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浙江工商大学811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价格-消费曲线

答:价格-消费曲线是指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在其他条件均保持不变时,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会使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位置发生移动,并由此可以得到价格-消费曲线。当消费者在选择两种商品时,在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变,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使预算线向外或向内旋转,那么自然会使消费者均衡点发生相应变化,连接各个不同的消费者均衡点的曲线便是价格-消费曲线。

如图1所示,假定商品1的初始价格为P11,相应的预算线为AB,它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于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E1。如果商品1的价格由P11下降为P12,相应的预算线由AB移至AB′,于是,AB′与另外一种较高无差异曲线U2相切于均衡点E2。如果商品1的价格在由P12继续下降为P13,相应的预算线由AB′移至AB″,于是,AB″与另一条更高的无差异曲线U3相切于均衡点E3。随着商品1的价格不断变化,可以找到无数个诸如E1、E2和E3那样的点,它的轨迹就是价格-消费曲线。

图1 价格-消费曲线

2隐性成本

答:隐性成本是指相对于显性成本而言的,是厂商本身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隐性成本与厂商所使用的自有生产要素相联系,反映着这些要素在别处同样能被使用的事实。隐性成本也必须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按照企业自有要素在其他最佳用途中所能的得到的收入支付,否则,厂商会把自有生产转移出本企业,以获得更高的报酬。隐性成本包括:作为成本项目记入账上的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设备的折旧费;厂商自己投入资金的利息、企业主为该厂提供的劳务应得的报酬。其中第二部分又被称为正常利润。所以隐性成本就是固定设备的折旧费和正常利润的总和。比如,某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会从劳动市场上雇佣一定数量的工人,从银行取得一定数量的贷款或租用一定数量的土地,而且有时还会动用自己的土地和资金,并亲自管理企业。当厂商使用自有生产要素时,也要向自己支付利息、地租和薪金,所以这笔价值也应该计入成本之中。由于这笔成本支出不如显性成本那么明显,故被称为隐性成本。

3摩擦性失业

答: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在一个动态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劳动需求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即使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由于人们从学校毕业或搬到新城市而要寻找工作,总是会有一些人的周转,所以摩擦性失业的存在也是正常的。摩擦性失业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力流动性的大小和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4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答: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又称为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可以分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及利润推动通货膨胀(这里的利润通常为垄断利润)两种。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据西方学者解释,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工资率完全决定于劳动力的供求,工资的提高不会导致通货膨胀;而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由于强大的工会组织的存在,工资不再是竞争的工资,而是工会和雇主集体议价的工资,并且由于工资的增长率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工资的提高就导致成本提高,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西方经济学者进而认为,工资提高和价格水平上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引起工资提高。这样,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形成了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即工资-价格螺旋。

利润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西方学者认为,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是利润推动通货膨胀的前提。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价格完全决定于商品的供求,任何企业都不能通过控制产量来改变市场价格;而在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可以操纵价格,把产品价格定得很高,致使价格上涨的速度超过成本增长的速度。

5边际替代率

答:边际替代率(MRS),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的定义公式为:MRS12=-∆X2/∆X1。其中,∆X1、∆X2分别为商品1和商品2的变化量。如果商品数量的变化趋于无穷小,则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公式为:MRS12=-dX2/dX1。因此,求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只要过该点作切线,这条切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就是该点的边际替代率。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的内容: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是递减的。由于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表示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所以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凸向原点。不过对于完全替代商品来说相应的无差异曲线为一条斜率不变的直线;对完全互补的商品来说,相应的无差异曲线呈直角形状。

6不确定性

答:不确定性是指事先不能准确知道某个事件或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只要事件或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在经济学中,不确定性是指对于未来的收益和损失等经济状况的分布范围和状态不能确知。

有不确定性就会有风险。风险与不确定性有区别:不确定性指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不是100%。在消费者知道自己某种行为决策的各种可能的结果时,如果消费者还知道各种可能的结果发生的概率,则可以称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为风险。

二、辨别和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假设某人花费一定收入消费两种商品X和Y,又知当X的价格下跌时,此人对X消费的替代效应之绝对值大于收入效应之绝对值,请辨别下列每一个命题,并说明理由。

(1)X是正常商品;

(2)X是劣质商品;

(3)X是吉芬商品;

(4)Y是正常商品;

(5)Y是劣质商品。

答:(1)“X是正常商品”,不正确,因为正常商品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可大于、等于或小于收入效应。

(2)“X是劣质商品”,正确,因为非吉芬商品的劣质商品的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的绝对值大于收入效应的绝对值。

(3)“X是吉芬商品”,不正确,因为X不一定是吉芬商品,可能是正常商品,也可能是劣质商品。如果是吉芬商品,其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的绝对值应该小于收入效应的绝对值。

