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第一部分 政治经济学(6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资本有机构成

答: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c:v来表示。在生产过程中,一定的资本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构成,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所以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态看,用于生产的资本是由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两部分组成,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c:v)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是把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结合在一起的概念。

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总趋势是不断提高的。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要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反映在资本技术构成上,表现为每个工人所使用的生产资料增加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表现为生产资料比使用它的劳动力相对增加了。资本技术构成的这种变化,反映在资本价值构成上,是在全部资本价值中,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大,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减少。因此,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有机构成必然会不断提高。

2经济全球化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它们必然要求资源配置从一国范围扩展到世界范围,各国经济通过跨国生产、国际贸易、资本国际运动以及国际技术交流等经济纽带而日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趋势。这一概念包含三层含义:它是经济国际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客观历史进程。经济全球化发展最根本的动因是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其最重要的现象与特征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并进行配置。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础在于国际分工,在于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全球化。即物质生产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安排和进行。贸易全球化。即以贸易自由化为先导,主要指商品和服务在全球的自由流通。金融全球化。即金融资本在全球的大规模扩张和自由流动。

3资本经营

答:资本经营就是资本产权的主体以价值形态的资本为经营对象,通过调整、交易、优化重组等方式,以实现资本价值量的保值增殖的一系列市场行为。与一般生产经营领域中的资本运动相比,资本经营有相同的目的即价值增殖。但它们在内容、对象、方式、市场等方面存在差异。并且资本经营的收益和风险较大,更依赖产权主体的明确、要素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的存在,同时资本经营者的能力也很重要。

资本经营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利用证券市场或其他形式的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资产的收购、出售、购并、托管、租赁等,包括投资性买进卖出股权等形式。利用金融市场进行投机性交易。对资产存量或所积累的资产增量进行调整,用以改变资本的使用价值的物质形态,以改变投资规模、方向与结构。无形资产经营。

4公司治理结构

答: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经营者和监督者之间透过公司权力机关(股东大会),经营决策与执行机关(董事会、经理),监督机关(监事会)而形成权责明确,相互制约,协调运转和科学决策的联系,并依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司章程等规定予以制度化的统一机制;通俗地讲,就是公司的领导和组织体制机构,通过治理结构形成公司内部的三个机构之间的权力的合理分配,使各行为人权责明确,相互协调,相互制衡,保证公司交易安全,运行平稳、健康,使股东利益及利益相关者(董事、经理、监事、员工、债权人等)共同利益得到平衡与合法保护。它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构架。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公司治理结构要解决涉及公司成败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保证投资者(股东)的投资回报,二是企业内各利益集团的关系协调。这种治理结构安排归根到底还是体现在资本所有者利益、企业的绩效和市场价值上。

二、简述题(每题7分,共35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马克思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关系体系,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和收益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在法律上表现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和收益权。

所有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人对物的这种意志关系,最初可能是作为一种习惯和传统被人们自觉遵守和维护,之后,在财产冲突的作用下,才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作为一种权利保护起来。

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不否认所有权中体现的人与物的关系,而是要从这种人与物的关系中揭示出人与人的关系。财产及其权利只能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才存在。

产权对主体要有经济意义,即财产主体要从中获得一定利益。财产主体必须作为财产的承担者,通过一定的经济交往过程,使财产的权和利得以实现。这样,产权在实现过程中就有着明确的经济界区,它规定主体在经济交往中的行为和权利界限。就是说,产权是被特定的经济关系所规定的主体在一定界限内对客体的各种权利,这种权利规定着财产人格化主体在经济交往中的行为和目的以及行为方式。

(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问题,它决定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从表面上看,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对物的占有关系,实质上它是通过对物的占有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总是要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方面关系得到实现,而且后者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反作用。这表现在当它们适应所有制的性质与要求时,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和发展的作用;反之,就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和瓦解的作用。

(3)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社会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水平与结构决定所有制形式与结构,因而作为社会经济形态范畴的所有制结构,主要是具有生产力方面的涵义。在一个社会形态中,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以一种所有制占统治地位,同时并存着其他所有制形式,居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决定该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

