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宏观经济学考博真题与难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主编
- 29字
- 2024-12-21 10:18:03
第2章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理论——消费、投资、货币需求理论
2.1 名校考博真题详解
2.1.1 名词解释
1宏观生产函数[华中农业大学2004博]
答:宏观生产函数又称总量生产函数,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它表示总投入量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假定一个经济社会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使用总量意义下的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进行生产,则宏观生产函数可表示为:Y=f(N,K)。式中,Y为总产出,N为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或就业量,K为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该式表明,经济社会的产出主要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就业量﹑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
宏观生产函数可以被区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在短期宏观生产函数中,由于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在短期内不可能有较大的改变,所以二者被认为是不变的常数。用K(_)表示不变的资本存量,则有:Y=f(N,K(_))。该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资本存量条件下,经济社会生产的产出Y取决于就业量N,即总产量是经济中就业量的函数,随总就业量的变化而变化。
长期生产函数与短期生产函数的不同之处在于:在长期生产函数中,包括生产函数中的三个主要自变量在内的一切自变量都可以改变。首先,技术水平可以有很大进步,存在着足够的改善技术的时间;其次,人口的增长能够影响充分就业的劳动者的数量;最后,资本的存量也会随着积累的增加有很大的变化。这样,长期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Y*=f(N*,K*)。式中,N*为各个短期中的充分就业量;K*为各期的资本存量,技术水平的变化没有被明确表示出来;Y*为各期的充分就业的产量,也被称为潜在产量。
2储蓄[东北大学1999博]
答: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储蓄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储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国民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从资金运用的角度来看,储蓄等于投资,因此在宏观上分析国民收入的来源和使用时,有“储蓄=投资”的恒等关系。广义的储蓄按其主体不同,可分为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和个人(居民)储蓄三部分。狭义储蓄是指居民个人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
3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东北财经大学2003博]
答:消费函数是表示消费与收入之间关系的函数。用C表示消费,Yd表示可支配收入,消费函数可以写成:C=f(Yd)。消费函数是一种递增函数,在图形上表现为一条斜率为正的直线。消费函数的具体形式取决于各种不同的消费函数理论。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主要分析短期内国民产出的波动,因此采用的消费函数是以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决定理论为基础假设的消费函数。这种消费最简单的形式是线性消费函数,即C=a+bYd,其中,a为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即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b为边际消费倾向;b和Yd的乘积表示收入引致的消费。
储蓄函数是表示储蓄和收入之间关系的函数。用S表示储蓄,Yd表示可支配收入,储蓄函数可以写成:S=f(Yd)。这个函数表明储蓄取决于收入。收入水平越高,储蓄则越多,储蓄函数是一种单调递增函数。可支配收入是消费和储蓄之和,储蓄函数可以从对应的消费函数中导出。假设消费函数是线性函数,对应的储蓄函数也是线性函数,即由于S=Yd-C,且C=a+bYd,因此,S=Yd-C=Yd-(a+bYd)=-a+(1-b)Yd。
4绝对收入理论与相对收入理论[东北财经大学2003、2008博]
答:绝对收入理论是由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一种消费理论,该理论认为消费支出和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家庭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取决于其收入的绝对水平。该理论认为消费是绝对收入水平的函数,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
相对收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在《收入、储蓄的消费行为理论》中提出来的一种消费理论。在指出凯恩斯的错误假设的基础上,杜森贝里提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根据相对收入假设,杜森贝里认为:①人们的消费会相互影响,有攀比倾向,即“示范效应”,人们的消费不决定于其绝对收入水平,而决定于同别人相比的相对收入水平;②消费具有习惯性和不可逆性,即“棘轮效应”,消费者某期消费不仅受当期收入的影响,而且受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和最高消费的影响。
5流动性偏好[天津大学2002博]
答:流动性偏好又称“灵活偏好”,是指人们愿意以流动性强的货币形式持有自己的收入和财富的心理动机。这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货币需求理论中提出的。凯恩斯认为,由于货币具有周转的灵活性,人们或是出于交易动机(便于应付日常支出),或是出于谨慎动机(便于应付意外支出),或是出于投机动机(便于抓住有利的投资机会),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来满足这些需要。对货币的需求数量取决于这种流动性偏好。要使货币持有者借出货币,就必须给予报酬,而利息就是人们放弃这种流动性的报酬。流动性偏好越强,对货币的需求就越大,就越要给予较高的利率,以使人们愿意放弃持有货币。因此,凯恩斯认为,流动性偏好是决定货币需求量,从而决定利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6M2[天津大学2002博]
