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14803字
- 2021-05-28 19:30:23
2014年中山大学岭南学院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6题,每题5分,共30分)
1垂直专业化
答:垂直专业化是指生产过程中国家间的内在联系日益紧密,中间产品贸易不断增加,形成了跨越许多国家的垂直性贸易链,一种商品的生产过程延伸为多个连续的生产阶段,每一个国家只在某个连续的特殊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的现象。对“垂直专业化”概念所涵盖的范围,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一种商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续阶段生产;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提供价值增值;③至少有一个国家必须在它的生产过程中使用进口投入品,产出的产品除了部分用于国内消费及投资外,还必须有一部分用于出口。
2相互倾销
答:相互倾销是指每个厂商都以低于本国市场的价格,出口商品到他国的情形。寡头垄断厂商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将增加的产量以低于本国市场价格的价格销往国外。从表面上看,在国外市场上产品的销售价格是降低了,但是从全部产品所获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来看,如果这种销售不影响在本国销售该产品的价格,那么厂商所获得的总利润水平却提高了。同理,其他国家的厂商也会采取同样的策略将增加的产量销往对方国家市场,由此形成相互倾销的国际贸易模式。这样,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具有垄断厂商的国家之间即使在产品技术等各方面没有差异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产业内贸易。
3比较成本
答:比较成本是指设定不同厂商、不同生产地域、不同季节、不同流通地域等参数后的成本比较。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李嘉图用“比较成本”的概念来分析国际贸易的基础,建立了“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4绿地投资
答:绿地投资又称新建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律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绿地投资会直接导致东道国生产能力、产出和就业的增长。绿地投资方式进入的优点体现在:①有利于选择符合企业全球战略目标的生产规模和投资区位;②企业对子公司的日常运作享有完全的决定权和控制权;③可以确保有价值的技术、工艺、经营方针等无形资产的管理都控制在子公司内,减少竞争者获得公司竞争优势的机会。绿地投资方式进入的缺点是:①所需时间长且更具风险;②存在被更具进取心的全球竞争对手通过并购和建立强有力的市场地位而抢占先机的可能性,制约了新创企业的市场潜力。
5企业经营国际化
答:企业经营国际化,是指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寻找更好的资源、追逐更高的利润,而突破一个国家的界限,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从事生产、销售、服务等活动。不同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具体原因千差万别,但是,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从根本上说都是出于整体战略的考虑,即为了寻求更大范围的竞争优势。
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包括:①为现有的产品和服务寻找新的顾客。企业从事国际化活动最直接的动因是开发海外市场,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时为现有的产品和服务寻找新的顾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在需求偏好和消费习惯上有趋同的倾向,这使得企业有可能将产品和服务推向更广阔的市场。②寻找低成本的资源。企业在海外市场寻找更优质和更低廉的资源,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得低成本优势。可以带来低成本优势的资源主要包括原材料、劳动力和技术。③打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比竞争对手更优秀的根本性的原因。企业将经营活动领域从单一的国内市场扩展到海外市场,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学习新的技术、管理经验,积累对顾客需求的认识,由此打造出更强的核心竞争力。
6全球战略
答:全球战略是指在所有国家的市场上采用相同的营销战略来提供相同的产品的战略。实行全球战略的公司通常会在几个最佳地点生产全部的产品或零部件,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它们还倾向于在一个或几个地点进行产品的研发,并且通常是由公司总部来制定促销方案和广告策略。这种“全球产品”在以价格竞争为特点(必须设法控制成本)的行业中非常普遍,包括一些电子元件、大量的工业产品(如钢铁)以及一些消费品(如纸张和文具等)。
全球战略的主要优点是由产品和营销的标准化带来的成本节约。这些节省下来的成本可以让渡给消费者,从而帮助公司在其细分市场上占据市场份额。全球战略还可以使管理者将在某国市场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与其他地方的管理者分享。
全球战略的主要问题是它可能会使公司忽略各个不同市场上消费者偏好的重要差异。全球化战略不允许对其产品做出修改,除了一些最表面的特点,如成品的着色或一些小的附加特性等。这就使竞争者有机可乘,通过满足当地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需要,从而建立一个可盈利的市场。
二、简答题(5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哪些特点?
