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封建社会的教育

3.1 复习笔记

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的教育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社会的结束,从此,西欧进入了封建时代,从公元5世纪末到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之前的这段历史一般称为中世纪。

(一)西欧中世纪早期(5世纪末至11世纪)的教育

西欧中世纪早期,由于宗教在当时的社会政治与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封建割据的政治形式,使得教育带有明显的宗教性和等级性。

1.教会学校

(1)教会学校的类别

西欧封建社会初期,教会控制下的教育设施有僧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和教区学校三种。

僧院学校

僧院学校是随着僧院(修道院)修行制度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僧院对自幼入院的修行者进行识字、读经和写字方面的简单训练,为他们终生修道、抄写经书和祈祷文做准备,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僧院学校。

僧院学校有内学和外学之分:准备将来担任僧职的贵族和僧侣子弟,自幼入院并住宿于修道院内而学习的,称为内学;不准备担任僧职的人,则不住院内而学习的,称为外学。

当时的修道院一般都保存许多书籍,有的甚至还搜集和收藏了古希腊和罗马时代的著作。

大教堂学校

大教堂学校又名主教学校,设于主教驻在的地方,其组织情况和僧院学校相似。这两种教会学校的设备和条件较好,由于自有地产或接受捐赠而不收费。

教区学校

教区学校出现较晚,也很简陋,是牧师在村落教堂的门房或自己家中,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他们收取一定的费用,以拉丁文教识字、写字和读祈祷文,有的还教唱宗教赞美歌,教计算的极为少见。

(2)教会学校的学习期限

教会学校的学习没有固定的期限。僧院学校学习期限较长,一般儿童在10岁左右即可入学,学习8年至10年不等;教区学校则很短,学习时间也很不固定。这时的教学都是个别进行的,同时在校的学生,其入学时间先后不一,学习的内容与进度也不一致。

(3)教会学校的教育内容

教会学校的全部教育内容就是进行宗教教育。僧院学校和大教堂学校虽然教授“七艺”,但神学处于全部教学科目的“王冠”地位,而且在“七艺”的内容中,也始终贯串着神学思想,渗透着宗教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4)教会学校的教师

教会学校的教师是僧侣,他们皆用拉丁语口授,学生机械记忆、背诵。教会学校还强迫学生盲目信仰《圣经》,绝对服从教师——僧侣,在学习中不准许提问,更不容许对所学内容有任何怀疑,极力压制学生的积极思考活动。

(5)教会学校的教学方法

教会学校的纪律十分严酷,体罚盛行。其目的都在于压制学生的个性,磨灭其意志,以达到迷信宗教、绝对服从神的权威的目的。

2.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

在教会学校之外,世俗封建主阶级的教育主要有宫廷学校教育和骑士教育两种形式。

(1)宫廷学校

宫廷学校是一种由世俗封建主倡导的,以宫廷为中心的,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加洛林王朝查理曼大帝即位后,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宫廷学校发展成为欧洲重要的世俗教育形式。宫廷学校的学习科目主要是“七艺”及拉丁语和希腊语等科目,教学方法采用当时教会学校盛行的问答法,教师按教学目的编写问答式的教材,让学生背诵。宫廷学校主要是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但因为欧洲中世纪早期社会政教合一的特征,宫廷教育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与教会学校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似性。

(2)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是结合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为一体的一种封建主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骑士制度盛行于11至14世纪,训练骑士的教育也在11世纪大致形成,12世纪盛极一时。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骑士的训练与养成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家庭教育阶段:幼时在家中接受宗教教育,并注意养成健壮的体格。

侍童教育阶段:满7、8岁以后,按照自己出身的等级依次到高一级封建主的城堡中充当领主的家庭侍童,追随在领主夫人的左右,按照其指导与吩咐,在日常生活和交往应酬之中完成各种服役,并于朝夕陪侍之间,学习上流社会的礼节、习惯和待人处世之术。其目的在于通过生活环境的习染,养成骑士的封建意识与道德言行。此外也要学习,主要的学习内容有吟诗、音乐、下棋、骑马、游泳、枪剑、角力,被称为“骑士七技”。学习这些内容主要是为了能对封建主及其夫人效忠服务。

侍从教育阶段:骑士训练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在14至21岁期间做跟随领主的侍从,也称为从士。其主要活动是侍奉领主,平时为他照料战马和武器,陪伴打猎与散步;战时则随从出征,并负担保护之责。到21岁,在举行授予骑士称号的隆重仪式后,骑士教育才告结束。