答:M2指广义货币,是指M1加上准货币。
按照金融资产流动性的不同,货币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M0、M1和M2。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我国的划分标准:①M0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的现钞,即居民手中的现钞和企业单位的备用金,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这部分货币可随时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具有最强的购买力。②M1由M0加上企业单位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以及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构成。这些存款随时可以签发支票而成为直接的支付手段,所以它是同现金一样具有流动性的货币。M1作为现实的购买力,是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政策调控对象。在我国,M1也成为中国人民银行重要的货币供给量指标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之一,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政策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操作依据。③M2是指M1加上准货币。准货币一般是由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库券等构成。准货币本身虽非真正的货币,但由于它们在经过一定的手续后,能比较容易地转化为现实的货币,加大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故又称为亚货币或近似货币。广义货币扩大了货币范围,包括了一切可能成为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M2层次的确立,对于研究货币流通整体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金融体系发达国家的货币供应的计量以及对货币流通未来趋势的预测均有独特的作用。
7黏性价格[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博]
答:黏性价格是指当货币供给量变化时,短期内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滞后,价格调整缓慢,几乎仍维持在原来水平所形成的价格。但从长期看,价格仍然能够随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而缓慢地做出调整。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价格之所以有黏性,原因主要有:①市场的不完全,存在垄断竞争。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不存在价格黏性,但实体经济中完全竞争市场只占很小的部分,非完全竞争是市场的主体,在这种市场上,企业可以决定自己产品的价格,当变动其产品价格的时候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因而导致了短期内价格无法立即做出调整,出现价格黏性。②菜单成本。厂商改变价格需要重新印刷它的产品价格表,向客户解释原因等措施都会带来费用和成本,如果价格变化很多,成本会增加,顾客可能也不满意,这就使企业不会轻易变动其成本,造成价格黏性。③协调失灵。当一个社会无法取得一个可行的、所有人都认可的结果时,社会就出现了协调失灵。因为一个经济单位要改变自己的价格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决策还要看其他相关经济主体的决策,因为他们的收益状况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在协调和谈判过程中不能达成一致,就会延缓价格调整,同样也会造成价格黏性。④有效劳动需求。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一定的需求水平和一定的工人工作的努力程度下,一个经济单位要改变自己的价格,就要相应地改变劳动的投入数量以改变价格,由于工会等劳工组织和劳动协议书的存在,企业不可能随时对劳动投入进行调整,工资存在黏性,价格也不能及时调整,出现价格黏性。
8终身效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博]
答:终身效用指消费者通过在整个一生中将其收入合理地用于消费所获得的心理满足程度。终身效用水平取决于人一生中各个时期的消费水平,假设人的生命有T期,每期的消费为C1,C2,…,CT,则消费者的终身效用水平可以表示为U(C1,C2,…,CT)。根据跨期选择理论,理性的、向前看的消费者的最优选择就是在不同的时期中选择消费量以实现其终身效用的最大化。
简单的跨时期选择模型为:
其中,r为市场利率;人的生命有T期,C1,C2,…,CT为每一期的消费水平,Y1,Y2,…,YT为每一期的收入水平。U(C1,C2,…,CT)为消费者终身效用函数。理性的消费者将合理地选择每一时期的消费水平,使其一生的效用水平最大化。
9托宾q[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博]
答:托宾q是指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的比率。它由美国经济学家托宾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被用于研究企业投资决策和衡量企业投资效果。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即其在股票市场上的价值;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即其股票所代表的资产在当前生产或重新购置的成本,也就是企业追加资本的成本。托宾q就是企业追加单位资本在股票市场上所预期的、未来边际收益的贴现值。若q值大于1,市场价值高于重置成本,则追加资本的成本将小于资本收益现值的市场评价,因而投资者感到有利可图而增加投资;若q值小于1,则会导致投资的减少。1是q值的均衡值;投资是q值的增函数。托宾通过q值把金融市场和实际经济活动联系起来,推动了传统投资理论的发展。
2.1.2 简答题
1试用持久性收入理论说明个人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博]
答:持久收入假说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来的。他认为居民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的绝对水平,也不取决于现期收入和以前最高收入的关系,而是取决于居民的持久收入。持久收入是指在相当长时间里可以得到的收入,是一种长期平均的预期内得到的收入,一般用过去几年的平均收入来表示。暂时收入是指在短期内得到的收入,是一种暂时性偶然的收入,可能是正值(如意外获得的奖金),也可能是负值(如被盗等)。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
