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视频讲解【11小时高清视频】
- 圣才电子书
- 12148字
- 2021-05-25 18:23:36
2006年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第一部分 政治经济学(6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交换价值
答:交换价值是指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在质上相同,在量上能够比较的东西,即抛开了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就是价值。因此,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是外在的、具体的表现。
2资本积聚
答: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资本积聚以资本积累为前提,资本积聚则能通过资本规模的扩大来增强资本积累的能力。资本积聚的实现会受到社会所能提供的实际生产要素增长的制约。资本积聚在增大单个资本的同时,也增大了社会总资本,但以这种方式扩大单个资本规模,一般速度较慢。
3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
答: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是指机器设备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的进步引起的资本价值的贬值。它与固定资本的使用价值是否磨损无关,因而又称精神磨损。造成无形损耗的原因也有两种:①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提高,生产同类机器设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使原来已经购置的该类机器设备贬值。②由于科技创新的作用,市场上出现了质量和功效更好的机器设备,使原有的机器设备的经济效能相对下降,从而导致原设备贬值。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设备利用率和提高折旧率的办法,来减少固定资本无形损耗可能带来的损失。
4三次产业
答:三次产业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总称。它是现代许多国家都使用的一种产业结构划分方法,目的在于研究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三次产业是指按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序列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划分的产业顺序,反映了社会生产的历史阶段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按照三次产业的分类,第一次产业主要指农业,包括直接以自然物为劳动对象的农、林、牧、渔等行业;第二次产业主要指工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等在内的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行业;第三次产业即服务业,如运输、通信、商贸、旅游、金融保险、医疗卫生、公用事业、文化娱乐、科技教育、新闻出版等行业。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优点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并能覆盖包括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的服务生产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发展状况有全面和综合的反映,并有助于通过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各自的比重的变化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但三次产业的分类标准在各国还未完全统一,第三次产业的内容也显得比较庞杂。
二、辨析题(判断正确与错误,并简要说明理由;每小题4分,共16分)
1在货币形式的发展中,金属货币被纸币代替,是由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决定的。
【答案】正确
【解析】金属货币之所以能够被纸币代替,是与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分不开的。从货币的价值尺度的职能来看,“商品价值观念地表现在一个金量上,这个金量则由纸象征地可感觉地体现出来。纸币只有代表金量(金量同其他一切商品量一样,也是价值量),才成为价值符号”。从货币的流通手段的职能来看,商品转化为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只是转瞬即逝的要素。它马上又会被别的商品代替。因此,在货币不断转手的过程中,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够了。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仅仅是价值的符号。价值符号代替真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可能性在实现之前,必须赋予它社会意义,换言之,就是它必须获得社会的公认,公认它能代表真实货币进行流通。因此,纸币是由国家通过法定的途径发行的。
2商品由按照价值出售转化为按照生产价格出售,仅仅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答案】正确
【解析】生产价格是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形成之后,商品不再按照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因此,价值规律就以生产价格规律的形式发生作用。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和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这种变化,是由于受到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影响。