答:(1)对外直接投资的含义
外国直接投资(FDI)又称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以获得国外公司的控制权为目的而购买该公司资产,或者在外国设立全资子公司而发生的资本流动。
(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融入到了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企业获得了参与国际化生产的机会。2007年以来,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掀起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高潮,而且呈现出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不同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伴随着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些国家(地区)的跨国公司更加渴望在新的市场参与竞争,它们日益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驱动力量。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4年世界投资报告》,发展中国家的直接外资流出量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发展中经济体的跨国公司正越来越多地收购分布在它们地区的发达国家的外国子公司。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共投资5530亿美元,占全球直接外资流出量的39%,而本世纪初只有12%。
②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向方面,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外来直接投资迅速上升
一直以来,随着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其他发达国家投资,大部分国际直接投资都流向了发达国家。尽管发达国家仍然吸引了最多的外来直接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外来直接投资也迅速上升。1985~1990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来直接投资年均达274亿美元,占全球的17.4%。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展中国家的外来直接投资一般占全球的35%~40%,2000~2002年下跌至25%,到2004~2007年又上升到31%~40%。2008年金融危机后,发展中国家外来直接投资比重不断上升,2010年首次达到全球流入量的一半以上。
③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不均衡
尽管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外来直接投资不断增加,但区域发展并不平衡。最近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南亚、东亚和东南亚新兴国家。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国在吸引外来直接投资方面地位不断上升——中国2010年吸引外资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达到1057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发展中国家第一。发展中国家另一个外来直接投资的重要地区是拉丁美洲。2010年,该地区的外来直接投资总额达到了约1590亿美元。直到2010年,墨西哥和巴西一直是拉丁美洲吸引外资最多的两个国家。与此相反,非洲的外来直接投资数量一直很少,2010年仅为550亿美元。非洲未能吸引更多数量投资的部分原因是这个地区的政治不稳定、武装冲突以及经济政策的反复无常。
④国有企业成为国际投资的重要参与者
国有跨国公司作为主要的国际投资者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现象。在2010年,世界至少有653个国有跨国公司,在全球经营着8500多个外国子公司。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在全球国有企业跨境并购中所占比重的不同,1981年至2010年期间国有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期间,发达国家的国有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比较重要;自2000年以来,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国有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占绝大多数。从国际投资模式上看,全球国有跨国公司2/3的跨国并购交易都指向了发达国家;相反地,68%的绿地投资更多地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
⑤对不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跨国并购增多
与传统的国际投资方向和国际投资模式不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并不局限于其它发展中国家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而是倾向于制度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和具有比较劣势的产业,而且从总体趋势上看,跨国并购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而绿地投资大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为了积累所有权优势以应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试图通过在发达国家跨国并购专有技术、品牌和分销渠道等全球生产链上附加值较高的生产环节。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和之后,发达国家进行了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本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优惠政策,从而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发达国家的前向或后向跨国兼并创造了有利条件。