(4)生产资料所有制确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如果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就是私有制;如果归集体所有就是公有制。马克思说过,有两种不同性质的私有制,一种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一种是以雇佣别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雇佣别人劳动会产生剥削行为,这有悖于社会主义原则。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私营经济既存在着剥削关系这个侧面,又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另一侧面。

2简述过度竞争的资源配置缺陷。

答:(1)过度竞争的含义

过度竞争是指这样一种状态:某个产业中由于进入的企业过多,生产能力远远大于需求,使许多企业处于低利润率甚至负利润率的状态,但生产要素和企业仍不从这个行业中退出,使全行业的低利润率或负利润率的状态持续下去。过度竞争是企业数量多、非集中的竞争性产业中常见的现象。

判断一个产业是否呈现过度竞争状态的标准主要是两条:企业过度进入该产业;该产业中过度进入的企业长期不能从该产业中退出,造成该产业生产能力的较多闲置或造成产品的大量积压。

(2)过度竞争的资源配置缺陷

过度竞争的资源配置中的缺陷表现在:

过度竞争使生产者进入过密,高估或低估市场需求,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过度竞争一方面使有效需求被高估导致生产能力过剩,造成生产者损失;另一方面,在下一个生产过程,需求又可能因前一个过度竞争过程被低估而减少供给,导致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过度竞争阻碍了价格机制的正常作用。在过度竞争的氛围下,生产同种商品的企业数过多,消费者的搜寻次数过多,结果是其所能接受的价格始终在市场平均价格之下。因此,过度竞争对生产者来说必然是库存增加,或者只能通过“降价”来减少库存,从而给生产者造成损失。

过度竞争会加大竞争成本,从而导致产业利润率过低,并损害了企业或产业的创新能力。影响企业利润率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外部因素主要是市场竞争环境。具体来说,企业的市场份额、集中度、企业的广告行为以及新设立企业的数量都对利润率的大小有影响。

过度竞争在资源配置中的缺陷表明,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积极作用是有条件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试图寻找一种使竞争有效发挥作用的机制,并因而致力于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扩大生产规模,谋求超额利润。竞争的结果是使生产、资本日趋集中,在某些产业部门甚至出现高度垄断的格局,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间过度竞争的状况,增强了大企业之间、大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协调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过度竞争现象。

3简述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及其相互关系。

答:(1)产业资本循环的含义

产业资本循环是资本运动的基本形式,它是指产业资本从其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的职能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这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而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因此,产业资本循环就有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不同的循环形式。

(2)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

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三个循环的统一。要实现三个循环的统一,必须具备以下两个互相联系的必要条件:

三种职能形态在空间上并存。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完成的,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也不例外。要保持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连续不断,必须使其在循环中所采取的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同时发挥职能。当货币资本购置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转化为生产资本时,与其并存的生产资本也同时生产出了内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转化为商品资本,而与上两者并存的商品资本也同时实现了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货币资本。只有这样,产业资本各个部分在循环运动中职能的空位才能及时填补,才能保持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连续性。

为了实现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就必须把产业资本分割为三个部分,而且要在三个部分之间以及每个部分内部资本价值与物质要素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比如,在分割的货币资本总额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要保持应有的比例;而在不变资本的物质要素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比例。这些比例关系都是由社会的、技术的或其他因素决定的。只有当产业资本不仅按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个部分,而且使每一个部分内部也都保持应有的比例,才能使这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并同时发挥作用。

它经历的三个阶段在时间上是顺次继起的。运动的存在形式是时间。产业资本循环是顺次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的运动。只有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一个阶段跟着一个阶段地顺利通过,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才能周而复始地连续进行。产业资本不能在任何一个阶段停留,如果停留在购买阶段,货币资本不能顺利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阶段就要停工待料,就不能进行生产;如果停留在生产阶段,就不能生产出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如果停留在销售阶段,商品销售不出去,不能实现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就不能进行再生产,重新开始下一个循环运动,整个循环运动就会中断。