(1)从长期来看,消费支出取决于持久性收入。对于消费支出取决于可支配收入这一点,所有经济学家都是没有分歧的,分歧在于可支配收入的含义。凯恩斯把可支配收入解释为现期绝对收入水平,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把可支配收入解释为相对收入水平,持久收入假说则解释为持久收入。
(2)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的区别与联系。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不同,只有前者才影响消费支出。暂时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是通过对持久收入的影响而发生的。
(3)持久收入是稳定的,所以,消费函数也是稳定的。弗里德曼认为持久收入不仅包括劳动收入,而且还包括财产收入,因此,持久收入假说理论认为,消费不仅取决于收入,而且还取决于财产,这一点与生命周期假说理论相同。理性的消费者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不是根据现期的暂时性收入,而是根据长期中能保持的收入水平即持久收入水平来作出消费决策的。
2简述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消费理论。[华中农业大学2005博]
答: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之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假设只考虑两期,某人永久收入为下列形式的一个加权平均值:Yp=θY+(1-θ)Y-1。式中,Yp为永久收入;θ为权数;Y和Y-1分别为当前收入和过去收入。
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取决于永久收入,例如,假定C=cYp,则当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仅为cθ,明显低于长期边际消费倾向c。短期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的原因是,当收入上升时,人们不能确信收入的增加是否会一直继续下去,因而不会马上充分调整其消费。相反,当收入下降时,人们也不能断定收入的下降是否就一直会如此。因此,消费也不会马上发生相应的下降。然而,如果收入变动最终证明是永久的,则人们就会在最终证明是较高或较低的永久收入水平上充分调整其消费支出。
3根据托宾的q理论,2006年中国股市的牛市(股价普遍上涨)应当对实物投资会产生什么影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博]
答:根据托宾的q理论,2006年中国股市的牛市(股价普遍上涨)会促进实物投资。分析如下:
托宾q值是指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的比率。这里的资本重置成本是在现有的产品市场条件下,重新创办该企业的成本;股票的市场价值即公司当前的市值。用式子表示为:
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造企业的成本
如果企业的市场价值小于资本的重置成本,即q<1,说明买旧的企业比建设新企业便宜,于是就不会有投资;相反,如果企业的市场价值大于资本的重置成本,即q>1,说明新建造企业比买旧企业要便宜,因此会有新投资。就是说,当q较高时,投资需求会较大。
托宾的q理论提供了一种有关股票价格和投资支出相互关联的理论。如果q高,那么企业的市场价值要高于资本的重置成本,新厂房设备的资本要低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这种情况下,公司可发行较少的股票而买到较多的投资品,投资支出便会增加。如果q低,即公司市场价值低于资本的重置成本,厂商将不会购买新的投资品。如果公司想获得资本,它将购买其他较便宜的企业而获得旧的资本品,这样投资支出将会降低。
2006年股市普遍上涨,说明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上涨,新建造企业的成本比买现有的企业成本低,q较高,因此2006年中国股市的牛市对实物投资会有促进作用。
4解释“流动性偏好”以及产生该偏好的动机。[南京大学2003博]
答:“流动性偏好”又称灵活偏好,是指人们为应付日常开支、意外支出和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现金的一种心理偏好。该理论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于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
“流动性偏好”根源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交易动机是为了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预防动机是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数量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并且是收入的增函数。投机性动机是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动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现实利率呈负相关。
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引起的流动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与收入(Y)呈同方向变动,可以表示为L1(Y);由投机动机引起的流动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与利率(r)呈反方向变动,故可以用L2(r)表示。这样,由流动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L)就可以表示为:L=L1(Y)+L2(r)。
5简要说明凯恩斯的货币投机需求理论。[西南财经大学2004博]
答:货币投机需求指人们为了在未来某一适当的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
投机动机分析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认为,人们拥有货币除去为了交易和应付意外支出外,还为了储藏价值或财富。凯恩斯把用于储藏财富的资产分为两类:货币和债券。货币是不能生利(即不能产生利息收入)的资产;债券是生利(即能产生利息收入)的资产。人们持有货币,货币未给他带来收益,即收益为零。人们持有债券,则有两种可能:如果利率上升,债券价格就要下跌;利率下降,债券价格就要上升。在后一种情况发生时,当然持有者有收益。而在前一种情况发生时,假如债券价格下跌幅度很大,使人们在债券价格方面的损失超出了他们从债券获得的利息收入,则收益为负。如果持有者的收益为负,持有非生利资产就优于持有生利资产,人们就会增大对货币的需求。在相反的情况出现时,人们的货币需求自然会减少,而债券的持有量则会增加。关键是微观主体对利率水平的估计。假如人们确信现在利率水平高于正常值,则意味着他们预期利率水平将会下降,从而债券价格会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必然倾向于多持有债券。如有相反的预期,则会倾向于多持有货币,因此,投机性货币需求同利率存在负相关关系。
出于投机动机对货币的需求直接取决于利率水平的高低,而与收入水平无关。凯恩斯以M2表示为满足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以L2表示由投机所引起的流动性偏好函数,r表示利率水平,则函数关系如下:M2=L2(r)。