综观骑士教育的全部内容,都在于灌输服从与效忠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训练勇猛作战的本领,但却非常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以致骑士往往目不识丁,甚至连自己的姓名都不会写。

(二)拜占廷和阿拉伯的文化教育

1.拜占廷的教育

公元395年,统一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独立国家,东部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这就是历史上的东罗马帝国,史称拜占廷帝国。西罗马于476年灭亡后,西欧的古典文化遭到了严重破坏,惟有拜占廷依然保存了古典文化,并传播到东欧和西欧各国。

(1)世俗教育

拜占廷的封建统治者和城市商人,为了处理世俗政务和管理工商业及贸易活动的需要,都很关心发展世俗性的教育,培养官吏、律师和其他有相当文化知识的人,并使这些人能够善于治理具有高度封建文明的城市,懂得解决商业争端的法律,具有较高的书写和计算能力,及掌握工商航海活动所需要的有关知识。当时,拜占廷设有专门教授哲学、法律、“七艺”的学校,也有高等学校。公元452年创办的君士坦丁堡大学,是规模较大、存在时间较久的一所大学。它在传授“七艺”的基础上,继续讲授哲学、法律、历史、医药等科目。

(2)教会教育

教会也重视办教育。僧院学校最早产生于拜占廷,它不仅训练僧侣,还重视组织抄书的工作,故有的僧院学校的藏书量很丰富。

2.阿拉伯的教育

(1)阿拉伯教育的形式

图书馆。阿拉伯帝国为了吸收东西方的古老文化,还十分重视译书的工作,在一些重要城市所设的图书馆,往往也是译书的中心。

清真寺。清真寺是进行教育的场所,阿訇在主持礼拜活动时,通过讲述《可兰经》和其他经典中的故事、教喻,对儿童进行虔诚思想与道德品质的教育。在清真寺所附设的初等学校里,对儿童还进行识字教育。此外,也教些计算、书法、诗歌等。重视书法训练是这种初等教育的重要特点,一方面是为了实用,同时通过书法进行美感教育。

宫廷学校。这种教育的内容有穆罕默德的遗训、历史、名人传、大战记录、射箭、游泳、诗词等,目的是培养封建帝国的未来统治者。

专门学校。这种学校主要培养政府官吏、法官、国库会计等,课程有文法、《可兰经》注疏、法律、算术、几何等等。

大学。阿拉伯帝国境内的高等教育,一度十分发达,如建立了赫克迈大学和科尔多瓦大学。

私人教学。阿拉伯的私人教学风气曾长期存在,这也是当时阿拉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2)阿拉伯教育的影响

阿拉伯的文化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反映,形成了当时阿拉伯封建教育的发达景象,在当时超出了西欧的水平。因此,阿拉伯的文化与教育很快传入西欧,对当时及后来西欧文化、教育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西欧中世纪后期(11至14世纪)的教育

封建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的变化,迫切要求发展世俗性的文化教育,以满足市民进行工商贸易活动和反抗教会与世俗封建统治的种种需要。

1.经院哲学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1)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学,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神学体系。它的任务是利用抽象推理的方法为宗教信条进行论证,使它系统化、“合理”化,从而维护教会和神学的思想统治地位,维护封建制度的统治秩序。由于它的论证极为烦琐,故又称烦琐哲学。

(2)经院哲学对教育的影响

经院哲学以及唯名论反对唯实论的斗争,对于中世纪后期的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有很大影响。

经院哲学最初就是在作为教育机构的僧院(经院)中讲授、传播开来的。同时,经院哲学内部的不同派别也主要是以大学为讲坛展开论战与进行斗争的。它们的代表人物往往就是大学里有重要影响的教授。此外,更为重要而长久的影响是在教育内容与学风方面。

经院哲学为了论证神学信条,只能从既定的结论出发,进行抽象烦琐的推论,这就必然造成脱离实际的玩弄概念、咬文嚼字以及烦琐的形式主义的学风。经院哲学的这种重要特征,一直影响统治着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2.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发展

11世纪以后,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城市兴起和新兴市民阶层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中世纪的大学。它的出现和发展,是西欧封建社会思想文化生活中的一种进步现象。

(1)中世纪具有代表性的大学

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11世纪中期在意大利形成的萨拉尔诺大学。12世纪初形成了波伦亚大学。以后,在法国、英国、德国等先后出现了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海德堡大学等。