生产价格不是市场价格,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具有内在标准的价格。市场价格以它为中心,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波动,所以价值规律现在不是直接通过价值,而是通过生产价格起作用。这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且是只有依据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说明。这是因为:①从个别部门来看,虽然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与该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产阶级所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和整个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是一致的。②从个别部门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也必然和价值总额相等。③生产价格随着商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生产价格就会降低;反之,生产价格就会提高。
综上所述,商品由按照价值出售转化为按照生产价格出售,仅仅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3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答案】错误
【解析】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由于必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工人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时间,因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假定资本家是根据劳动力的价值支付工人的工资。现在,要使劳动力价值降低,就要降低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而要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提高整个社会生活资料生产部门和与之相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降低劳动力价值,获取相对剩余价值,而是为了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因为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与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其他资本家也必须不断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整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以后,商品的社会价值降低,原来由商品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差额形成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
由于资本家普遍热衷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超额剩余价值,会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结果使与工人生活资料的生产相关的商品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下降,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无数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答案】正确
【解析】公有制,是指一个社会群体(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全体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是由劳动者在全社会或社会的部分范围内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得经济利益。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也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所以,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关键是要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整体质量,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优越性。按照这样的认识,除了要继续深化国有经济内部的改革,还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的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的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三、简述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1简述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答:(1)效率作为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们对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提高经济效益。具体来说,效率是指资源最合理的配置,使生产出的产品对社会福利最大化。效率表现在三方面:生产以前要素的配置、生产之中要素的使用以及生产之后要素报酬的分配以及由此决定的消费。尽管效率主要体现在生产中的要素配置和使用上,但决定要素配置和使用的是要素的价格,而要素的价格即是要素所有者的报酬,这必须由分配来决定,因此分配对效率的影响意义极大。分配与效率的关系要求分配是市场导向的分配,并且只有市场导向的分配才能保证市场的效率。
公平本是伦理学上的概念,是指人们对既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其原则和标准因时代和社会制度而异,内容涉及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领域。由于经济是基础,因此对经济关系的评价是公平的核心。市场决定的分配是由个人拥有要素的多少以及这种要素的稀缺程度决定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以致产生越来越严重的贫富分化。分配中的公平要求分配以政府为主体,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福利政策来影响社会的收入分配,使社会的收入分配趋于平等。
(2)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是相互依存和互相促进的关系,但也有对立的一面。主要表现为:
①经济效率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公平问题是在经济效率提高到剩余产品出现以后才产生的;在经济效率极其低下,没有剩余产品,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始社会中,不存在社会公平与否的问题。不仅社会公平问题的产生以一定的经济效率为前提,而且经济效率可以使社会公平建立在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上,社会公平的最终实现也要以经济效率的极大提高为基础。社会公平的最终实现就是达到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富裕,如果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经济效率的极大提高这是不可想象的。
②社会公平也会促进经济效率。一般来说,社会公平有利于减少人们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形成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③要进一步分析社会公平对经济效率到底起促进或是阻碍作用,关键在于对社会公平程度的把握。具体地说,如果出现极度的不公平,就会影响经济效率的实现。这是因为,当社会存在着极度的不公平,造成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不平等现象,就必然削弱劳动者的积极性,降低经济效率,甚至可能最后导致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无效率”状态。如果绝对的公平,也同样会影响经济效率。一般来讲,只有适度的社会公平,才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
④分配中的效率要求分配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而分配中的公平要求分配以政府为主体,因此在分配中存在着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公平和效率矛盾的存在不是偶然的,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决定的。在市场经济中,要有效率,就必须给生产要素所有者即供给者以相应报酬。这些报酬构成他们的收入。而人们占有要素的状况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占有的资本、土地等要素多些,有人则少些甚至完全不占有;有的人的劳动力强些,有的人则差些。根据要素供给分配收入,则人们的收入必然有差别。如果取消或缩小这种差别以实现收入均等化,则必然损害效率。
(3)按照通常的理解,效率最根本的(不是全部)是指生产效率,是人们在解决人和自然关系中所表现出的水平,是生产力的外在表现;公平主要的是指社会公平,是人们在解决人和社会的关系中所表现出的性质,是生产关系的外在表现。因此,在效率和公平之间,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具有普遍的意义,效率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在现实中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
当然,这决不意味着公平无足轻重。公平是影响效率诸多要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说明,只有当人们从切身利益中感受到社会公平时,他才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劳动,一项公平的社会政策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更主要的是,公平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当社会极不公平时,通过改革、革命的方式解决公平问题,就可能成为一个时期工作的重心。
(4)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要求平等,但又不能过分平等。公平和效率必须兼顾,兼顾的原则有以下三条:
①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兼顾公平。历史上,只有当效率提高到剩余产品产生以后,社会才会出现公平问题。在效率极低、根本没有剩余产品的情况下谈公平显然没有任何意义。可见,效率决定公平的产生,而不是相反。再从公平的发展看,其增长的条件是效率的提高。
②要针对公平和效率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不同特点,抓住问题的主要倾向来协调两者关系。公平和效率的矛盾在任何时候都存在,但有时候公平可能更重要,而另一些时候,效率则更突出。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前,平均主义一直是主要倾向,因此改革后强调拉开差距,以增进效率,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证明政策是合理的。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目前我国经济在收入分配方面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贫富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公平问题如再不引起重视,必将损害效率的提高。
③要首先保证遵循公平和效率兼顾的某些原则,如保证各种要素尤其是劳动力的正常流动,尽可能地消除各种进入壁垒,保证各行业的自由竞争;反对行业垄断,对自然垄断的企业实行政府监管,使其收入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基本保持一致;消除就业中的性别、年龄、种族宗教信仰等各种歧视,以保证劳动者收入由其贡献决定。
2简述我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和具体措施。
答:(1)我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
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我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是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2)具体措施
①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②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
③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④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
⑤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和经营业绩,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四、论述题(14分)
论述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如何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来实现企业制度的创新?