6试述实际利率变动对消费的影响。[南开大学2009博]
答:实际利率变动对消费的影响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经验上都不太明确。实际利率上升时,替代效应总是倾向于提高储蓄,减少消费,收入效应倾向于增加净借方的储蓄而降低净贷方的储蓄,利率提高的总效应取决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哪一个占优势。因此对于净借方,实际利率上升会提高其储蓄,而对于净贷方,通常认为,替代效用要大于收入效应,因此,储蓄对利率提高会有正的反应。一些经验证据支持这个论点,但是这个结论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终结性的。
利用费雪模型考虑,则实际利率上升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都增加了第二期的消费,但对第一期消费的影响是不确定的,既可能降低也可能增加第一期消费。
2.1.3 计算与分析题
1假设消费函数C=100+0.8Y,投资为I=50。
(1)此例中的均衡收入水平是什么?
(2)均衡状态时的储蓄水平是什么?
(3)由于某种原因,如果产出水平为800,非意愿库存积累会是什么?
(4)如果I增加为100,对均衡收入的影响是什么?
(5)在这里乘数的值是什么?
(6)画一幅表明(1)和(2)的均衡图。[浙江工商大学2018博]
解:(1)此例中均衡收入Y=C+I=100+0.8Y+50,解得:Y=750。
(2)当Y=750时,均衡储蓄水平为:S=Y-C=750-(100+0.8×750)=50。
(3)当Y=800,投资I=Y-C=800-(100+0.8×800)=60。
非意愿库存积累为超出均衡投资水平的部分,即60-50=10。
(4)如果I=100,则均衡收入Y=C+I=100+0.8Y+100,解得:Y=1000。
即I增加为100使均衡收入增加了1000-750=250。
(5)投资乘数ki=1/(1-β)=1/(1-0.8)=5。
(6)表明(1)和(2)的均衡图为:
图2-1 均衡收入水平
2消费函数为C=c0+c1Y(c0为大于零的常数,0<c1<1)。伴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如何变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博]
解:(1)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为MPC=∂C/∂Y=c1,因为c1为满足0<c1<1的常数,所以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不随收入的增加而变化。
(2)消费者的平均消费倾向为APC=C/Y=(c0+c1Y)/Y=c0/Y+c1,所以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者的平均消费倾向会减小。
3在弗里德曼提出的消费的持久性收入假说基础上,霍尔(Hall,1978)提出了消费的持久性收入假说意味着消费变动服从随机游走的著名论断。试证明这一论断。(提示:这是不确定条件下的消费问题。可以假定消费者效用完全来自消费者,瞬间(即期)效用函数为二次型:U(·)=Ct-aCt2/2,其中,U、C分别代表效用和消费,下标t表示时期,a为常数)。[上海财经大学2003博]
解:个人效用最大化问题为:
可以采用欧拉方程的方法解决此问题。假定个人在已有信息下的选择已经使第1期消费达到最优,并假定个人选择在给定未来各期的可得信息的情况下,也将使未来各期消费达到最优。现在考虑C1减少dC,未来某期消费增加dC的情况。如果个人达到了效用最大化,则这种微小的变化不影响预期效用。由于第1期消费的边际效用为1-aC1,所以这一变化的边际成本为:(1-aC1)dC。并且由于t时期消费的边际效用为1-aCt,所以这一变化的预期效用收益为E1[1-aCt]dC,其中E[·]表示以第1期可得信息为条件的期望值。因此,如果个人进行最优化,则1-aC1=E1[1-aCt],t=2,3,…,T。
由于E1(1-aCt)=1-aE1(Ct),这意味着:
C1=E1(Ct),t=2,3,…,T①
个人知道其一生的消费将满足预算约束的等号形式,因此,预算约束两边的期望一定相等:
②
①式意味着②式左边为TC1,代入②式可得:
①式意味着E1(Ct)等于C1,更一般地讲,在每一期里,预期的下一期消费都等于当期消费,这意味着消费的变化是不可预测的。按照预期的定义,可得:Ct=Et-1(Ct)+et。其中,et是在t-1期期望为零的变量。因此,由于Et-1(Ct)=Ct-1,于是有:Ct=Ct-1+et。
这就是霍尔著名的结论: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意味着消费遵循随机游走。这一结论的直观含义是:如果消费被预期要变化,则个人在平滑消费方面可做得更好。例如,假定消费被预期要上升,这意味着当期消费的边际效用大于预期的未来消费的边际效用,从而个人提高当期消费后境况可以改善。因此,个人调整当期消费,直至不再预期消费要变化为止。
4假设企业的投资函数由下列式子给出:It=λ(Kt*-Kt-1)+0.1Kt-1。其中,K*为厂商的意愿资本存量,K*=0.1Y/r,其中Y为产量,r为利率,并令r=0.05。设λ的初始值为0.25。
(1)当第一年的产量是200时,其意愿的资本存量是多少?如果第一年年初的资本存量为400时,计算第一年的投资水平。
(2)假设现在的产量水平由200上升到第二年的250,并始终保持在这一水平。计算其投资水平和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的资本存量。新的长期投资水平和资本水平是多少?为什么?[西南财经大学2007博]
解:(1)当第一年的产量为200,利率r=0.05时,意愿的资本存量为:
K1*=0.1Y1/r=0.1×200÷0.05=400
如果第一年初的资本存量为400时,第一年的投资水平为:
I1=λ(K1*-K0)+0.1K0=0.25×(400-400)+0.1×400=40
(2)第一年的净投资水平为:I1n=λ(K1*-K0)=0;
所以第一年的资本存量为:K1=K0+I1n=400。
如果第二年的产出水平为250,则意愿的资本存量变为:K2*=0.1Y2/r=0.1×250÷0.05=500;
则第二年的总投资水平为:I2=λ(K2*-K1)+0.1K1=0.25×(500-400)+0.1×400=65;
其中净投资水平为:I2n=λ(K2*-K1)=0.25×(500-400)=25;
所以第二年的资本存量为:K2=K1+I2n=400+25=425。
第三年的总投资水平为:I3=λ(K3*-K2)+0.1K2=0.25×(500-425)+0.1×425=61.25;
其中净投资为:I3n=λ(K3*-K2)=0.25×(500-425)=18.75;
所以第三年的资本存量为:K3=K2+I3n=425+18.75=443.75。
第四年的总投资水平为:I4=λ(K4*-K3)+0.1K3=0.25×(500-443.75)+0.1×443.75=57.4375;
其中净投资为:I4n=λ(K4*-K3)=0.25×(500-443.75)=14.0625;
所以第四年的资本存量为:K4=K3+I4n=443.75+14.0625=457.8125。
依此类推,新的长期资本存量将等于意愿的资本存量,即K=500,从而新的长期投资水平为I=0+0.1×500=50。因为在长期,均衡的资本存量水平将与意愿的投资水平相等,从而总投资等于资本折旧,投资仅用来使资本存量维持在意愿水平。
5某人生存为4个周期,前三个周期收入为30,60,90,退休没有收入。假定利率为0。
(1)某人希望平均消费,确定其预算约束,并指出哪个时期进行储蓄和负储蓄?各为多少?
(2)存在流动性预算约束,各期如何消费?