(3)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的相互关系

资本连续循环中三种职能形式的同时并存和三个阶段的顺次继起,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只有把产业资本按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使它们在空间上并存,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才能顺次继起。当货币资本经过购买阶段,购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入生产阶段时,同时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也经过生产阶段生产了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进入销售阶段;而同时存在的另一部分商品资本也经过销售阶段出卖了,实现了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又由已转化的货币资本形态进入购买阶段。

从另一方面讲,三种职能形式的同时并存,又只能是三个阶段顺次继起的结果。只有循环的三个阶段都能顺利通过,依次继起,货币资本才能不断转化为生产资本,再转化为商品资本,最后回到货币资本形式上。从而才能保持三种职能形态的同时并存,也才能在产业资本连续循环中形成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的三个循环形态的统一。马克思指出:“决定生产连续性的并列存在之所以可能,只是由于资本的各部分依次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运动。并列存在本身只是相继进行的结果”。

4简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如何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

答:(1)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在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2)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由于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相关,只要同劳动力再生产相关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力价值就会降低,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相应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就会相对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

(3)在现实生活中,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来实现的。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的直接目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其社会结果。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剩余价值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为了获取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进行激烈的竞争,争相采用新技术。当先进的生产技术普及以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

5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

答:(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行方式。它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行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仅是重要的政治组织,同时又是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组织。作为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的组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

经济调节。国家要对整个国民经济统筹规划,制定方针政策,发布信息,协调利益关系,提供服务和进行监督检查。政府首先实行科学决策、制定并实行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在内的宏观政策,引导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调节收入分配,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为了有效的发展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必须通过宏观经济调控,弥补市场调控之不足,以保障国民经济能以较快速度稳步协调发展。

市场监管。政府通过健全法律体系,规范各类经济主体行为,限制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提供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基本制度与规则,以奠定市场经济顺畅运行的基本前提;提供道路、交通、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投资;保护各类产权主体合法的财产权利;提供社会治安与社会秩序,进行国防建设,维护领土完整与主权独立。政府承担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职能,对那些不以盈利为主的行业和公共事业,包括社会所必需的公共经济活动承担投资的责任,从而营造一个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和平稳定环境。

管理国有资产。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行使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调节收入分配。政府通过调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征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实行直接的转移支付制度及对商品和劳务的国家分配政策等措施,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调节收入分配与缩小贫富差距,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除上述职能外,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因而政府有必要也有可能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稳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论述题(13分)

论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并说明我国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答:(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表现为:

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

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新型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

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2)我国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国际环境和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在我国已经走不通,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又使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可能。新的历史时期,国力的竞争就是综合实力的竞争,要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键,而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是战略选择。当前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要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正在引起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传统工业化的内涵,为我国高起点加速推进工业化提供了可能。因此,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以真正加快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要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要大力发展教育,使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成雄厚的人力资本投资。

要处理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坚定不移地扩大国内需求。我国人口众多,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重要时期,具有市场潜力巨大的独特优势,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要努力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既要继续扩大投资需求,更要注重扩大消费需求,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同时,继续拓展国际市场,把扩大国内需求和合理利用国外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第二部分 西方经济学(90分)

一、名词解释(1、2、6小题必须配用几何图示说明;每题5分,共30分)

1无差异曲线

答:无差异曲线是序数效用论的一种分析方法,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或者说,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无差异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无差异曲线

图1中,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商品1的数量X1和商品2的数量X2。图1中的曲线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不同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水平是相同的。与无差异曲线相对应的效用函数为U=f(X1,X2)=U0,其中,X1、X2分别为商品1和商品2的消费数量;U0是常数,表示某个效用水平。

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由于通常假定效用函数是连续的,所以,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越低。在同一坐标平面图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2规模报酬

答:规模报酬指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规模报酬变化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当所有投入的要素以一定比率增加时,产量以相同、较大或较小的比率增加,分别称为不变、递增和递减的规模报酬。