2简述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答:生产要素在短期和长期中的流动性是不同的:在长期中,各生产要素在一国内的各产业或部门间是完全自由流动的;在短期中,有些要素是有流动限制的,或只限于在某一产业或部门内流动。所以,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在长期和短期内也是不同的。
(1)长期中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研究长期中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影响的理论是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在H-O模型的假设条件下证明了当一国实行自由贸易时,贸易会提高一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1948年萨缪尔森在对H-O理论进一步研究时,得出一个新的命题:在长期内所有的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自由贸易会使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均等化(即要素均等化定理,FPE)。如果贸易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自由贸易可能会使发达国家非熟练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下降,相当数量的非熟练劳动者可能会失业;发展中国家非熟练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可能会上升,其生活状况可能会得到改善。
(2)短期中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特定要素模型对贸易的短期收入分配效应作了分析。其结论是:国际贸易会提高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降低进口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而对可流动要素实际收入的影响不确定,取决于要素所有者的消费结构。
图1 特定要素模型
图1中,假设经济中有两个部门大米和钢铁,有三种要素劳动、土地和资本。其中,劳动是流动要素,可在两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土地和资本是特定要素,土地只用于生产大米,资本只用于生产钢铁,不能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PrMPLr表示大米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等于大米的价格Pr与大米部门劳动的边际产量MPLr的乘积),PsMPLs表示钢铁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等于钢铁的价格Ps与钢铁部门劳动的边际产量MPLs的乘积)。封闭经济中,这两条曲线相交于A点,决定均衡的国内工资率为WA。
开放经济中,该国出口大米,进口钢铁。国际贸易的直接结果是国内出口产品价格的上升和进口竞争产品价格的下降。出口使得本国大米价格提高,为简化分析,假设没有进口钢铁,钢铁价格没有变化。因此,大米的劳动需求曲线向上移动,在大米的劳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工资上升至WB。但由于劳动力可以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大米行业工资的上涨会使钢铁行业中的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大米行业,从而使大米行业的工资最终没有上涨到WB,而是上升到WC点。同时,钢铁行业厂商被迫提高工资以防止工人进一步流失,劳动力市场最终在C点达到均衡,新的均衡工资率为WC。
从图1中可以看出,用名义工资衡量的劳动收益率增加,但实际工资是否增加不能确定,取决于用什么产品价格衡量,或取决于两种产品价格的权重。若用大米价格衡量(W/Pr),实际工资下降;若用钢铁价格衡量(W/Ps),实际工资提高。大米行业的特定要素(土地)收益率增加(工资水平线以上,大米的劳动需求曲线以下部分的面积变大),无论名义还是实际都是如此;而钢铁行业的特定要素(资本)收益率减少(工资水平线以上,钢铁的劳动需求曲线以下部分的面积变小),无论名义还是实际都是如此。
3简述企业国际化经营内部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内部化理论是英国学者巴克利在1976年出版的《跨国公司的未来》一书中首次提出,并由加拿大学者拉格曼于1981年出版的《跨国公司内幕》一书中进一步发展的理论。他们认为,导致对外直接投资发生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最终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更重要的在于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
(1)内部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中间产品(包括知识、信息、技术、管理专长等)市场是不完全的,由于存在这种市场缺陷,企业之间通过市场发生的买卖关系就可能出现时滞和交易费用,不能保证企业获利。因此,将中间产品市场在一个厂商中内部化,即将市场上的买卖关系纳入企业内部生产活动中去,就可以避免时滞、讨价还价、购买者的不确定性等问题,并将政府干预的影响缩小到最低限度。
内部化是指把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固定的外部市场,公司内部的调拨价格起着润滑内部市场的作用,使之像固定的外部市场那样有效地发挥作用。与垄断优势论不同的是,内部化理论并不是强调企业特有的技术优势本身,而是强调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和信息传递网络以较低成本在内部转移这种优势的能力,并认为这才是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动因和优势所在。
(2)影响企业实现中间产品市场内部化的因素
有四种因素将会影响企业实现中间产品市场的内部化:
①行业特定因素,主要包括中间产品的特性,外部市场结构、规模经济;
②地区特定因素,包括地理距离和文化差异等;
③国别特定因素,包括东道国政府的政治、法律、财政状况;
④企业特定因素,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经验、控制和协调能力等。
在上述因素中,行业特定因素最为重要。当一个行业的产品需要多阶段生产过程时,如果中间产品的供需通过外部市场来进行,供需双方关系既不稳定,也难于协调,因此通过内部市场来稳定和调节中间产品的供需就特别必要。
(3)内部化理论的贡献
内部化理论的进步在于划分了中间产品市场与最终产品市场的完全性的区别,并把自己的理论基点放在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上,因此该理论也更接近国际生产过程的实际。运用它也能解释发达国家企业的相互投资。
4一个合格的海外经理人员必须达到的标准和所必须具备的素养是什么?