(3)如果在期初接受财富为13和23,情况如何?[上海财经大学2008博]
答:(1)消费者预算约束为C1+C2+C3+C4=30+60+90+0。
由于该人想要在其一生中平稳的消费,则其一生的收入应等于各个时期的均匀消费支出之和。
则每期消费为:(30+60+90+0)/4=45(万美元)。
也就是在第一期要有15万美元的负储蓄,第二期有15万美元的正储蓄,第三期有45万美元的储蓄,第四期有45万美元的负储蓄。
(2)当没有受到流动性约束时,平稳消费水平为每期45万美元,比第一期收入要大。现假设该人受到流动性约束,则在不存在借款的可能性时,该人第一期只能消费其全部收入30万美元。
从第二期开始,假设没有受到借款约束,平稳消费水平为(60+90+0)/3=50(万美元),小于第二、三期的收入。故借款约束的假设对这几期的消费不产生影响,第二、三、四期的消费为每期50万美元。
(3)①若新增财富13万美元,在存在信贷市场时,每期消费48.25万美元,就是将新增财富等分为四份进行消费。第一期有5.25万美元的负储蓄,第二期有11.75万美元的正储蓄,第三期有41.75万美元的正储蓄,第四期有48.25万美元的负储蓄。
若不存在信贷市场时,第一期的财富=新增财富13万美元+收入30万美元=43万美元,仍小于有信贷时的平稳消费水平48.25万美元,故该人将在第一期消费完全部新增财富13万美元,其消费为30+13=43万美元。第二、三、四期的消费仍同(2)中的50万美元。
②当新增财富为23万美元时,有信贷时,每期消费50.75万美元,每期储蓄为:第一期有2.25万美元的正储蓄,第二期有9.25万美元的正储蓄,第三期有39.25万美元的正储蓄,第四期有50.75万美元的负储蓄。
无信贷时,第一期的财富=新增财富23万美元+收入30万美元=53万美元,大于有信贷时的平稳消费水平50.75万美元,第二、三期的收入均大于此值,故在这里,信贷约束的假设实际上对消费不产生任何实际的影响,消费者平稳的消费其全部收入和新增财富。其每期的消费量均为50.75万美元。
6考虑一个生活T期的经济主体,其终生效用函数为,其中,u′(·)>0,u″(·)<0,初始财富为A0,每期的消费量为Ct,每期的收入为Yt,其中t=1,…,T,利率为0。那么,为什么政府的一次暂时性的减税对提高该经济主体消费量的作用微乎其微?请用永久收入假说解释。[南开大学2009博]
解:(1)目标函数为最大化效用函数:
预算约束为:
构建拉格朗日函数为:
求一阶导数得到:u′(Ct)=λ。
因此,C1=C2=…=CT,进而得到
对于t=1,…,T。
若政府的一次暂时性的减税使得这一期经济主体的收入增加了G,则:
若T→∞,则GtG→Ct。
(2)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 Friedman)的永久收入的消费假说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数值的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取决于永久收入,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2.1.4 论述题
1试述影响消费的非收入因素。[东北大学2000博;天津大学2001博]
答:在影响消费的因素中,收入当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影响消费的因素还有很多,忽视了这些因素就无法完整地解释消费问题。这些因素包括:
(1)金融资产。包括家庭所拥有的资金、存款、股票、债券等资产,它们与消费是正相关的。也就是说,金融资产越多,消费越多;反之亦然。
(2)利息率。利息率对消费的影响是双重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是指利息率上升将增加消费者储蓄所带来的利息收入,从而增加当前消费;反之则相反。替代效应是指利息率上升将倾向于使消费者以将来的消费来替代现时的消费,即人们更加愿意储蓄了,从而减少当前消费。由于这两个效应的作用是相反的,并难以确定哪个效应占主导地位,所以也就难以确定利息率对消费的影响。
(3)价格水平。价格水平与消费的关系有两点:一是价格水平对整个消费水平的影响,即价格水平变动对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划分的影响。一般来说,一是价格水平上升,会促使消费者提高当前消费而降低未来消费;当价格上升较严重即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时,货币出现持续贬值,人们都不愿意持有货币而想持有实物,会导致商品抢购风。二是价格变动对实际收入所发生的影响。如果价格水平的变动与名义收入是同步的,即价格水平变动基本上不影响实际收入,那么消费也就不会由于价格变动而变动。如果实际收入变化,则可用收入与消费之间关系的理论来解释其结果。
在价格水平变动而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还要考虑货币幻觉对消费的影响。如果人们没有货币幻觉,就不会影响消费。但如果某些家庭只看到物价上涨而没有看到名义收入有相应的增加,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实际收入减少了,于是会减少储蓄而增加消费,以维持平稳的消费水平。这种情况下,消费实际上是增加了。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家庭只看到名义收入的增加而没有看到物价水平的上升,这样,他们认为自己的实际收入增加了,就会增加储蓄减少消费。这种情况下,消费实际上是减少了。就整个社会而言,第二、第三种情况大体上可以互相抵消,因而不存在货币幻觉。
(4)收入分配。消费支出取决于可支配收入,而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是不同的。一般来说,高收入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低收入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因而如果收入分配更均等,则会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
(5)人口的增长。显然消费与人口的增长是正相关的关系。
(6)消费品存量。根据消费品存量调整假说,对耐用消费品而言,其存量越大,对它的现期购买就越少。因而,消费品存量的大小与消费支出的多少成反向关系;对于非耐用消费品而言,消费品存量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消费习惯。即过去在非耐用消费品上支出越大,其现期支出也越大,但总的来说,消费品存量对总消费品支出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另外,消费还要受人口的年龄结构、消费结构和风俗习惯等因素影响。
2简要评析宏观消费理论中的绝对收入假定。[西南财经大学2002博]
答:(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函数理论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经济学家认为人们的消费支出是利率的函数。凯恩斯认为,消费支出主要决定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即C=C[Y-T(Y)],0<C′<1。这说明消费支出是当期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函数,因此,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也被称作绝对收入消费函数。
凯恩斯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花费掉的部分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是下降的。换言之,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储蓄的部分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是上升的。在图2-2中,横轴表示可支配收入,纵轴表示消费支出水平。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函数曲线可以描述为一条与纵轴有正的截距,同时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并且,这条曲线的斜率要小于1。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被称作平均消费倾向,消费支出的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例被称作边际消费倾向。从原点到消费函数上某一点的连线的斜率反映的是这一点所对应的收入水平上的平均消费倾向,消费函数本身在各点的斜率反映的是各种收入水平上的边际消费倾向。显然,在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中,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图2-2 绝对收入理论的消费函数
