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全国中级导游资格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考点归纳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11字
- 2021-06-04 18:03:29
第1篇 汉字与导游语言
第1章 汉字文化导游知识
1.1 复习笔记
一、汉字与旅游的关系
1汉字概述
(1)汉字的历史
①文字一般源于图画。
a.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经历了用实物、结绳、契刻等方式记事和交流,最后发展为用图画记录客观世界并传递信息。
b.图画式的表达方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语音、意思、形状都比较固定的象形文字。
②目前见到的最古老的汉字是甲骨文。
a.甲骨文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的发现说明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b.甲骨文是遵循一定规则而形成的汉字体系。
从造字方法上看,甲骨文不仅具有人类文字早期“象形、指事、会意”的方法,还出现了“形声”字,并有了“转注、假借”这些古人总结的用字方法。
c.最初的文字没有形成造字规律,只是不成系统的零散字例。
③汉字的萌芽大约是新石器时代的晚期。
④汉字最初的载体是各种生活器具,是伴随生产工具的发展与社会交际对语言的需求而产生的。
(2)汉字的种类
①从形体演变上划分
a.甲骨文——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第一,出土地区
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
第二,名称
出土地区为殷王朝都城的遗址,称殷墟,故甲骨文又叫殷墟文字;甲骨文是刻写的文字,又称契文;因文字内容多为占卜记录,故而又叫贞卜、卜辞。
第三,文字内容
涉及祭祀、战争、游猎、出行、疾病、生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四,特点
是有固定字形、语音和意义的系统性文字;一般用刀刻写,因而笔画拐弯多为方笔;字形参差不齐、大小不均;单个字呈细瘦状。
第五,与旅游的关系
在旅游景点常作为一种旅游景物或文化背景出现。
b.金文——泛指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第一,名称
“金文”又称“钟鼎文”“吉金文字”“铜器铭文”,铸的字突出被视为“阳字”称“识”,刻出来的字凹下去被视为“阴字”叫“款”,金文又被称作“彝器款识”。
第二,盛行时间
商、周、秦、汉都有金文,盛行于西周。
第三,特点
字形显得工整一些,笔画趋于圆润,已带有书法的美感。
c.篆文——官府使用的文字,流行于春秋战国和秦代。
第一,大篆
广义的大篆指所有的古体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春秋战国时通行六国的文字)和小篆。
狭义大篆的代表字体有籀文和石鼓文,籀文字体方正微长,行款整齐,笔画匀称,偏旁结构有定;石鼓文是刻在鼓形石上的文字,字体古朴凝重,笔画遒劲有度,近小篆而无其拘谨笔法,笔画圆润奔放、刚柔相济。
第二,小篆
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强令使用的文字,是我国文字史上首次出现的规范性字体,代表字体有琅玡刻石、泰山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字体大多长圆方正,字形整齐,大小匀称。
d.隶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
隶书是汉字形体和结构上一次重大的突破,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界,它彻底排除了汉字中的象形符号,把汉字变成由点、横、撇、捺组成的单纯书写符号。
e.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
楷书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并沿用至今,是我国历史上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笔画没有波磔,点画结构的照应、合体字中不同部件的位置和比例都有极严格的要求,字形方正,书写简便。
f.行书——介乎楷书、草书之间的字体。
产生于东汉末年,既有楷书的形体、点画,又有草书的简易、流畅,笔画连绵,字字独立,是楷书疾书的一种形式,代表作品有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珣的《伯远帖》。