(4)“Y是正常商品”,不正确。因为X价格下降时,对X消费量的替代效应的绝对值是否大于收入效应的绝对值与Y商品是不是正常商品无关。

(5)“Y是劣质商品”,不正确。因为X价格下降时,对X消费量的替代效应的绝对值是否大于收入效应的绝对值与Y商品是不是劣质商品无关。

2政府转移支付应计入一国的GDP。

答:错误。理由如下:

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因此不能计入GDP。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因为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残疾人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给予救济。失业救济金发放则是因为人们失去了工作从而丧失了取得收入的机会才给予救济。从统计的角度来看,政府转移支付对总支出的影响是通过增加人们可支配收入进而增加消费支出实现的。如果把政府转移支付也计入总需求,就会造成总需求的重复计算。

三、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某产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为Q=10-2P,在现行价格P=3的基础上,如果该厂商打算增加销售收入,那么,该厂商应该提价还是降价?

解:由题知,Q=10-2P,P=3,则Q=4。

需求价格弹性为:

Ed=-(∆Q/Q)/(∆P/P)=-(dQ/dP)×(P/Q)=2×3/4=1.5

因为此时点价格弹性大于1,说明此产品是富有弹性的,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所以该厂商应该降价。

2假定某厂商只有一种可变要素劳动L,产出一种产品Q,固定成本为既定,短期生产函数Q=-0.1L3+6L2+12L。求解:

(1)劳动的平均产量APL为极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

(2)劳动的边际产量MPL为极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

(3)平均可变成本极小(APL极大)时的产量;

(4)假定每人工资W=360元,产品价格P=30元,求利润极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

解:(1)由短期生产函数Q=-0.1L3+6L2+12L,可得劳动的平均产量为:

APL=Q/L=-0.1L2+6L+12

平均产量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dAPL/dL=-0.2L+6=0。

解得:L=30,且d2APL/dL2=-0.2<0。

则劳动的平均产量APL为极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是30。

(2)由短期生产函数Q=-0.1L3+6L2+12L,可得劳动的边际产量为:

MPL=dQ/dL=-0.3L2+12L+12

边际产量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dMPL/dL=-0.6L+12=0。

解得:L=20,且d2MPL/dL2=-0.6<0。

则劳动的边际产量MPL为极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是20。

(3)因为平均可变成本极小时,也就是平均产量最大时;

当L=30时,代入短期生产函数Q=-0.1L3+6L2+12L,解得:Q=3060。

则平均可变成本极小时的产量为3060。

(4)由于工资W=360元,产品价格P=30元,则该厂商利润函数为:

π=PQ-WL=30(-0.1L3+6L2+12L)-360L=-3L3+180L2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dπ/dL=-9L2+360L=0。

解得:L=40。

此时利润极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是40。

四、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的原因分析。

答: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或者说,它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当一个消费者沿着一条既定的无差异曲线上下滑动的时候,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会不断地发生变化,而效用水平却保持不变。这就说明,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条件下,消费者在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同时,必然会放弃一部分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即不同商品的消费数量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因此,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并且凸向原点。这是由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所决定的。

显然,无差异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边际替代率的定义公式为:

在商品的替代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边际替代率递减现象。具体地说,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之所以会普遍发生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的现象,其原因在于: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逐步增加,消费者想要获得更多的这种商品的愿望就会递减,从而,他为了多获得一单位的这种商品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少。

从几何意义上讲,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即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这就是说,无差异曲线不仅向右下方倾斜,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值,而且,无差异曲线是以凸向原点的形状向右下方倾斜的,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2简析投资剧烈波动的原因。

答:投资波动剧烈主要有三个原因:加速原理、厂商预期的不确定性和投资时间的灵活性。

(1)加速原理。这一理论假设投资只和产量变动有关,即在一个时期内资本存量调整到意愿资本存量水平(并假设意愿的资本-产出比率v为常数)与资本的使用成本无关,而只和产量变化成比例,则有:

It=Kt-Kt1=Kt*-Kt1*=vYt-vYt1=v(Yt-Yt1

这一式子表明,当期投资It取决于产出的变动(Yt-Yt1)和资本-产出比率v,v称为加速系数。由于v>1,所以,投资变动大于产出变动。

(2)厂商预期的不确定性。这是由凯恩斯提出的。他用“本能冲动”这个词来说明投资者的乐观和悲观情绪。厂商的预期受其情绪影响而易变动,预期无实在的根据,故投资者作出决策所依据的基础是不可靠的,这样,投资也极易变动。