凯恩斯认为,在经济的短期波动过程中,人们的消费变动不会和收入的变动成比例。具体而言,在经济趋向繁荣过程中,收入增加,这时,人们消费会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会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在经济走向衰退过程中,收入下降,这时,人们消费会减少,但减少的幅度会小于收入下降的幅度。这说明,边际消费倾向要比平均消费倾向小。
概括起来,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函数理论包括以下四个要点:①消费支出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②边际消费倾向是一个大于0小于1的数;③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且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④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是下降的。这意味着消费函数曲线是非线性的。凯恩斯绝对收入消费函数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前三项。
(2)绝对收入消费函数理论的作用与缺陷
早期凯恩斯主义者非常赞赏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函数理论。这是因为如果在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关系,那么,在知道了投资支出以后,就可以确定为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政府购买支出。
虽然早期的实证研究结果支持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函数理论,但是,早期对绝对收入消费函数理论的检验是以横截面资料为基础的预算研究。换言之,当时的实证研究使用的是同一时点上的各种收入组别的消费和收入资料。就验证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而言,预算研究有以下两个方面严重不足。
①预算研究只是说明了各个收入组别的平均收入和平均消费之间的关系。但是,在每个收入组别中,各个家庭的消费支出的差异可能是很大的。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可支配收入以外的原因引起的。而这却是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函数理论没有反映的。
②预算研究考虑的是在同一时点上,各个收入组别的收入和他们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但是,它没有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所有家庭的收入都增加时,经济中总的消费支出是如何变动的。而实际上,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函数理论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支出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因此,为了验证绝对收入消费函数理论,不应该使用横截面资料,而应该使用时间序列资料。经济学家发现,当使用不同时期的时间序列资料,得到的消费函数的截距是不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各个时期的消费函数的斜率(即边际消费倾向)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都是大于0而小于1的数,然而,各个时期的消费函数的截距却在不断上升。在长期中,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是相同的。这样,长期的平均消费倾向也就不再是随着收入增加而下降的了。同时,长期的边际消费倾向也就不再是小于平均消费倾向的了。
3画图说明相对收入假说如何解释消费函数之谜。[西南财经大学2005博]
答:(1)消费函数之谜是指消费统计资料研究的结论与原有消费函数理论之间的矛盾。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研究了消费的时间序列资料。这一研究发现,根据短期消费资料所得出的结论与根据长期消费资料所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而根据已有的消费函数理论(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又无法解释这种不一致。这种理论与实际的矛盾被称为消费函数之谜。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等人研究了长期消费统计资料,得出1869~1898年、1884~1913年和1904~1933年的平均消费倾向分别为0.867、0.867和0.879,而且还发现了在长期内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是一样的,它们都相当稳定,并没有递减的趋势。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关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和边际消费倾向低于平均消费倾向的结论与库兹涅茨关于长期消费统计资料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而且,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也无法解释短期与长期消费行为的不一致性。
(2)相对收入假说是由杜森贝利在1949年最早提出来的。杜森贝利的分析基于以下两个相对收入假定:
①人们并不关心自己的绝对消费水平,相反,他们更加关心自己与他人相比的相对消费水平。因此,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应为:
只有个人的消费相对于平均消费上升时,效用才会增加。同样,一个人的消费在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取决于他在收入分配中所处的位置。对于收入水平低于平均水平的人,其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就较高。这是因为他要用较低的收入维持既定的平均消费标准。因此,在将人口按照收入进行分组后,收入水平越高的组,其平均消费倾向就越低;收入水平越低的组,其平均消费倾向就越高。
②现期消费不仅受到现期绝对收入水平和相对收入水平的影响,而且受以前曾经达到的最高消费水平的影响。某一时期,从已经达到的消费水平上降下来要比减少收入中进行储蓄的比例困难得多。这就是“消费不可逆”的观点。这一思想意味着,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决定于现期收入和从前的高峰收入的相对水平。
其中,Y是现期实际可支配收入,Y(∧)是从前曾经达到的高峰收入。当现期收入相对于从前的高峰收入上升时,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上升;当现期收入相对于从前的高峰收入下降时,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下降。
根据消费和储蓄的关系:C/Y=1-(S/Y),就可以得出杜森贝利消费函数:
当收入沿着趋势稳定增长时,从前的高峰收入将总是上一期的收入,因此,Y/Y(∧)就等于1加上实际收入增长率,二者之和是一个常数。因此,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是一个常数,即平均消费倾向保持不变。这就说明了在长期中,MPC=APC。
在短期中,实际收入围绕长期增长趋势上下波动,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将随着收入的波动反向变动。
这就说明在短期,从前的高峰收入保持不变时,MPC<APC。