g.草书——广义上是指快而不工整的字体,狭义上是指某一具体字体的草写形式。
第一,章草
带有隶书笔意,盛行于东汉章帝时期,笔画虽有连笔,但字体独立、大小均匀,字体之间绝无连笔。代表作品有《皇象本·急就篇》。
第二,今草
带有楷书、行书笔意,产生于东汉末年,这种字体可以字字相连、大小相间、粗细不一、正斜相依。
第三,狂草
比今草更狂放、更洒脱的草体,盛传为唐代书法家张旭创造,追求通篇气势,不讲笔画、字形,只求整体畅达雄放,笔画连绵不拘,大起大落。代表性作品有张旭的《残千字文》、怀素的《自叙帖》。
②从造字方法上划分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将汉字划分为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a.象形——用简练的线条描摹事物形状的一种造字方法。
象形文字很像图画,用弯曲的线条描绘出物体的形状,与图画的区别是:图画没有固定的读音和语义;而象形文字却有读音和语义。
b.指事——用象征性符号表示意义的方法,又叫“象事”“处事”。
指事字表示的是抽象的概念,用约定俗成的符号来表达意思。
c.会意——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
d.形声——用表意的形符和表音的声符拼合新字的方法。
e.转注和假借——解字、用字之法。
③从笔画多少划分
汉字从笔画的数量上可分为繁体字和简体字。
(3)汉字特点产生的修辞技巧
①字形状产生的形容词语
a.汉字的象形表意功能使它在语言表达中产生了大量的形容词汇,这些词汇在日常交际、描绘旅游客体中有非常形象的功能和严谨的文化意义。
b.利用字形产生的形容词在交谈和导游讲解中可以起到通俗易懂的沟通效果。
②字结构产生的猜谜民俗
拆解汉字结构是汉语表达的一种修辞手法,它不仅能够形象地讲解汉字结构及含义,还能含蓄、隐讳地表达不可直言的意思。
(4)描述汉字形体特点的语句汇集
①甲骨文
字体质朴、古雅,笔锋轻重相间,笔道刚柔相济,字体疏落错综,结构严密整齐,笔画或粗犷遒劲、或紧密纤细,外形参差、大小不等,拐弯多为方笔,用力不均,章法行距不限、排列顺序不拘。
②金文
结构疏密有致,字体雍容厚重,字形均衡、韵调统一,笔画圆润,笔锋柔和健美,风格或凝重端庄、或道劲舒展。
③石鼓文
字迹豪放大度,气质雄浑古朴,结构严谨端庄,章法均匀规整,笔道长短有序,字体独立、气势连贯。
④小篆
笔画粗细等均、清晰明朗,弯笔圆润不失筋骨,字形丰满充盈,结构环抱紧密,章法横竖划一、排列平正。
⑤隶书
字形扁方,整齐划一,波磔雄健,体势挺秀,笔画竖短横长,结构严谨讲究。
⑥楷书
字形方正,笔画布局精密细致,笔道形态丰满,横平竖直、书写方便。
2汉字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
(1)汉字是旅游景观的重要内容
①原因
汉字结构的文化性和变化的造型特点使它成为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我国著名的汉字景观
a.泰山刻石
第一,泰山以篆、隶、楷、行书、草书各种字体(秦篆,汉隶、汉楷,魏体,唐楷、唐隶和行书、草书)的书法名垂史册。
第二,李斯所写的《泰山刻石》是泰山最早的刻石,也是汉字史上第一次使用的小篆字体。
第三,泰山刻石中最大的是《纪泰山铭》,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唐玄宗李隆基东封泰山时所写,字体带有“唐隶”特点,笔画粗壮富态,出现“蚕头燕尾”的形体。
b.曲阜碑林
第一,以收藏汉朝碑刻闻名。
第二,“汉隶八大名碑”分别是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孔彪碑、张迁碑、曹全碑、华山庙碑、衡方碑。其中,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孔彪碑收藏在山东曲阜碑林。
第三,《史晨碑》《乙瑛碑》属于汉隶中秀逸的字体,折角圆和,形态清秀。
第四,《礼器碑》属于隶书中遒劲类,字迹苍古,捺笔粗壮,字形带有质朴凝重的韵味。
c.西安碑林
第一,以收藏碑刻最早、最多而位居中华之冠。
第二,最早的碑刻有秦始皇出游全国时,命李斯写的《峄山刻石》,文字为标准的小篆字体。
第三,《曹全碑》是“汉隶三大长碑”之一,刻字结构匀称,字体秀劲俊美,字迹清晰,是“汉隶八大名碑”中的名品。
第四,碑林中藏有少见的晋代刻石,如《司马芳残碑》,字体兼有篆隶和章草,反映了隶书向真书(楷书)演变的过程。
(2)汉字对旅游景观的装饰、评点功能
①汉字在旅游景观中的装饰、评点功能是旅游景观的灵魂,是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旅游价值的直接体现。
②在很多自然山水的游览中,带有汉字的景物成为旅游者拍照留念的热点,因为汉字是这些山水的灵魂性装饰。