答:(1)公司治理结构是指以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相制衡关系的泛称。其核心是在法律、法规和惯例的框架下,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前提的一整套公司权利安排、责任分工和约束机制。
(2)公司治理结构是否有效发挥作用,关键是组成治理结构的各个权益主体能否充分发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并且在他们发挥积极性的同时,能够对他们的行为实施有效的制约,不至于他们各自在追求个人权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导致其他利益相关者尤其是投资人、债权人等主体的权益损失。因而,从一般意义上讲,要形成有效的能够克服代理问题的治理结构,需形成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包括:
①健全的行之有效的法规体系。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对于规范公司运作机制,保护投资者及其相关利益者的权益、约束企业经营管理者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各国公司法对于公司的治理结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及其总经理的权利和责任都作了明确的界定,以规范企业的运作机制。
②形成股东可以“用脚投票”的健全的股票市场。资本市场的功能不仅表现在公司筹资和股票的转让方面,而且可以起到约束管理层行为的作用。如果因管理的原因使得公司的权益受损或使得股东面对的风险上升,股东就会在证券市场抛售股票,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为是股东向管理层投的反对票,如果公司股票价格大幅度下跌,企业有被其他股东集团、公司或个人收购的危险,在收购者收购成功后,被收购的公司必然会改组管理层。即使不被收购,股票市场的压力也会导致公司采取措施改组管理层,从而给管理层施加压力以约束他们的非利润最大化行为。
③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的作用。经理市场的竞争压力也可以促使管理者在经营中以股东利益为重,否则,将存在被其他的职业经理替代的可能。
④有效的激励机制。设计有效的长期激励计划,使得经营管理者的收益与股东的收益紧密相关,让经营管理者在追求个人收益最大化的同时,能够促进股东的收益。例如,有些公司实施的股票期权计划就具有实现激励相容的目的。
⑤健全、严格的财务及其相关信息的披露制度。通过规范的财务制度及其信息披露制度,防止内部人暗箱操作,鲸吞股东权益。
(3)我国国有企业,在通过改制向现代公司制度转轨过程中如何避免低效率、甚至负效率等问题有以下措施:
①建立健全与公司制度相关的法规体系,尤其是要严格执法;
②规范证券市场,强化证券市场的监督和约束功能;
③形成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强化经理人市场的约束功能;
④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⑤在合理有效地借鉴具有典型意义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切实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制度创新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并行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这需要我们继续大胆探索,不断创新。
第二部分 西方经济学(90分)
五、名词解释(如可能,附几何图示和例子说明)(每小题5分,共30分)
1准租金
答:准租金是对供给量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一般来说,准地租是某些质量较高的生产要素,在短期内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超额收入。准租金可以用厂商的短期成本曲线来加以分析,如图1所示。其中MC、AC、AVC分别表示厂商的边际成本、平均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假定产品价格为P0,则厂商将生产Q0。这时的可变总成本为面积OGBQ0,它代表了厂商对为生产Q0所需的可变生产要素量而必须作出的支付。固定要素得到的则是剩余部分GP0CB。这就是准租金。
图1 准租金
如果从准租金GP0CB中减去固定总成本GDEB,则得到经济利润DP0CE。可见,准租金为固定总成本与经济利润之和。当经济利润为0时,准租金便等于固定总成本。当厂商有经济亏损时,准租金也可能小于固定总成本。
2边际转换率
答:边际转换率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利用既定资源生产两种产品时为增加一单位某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边际转换率反映了产品转换的机会成本。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利用现有资源在不同商品生产上可能实现各种产量组合的最高界限,构成生产可能性边界,在这一边界上,每一点都代表两种产品的一定组合。从一点移到另一点,意味着一种产品的增加和另一种产品的减少。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边际产品转换率表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起作用,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会随该产品的增加而递增。根据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任何一对商品间的生产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等于消费这两种商品的每个个人的边际替代率,即MRSXYA=MRSXYB=MRTXY。当两者不相等时,市场将要进行调整,最终达到两者相等。
3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
答: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是指该产品被提供出来以后,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其他人消费该产品的额外成本为零,即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以国防为例,尽管人口数量往往处于不断增长的状况,但没有任何人会因此而减少其所享受的国防安全保障。非竞争性又译为“非对抗性”“非争夺性”或“非相克性”等,它包含三层含义:①同一单位的公共产品可以被许多人消费,它对某一个人的供给并不减少对其他人的供给;②某人享用该公共产品得到收益并不减少其他人享用该产品所得到的收益,也就是说根本不会带来“拥挤成本”;③公共产品一旦被提供,消费者的增多并不导致该公共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也就是说,生产方面无需追加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供给。