规模报酬递增指所有投入要素如增加λ倍,则产出增加会大于λ倍,即f(λL,λK)=nQ,n>λ。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如图2(a)所示。

规模报酬不变指所有投入要素如增加λ倍,则产出亦会增加λ倍,即f(λL,λK)=nQ,n=λ,如图2(b)所示。

规模报酬递减指所有投入要素如增加λ倍,则产出增加会少于λ倍,即f(λL,λK)=nQ,n<λ。产生规模报酬递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过大,使得生产的各个方面难以得到协调,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如图2(c)所示。

图2 规模报酬

3欧拉定理

答:欧拉定理是指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如果规模报酬不变,则全部产品正好足够分配给各个生产要素,分配殆尽。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如下:假设生产函数为Q=Q(L,K),式中,Q为产量;L和K分别为两种不同的生产要素即劳动和资本的数量。如果进一步假定该生产函数符合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则有:

这一结果便是欧拉定理。其中,MPL表示劳动的边际产品,MPK表示资本的边际产品。欧拉定理表明,在所给条件下,全部产品Q恰好足够分配给劳动要素L和资本要素K。

4资本的边际效率

答:资本边际效率是指使一项资本物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的贴现率,它可被视为将一项投资按复利方法计算得到的预期利润率,其公式为:

式中,R表示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Ri表示使用期内各年份的预期收益,J表示资本品在第n年年末的处置残值,r代表资本边际效率。

根据凯恩斯的观点,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者说重置成本决定。遵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资本边际效率之值随资本存量的增加而下降,而将曲线上各资本边际效率之值与利息率作比较,即可得均衡投资量。

5加速数

答:加速数是指为使产量增加一定的数量,而必须增加相应投资数量的倍数。加速数及原理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I0=aΔY,It=aΔY+b,ΔY=Yt-Yt-1。其中,I0表示净投资,a表示加速系数,ΔY表示产量的变动,即ΔY=Yt-Yt-1,It表示总投资,b表示重置投资。这个理论假设厂商都力图使其希望的资本存量与预期的产出之间保持固定的比率。在加速原理中,利息率不起作用,因而它是一种最极端的关于投资决定因素的凯恩斯观点。

凯恩斯学派利用乘数-加速数模型来解释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乘数原理说明投资的变动可以引起国民收入的加倍变动,加速数原理表述了随着国民收入的变动,投资的加速增加的现象。乘数-加速数模型将两者结合起来用以解释在国民收入中,投资、消费和收入的相互影响、相互加速,进而解释了经济中扩张与衰退的交替并形成经济周期的现象。

6凯恩斯极端

答:凯恩斯极端是指凯恩斯主义的一种极端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凯恩斯极端

如图3所示,如果LM越平坦,或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出现图3中的情况时,财政政策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其原因是:当IS曲线为垂直线时,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为零,即不管利率如何变动,投资都不会变动,即不会产生挤出效应;当LM曲线为水平线时,说明利率已下降到一个低水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已成为无限大。这样,如果国家货币当局想用增加货币供给来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是不可能有效果的。

二、论述题(必配几何图示说明:每题10分,共40分)

1请根据斯威齐模型的假设,推证存在于寡头市场上的价格刚性。

答:斯威齐模型也被称为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由美国经济学家斯威齐于1939年提出来,被用来解释一些寡头市场上的价格刚性现象。

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是:如果一个寡头厂商提高价格,行业中的其他寡头厂商都不会跟着改变自己的价格,因而提价的寡头厂商的销售量的减少是很多的;如果一个寡头厂商降低价格,行业中的其他寡头厂商会将价格下降到相同的水平,以避免销售份额的减少,因而该寡头厂商的销售量的增加是很有限的。

图4 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

如图4所示,根据斯威齐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该垄断厂商由B点出发,提价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dd需求曲线上左上方的dB段,降价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DD需求曲线上右下方的BD段,于是,这两段共同构成的该寡头厂商的需求曲线为dBD。显然,这是一条弯折的需求曲线,折点是B点。这条弯折的需求曲线表示该寡头厂商从B点出发,在各个价格水平所面临的市场需求量。