③人文景观中汉字组成的牌匾、楹联的作用更为突出。
二、汉字在导游中的使用
1字形、字体的辨认
(1)汉字形体的艺术变化
①历史发展形成的形体变化
篆体字、隶书、行书、草书等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主要是艺术欣赏,这些成为历史的字形在旅游景观中常常起到装饰、点缀的作用。
②人为地改变笔画或结构
在古人的书法中时有发生,它们大多含有文化含义,这类人为艺术变化的字体给识读、讲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汉字结构的文化功能
汉字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起来的字体,很多汉字都由独体字组合而成,这种结构使它可以用增减笔画、拆解结构来增加附带的文化意义。
2导游中常见的难读易错汉字的读音
(1)日常生活用品
毳(cuì)、毇(huǐ)、廛(chán)、匜(yí)、缶(fǒu)、鬲(lì)、鬳(yàn)、簋(guǐ)、簠(fǔ)、斝(jiǎ)、珏(jué)、黹(zhǐ)、緜(mián)、囷(qūn)、爨(cuàn)、仝(tóng)、䍃(yoú)、埙(xūn)、觚(gū)、甑(zèng)、甗(yǎn)、鬶(guī)、龠(yuè)、辇(niǎn)、辔(pèi)、圭(guī)、黺(fèn)、合(gě)、斛(hú)、嘉量(liáng)、豊(lǐ)、辂(lù)、耒(lěi)耜(sì)、鞮(dī)、琮(cóng)、珪(guī)、璋(zhāng)、璜(huáng)、觽(xī)、盨(xǔ)、觯(zhì)、卣(yǒu)、盉(hé)、罍(léi)、瓿(bù)、縠(hú)。
(2)祭祀礼仪
微(zhēng)、弔(diào)、缞(cuī)、绖(dié)、疐(zhì)、奭(shì)、肸(xī)、釁(xìn)、佾(yì)、祜(hù)、俎(zǔ)、尞(liáo)、祓(fú)、壝(wěi)、瘗(yì)、卤(lǔ)簿(bù)、跸(bì)、笏(hù)、祀(sì)、舁(yú)、雩(yú)、禳(ráng)、粢(zī)、耤(jí)、厝(cuò)、匏(páo)、埙(xūn)、鬯(chàng)、醴(lǐ)、玦(jué)、珩(héng)。
(3)动物、植物,自然风光
蛊(gǔ)、蟲(虫chóng)、鱻(xiān)、羴(羶shān)、黽(黾miǎn)、㐱(zhěn)、枭(xiāo)、隹(zhuī)、雎(jū)、翟(dí)、雔(chóu)、鳍(qí)、彖(tuàn)、豭(jiā)、豕(shǐ)、彘(zhì)、豚(tún)、燹(xiǎn)、羼(chàn)、骉(biāo、夔(kuí)、刍(chú)、尗(菽shū)、秫(shú)、艸(cǎo)、柰(nài)、㼌(yǔ)、蓏(luǒ)、瓠(hù)、喦(岩yán)、攸(yōu)、杲(gǎo)、砅(lì)、杳(yǎo)、朏(fěi)、圮(pǐ)、垚(yáo)、嵕(zōng)、畋(tián)、潟(xì)、虺(huǐ)、峚(mì)、埊(dì)、蓍(shī)、瓞(dié)、砗(chē)、磲(qú)、秬(jù)。
(4)宗教民俗
伽(qié)蓝、跏(jiā)趺(fu)、锤鍱(yè)、寮(liáo)房、旃(zhān)檀佛、萨埵(duǒ)、曼荼(tú)罗、祇(qí)、乾闼(tà)婆、窣(sū)堵坡、斋醮(jiào)、筮(shì)、谶(chèn)、合卺(jǐn)、馓(sǎn)、傩(nuó)戏。
(5)人体、服饰,建筑、制度
耎(ruǎn)、詈(lì)、頫(fǔ)、厷(gōng)、彳(chì)、帔(pèi)、衮(gǔn)冕、舄(xì)、弁(biàn)服、黼(fú)、宕(dàng)、戗(qiàng)脊、天贶(kuàng)殿、甃(zhòu)、壸(kǔn)门、辐辏(còu)、扉(fēi)、刖(yuè)、阋(xì)、剕(fèi)、劓(yì)、拶(zǎn)、脔(luán)、磔(zhé)、笞(chī)、钺(yuè)。
(6)少数民族
羌(qiāng)、僰(bó)、荤(xūn)、粥(yù)、玁(xiǎn)狁(yǔn)、瓦刺(là)族、回鹘(hú)。
(7)地名、人名
歙(shè)砚、婺(wù)源、醴(lǐ)陵、嵊(shèng)泗(sì)、太姥(mǔ)山、冠豸(zhì)山、缙(jìn)云山、肇(zhào)庆、雅砻(lóng)河、衢(qú)州、阆(láng)中、日喀(kā)则、芮(ruì)城、酃(líng)县、西泠(líng)印社、郕(chéng)、郾(yǎn)城、北邙(máng)、罽(jì)宾人求那跋摩、昙无谶(chèn)、程颢(hào)、姜夔(kuí)、米芾(fú)、艾提尕(gǎ)、奕劻(kuāng)、果铎(duó)、奕䜣(xīn)、奕伫(zhǔ)、奕譞(xuān)、嫘(léi)。
(8)其他
遹(yù)、猷(yóu)、乂(yì)、迓(yà)、裛(yì)、焙(bèi)、抟(tuán)、缪(miào)、陟(zhì)、旰(gàn)搢(jìn)、讦(jié)、怋(mín)、钜(jù)、笈(jí)、昫(xù)、歆(xīn)、绺(liǔ)、氤(yīn)氲(yū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