4负投资
答:负投资指人们对资本品或金融资产的购买相对的或绝对的减少。一般说来,投资是指将现有资金投入某项事物,以期获得未来收益的活动。在宏观经济学中,投资是指增加经济中物质资本存量的支出流量。宏观经济学中常见的投资类型有:企业的固定投资、居民的住宅投资和企业的库存投资。在某一时期中,这三类投资流量的相对减少或绝对减少都可以称为负投资,例如存货的增加为投资,也称为现期投资,而存货的减少是存货负投资。净投资指的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投资总量减去折旧值。负投资,即净投资为负值,表现为投资增量为负,还表现为原有投资结束,如工厂关闭、机器闲置、原料堆放在仓库老化、发霉等。
5货币中性
答:货币中性是指名义货币数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产品市场原有均衡状态和国民收入的结构,仅引起产品市场各种商品的绝对价格水平的同比变动。当货币是中性时,货币供给的增加引致货币需求的增加,货币市场在新的供求均衡点上达到均衡,货币市场均衡的改变只引起物价总水平的变化,不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也不影响产品市场的均衡,不影响实际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此时,货币只是一种面纱,货币经济类似于物物交易经济。这一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规则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并认为只有对未被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才可以提高实际经济水平。
6全要素生产率
答:全要素生产率又称为“索洛余值”,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索洛教授的早期著名研究,是指不能为投入要素变化所解释的经济增长率。具体而言,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剥离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贡献后的剩余部分。一般认为,剩余部分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部分。
全要素生产率用公式可以表示为:ΔA/A=ΔY/Y-α×(ΔN/N)-β×(ΔK/K)。式中,ΔY/Y为总产出增长率,ΔN/N为劳动的增长率,ΔK/K为资本的增长率,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份额和资本份额,ΔA/A为索洛余量。因此,根据公式,当知道了劳动和资本在产出中份额的数据,并且有产出、劳动和资本增长的数据,则经济中的技术进步可以作为一个余量被计算出来。
全要素生产率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而变动,主要是由于生产方法的知识的增加,但其他因素,如教育和政府管制,也会影响全要素生产率。
六、论述题(如可能,附几何图示和例子说明)(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比较不同市场的经济效率。
答:不同市场结构的经济效率是不同的。市场结构直接影响经济效率的高低。经济学家通过对不同市场结构厂商的长期均衡分析得出结论:完全竞争市场效率最高,垄断竞争市场较高,寡头市场较低,完全垄断市场最低。可见,市场的竞争程度越高,则经济效率越高。
(1)完全竞争市场是经济效率最高的市场。因为当完全竞争市场达到长期均衡时该厂商不仅在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生产,而且在短期也是在平均成本最低点生产。这说明,在完全竞争情况下的生产规模和产量都是适度的,短期平均成本也是最小的。厂商在这种状态下从事生产活动,垄断利润为零。因而社会资源能够得到最佳配置和获得最充分的利用。另外,由于完全竞争的作用,可以使均衡价格降低到最低点,从而消费者也可以从中获得福利,所以完全竞争市场模型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经济模型。
(2)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厂商的垄断程度越高,需求曲线越陡峭。垄断程度越低,需求曲线越平坦。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长期利润为零,所以在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时,厂商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对比较平坦的需求曲线相切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左边,产品的均衡价格比较低,但厂商仍存在剩余的生产力。
(3)在垄断市场上,厂商长期内获得利润,所以在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时,厂商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对比较陡峭的需求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相交,产品的均衡价格最高,且大于生产的平均成本;产品的均衡数量低,垄断厂商若肯放弃一些利润,价格就可以下降一些,产量就可以增加一些。
(4)在寡头市场上,厂商的需求曲线不太确定,一般认为,寡头市场是与垄断市场比较相似的市场组织。在长期均衡时,均衡价格比较高,均衡产量比较低。
2讨论信息不完全对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影响。
答:信息不完全即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充分既包括绝对意义上的不充分,也包括相对意义上的不充分。绝对意义上的不充分是指由于受认识能力的局限使人们无法获得完全的信息,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相对意义上的不充分则是指市场本身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有效地配置它们,也包括信息供求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无论是何种性质的信息不充分,都会对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使资源不能实现最优配置。如果存在信息不充分或非对称信息,通常会导致产品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会导致委托-代理问题的出现。