将杜森贝利对消费行为的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出消费函数理论中著名的“棘轮效应”。如图2-3所示,横轴代表收入,纵轴代表消费。当收入沿着趋势增长时,消费C和收入Y沿着长期消费函数变动,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即平均消费倾向APC保持不变。假定现在是Y0、C0点,Y0是历史上的高峰收入,经济开始进入衰退,消费和收入不是沿着长期消费函数减少,而是沿着短期消费函数回到历史上的高峰收入,即Y0、C0点。当经济继续增长时,消费和收入就重新沿着长期消费函数变动,假定收入将沿着另一条短期消费函数减少,当经济复苏时,再沿着这条短期消费函数回升。短期消费函数曲线就像棘轮一样,对消费的下降起着阻滞的作用。“棘轮效应”意味着,收入离开长期增长趋势时的短期边际消费倾向小于收入沿着长期增长趋势时的长期消费倾向。
图2-3 相对收入假说对消费函数之谜的解释
4比较分析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持久收入消费理论。[西南财经大学2004博;东北财经大学2009博]
答:(1)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与持久收入消费理论的内容
生命周期假说由莫迪利安尼提出,认为人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参加工作,第二阶段纯消费而无收入,用第一阶段的储蓄来弥补第二阶段的消费。这样,个人可支配收入和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该消费者的年龄。它表明当收入相对于一生平均收入高(低)时,储蓄是高(低)的;它同时指出总储蓄取决于经济增长率及人口的年龄分布变量。
持久收入假说由弗里德曼提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决定。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持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之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根据这种理论,政府想通过增减税收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是不能奏效的,因为人们因减税而增加的收入,并不会立即用来增加消费。
(2)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与持久收入消费理论的比较
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有联系也有区别。就区别而言,前者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从而提出以财富作为消费函数之变量的重要理由;而持久收入假说则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自己未来收入问题。
就联系而言,不管二者强调重点有何差别,它们都体现一个基本思想:单个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因而在如下几点上都是相同的:①消费者不是只以现期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而是以其一生或持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②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甚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近于零,但来自持久收入变动的消费倾向很大,甚至接近于1;③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者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持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5根据现代消费理论(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说明决定社会总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并联系实际分析现代消费理论的政策含义及其在对社会总消费水平解释的不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博]
答:(1)生命周期理论和持久收入理论简介
①持久收入消费理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首先提出的。弗里德曼于1957年在其经典研究《消费函数理论》中建立了持久收入模型。弗里德曼认为家庭倾向于在时间过程中平滑地消费,家庭对稳定消费的偏好胜过对不稳定消费的偏好。故当前的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而不是当前的收入:C=f(Yp)(Yp为持久收入)。
②生命周期理论是由弗朗哥·莫迪利安尼、理查德·布伦伯格和阿尔伯特·安东共同建立的。生命周期模型与持久收入模型一样,是建立在下述理论之上的:一个具体时期的消费取决于对于一生收入的预期,而不取决于当前时期的收入。生命周期假说的突出贡献在于它观察到:人在一生过程中,收入将会有规律地波动,因此个人储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人们在年少的时候,收入很低,所以经常举债(动用储蓄),因为他们知道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将挣得更多的钱。在从事工作以后,收入在中年时达到高峰,他们将偿付过去所欠的负债,并为退休后的岁月进行储蓄。一旦退休,工作收入就降为零,人们就要消费他们积累的财富。
(2)根据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决定一个社会总的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
①人们的持久收入或人们预期的一生的总收入。如果人们的持久收入增加了,人们就会相应地增加消费水平。
②经济中的人口构成。如果一个经济中,年轻人所占的比重较大,则经济中的总的平均消费倾向较高,消费也较高。
③消费信贷条件。人们总是希望平滑其一生的消费,但是年轻人往往受到流动性约束。如果年轻人能够自由地获得消费信贷,那么经济中的总的消费将提高。
(3)现代消费理论的政策含义
①要为居民个人提供良好的消费信贷,才能消除人们的流动性约束,提高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②消费的持久收入理论可用于分析三种典型的收入冲击(现在暂时的冲击、持久性冲击和预期的未来冲击)对消费的影响。
现在暂时冲击(又称一时性冲击,这种冲击为负)的情况下,家庭倾向于动用储蓄,因为持久收入没有多大改变,所以当前消费也没有多大改变。
在持久冲击下,家庭倾向于作充分调整,因为当前消费和产量下降的数量大致相同,储蓄几乎没有变动。持久收入的变动与冲击幅度大致相当,消费大量减少,而储蓄几乎不变。
在预期的未来冲击下,家庭倾向于增加当前储蓄,因为即使当前收入不变,但当前消费也会下降。尽管现在产出不会下降,但持久收入下降引致储蓄增加。
针对这些冲击,政府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家庭不会受到有害冲击。
③可用于分析税收对家庭消费的影响。
增加税收对家庭当前消费的影响取决于税收的增加是一时性的,还是持久性的。如果征税是一时性的,持久收入变化不大,所以家庭当前消费不变,而当前的储蓄会减少;如果是持久性征税,持久性收入下降较大,所以当前消费将下降,而储蓄几乎不变。
(4)现代消费理论的缺陷
①实证表明老年人并没有出现生命周期理论所预言的那样负储蓄,老年人并没有在其生命结束时将其财富用完。老年人往往拥有正的储蓄,甚至留下遗产。
②家庭的消费行为并没有向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所预测的那样取决于持久收入,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当前收入水平。
6决定投资的主要因素。[天津大学2002博]
答:企业或家庭的投资行为主要取决于投资的收益与成本情况。因此,能够影响投资的收益与成本的因素都将影响到企业和家庭的投资行为。
决定投资的主要因素有:
(1)资本的边际产品