由弯折的需求曲线可以得到间断的边际收益曲线MRd和MRD,从而可以解释寡头市场上的价格刚性现象。只要边际成本SMC曲线的位置变动不超出边际收益曲线的垂直间断范围FG,寡头厂商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不会发生变化。

2请根据要素价格和交易量决定的理论,分析比较完全竞争或完全垄断的产品和要素市场结构对就业量和工资率的影响。

答: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是利润最大化。这个一般原则在要素使用问题上的具体化,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和相应的“边际收益”相等。

(1)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使用劳动力的边际成本等于劳动力价格W,而使用劳动力的边际收益是边际产品价值VMP。因此,完全竞争厂商使用劳动力的原则可以表示为:VMP=W或者MP·P=W,即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工资。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单一要素的需求曲线将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完全重合。如图5所示,要素使用原则VMP=W在图中就表示为VMP曲线与W0曲线的交点A。A点表明,当劳动力工资为W0时,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为L0

图5 完全竞争下劳动力的需求量

(2)若某厂商的产品市场为垄断市场,而且其所需要的要素是其他产业不需要的,假设该要素的供给者很多,把这种情况下的厂商称为完全垄断厂商。

图6(a) 完全垄断下的要素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量

图6(b) 完全垄断下的产品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量

如图6所示,基于厂商雇佣最适劳动的条件MRPL=MCL,厂商会雇佣L1的劳动,在使用L1的劳动时确定的工资为W1。在确定了要素的价格以后,厂商的边际成本线即可找出,因为

再根据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可找出此厂商的产量为q1,产品价格为P1

(3)两种情况的比较

通过以上两种情况的比较可以看出,完全竞争厂商要素使用原则是VMP=W。

完全垄断厂商要素使用原则是MRP=MFC。

与完全竞争相比,完全垄断既减少了劳动力就业量,又降低了劳动力的工资率。

3请根据货币工资下降具有“刚性”的假定,推证总供给曲线。

答:凯恩斯认为,当经济运作过程由于某些原因发生了有效需求不足时,工资尤其是货币工资具有极大的下调刚性。于是,随着总产量的下降,不可能通过下调货币工资,维持原有就业水平,于是产生失业。下面在货币工资刚性的假定下推导总供给曲线。

图7(a) 实际工资水平和就业量的关系

图7(b) 生产函数

图7(c) 产出水平横纵轴的转换

图7(d) 货币工资刚性假定下的总供给曲线

图7(a)中的Ns和Nd相交于均衡点E。在该点,充分就业的实际工资水平和就业量顺次为W/P0和N0。图7(b)是生产函数的图形,表示就业量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该图表明,当就业量为N0时,相应的国民收入为Y0。这相当于把N0代入于生产函数,以便求得Y0的数值。图7(c)的斜线是一条45°线,该线被用来把Y0的数值从纵轴转换到横轴。图7(d)表示P与Y之间的关系。从图7(d)中可以看到,当W不变时,任何大于P0的价格水平,如P1,都会使图7(a)的实际工资水平小于W/P0的数值,此时劳动的需求大于劳动的供给。这时,企业之间争相雇用劳动者会提高货币工资。按照假设条件,货币工资的上升不会受到阻挠,所以货币工资会很快上升到使根据新的价格水平P1计算出的实际工资等于原有的实际工资W/P0的水平。按照这种推导方法,对于任何大于P0的价格水平,对应的产出水平总是保持在Y0的产出水平位置,对应的总供给曲线为垂直线。

假设价格水平下降到小于P0的数值,譬如说为P2的数值。在货币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实际工资W/P2会处于图7(a)所示的较高的位置。图7(a)表明:相对于W/P2的实际工资,虽然劳动的供给很大,但企业为了取得最大利润只能雇用N2数量的劳动力,因此就业量为N2。通过图7(b)和图7(c)的转换,得到图7(d)中的相当于Y2和P2之点。由于Y2和P2分别小于Y0和P0,所以这一点处于图7(d)垂直线底端的左下方。上述情况不但适用于P2,而且也适用于任何小于P0的价格水平,因此得到图7(d)中的向左下方倾斜的线段。把倾斜线段和垂直线段连接在一起便是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4如果利率和汇率市场由市场自由形成,请推证增加财政赤字会“人为”推高本币币值。