答:选派海外经理的标准,即其应具备的素质或资格是多方面的,不同企业,不同国家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但主要有三个基本方面是必须满足的。
(1)适应能力
它包括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到国外任职的管理人员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常会感到不适,受到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冲击”。他们应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调节能力,以增强适应性。他们必须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建立新的工作关系,认识新的文化环境中人们提出问题、作出决策和接受指示的不同方式,与当地具有不同背景、语言、态度、价值观的外国人打交道,必须使自己的技术和管理诀窍适应当地的环境,还要应付比本国还要复杂的政治、经济情况。对工作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一般离不开下面几方面素质的积累:
①国际知识,不仅对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有所研究,而且要熟知外国文化、历史、生活习惯;
②精通东道国语言或英语;
③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④见识广博与修养良好。
(2)业务能力
母公司选派海外经理的主要目的是能在海外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管理和控制分公司的日常经营。海外经营与国内经营的最大区别就是:在国内,经理们有专家帮助解决经营上的一些困难。而在国外,由于距离、时间、人员以及沟通的限制,许多难题须由经理们独立解决。因此,驻外经理候选人应该具备较强的技术、管理、组织协调、控制和决策能力,并且还要有很强的独立性,能够独自胜任海外的经营工作。上述能力的具备还必须有丰富的知识作支持,它包括经理人员要拥有经营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国际商务方面的知识、东道国政府的法律、政策常识,还要有关于本公司的知识。海外经理需通晓本公司的发展历程、经营优势和劣势,发展规划目标以及经济实力等等,能够在各种社交场合巧妙地将公司的形象树立起来。
(3)责任心
海外经营中子公司的决策权限和权力相应增加,然而责任与风险也随之加强。这就要求公司所派遣的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向母公司负全责。一般地说,是否具备责任心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综合考察:正直、诚实、工作热情,到海外工作的意愿,心理特征,待人接物的态度等。
以上三个方面在实践中并非人人同时具备,所以需要国际企业花精力培养和训练海外经理的候选人。IBM公司曾总结了全美70家国际企业选拔海外管理者的标准,这一结果成为各国公司海外经营的重要参考。这70家企业一致认为,一个合格的海外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资格或素质按重要程度依次为:①经验;②适应性;③技术知识;④工作能力;⑤经营管理能力;⑥语言;⑦潜在能力;⑧海外工作的能力与信心;⑨新的管理概念的评价和感受程度;⑩教育程度;⑪工作上的创造力;⑫独立性;⑬情感沟通;⑭成熟性——感情的安定性;⑮其他。
5结合人民币汇率波动,谈谈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答:汇率是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折算比价,也就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相对价格。
(1)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汇率作为一国货币对外价格的表示形式,既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又常常受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经济因素有:
①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收入和支出,国际收支的差额需要由各国普遍接受的外汇来结算。当一国的国际收入大于支出即国际收支顺差时,可以说是外汇的供应大于需求,因而本国货币升值,外国货币贬值。与之相反,当一国的国际收入小于支出即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说是外汇的供应小于需求,因而本国货币贬值,外国货币升值。必须指出,国际收支状况并非一定会影响到汇率,这主要看国际收支顺(逆)差的性质。短期的、临时性的、小规模的国际收支差额,可以轻易地被国际资金的流动、相对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动、政府在外汇市场上的干预及其他因素所抵消。不过,长期的巨额的国际收支逆差,一般必定会导致本国货币贬值。
②相对通货膨胀率
货币对外价值的基础是对内价值。如果货币的对内价值持续降低,其对外价值也必然随之下降。自从纸币在全世界范围内取代金属铸币流通后,通货膨胀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发生。因此,在考察通货膨胀对汇率的影响时,不仅要考察本国的通货膨胀率,还要比较他国的通货膨胀率,即要考察相对通货膨胀率。一般地说,相对通货膨胀率持续较高的国家,由于其货币的国内价值下降相对较快,则其货币相对于外国货币也会贬值。
