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学与教的过程

1试论述不同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答:国内外许多教育心理学家都曾对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进行过探讨,但研究最有系统和最具代表性的是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1)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以美国布卢姆为首的一个委员会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教育目标的分类做了系统研究。他们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等三大领域,又按层次将各个领域分成若干亚领域。在三个领域中,布卢姆本人的贡献主要在认知领域。

认知领域目标分类

认知领域的目标是指知识的结果,根据布卢姆的分类,包括以下六个层次:

a.知道:知道是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回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的回忆。知道是认知目标中最低层次的能力,它所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

b.领会:领会是指理解和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想测量是否对知识材料产生了领会,可以借助转换、解释、推断三种形式。转换就是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解释就是对一项信息加以说明或概括;推断就是预测发展的趋势。

c.运用:这是指将所学到的规则、方法、步骤、原理、原则和概念等运用到新情境的能力。运用的能力要以知道和领会为基础。

d.分析:分析是指把复杂的知识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的能力。

e.综合:综合是指将所学到的片断概念或知识、原理、原则与事实等整合成新的知识整体的能力。

f.评价:这是认知目标中最高层次的能力,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并需要依据某项标准做出价值判断。

情感领域目标分类

美国教育学者柯拉斯霍等人于1964年出版了情感教育目标分类专著。他认为,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主要包括态度、兴趣、理想、欣赏和适应方式等,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a.接受:这是情感目标中最低层次的学习结果。它是指对某种现象和刺激的感知。先有感知,才能产生注意,最后才选择所要注意的刺激。教师如果要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使学生愿意接受。

b.反应:这是指主动的注意,亦即积极地参与反应。如果学生对某学科表示有兴趣学习,即为反应的层次。

c.价值判断:这是指对于接触到的事情、现象或行为感到有价值,因而表现积极的态度和重视其价值。“态度”和“欣赏”即为此层次的行为。

d.价值的组织:当个人以不同的程度评价许多事物的价值时,他就开始发展自己的价值系统。将这些不同的价值系统组织起来,使其具有一致性,即为价值的组织。

e.价值的个性化:这是将价值系统内在化,成为个性或信念的一部分,个人就依其信念行事。

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

1972年,美国教育学者辛普逊(E.J.Simpson)发表了动作技能目标分类的专著。辛普逊将技能领域目标分为下述六类:

a.知觉:包括感官刺激、线索的选择、转换等三部分,借以了解物体、性质和关系。

b.准备状态:包括心理、身体和情绪三个方面,目的是为某一动作做准备。

c.引导的反应:指在别人指导下所表现出的明显动作,包括模仿和尝试错误。

d.机械练习:指反复练习所学的动作,由熟练而养成习惯。

e.复杂的反应:指个人能够表现出复杂的动作和行为。

f.创作:指创作出新的行为方式及动作。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加涅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特点,概括出以下五种学习结果:

言语信息

言语信息是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表达或陈述的事实性知识或事件信息。加涅把所获得的言语信息区分为“事实”“名称”“原则”和“概括”。学习者学习或保持大量的言语信息,有助于智力技能、认知策略等的学习。

智力技能

智力技能是学习者通过符号与自己所处环境作用及反应的能力,这里的符号包括字母、数字、单词等等。加涅把智力技能细分为几个小类:

a.辨别:是对一个或几个物理量不同的刺激物做出不同反应的能力,它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辨别既可能是简单的辨别,也可能是多重的辨别。

b.概念:是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的反映。概念按其抽象水平又可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

c.规则:是揭示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的一种言语表述。它可以是一个定律、一条原理或一套已确定的程序。

d.高级规则:又称问题解决,是学习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产物,它由一些简单规则所组成的复杂规则,适合于解决不同内容的问题或是更复杂的问题。

这些小类是相互联系的,较复杂的技能学习以较简单技能的学习为前提条件,每一类智力技能的学习都是以低一级的智力技能作为其学习的先决条件。

认知策略

加涅对认知策略的定义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的技能。可用于实现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行为的修正和调节的技能。