萨拉尔诺大学。11世纪初,萨拉尔诺即有一所医学校,以编译古希腊和阿拉伯的医学著作,进行医学研究而闻名。1137年发展为教授医学的萨拉尔诺大学,于1231年得到政府的承认。

波伦亚大学。波伦亚大学是1158年在波伦亚法律学校基础上成立起来的。14世纪以后,它又增授医学和神学,不过仍以教授法学著称。

巴黎大学。法国巴黎大学于1150年正式成立的,它的基础是巴黎附近规模很大的僧院学校和大教堂学校。1180年,它得到法国国王的承认;根据1200年批准的巴黎大学法规,教学包括神、医、法、文四科,是当时科目最为齐备的一所大学。

(2)中世纪大学的组织形式

中世纪的大学实行自治,由学生或教师组成行会,管理学校内部的事务。波伦亚大学和巴黎大学是这两种管理形式的典型代表。

波伦亚大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管理学校的典型。来自不同地区或不同国家的学生,仿效行会的形式组织起来,以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自己规定规章,管理有关聘用并监督教授的工作、确定学费金额、决定教学时间等事项。

巴黎大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管理学校的典型。由教师组成学者行会,选举校长,并确定和管理选择学生、制定教学工作范围、举行考试和授予学位等项工作。

(3)中世纪大学课程及学位

中世纪大学,在入学时间和学习期限上,没有十分严格的规定。一般是学生在13、14岁时进入大学,先学习文科5~7年,学习内容有拉丁语和“七艺”。学生在修毕“三艺”和“四艺”,通过考试分别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后,才能够继续选学一个专门的学科。分科的专业学习结束后,若获得博士学位,即可担任大学教授,还可以自行讲学或开设学校。

(4)中世纪大学的影响

中世纪大学打破了教会垄断高等教育的局面,利用教会与世俗政权之间的矛盾,争得了一些特权,有一定民主和自由,有利于科学研究和学术的繁荣,培育了一代新的科学家和思想家。

中世纪大学成为近现代大学的直接起源,是西欧中世纪教育的重大成就。

中世纪大学也有局限性,由于当时教会势力强,中世纪大学并没有摆脱宗教的束缚,教会势力很快就渗进了大学,宗教色彩浓厚,大学教学受经院哲学影响很深,存在着烦琐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弊端。

3.城市学校

(1)城市学校的产生

随着城市的发展,新兴的市民迫切需要掌握初等文化知识,需要对经营工商业有用的实际技能的训练,原有的教会学校显然是满足不了这一要求的。于是,在城市便出现了世俗性的学校。这种学校统由市政机关来管理,成为城市学校。

(2)城市学校的特点

城市学校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作为一种新的学校类型,它具有以下特点:

在领导权上,最初的城市学校大多由行会和商会开办,后来逐渐由市政当局接管,由市政府决定学费金额、选聘教师、支付工资、确定儿童入学资格等;

从内容上看,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

从培养目标上看,城市学校主要满足新兴城市对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的需要,因此城市学校虽然主要是初等学校,但也具有一定的职业训练的性质。

(3)城市学校的影响

城市学校是适应生产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利益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学校,其出现标志着新兴工商业阶级的要求和力量,它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事业的独占权。到15世纪,西欧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办起了城市学校,城市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起了促进作用。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反映出一些前所未有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重视教育培养人的作用

人文主义世界观的核心是提高对人的能力的信念,相信每个人都有享受美好生活的权利,而且,未来的美好世界与幸福生活完全要由人的力量来创造。对人的多方面能力与作用的信任,意味着必须重视对儿童的教育与培养。这时的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是能积极从事社会、政治、文化、工商业各种活动的实际活动家,以及努力开拓事业的冒险家。

2.扩大教育对象,创建新形式的学校

(1)扩大教育对象

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对人的发展及教育作用的极大重视,加上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需要,教育对象的范围扩大了,在封建主及僧侣子弟之外,新兴资产阶级的子弟一般都要求进学校受教育,甚至少量的中下层城市平民的子弟也获得一定的入校受教的机会。

(2)创建新形式的学校

教育对象的扩大,以及对新的教育内容的扩充,使以往的贫乏的教会学校形式已不能满足要求了。于是在许多国家逐步建立了许多新形式的学校,形成这个时期中学、大学教育的发展。

意大利的宫廷学校:这种学校主要招收10至20岁青年入学。学校重视体育、道德教育,并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不少政治人才和教会领袖人物。这种宫廷学校由于重视人文学科,成为教会学校的劲敌,并影响到后来中学与大学新课程的发展。