③相对利率
利率也会对汇率水平发生影响。当本国利率较高时,本币持有者不愿意将本币兑换为外币,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供应相对减少,同时,外币持有者则愿意将外币兑换为本币以获取较高收益,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需求相对增加,这就使得外汇市场上本币的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推动本国货币升值;反之亦然。
④总需求与总供给
总需求与总供给增长中的结构不一致和数量不一致,也会影响汇率。如果总需求中进口的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中出口供给的增长,本国货币将贬值。如果总需求的整体增长快于总供给的整体增长,满足不了的那部分总需求将转向国外,引起进口增长,从而导致本国货币贬值。当总需求的增长从整体上快于总供给的增加时,还会导致货币的超额发行和财政赤字的增加,从而间接导致本国货币贬值。因此,当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时,本国货币一般呈贬值趋势。
⑤预期
预期有时候能对汇率造成重大影响。预期有多种多样,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就经济方面而言,预期包含对国际收支状况的预期,对相对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的预期,对相对利率或相对资产收益率的预期,以及对汇率本身的预期等。预期通常是以捕捉刚刚出现的某些信号来进行的。因此,有意地或无意地发出一些与之相对冲的信号,有时可以改变预期的方向。
⑥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的增加或减少,也会影响汇率的变动方向。财政赤字往往导致货币供应增加和需求增加,因此,赤字的增加将导致本国货币贬值。但犹如国际收支等其他因素一样,赤字增加对货币汇率的影响并非绝对的。
⑦国际储备
国际储备,特别是外汇储备的多少,能表明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稳定货币的能力的强弱。储备增加能加强外汇市场对本国货币的信心,因而有助于本国货币升值。反之,储备下降则会诱使本国货币贬值。
(2)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及分析
2014年人民币汇率呈现出双向波动、曲线上升的趋势。年初至6月,人民币汇率由升转贬,而从6月至11月中旬基本上维持强势。12月,人民币又出现贬值的迹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在6.0~6.3这样一个区间内波动。
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①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对外贸易长期顺差,国际社会和国内均有人民币升值预期。②人民币汇率受到央行汇率政策的影响。中国在人民币汇率调整方面仍将保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基本原则,人民币汇率会有渐进、小幅的上升,但仍会保持基本的稳定。③中外利率差异。中美两国利率差在2014年基本为正,中国的利率要高于美国利率,对投资者更具吸引力,外资流入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加,亦会使人民币有升值趋势。
三、论述题(3题,共70分)
1请列举国际经营的几种主要方式,并且评价这几种经营方式适用的情况以及存在哪些优势和劣势。(25分)
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法默和里茨,根据是否涉及海外管理权的情况,把国际企业经营方式分为两大类十大种。第一类为不享有国外管理权的经营活动,包括进出口贸易、证券投资、对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技术授权、合同安排、国际租赁、国际咨询。第二类为享有直接国外管理权的国际企业经营活动,包括国外直接投资、国际性服务经营、工业合作。下面简要介绍其中几种:
(1)商品出口
商品出口是国际商务最简单,也是最普遍的形式。企业国际经营的初级阶段也往往先采用商品出口的形式,以求以较低的成本、较小的风险涉足海外市场,并取得国际经营的经验。商品出口又可分为两种形式,即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
①间接出口就是通过国内的中间商出口自己的产品。这是企业涉足国际市场初期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所需的资金投入少,且不必组织自己的海外推销队伍,不必自己与外商签订合同和处理复杂的出口程序,风险小,可充分利用专业性外贸公司长期建立起来的销售网络和信誉,使企业的产品迅速地进入国际市场。
②直接出口是指企业将产品直接卖给国外的客户,这些客户可能是最终用户也可能是各类中间商。直接出口标志着企业开始了真正的国际经营活动。企业从事直接出口,可以采取下述几种形式。
a.直接卖给最终用户。这种方法可以根据最终用户的要求,确定产品的规格、型号、功能,大大降低流通环节的费用,并能保持较稳定的供销关系。
b.卖给国外中间商。绝大部分的产品是通过国外的中间商转到消费者手里的。
c.在国外设立办事处或销售子公司,这是直接出口的最高级形式。在国外设机构能使企业直接地进行出口市场的营销管理,获取第一手资料,提供更好的服务,扩大企业的影响。但是建立和维持一个海外机构的费用也是相当可观的。