答:如果利率和汇率市场由市场自由形成,即在资本完全流动、汇率完全浮动情况下,汇率必须调整以使外汇市场保持供求相等出清状态,从而保持外汇的供求平衡。在浮动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可以利用IS-LM-BP模型来考察出口需求变化的效应。

图8 浮动汇率制和资本完全流动时增加财政赤字的效果

如图8所示,如果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如增加财政赤字。在图8中A点的初始汇率和利率水平上,财政赤字的增加使IS曲线向右移动到IS′,这时内部均衡点为A′点。但在A′点,本国的利率超过了国外水平。作为对较高利率的反应,资本将开始流入本国,产生国际收支盈余并由此引起本国货币升值(用直接标价法表示的汇率下降)。升值意味着本国的竞争力下降,即进口品的价格水平下降,且本国商品变得相对较昂贵。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减少,净出口下降。所有这一切说明,本国货币升值意味着IS曲线从IS′向左方移动。只要本国的利率水平高于rw,本国净出口的减少持续到IS曲线一直移动到最初的均衡位置为止。

因此,在资本完全流动和浮动汇率条件下,增加赤字对均衡产出没有持久性的影响。由于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出口需求增加引起的利率上升,进而使货币升值,因此最后完全抵消了出口的增加。一旦经济恢复到点A,净出口就回到最初的水平。

所以,如果利率和汇率市场由市场自由形成,政府财政赤字的增加,人为地推高了本币币值。因此,在浮动汇率制下,政府应重视用货币政策作为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手段,因为与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收入无力的政策效果不同,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得收入增加并带来贸易顺差。

三、计算题(第2题须配几何图示说明;每题10分,共20分)

1已知,效用函数

求:需求函数xi=f(p1,p2,y),其中,pi,y分别是常量的价格和收入,i=1,2。

解:由已知可得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问题为:

构造拉格朗日辅助函数为:

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式和式联立可得:(x1/x2ρ-1=p1/p2

即有:

将上式代入到预算约束方程,可得:

所以

从而有:

令r=ρ/(ρ-1),则有:

2假设,在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两部门经济中,Y是收入,消费C=1000+0.8Y,投资I=1000。(单位:10亿美元)

(1)给出均衡收入,以及相应的消费和储蓄额;

(2)当实际收入为12000时,给出社会的非自愿存货,并回答收入将如何变化,并给出收入变化的原因;

(3)如果投资增加400,相应增加的收入是多少?

(4)投资乘数是多少?

解:(1)根据消费函数可得储蓄函数,即有:

S=Y-C=Y-(1000+0.8Y)=-1000+0.2Y

根据两部门经济均衡条件I=S,则有:1000=-1000+0.2Y。

解得:Y=10000。

从而消费为:C=1000+0.8×10000=9000;

储蓄为:S=I=1000。

(2)当实际收入为12000时,可得此时的消费数额,即有:C=1000+0.8×12000=10600。

社会总支出为:AE=C+I=10600+1000=11600。

社会总支出小于实际收入,所以经济体中存在非自愿存货,非自愿存货IU=12000-11600=400。

图9 均衡产出

如图9所示,当计划总支出小于实际收入(产出)时,存货增加。此时,企业会减少生产,实际收入减少。当计划总支出等于实际收入(产出)时,就不会有非自愿存货的变动,实际收入保持不变,并处于均衡支出的水平。

(3)同理可得,根据两部门经济均衡条件I=S,则有:1400=-1000+0.2Y,解得:Y=12000。所以,若投资增加400,则相应增加的收入是2000。

(4)投资乘数k=1/(1-MPC)=1/(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