法国的“法兰西学院”:这种学校由法国国王亲自监理。这所学院创设了拉丁文、希腊文、希伯来文和数学讲座。它与意大利的宫廷学校相似,不仅注重人文教育内容,后来还产生了注重公共教育的倾向,最终发展为法国的文科中学。

德国的城市中学:这种学校逐步演化成德国的两种性质的中学,一种主要招收上层阶级的子弟,他们被培养为国家的文教、法律官员,因而重视拉丁语等古典课程和人文主义课程的传授;另一种主要招收商业阶层的子弟,为适应经济活动的需要,要求学习读、写、计算及地方方言、商业经营等课程,反对专重古典语文的学习,对后来德国实科中学的建立有一定影响。

英国的文法学校和公学:文法学校大致是由早期的僧院、教堂、工商业行会以及教区的慈善性学校逐渐发展而来的,还有的由私人捐款而建,不受国家与教会管辖。在文法中学的基础上,14世纪又出现了公学。它们都带有人文主义学校教育的特征,极其注重人文学科,神学课程较以往有一定的削弱。

城市学校:城市学校多为手工业者及商人子弟学习的场所,到文艺复兴时期,它们的数目也增加了,主要给予儿童以初等水平的文化教育和手工业、商业的实际知识,后来发展为职业学校。

3.教育内容广泛发展,学科范围迅速扩大

社会发展的新的需要,要求人的能力要多方面发展,这就决定了人文主义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加上文化、科学与艺术本身的各种新成就,也给教育内容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古代希腊、罗马时期所实施过的智育、体育、道德教育和美育重新被重视,并给以扩展与深化。

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知识普遍发展,总结人们知识成果的学科不断增加并日益分化。科学学科本身的发展与分化反映了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大和科学研究的新成就。于是,这一切都逐步被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增加了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以便让青年广泛地掌握科学知识,更现实地认识世界。

4.创造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新的教育任务与内容必然要求新的教育方法,而对新方法的总结与创造既与教学内容相关,更与重视儿童能力的充分发展相关。教育者这时开始注意启发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也开始注重实物教学的重要性,直观教学原则尽管还没有得到完整的理论论述,但它的基本因素已在实践中比较普遍地运用了。

(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

1.维多利诺的人文主义教育实践

(1)教育实践

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应孟都亚侯爵的聘请,创建了一所宫廷学校,称为“快乐之家”,反映出他反对封建教育压制儿童个性的教育思想。

(2)教育思想

维多利诺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培养精神、身体、道德都充分发展的人。因此他重视智、德、体、美诸育的普遍实施。

他的学校中不仅设有古典学科,也注意自然科学和数学课程的开设。

在教学法上,他要求注意儿童的兴趣,多运用直观和练习的原则与方法,使教学做到生动、实际、有趣,以利于发展儿童的个性。

他提出了体育应被看作是高尚的、与科学知识教育并重的教育内容。

在道德教育方面,他要求发展儿童的优良品质,并特别注重教师对学生的示范。

他也注重让学生读有关宗教修养的书。

(3)评价

由于维多利诺最早把人文主义的理想付诸于教育实践,他被称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他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见解在当时的意大利影响很大。

2.拉伯雷和蒙田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16世纪,在法国相继有两位著名的人文主义的文学家拉伯雷和蒙田,他们热情地提出新的教育理想;强调学习具有现实意义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注重培养儿童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1)拉伯雷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拉伯雷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巨人传》中,其主要思想包括:

阐述了一种新的教育自由观;

主张身心并行发展,重视体育;

要求认识所有事物;

提出了新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2)蒙田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蒙田认为,人生最困难与最重要的学问,当属对儿童的养育与教育。

他主张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健全有用、富有知识、能充分理解人生意义的人。因此他反对死读书本知识的教育,而要求培养儿童的思考力、判断力和理解力。

他要求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启发式,反对注入式,要发展儿童的积极自动性和好奇心,使他们的丰富观念从自我观察、自我行为和充分的实验性活动中获取。

他也非常重视体育,并要求应和智育密切地联系起来,把青年培养成为智、体都得到发展的人。

3.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莫斯的教育主张

尼德兰人文主义思想家伊拉斯莫斯是当时欧洲北部的最典型、最伟大的人文主义学者。他认为人的幸福生活根源于天赋与精神力量的发展,但必须勤学,只有教育能给人以知识,养成人的善良行为与高尚的思想。他要求对儿童进行教育时,首先要注意体育。在知识教育方面,他特别重视拉丁文、希腊文的学习。在教学方法上,他特别注意培养儿童的记忆力,并提出采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的主张。