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以它为基础的行为表现反映在身体运动的速度、精确度、力量和连续性上。在学生的学习中,动作技能的学习往往和认知学习交织在一起。

态度

态度是影响个体对人、对物、对事的行为的复杂的内部状态,它带有情感和行动,而不需要很多知识的参与。他把态度大致分为三类:

a.儿童所获得的、促进他与社会交往的态度;

b.对某类活动的积极偏爱;

c.有关一般公民身份的态度。

(3)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进行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如下:

不同点:

a.认知领域内部各亚类的划分标准和目的不同。

b.布卢姆的分类系统所采用的标准是测量学的,但在具体指导学与教时缺乏可操作性。学习结果分类理论除了能对学习结果进行测量和评价外,还有助于指导实际教学。

相同点:

a.他们都把学习目标分为三类,其中,认知领域所涉及的范围是一致的,都把智力技能分为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层次的分类是累积性的,每一层次的行为都包含了较低层次的行为。这对学习的指导意义在于,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或对言语信息回忆的要求上,应重视智力技能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培养。

b.布卢姆的情感领域目标就是加涅的学习结果中的态度,在动作技能领域两者的观点也是一致的。

2结合自身学习体验,谈谈对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过程模型和维多罗克的人类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型的理解。

答: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模型和维多罗克的人类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型都是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研究,结合我自己的学习体验对这两个学习过程模型的理解如下:

(1)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过程模型

加涅的信息加工过程模型是以信息加工理论为依据的,把人脑设想为由各个具有不同功能的构造体组成,把学习的过程比拟为信息的加工过程:学习环境中的刺激作用于学习者的感受器(感觉器官),感受器以神经冲动的形式将信息输人至中枢神经系统。信息在一个感受记录器里短暂停留后由选择性知觉将它转换成可辨认的型式并输入短时记忆。如果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没有被复述,一般只能保留几秒钟,且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次只能记7±2个项目。需要记忆的信息须经过语义编码转化成有意义的模式才能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信息可重新提取到短时记忆并和其他信息结合成新的知识。当信息从短时记忆或长时记忆中提取并传递到反应发生器从而激活效应器时,就导致学习者对环境的可观察到的习得行为,使观察者得知起初的刺激已产生了预期的结果,信息就是这样被“加工”了,学习者也就完成了一次学习过程。另外还有两个重要部分,即“执行控制”和“期望”,它们的作用是激活和调节学习中的信息流程。

(2)人类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型

人类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型,是由美国著名的认知建构主义心理学家维特罗克于1983年提出来的。该模型中所表示的学习生成过程是指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以及认知策略对当前环境中的感觉信息产生选择性注意,获得选择性信息并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建构该信息的意义,从而获得新知识、新经验的过程。学习生成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学习者长时记忆中的影响知觉和注意的内容以及用特殊方式加工信息的倾向进入短时记忆。

由这些内容和倾向形成个体的学习动机,有了动机就使个体对当前环境中的感觉信息产生选择性注意,从而选择所关心的感觉信息。

为了达到对该选择性信息的理解,需要进一步建构该信息的意义,即在该信息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有关信息之间建立某种联系,这个过程也称为“语义编码”。

对刚建立的试验性联系进行检验,以确定建构意义是否成功,检验办法是从两方面进行对照:与当前的感觉信息对照和与长时记忆中的已有信息进行对照。

如果建构意义不成功,则返回去检查选择性信息,看看该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试验性联系策略是否适当。

如果建构意义成功则达到了意义理解的目的,可转入下一步。

达到对新信息的意义理解后,将这种意义按一定类属从短时记忆加人到长时记忆中,以实现同化或重构。

这个模型比较集中、全面地反映了当代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克服了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所表现出的不足。该模型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学习的生成过程,对于帮助我们设计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对于帮助我们组织好网络教学,包括网络课程、课件的研制、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影响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的?

