁与普通火车相比,速度提升了一倍,大大缩短了出行时间,而且环境相比普通火车更加舒适。与公路相比高铁的优势更加明显,公路出行的成本几乎是高铁的3倍而且舒适度很差,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大,安全系数低,这也是高铁开通后大量公路客流转向铁路的原因。相比搭乘飞机出行,高铁受天气影响较小,正点率更高,车次更多,旅客在时间的选择上更加灵活。

2经济增长理论

(1)从生产函数Y=AF(N,K)开始,写出经济增长核算方程。(其中Y表示产出,A表示经济技术状况,N和K表示投入的劳动力和资本。)

(2)联系我国1978年~2012年增长实际,阐述各因素分析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特点。

答:(1)增长核算方程为:gY=gA+agK+(1-a)gN

式中,gY=总产出增长率;gA=技术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gK=资本增长率;gN=劳动增长率。

该方程表明,产出增长率等于全要素生产率加上资本和劳动增长的贡献。

方程中的三项对产出的增长有贡献:

来自生产率增长的贡献=gA

来自资本增长的贡献=agK

来自劳动增长的贡献=(1-a)gN

因此,增长核算方程又被写为:产出增长=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资本增长的贡献+劳动增长的贡献。

(2)用增长核算方程分析我国1978~2012年的发展

鼓励技术进步,重视教育。根据增长核算方程,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来自于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的关键在于教育的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稳健发展,这与我国教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过去的3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坚持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同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

鼓励资本形成。根据增长核算方程,资本存量的上升会促进经济增长,而资本存量的增长是由储蓄和投资推动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吸引外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金融体系,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加资本存量。

适当的计划生育政策。根据增长核算方程,增加劳动供给会促进经济增长。但如果单纯增加劳动的数量,人口增长率越高,人均资本就越少,国家就越贫穷。我国实行适当的计划生育政策,将劳动供给控制在合理的水平,通过教育提升劳动力质量,进而促进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