4.莫尔、康帕内拉等人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

(1)莫尔的教育思想

莫尔是英国最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乌托邦》中,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教育制度:莫尔主张实行公共教育制度,最先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要求所有儿童不分男女皆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内容:

a.智育:即除教授读、写、算之外,也教数学、几何学、天文学、音乐、逻辑等知识;用国语进行教学与阅读,但同时对希腊古典文学也很重视。

b.体育和军事训练:着重培养儿童的健美强壮的体格。

c.道德教育:着重于培养儿童爱护国家的意识和优良品德,但也灌输自然的宗教感情与对上帝的信仰。

d.劳动教育:共同劳动和每人必须参加手工业与农业劳动的制度决定了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视。

e.成人教育:主张所有公民都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普遍学习人文主义的文学、艺术与哲学理论,由政府负责开办公立的文化教育机构,使公民都能成为有文化教养又有实际能力的人。

教育目的:培养儿童具有仁慈、公正、勇敢、诚实、仁爱、合作、虔敬等品质。

(2)康帕内拉的教育思想

康帕内拉是意大利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太阳城》一书中,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措施,以消灭体力与智力劳动的差别。

儿童在3岁以前由母亲哺育,3岁以后便送到公共机关里去,按性别不同“在一起轻松地学习字母、看图、赛跑、游戏和角力”。7岁开始初步学习各种手工技术,主要目的是为了观察他们将来的志向。8岁开始学习各门自然科学知识,然后被带到各种手工业部门、田野和畜牧场上去实地观察,并学习工、农、牧业知识与技术。长大后,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参加各种公职。

总体而言,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属于人文主义范畴,但比人文主义具有更高的水平。

5.培根的思想对教育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的创始人弗兰西斯·培根的唯物主义思想,对经院主义哲学的深刻批判,他所提出的既重感性经验、又重视理性消化的认识论,在《新工具》一书中所论述的归纳法的方法论,特别是他从重视自然科学知识而总结出的“知识就是力量,力量就是知识”的响亮口号,在当时的教育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教育理论的发展也具有深刻的影响。同时,培根重视科学研究与探索真理的思想对当时文化、教育的发展也有重大的启迪作用。

(三)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1.新教教派的教育实施

(1)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张

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促进了教育的国家化和近代西方普及义务教育的发展,其教育主张包括以下几点:

路德极其重视教育,他尤其主张大力发展广大人民的初等教育。他向各国诸侯提出,开展学校教育不仅利于教会,也利于国家。因此他要求国家应强迫所有儿童不分男女与贫富都要入校学习,父母也要对自己的子女受教育负责,而教会更应积极地办好学校教育。

路德提出,国民学校(即初等教育水平的学校)的教学内容最主要的应是读、写、算、宗教四个基本学科,此外也要注重体育、音乐的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儿童能更好地读“圣经”,学习教义问答,会唱圣歌。他尤其注重学校对语言学科及某些自然学科的设置。

路德也注重中等与高等教育,从中培养教会的神甫、国家官吏和学校教师。

(2)加尔文派新教的教育主张

加尔文教派重视个人在宗教生活中的地位,政权、教权合一,强调天职观念。其教育主张主要包括:

在教育问题上,主张实施义务初等教育,也要求教授4R(读、写、算、宗教)学科,并强调用国语教学。

在中等教育方面,要求宗教思想与人文主义结合,使科学知识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3)英国国教派的教育主张

英国在宗教改革前后,一般平民的教育主要由资产阶级慈善者个人或慈善团体捐款兴办,但教会在学校的信仰上却给以监督。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初等教育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而且其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双轨性。但国教会对英国的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却在组织上、物力上与思想上有广泛的支持与影响。

(4)新教教派的影响

积极影响。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教育的实施与发展有很大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a.各新教教派积极提倡把教育扩大到平民子弟,就这一点而言,比人文主义的世俗教育还要进步些。

b.他们所开办的初等国民学校,成为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教育制度的始基。

c.新教教育的教育目的虽然在于宣传新教教义,但在客观上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劳动人民掌握知识。

d.新教教派在激烈反抗旧教控制教育的斗争中,多方面吸收人文主义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突破旧教教育的狭窄范围,在教学方法上力图贯彻当时已出现的新的原则。