直接出口要求制造商了解出口装运程序,经手出口的各环节、单据和国际结算安排。因此与间接出口相比,直接出口开业成本较高,信息要求量大,风险也较大。此外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一样有两个共同的缺点:一是运输和保险成本较高,易发生交货耽搁的问题;二是受到贸易和非贸易壁垒的阻碍。当目标市场国的政府和立法机构对贸易政策进行调整时,常会使外国产品进入市场造成障碍,使正常的贸易流发生变动。
(2)技术授权
技术授权又称许可证贸易,它也是一种出口,但它所出口的不是有形商品,而是技术或诀窍等无形商品。技术授权对于那些缺乏资金和管理技能,缺乏利用直接投资向海外扩张经验的中小型跨国公司具有特殊的优越性。事实上,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包括在国外的子公司,也广泛使用这一方式。但是,某些限制使得有的国家不宜于进行技术授权形式:①制订有管制许可证贸易规则的国家;②有的国家不允许许可证对某些特定产品或地区享有专有独占权利;③对许可证转让技术的提成费支付实行外汇管制或其他限制。
技术授权的优点有:①可以绕过增加出口商品的成本或数量限制的进口壁垒,在某些情况下,技术授权方式首先借助于向受权方发运中间产品以代替发运最终产品的做法,使企业有可能继续向实行限制的目标市场出口;②技术授权方式克服了高运输成本问题;③技术虽然转让了,但其所有权仍在手中,可以进行多次转让以收回技术开发的成本;④从投资的角度看,技术授权可以把技术当作股份投资,实现技术资本化,以技术打进那些对外国资本进入有严格控制的国家或地区的市场;⑤在技术授权中,受权方常常获准采用授权方的商标或同时采用双方的商标,这样可以提高授权方在当地市场上的知名度,对授权方的其他产品进入当地市场有利。
技术授权的缺点有:①控制程度低;②培养起潜在的竞争对手;③授权方通过许可证协议的利润较有限。
(3)合同安排
合同安排又称非股权安排,是国际经营中在股权投资和人事参与之外所采用的另一种形式。企业以承包商、代理商、经销商、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身份,通过跨国的承包工程、经营管理、技术咨询等形式,取得利润和产品开辟新的市场。这种方式不需股份投资,财务风险较小。合同安排主要包括制造合同、工程项目合同、交钥匙项目合同、管理合同、国际分包合同、劳务输出合同。
①“交钥匙”工程。这种形式经常发生在发达国家的国际公司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大型的生产设施,如钢铁、石化等部门的转让中。对于作为技术供应方的国际公司来说,这种一揽子的转让不仅可以获得比单纯出售技术产品更多的收益,而且能够保证生产技术完整无缺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对技术引进方来说,这种形式虽然能够很快投产并形成生产能力,改变国内某一行业短缺的状况,但花费巨大。同时,也必须冒引进的并非较先进的或适合的技术的风险。另外,由于缺乏对成套技术设备情况的了解和操作知识,引进后仍有可能受到技术供应方的辖制。
②制造合同。国际公司之所以采取合约制造方式,是由于外国施行进口限制所致,有时则是因为产品的运输成本对应市场价值太高。这种形式的好处与技术授权相似,可以迅速进入外国市场,可以避免重大投资。困难之处在于:难以找到一个有能力而又愿承制的伙伴;难以保证品质标准,而且国际公司一般不愿与一家外国厂商分享制造诀窍。
③管理合同。就优点而言,此举可使承担管理的外国公司避免主权资本投资和风险,获得经营控制权力,并缓和东道国对管理控制的反感。就缺点而言,在国外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未必同样在东道国内有效,帮助训练当地管理人员等于培养未来的竞争者。况且,管理才能或知识是一项稀缺性资源,收取固定的管理费是不合算的。
(4)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企业和个人在国外建立企业,并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拥有一定程度控制权的投资活动。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跨国经营的高级形式,也是国际企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对外直接投资不仅使投资者保持着资本的所有权,从而取得由收益率差异引起的资本收入,更重要的还在于使投资者保持着对资本运行和使用的控制权,从而获得远比货币收益更广泛的综合效益。同时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经济活动中国际企业所面临最大风险的国际经营形式,因为直接投资是把它的资产直接置于工厂的设备、仓库、商店、土地开发中,这种投资是非机动的,不灵活的。在国外的有形资产在自然灾害、战争、内乱、政府干涉等条件下,由于对东道国市场调研不清,经营管理不善,外汇市场不熟悉,国际公司将面临经营困难,甚至倒闭的危险。
2请列举国际企业组织结构类型的几种主要类型,并且说明这几种主要组织结构类型有哪些优点和缺点。(25分)
答:组织结构是一种以企业经营战略为基础,以企业经营宗旨为导向,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形成的企业内部的权力、责任、控制与协调关系的特定形式。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是指跨国公司组织中正式确定的使工作任务得以分解、组合和协调的框架体系,是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一个强大工具。组织结构包括三个要素:①正式的报告关系,即确定谁应该向谁报告;②个体组成部门,部门再组成整个组织的方式;③保证部门间沟通、合作与整合的系统。这三个要素构成了跨国公司组织结构中纵横两个方面,其中要素①和②决定了组织的结构性框架,属于纵向内容;要素③决定了组织成员间相互作用的类型与组织的协调框架,属于横向内容。