资本的边际产品指在劳动量不变的条件下,一个产业中当资本投入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出量。资本边际产品存在递减规律,即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如果其他投入要素的数量保持不变,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增加一种资本的使用量,最终会超过某一定点,造成总产量的边际增加量(变动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
(2)实际利率与预期实际利率
①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是与“名义利率”相对而言的。一般物价总水平存在变动的趋势,在计算实际利率时,就必须扣除名义利率中的物价上涨率,因此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
②预期实际利率
预期实际利率指工人和企业预期的未来的实际利率。企业进行投资时,名义利率是已知的,由于下一年的通货膨胀率并不能肯定地知道,企业必须以预期通货膨胀率πe为基础来做出决定。换言之,借款的实际成本是预期实际利率。从名义利率中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就可以近似计算出预期实际利率,即r=i-πe。
(3)资本的租用成本
①资本租用成本的含义
资本租用成本指在生产中多使用一单位资本的成本。不管企业实际上是自己购买资本还是租赁它,租用成本都是对机会成本的正确度量。只要资本边际产品的价值高于租用成本,企业就值得增加其资本存量,于是企业将继续投资,直到多增加一单位资本所生产的产品价值等于资本的租用成本为止。
②资本租用成本的公式
假设企业是以利率i借款为购买资本融资,在出现通货膨胀时,借款的实际成本是预期实际利率r=i-πe;由于资本随时间延长而磨损,折旧成本也是资本租用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假定折旧率为d,则租用成本的完整公式为:rc=r+d=i-πe+d。
公式表明,资本租用成本受预期实际利率和资本折旧率影响。实际利率越高,预期通货膨胀率越低,资本折旧率越高,则租用成本越高。
③税收对资本的租用成本的影响
由资本租用成本的公式可知,资本租用成本取决于预期实际利率与折旧率的大小,除此之外资本的租用成本还受税收的影响。
两个主要的税收变量是公司所得税与投资税减免。公司所得税基本上是对利润课征的比例税,即企业按其利润的比例来支付税款。投资税减免,准许企业将其每年资本支出的一部分从其纳税额中扣除,因此投资税减免降低了企业的资本品的价格,所以投资税减免降低了资本的租用成本。
④证券市场和资本成本
当企业通过出售股票或股本筹集支付投资所需的资金时,股票价格较高时,企业可以从出售相对少量的股票筹集到大量钱款;股票价格较低时,企业必须出售更多的股票才能筹集到既定数量的货币。
因此,股票价格越高,资本成本越低;股票价格越低,资本成本越高。
7“加速数理论”“内部资金理论”“新古典投资理论”“托宾的q理论”都是凯恩斯之后投资理论的发展。试论述其中两种理论。[西南财经大学2005博]
答:(1)加速数理论指收入变动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引起投资变动的理论。当满足不存在闲置未用的过剩生产能力和资本-产出比不变的两个假定前提时,产品需求增加引致产品生产扩大,为了增加产量,就要求增加资本存量,要求有新的投资。也就是说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导致投资的数倍变动。
其含义包括:①投资并不是产量(或收入)的绝对量的函数,而是产量变动率的函数。即投资变动取决于产量的变动率,若产量的增加逐期保持不变(产量变动率为零),则投资总额也不变。②投资率变动的幅度大于产量(或收入)的变动率,产量的微小变化会引起投资率较大幅度的变化。③若要保持增长率不至于下降,产量必须持续按一定比率增长。因为一旦产量的增长率变缓,投资增长率就会停止或下降。即使产量未绝对地下降,而只是相对地放缓了增长速度,也可能引起投资缩减。④加速数与乘数一样都从两个方向发生作用,即当产量增加时,投资的增长是加速的,当产量停止增长或减少时,投资的减少也是加速的。⑤要使加速原理发挥正常作用,只有在过剩生产能力全部消除时才能实现。
(2)托宾的q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提出的股票价格会影响企业投资的理论。按他的说法,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可作为衡量要不要进行新投资的标准,他把此比率称为“q”。企业的市场价值就是这个企业的股票的市场价格总额,它等于每股的价格与总股数之积。企业的重置成本指建造这个企业所需要的成本。因此,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造企业的成本。如果企业的市场价值小于新建造成本时,q<1,说明买旧的企业比新建设便宜,于是就不会有投资,相反,q>1时,说明新建造企业比买旧企业要便宜,因此会有新投资。就是说,当q较高时,投资需求会较大。托宾q理论实际上是指股票价格上升时,投资会增加。
8论述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的结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05博]
答: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是指消费者和企业对具有不变购买力的货币的需求,消费者需要货币是因为人们手中有了现款可以有安全感,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支付工资和开支,从而生产可以进行。把消费者和企业加在一起,整个社会对货币的需求量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式中,M为财富持有者手中保存的名义货币量;P为一般价格水平;Y为总财富;rb为市场债券利息率;rm为预期的货币的收益率;re为预期的股票收益率;(1/P)·(dP/dt)为预期的物质资产的收益率,即通货膨胀率,假设rp=(1/P)·(dP/dt),w为非人力财富与人力财富之间的比例;u为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变量。
这一货币需求函数的结论是:货币需求量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总财富。弗里德曼认为,总财富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总财富包括收入或“消费性服务”的一切源泉,其中之一是个人的生产或挣钱能力,即是弗里德曼早先在消费函数理论中发展的永久性收入的概念,这样就很难得到它的估算值,所以只能以收入来代替。于是以Y代表的永久性收入,被当作社会总财富的指标而进入货币需求函数。
(2)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弗里德曼把总财富分为非人力财富和人力财富两部分。前者指有形的财富,包括货币持有量、债券、股票、资本品、不动产、耐用消费品等,后者指个人挣钱的能力,又称无形财富。弗里德曼认为,这两种财富的形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但由于受到制度上的限制,这种转换有一定的困难,主要是人力财富转为非人力财富比较困难。例如存在大量失业时,工人的人力财富就不容易转变为货币收入,而在未转变为收入之前,人们就需要有货币来维持生存。因此,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例大小对货币需求量就有影响。当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例愈大,或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例愈小,则对货币的需求也愈大,反之亦然。因此,w就成为影响实际货币需求的一个变量。
(3)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报酬率。弗里德曼认为,人们选择保存资产的形式除了各种有价证券外,还包括资本品、不动产、耐用消费品等有形资产。他还认为,在各种资产中,货币与其他有形资产之间按何种比例分割,取决于它们的预期报酬率。一般地说,各种有形资产预期的报酬率愈高,愿意持有的货币就越少。因为这时人们用其他有形资产的形式来替代货币的形式保存在手中对自己更为有利。因此,债券的预期报酬率(rb)、股票的预期报酬率(re)和物质资产的预期报酬率(rP)便成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4)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例如资本品的转手量、个人偏好等,以变量u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