(3)投资时间的灵活性。投资是在长期中进行的,投资的具体时期则是易于变动的。比如企业要进行投资时,经济正处于衰退,企业无法肯定衰退会在何时结束,从而就会把投资延期,等到经济开始复苏时再投资,从而导致在经济复苏时可能会出现投资过多的现象。这样,投资时间的灵活性就加剧了投资波动。

3说明基础货币和货币供给量的关系。

答: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基础货币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给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货币乘数公式为:

由此可见,当货币乘数给定时,货币供给量随基础货币H增加而增加。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变动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来变动基础货币。当再贴现率下降,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增加,即准备金增加或者说基础货币增加。当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公债时,流通中基础货币也增加。

当基础货币供给量H给定时,货币供给随货币乘数增加而增加,而货币乘数又和银行存款准备率(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以及现金存款比率有关,其中,最主要是和存款准备率有关。银行超额准备率会随市场利率提高而下降,随中央银行贴现率下降以及活期存款净流量不确定性下降而下降,而法定准备率则由中央银行决定。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货币的供给不能只看到中央银行起初投放了多少基础货币,而必须更为重视派生存款或者说派生货币,即由于货币创造乘数作用而增加的货币供给量,而货币创造乘数的大小和法定准备率有关,法定存款准备率越大,乘数就越小。

4用图形说明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

答:对于任何一对边际量和平均量而言,只要边际量小于平均量,边际量就把平均量拉下;只要边际量大于平均量,边际量就把平均量拉上;当边际量等于平均量时,平均量必达本身的极值点。可以推知,由于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MC曲线有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所以,AC曲线也必定有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而且,MC曲线必定会分别与AC曲线相交于AC曲线的最低点。如图2所示,U形的MC曲线分别与U形的AC曲线相交于AC曲线的最低点D。在AC曲线的下降段,MC曲线低于AC曲线;在AC曲线的上升段,MC曲线高于AC曲线。此外,对于产量变化的反应,边际成本MC要比平均成本AC敏感得多。如图2所示,不管是下降还是上升,MC曲线的变动都快于AC曲线。

这个关系可以用数学式子表达出来:

AC′=(TC/Q)′=(TC′×Q-TC)/Q2=(MC-TC/Q)/Q=(MC-AC)/Q

由公式可以看出:在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有MC=AC;在平均成本曲线的下降段,有MC<AC;在平均曲线的上升段,有MC>AC。

图2 成本曲线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推导分析完全竞争市场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答:根据行业产量变化对生产要素价格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完全竞争行业可分为成本不变行业、成本递增行业和成本递减行业。这三类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各具有自身的特征。下面根据完全竞争厂商和行业的长期均衡点来推导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1)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成本不变行业是指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在图3(b)中,由市场需求曲线D1和市场短期供给曲线SS1的交点A所决定的市场均衡价格为P1。在价格水平P1,完全竞争厂商在LAC曲线的最低点E实现长期均衡,每个厂商的利润均为零。由于行业内不再有厂商的进入和退出,故称A点为行业的一个长期均衡点。此时,厂商的均衡产量为Qi1,行业均衡产量为Q1,且有:

假设外在因素影响使市场需求增加,D1曲线向右移至D2曲线的位置,且与SS1曲线相交,相应的市场价格水平由P1上升到P2。在新的价格水平P2,厂商在短期内沿着既定生产规模的SMC曲线,将产量由Qi1提高到Qi2,并获得利润。

图3 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从长期看,由于单个厂商获得利润,便吸引新厂商加入到该行业中来,导致行业供给增加。行业供给增加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它会增加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但由于是成本不变行业,所以,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发生变化,企业的成本曲线的位置不变。另一方面,行业供给增加会使厂商的SS1曲线不断向右平移,随之,市场价格逐步下降,单个厂商的利润也逐步下降。这个过程一直要持续到单个厂商的利润消失为止,即SS1曲线一直要移动到SS2曲线的位置,从而使得市场价格又回到了原来的长期均衡价格水平P1,单个厂商又在原来的LAC曲线的最低点E实现长期均衡。所以,D2曲线和SS2曲线的交点B是行业的又一个长期均衡点。此时有

市场的均衡产量的增加量为Q1Q3,它是由新加入的厂商提供的,但行业内每个厂商的均衡产量仍为Qi1。连接A、B这两个行业的长期均衡点的直线LS就是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2)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成本递增行业是指该行业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在图4中,开始时单个厂商的长期均衡点E1和行业的一个长期均衡点A是相互对应的。它们表示:在市场均衡价格水平P1,厂商在LAC1曲线的最低点实现长期均衡,且每个厂商的利润为零。

图4 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假设市场需求增加使市场需求曲线向右移至D2曲线的位置,并与原市场短期供给曲线SS1相交形成新的更高的价格水平。在此价格水平,厂商在短期内将仍以SMC1曲线所代表的既定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并由此获得利润。