国际企业组织结构有以下主要类型:
(1)世界范围的地区结构
①适用情况:产品多样化程度低且国内组织结构以职能为基础的公司。
②具体说明:这一结构(见图2)把整个世界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可以是一个国家(如果该市场足够大)或一组国家。每个区域往往都小而全,并在很大程度上是独立自治的实体,它们有自己的一套价值创造活动(如它们自己的生产、营销、研发、人力资源和财务职能)。经营领导权以及与每项价值创造活动有关的战略决策权通常都下放给各个地区。总部则掌握公司总的战略方向和财务控制权。
图2 世界范围的地区结构
③优点:这种结构有助于促进地区调适。由于决策权下放了,因此每个区域都能针对当地情况提供特定的产品,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和业务战略。
④缺点:容易把组织分割成一个个高度自治的实体。这会使地区间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难以转移,也很难实现区位和经验曲线经济。
(2)世界范围的产品分部结构
①适用情况:产品相当多样化和原先在国内的组织结构是以产品划分部门的企业。
②具体说明:对于国内产品分部结构,每个分部都是一个自给自足、大体上自治的实体,并对其价值创造活动负全部责任。总部负责公司的整体战略发展和财务控制(见图3)。
图3 世界范围的产品分部结构
③优点:这种组织结构提供了一种组织环境,在此环境中更容易把价值创造活动集中在关键区位,这对于实现区位和经验曲线经济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组织结构还有助于分部内部在全球营运过程中转移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新产品在全球同步上市。
④缺点:地区或各国经理的话语权受到了限制,因为他们被视为产品分部经理的下属,这可能会导致缺乏地区调适。
(3)全球矩阵结构
①适用情况:需要同时维持地区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大型跨国企业。
②具体说明:在经典的全球矩阵结构中,水平差异化沿二维方向发展:产品分部和地理区域(见图4)。其基本原理是,有关某一特定产品的经营决策权应由产品分部与公司的各个区域部门分享。企业的每个员工(通常是中层管理人员)都处于矩阵的交点上,有两个老板并向两个老板汇报。
图4 全球矩阵结构
③优点:矩阵结构能很好地解决企业同时需要按照两个维度划分部门的问题。由于按地区划分部门和按产品划分部门各有利弊:前者有助于适应区域市场的差异性需求,但不利于实现区位经济和经验曲线效应,以及区域之间核心竞争力的转移;后者为实现区位经济、经验曲线效应及核心竞争力的转移提供了更好的框架,但其对于区域市场差异性需求的适应能力很低。因此很多企业试图采用矩阵结构来解决这一矛盾。
④缺点:全球矩阵结构通常并不像理论预示的那样奏效。在实践中,矩阵往往显得笨拙而官僚化。这种组织结构导致会议不断,很难解决任何问题。由于需要一个区域部门和一个产品部门共同决策,决策的速度就大大放慢,往往还产生一个呆板的组织,既无法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又缺乏创新。这种双重组织结构还会在区域和产品部门间产生冲突和不断的权力争斗,涉及许多中层管理者。更糟糕的是,在这种组织中责任很难明确。当所有关键决策都由产品部门和区域部门协商决定时,一方总可以在出差错后把责任归咎于另一方。
基于这些问题,许多跨国公司现在开始创建“灵活机动”的矩阵结构。它不以呆板的层级组织为基础,而是以跨国公司网络、共享的文化和愿景作为组织结构的基础。在这些公司中,非正式的组织结构比正式的组织结构起的作用要大。
3试述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意义。(20分)
答:“走出去”是相对于“引进来”所讲的,其战略的基本内涵产生于我国产业发展的要求和结果。广义的“走出去”战略指的是使中国的产品、服务、资本、技术、劳动力、管理以及中国的企业本身走向国际市场,到国外去开展竞争与合作;狭义的“走出去”战略是指到国外投资办厂,将各种要素输出到国外,将生产能力向国外延伸和布局。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意义有如下几点:
(1)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已形成不可逆转的趋势,每个国家和地区市场都在很大程度上同时作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而存在,特别是服务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正以快于全球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增长的速度加深各国经济的融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把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中国只有顺应这一潮流,突破国界的局限,把视野和目标从国内扩展到全球,建立一个在全球化环境中同样能够取得成功的经济体系,才能确保中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和长期持续的发展。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是使中国的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举措。