答:学习过程是个体积累经验的过程,通常包括获得、保持与应用三方面。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影响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方式具体分析如下:

(1)身心发展状况

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状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学习者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学习者的生理发展指的是学习者的生理调节机能方面的变化,学习者的心理发展指学习者心理调节机制。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以学习者的生理发展水平为物质前提,学习与学习者的心理发展之间也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2)已有的认知结构水平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认知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结构是指个体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的认知结构是个体关于特殊知识领域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认知结构有“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固性”三方面的特性,这些特性对学习的发生和保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最为直接的影响。了解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有助于设定学习过程的起点。

(3)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应掌握的学习规则、方法和技巧,即学生能够自觉地用来提高学习成效的谋略,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学习者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可以进行更科学、更有效的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

(4)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身上一贯表现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人与人之间在学习风格上存在着一定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学习者的认知风格。比如场依存型的学生喜欢有人际交往的集体学习环境,较依赖于学习材料的预先组织,需要明确指导和讲授;而场独立型的学生更愿意自己独立学习,个人钻研。这些由于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不同就会影响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课堂教学方法。

(5)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主要指学生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动力。动机水平的高低和强弱决定着个体活动的质量、水平和效果。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动力系统所引起的。

(6)外部环境

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外部环境因素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个方面。但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校环境对学习者的作用最为直接和重要。在学校里,教室和校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另外,物质环境虽然很重要,学校的校风、学习气氛、文化氛围、师生关系等这些外部环境等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如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能够依托一定的信息技术,并且强调以“学”为中心,那么师生的角色、任务、教学活动会发生哪些变化?

答:教学的实施过程,主要是组织一系列教学策略,使教学准备阶段的教学设计工作得以贯彻和执行。如果教学实施过程中依托一定的信息技术,并且强调以“学”为中心的思想,那么在这种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任务、教学活动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师生角色变化

在传统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主要的任务是教授、板书,而学生的任务是听讲、记笔记,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在现代的信息技术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从单一的教学信息传授者转变为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咨询者、专家等多种角色。

(2)任务变化

传统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主要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在现代的信息技术环境下,以“学”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习者诊断具体的学习需求,指导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和利用资源,教师更多的时间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形成有效的认知策略。

(3)教学活动变化

教师的主要教学活动由传统的课堂讲授转变为教学答疑、作业管理、主持异步讨论、发布课程资源、个别学习辅导、考试管理、主持同步讨论、发布公告信息、修订课程内容、搜集课程资源、个别诊断与辅导、做教学笔记等一系列教学活动。

5比较几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缺点。

答:教学组织形式是围绕既定教学内容,在一定时空环境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教学组织形式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三种:集体教学、小组协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每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缺点具体比较分析如下:

(1)集体教学的优缺点

集体教学适用于教室、大厅,由教师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讲授,也可以通过无线广播、电视广播、电影等进行传播教育。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点:教师同时面对大量的学生上课,有一定的规模效益。缺点: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很少有机会和教师进行交流。

(2)小组协作学习的优缺点

小组协作学习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或水平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可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准备和学习要求,有利于因材施教,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机会。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兼容了集体教学和个别化学习的优点,教师的作用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学生自学、讨论和独立研习,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合作学习精神的培养。但在具体分组上,很难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实施起来也比较困难。

(3)个别化学习的优缺点

个别化教学对每位学生进行最适当的教学,设计满足每位学生要求的教学计划,采用适合每一位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个别化教学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这与集体授课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进度划一不同,这也是个别化教学显著的优点。但采用个别教学,一个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数量是很有限的,不利于教育的普及。

6对照两类现行的不同教学结构,谈谈你对“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的理解以及它对我国的中小学教学改革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答:(1)“主导-主体”教学结构是在综合分析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优缺点,在充分考虑中国现实的教学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来的。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缺点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优点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缺点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主导-主体”教学结构是对上面两种教学结构进行分析,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也可称为“学教并重”教学结构,强调既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从而调动了教与学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

(2)“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对我国的中小学教学改革产生的影响:

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改变教学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改变教学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改变教学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教学过程中绝对的学生中心或教师权威的地位,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