在长期,新厂商会由于利润的吸引而进入到该行业的生产中来,整个行业供给增加。一方面,行业供给增加,会增加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与成本不变行业不同,在成本递增行业,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使得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上升,从而使得厂商的成本曲线的位置上升,即图中的LAC1曲线和SMC1曲线的位置向上移动。另一方面,行业供给增加直接表现为市场的SS1曲线向右平移。那么,这种LAC1曲线和SMC1曲线的位置上移和SS1曲线的位置右移的过程,一直要持续到它们分别达到LAC2曲线和SMC2曲线的位置及SS2曲线的位置,从而分别在E2点和B点实现厂商的长期均衡和行业的长期均衡。此时,在由D2曲线和SS2曲线所决定的新的市场均衡价格水平P2,厂商在LAC2曲线的最低点实现长期均衡,每个厂商的利润又都为零,且

连接A、B这两个行业长期均衡点的线LS就是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3)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成本递减行业是指该行业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反而使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如图5所示。开始时,厂商在E1点实现长期均衡,行业在A点实现长期均衡,E1点和A点是相互对应的。假定市场需求增加使市场需求曲线向右移至D2曲线的位置,并与原市场短期供给曲线SS1相交形成新的更高的价格水平。在此价格水平,厂商在短期内将仍以SMC1曲线所代表的既定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并由此获得利润。当市场价格上升,新厂商由于利润吸引而加入到该行业中来,一方面,在成本递减行业的前提下,行业供给增加所导致的对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却使得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下降了,它使得图中原来的LAC1曲线和SMC1曲线的位置向下移动。另一方面,行业供给增加仍直接表现为SS1曲线的位置向右移动。这两种变动一直要持续到厂商在E2点实现长期均衡和行业在B点实现长期均衡为止。此时,在由D2曲线和SS2曲线所决定的新价格水平P2,厂商在LAC2曲线的最低点实现长期均衡,每个厂商的利润又恢复为零,且

连接A、B这两个行业长期均衡点的线LS就是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图5 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2用IS-LM模型说明为什么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而货币主义强调货币政策的作用。

答:(1)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作用的原因

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低到很低水平时,持有货币的利息损失很小,可是如果用货币购买债券的话,由于债券价格异常高,因而只会跌而不会再涨,从而使购买债券的货币资本损失的风险变得很大。这时,人们即使有闲置货币也不肯去买债券,这就是说,货币的投机需求变得很大甚至无限大,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状态,这时的货币投机需求曲线成为一条水平线,从而LM曲线呈水平状。

如果政府增加支出,IS曲线右移,货币需求增加,并不会引起利率上升而发生“挤出效应”,于是财政政策极有效。如图6所示。

图6 LM曲线水平时财政政策极有效

此时的利率无论如何变动都不影响投资,则IS曲线垂直,政府增加货币供给量,则不可能再使利率进一步下降,因为人们再不肯去用多余的货币购买债券而宁愿让货币持在手中,因此债券价格不会上升,即利率不会下降,试图通过增加货币供给使利率下降并增加投资和国民收入是不可能的,如图7所示,货币政策无效。因此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的作用。

图7 IS曲线垂直时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2)由于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关系,因而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当利率上升到相当高度时,因保留闲置货币而产生的利息损失将变得很大,而利率进一步上升将引起的资本损失风险变得很小,这就使货币的投机需求完全消失。货币需求全由交易动机产生,因而货币需求曲线从而LM曲线就表现为垂直线形状,垂直的LM曲线区域被认为是古典区域。当LM呈垂直形状时,变动预算收支的财政政策不可能影响产出和收入,相反,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则对国民收入有很大作用,这正是古典货币数量论的观点和主张。货币主义者同古典主义者一样,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是由交易动机而产生,只与收入有关,而和利率波动产生的投机需求无关,因此,LM曲线是垂直的。当LM呈垂直形状时,变动预算收支的财政政策不可能影响产出和收入,相反,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则对国民收入有很大作用。

这是因为,当人们只有交易需求而没有投机需求时,如果政府采用膨胀性货币政策,这些增加的货币将全部用来购买债券,而不愿为投机而持有货币,这样,增加货币供给就会导致债券价格大幅度上升,而利率大幅度下降,使投资和收入大幅度增加,因而货币政策很有效。相反,实行增加政府支出的政策则完全无效,因为支出增加时,LM曲线是垂直的,则货币需求增加会导致利率大幅度上升,从而导致极大的挤出效应,因而使得增加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效果极小,如图8所示。所以,货币主义者强调货币政策的作用而否定财政政策作用。

图8 LM曲线垂直时财政政策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