(2)合理配置资源和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
利用本国和他国的不同资源和要素优势,在国际间实现资源和要素的合理流动与重新组合配置,获得绝对和相对利益,这也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一个重要动因。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人均占有率低,部分战略资源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瓶颈。着眼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安全,我们必须抓住机会,更多地投资海外,开发和利用国外资源。
(3)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
“走出去”的战略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配置,拓展新的经济发展空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1990年以来,我国经济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需求结构变化成为我国经济结构变迁的内在动力。从产业结构提升的角度讲,把成熟技术转移到其他有需求的市场去,把国内市场空间用于新的产业发展。同时,企业开拓市场的目标从扩大内需转向内外市场同时扩张,把国际市场作为重要着眼点。
(4)有助于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企业更快地实行经营的转换,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中心环节是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把大中型国有企业推向市场,意味着大中型企业不仅要与国内市场联系,也应走入国际市场。中国大中型企业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和两大资源,大胆跨国经营,有计划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5)有助于开辟和扩大出口市场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增强的形势下,单纯性的商品出口遇到了挑战和困难。开办生产性企业则可直接利用当地的资金、技术、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当地生产和销售,同时带动国内母公司设备、材料、零部件的出口,既合法地避开某些国家对制成品进口的限制和高额关税,又开辟了我国的出口市场。
(6)有利于在国际上吸引外资,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
利用外资的渠道可以是双向的,既可以让外国公司在中国兴办“三资企业”,亦可以让中国企业到国外创办跨国公司。实践已经证明,到境外办合资企业也是吸引外资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跨国企业可以利用公司处在国外的有利条件,自己不出资金或少出资金,运用先进的融资手段,如“融资租赁”等,筹措投资资金。同时,海外企业利用同当地银行、财团和企业的关系,介绍外国银行为国内贷款,引进外国企业向中国投资。
(7)有助于向下游输出技术,从上游吸收先进技术
海外企业以在跨国投资中拥有的相对优势为前提,以获得国内市场无法获得或暂时无法获得的利益为目标,从技术上说,大部分投资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中国海外企业或多或少利用了我方在初级产品、一般机械及某些传统产品方面的生产技术优势。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的中等适用技术和小生产规模也很能适应这些国家国内的经济吸收力,所以受到东道国的欢迎,并能享受某些政策上的优惠。与此同时,海外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改造我国落后的设备。一些人、财、技术实力雄厚的大公司通过直接向发达国家投资,以吸收他方的技术。
(8)有助于学习先进的管理,锻炼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人才
长期以来由体制造成的我国企业与国际市场的割裂,使得管理人才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机制。而近年来的跨国投资的亲身实践,已造就了一大批熟悉国际市场投资、营销、管理的人才,这部分人才的出现不仅有利于我国现有海外企业对投资的巩固和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国内企业增强竞争意识和管理水平。
(9)有助于传递信息,扩大影响
不少中国海外企业的主办者把了解国际市场,掌握外部市场信息作为创建海外企业的最主要动机。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比起引进外资是更直接地深入国际市场的途径,可以直接感触到国际市场的动态和趋势,向主办企业反馈国际市场信息,为国内有关企业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牵线搭桥;另一方面,海外企业通过跨国经营活动可以为国内本行业或其他企业带来联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