(1)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会导致在市场上出现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的现象。如,旧货市场。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方法主要有:政府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利用市场信号。
(2)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也称败德行为,是指消费者在获得保险公司的保险后,不采取预防行动,甚至采取更为冒险的行动,使发生风险的概率大增。如,车险市场。解决道德风险的主要方法是风险分担。
(3)委托-代理问题
如果信息的不对称表现在实行公司制的委托人(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即股东)和代理人(企业的经营者如董事会和经理)之间,还会产生委托-代理问题。委托-代理问题是指委托人不能确切地知道代理人的行为而产生的问题。解决委托-代理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实施一种最优合约。最优合约是委托人花费最低限度的成本而使得代理人采取有效率的行动实现委托人目标的合约。
此外,市场信息的不完全还会使生产者无法选择最优的资源进行生产,并根据消费者偏好选择最优的市场,当然也就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可见,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消费者难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厂商也难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如果作为微观市场主体的消费者和厂商不能采取最优化行为,就不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导出并解释总需求曲线。
答: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总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总需求曲线即是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可以利用IS-LM曲线推导总需求曲线如下:
图2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如图2所示,当价格P的数值为P1时,此时的LM曲线LM(P1)与IS曲线相交于E1,将P1和对应的国民收入y1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1。假设P由P1下降到P2。由于P的下降,实际货币余额增加,LM曲线移动到LM(P2)的位置,它与IS曲线的交点为E2。将P2和对应的国民收入y2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2。从而可以得出总需求曲线AD。
需要注意的是,价格水平变动不影响IS曲线的位置,这是因为已经假定IS曲线的变量是实际变量。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相反方向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4如果利率和汇率由市场自由形成,请推证资本外流的影响。
答:在浮动汇率制下,大量资本流出本国市场,这时,在本国货币市场上,对本币的需求减少,将导致本币贬值,国际收支失衡。如图3所示,假定开始时国内经济已经实现均衡,国内经济处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A,此时收入为y1,利率为r1。但是,国内均衡的A点并不在BP曲线上,这意味着由于大量资本的外流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存在国际收支逆差。
在浮动汇率制下,该国外汇总量的减少导致汇率提高,伴随着汇率提高或本币贬值,IS曲线和BP曲线向右移动,例如从IS1和BP1移动到IS2和BP2,如图3所示。由于这两种移动,经济的均衡点最终变为B点,此时内部和外部同时达到均衡,相应的收入和利率分别增加到y2和r2。
图3 资本外流的影响
七、证明和计算题(如可能,附几何图示说明)(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证明,如果某消费者对商品的X1,X2效用函数是U=(X1,X2)=10(X12+2X1X2+X22)-50,则对该消费者来说,X1、X2之间存在完全替代的特性。
证明:完全替代品指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是固定不变的情况。因此,在完全替代的情况下,两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MRS是一个常数,对应的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不变的直线。根据已知的效用函数,可得商品X1与商品X2的边际效用分别为:MU1=∂U/∂X1=20(X1+X2);MU2=∂U/∂X2=20(X1+X2)。
根据消费者均衡条件可知MRS12=MU1/MU2=[20(X1+X2)]/[20(X1+X2)]=1。由于商品X1与商品X2的边际替代率为1,因此,对该消费者来说,X1、X2之间存在完全替代的特性。
2假设,一个经济的简化模型是:Yt=Ct+It+Gt,Ct=βYt-1,It=V(Ct-Ct-1)。其中,t是时间,Y是收入,C是消费,I是投资,G是政府支出,V是资本消费比,β是边际消费倾向。
求:
(1)描述收入波动趋势的差分方程的一般解;
(2)以V=1;β=0.5;G=1(亿元)为条件,描述收入波动的具体表现。
解:(1)由题可得:Yt=βYt-1+Vβ(Yt-1-Yt-2)+Gt。
化简为:Yt-β(1+V)Yt-1+VβYt-2=Gt①
方程①的特解为:
对于①,其齐次方程为:Yt-β(1+V)Yt-1+VβYt-2=0②
二阶齐次方程②的特征方程为:λ2-β(V+1)λ+βV=0③
当Δ=β2(V+1)2-4βV>0时,③有两个不同的根,记为:
此时,齐次方程②的通解为:Y=c1(λ1)t+c2(λ2)t,c1,c2为任意常数。所以此时方程①的通解为:
Yt=c1(λ1)t+c2(λ2)t+Gt/(1-β)
当Δ=β2(V+1)2-4βV=0时,③有两个相同的根,即:λ1=λ2=β(V+1)/2。
此时,齐次方程②的通解为:Y=(c1+c2t)(λ1)t,c1,c2为任意常数。所以此时方程①的通解为:
Yt=(c1+c2t)(λ1)t+Gt/(1-β)
当Δ=β2(V+1)2-4βV<0时,③有两个不同复数解,记
记
此时,齐次方程②的通解为:Y=at(c1cosbt+c2sinbt),c1,c2为任意常数。所以此时方程①的通解为:
Yt=at(c1cosbt+c2sinbt)+Gt/(1-β)
综上所述,所以收入波动的差分方程的一般解为:
(2)以V=1;β=0.5;G=1(亿元)为条件时,Δ=β2(V+1)2-4βV=-1,所以描述收入波动趋势的差分方程为:
所以收入将在2亿元附近波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小,最终收入将趋向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