消极影响。新教教派的教育实施也必然带有它的严重缺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a.仍然保留宗教在教育、教学中的突出地位;

b.仍把知识、道德与宗教虔信作为教育的共同目的;

c.科学知识的地位在教育中依然低于古典知识;

d.教学方法上仍存在形式主义;

e.学校教育的双轨制自宗教改革后更有明显的发展。

2.耶稣会的教育

耶稣会学校的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抵制宗教改革的新教宣传,并在世界各地建立天主教教会的宗教控制。耶稣会不注重兴办初等学校,而把力量主要放在中、高等教育上。注重用教育紧紧控制青年的思想。因此,耶稣会所办的学院无论在设备、内容、方法上,都力图精良,以与人文主义学校和新教所办的学校相抗争。耶稣会派的教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耶稣会学校组织严密,重视师资的高水平,以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来取得上层社会的拥戴。

(2)学校教育的具体目的集中表现为培养学生对耶稣会教团的绝对与盲目的服从。

(3)教学内容除拉丁文与希腊文外,为适应时代的风尚,也为笼络青年入学,广设历史、哲学与自然科学等课程,而且具有很高的教学水平。

(4)耶稣会学校在教学的制度与方法上,讲求严密有效,重视教学的计划性,严格规定教学日程和教学程序,并重视知识的检查与复习,要求学生学得扎实、巩固,注意用竞争精神来刺激学生学得灵活、生动,但却极力压制学生独立智慧的发展。

(5)学校实行寄宿制,在学校管理上尽量吸收人文主义学校的新措施,但却定有苛刻的纪律。

三、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著名的爱国主义者,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他继承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教育思想遗产,吸收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成果,总结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经验,并结合他本人长期的教育实践系统地论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对于学校教育的多方面要求,从而为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并对以后的学校教育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代表作《大教学论》的问世,使得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他本人也因此被尊崇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一)世界观

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人物和新教教派的成员、领袖,夸美纽斯的世界观充满了新与旧的矛盾。

1.社会政治观

在社会政治观上,他痛恨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专横统治,忧虑祖国的灾难与沉沦,对广大人民的苦难生活深表同情。但他幻想通过普及知识来进行社会的改革,这反映了他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2.自然观

在自然观上,他虽然具有浓厚的宗教信仰,笃信上帝是万事万物的创造者与主宰,但他受时代与自然科学的引导,又重视大自然的存在及其威力,也重视人的积极创造能力,他赞美“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人本身是一个“小宇宙”。这种观点和已往的宗教迷信只把人看作是对神意的屈服者而不能有任何作为的观点有很大分歧,反映了夸美纽斯哲学观中的唯物主义因素。

3.“泛智”论

夸美纽斯以极大的热情、长期从事研究的“泛智”思想,更为集中地体现了他的世界观的进步性。所谓“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并使智慧得到普遍的发展。

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反对宗教蒙昧主义,提倡认识客观世界和发展科学的时代精神,以及广泛发展教育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要求,具有反对封建主义的进步意义。

“泛智”思想是夸美纽斯一生教育活动与教育思想的核心,而这一思想的形成是和他的进步的世界观不可分割的。

(二)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1.教育作用

(1)教育对于社会生活的作用

夸美纽斯认为“教会与国家的改良在于青年得到合适的教导”,希望通过教育改变社会道德普遍堕落的现象,从而减少黑暗与倾轧,得到光明与和平。

(2)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夸美纽斯认为,人生来便具有“学问”“道德”和“虔信”的“种子”,但是,它们的发展完全取决于人所受的教育。

2.教育目的

夸美纽斯的教育目的观具有两重性,即宗教性的教育目的和现实性的教育目的。从宗教世界观出发,教育的目的是为人的来世生活做准备;从现实性来看,教育可以使人认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培养和发展人的各种能力、德行和信仰,以便享受现世的幸福,并为永生做好准备。

(三)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贯穿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他认为,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起支配作用的普遍法则,他称其为“秩序”或“事物的灵魂”。这种“秩序”保证了宇宙万物和谐发展。因此,人的各种活动包括教育活动,都应该遵循这些自然的、普遍的“秩序”或规律。他把遵循“秩序”这条普遍法则视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重要内容,认为应当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进行教育。

教育适应自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要适应大自然的规律,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二是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自然本性和年龄特征,适应儿童本身的“自然”,即儿童身心的特点。

(四)论学校体系和普及教育

1.论学校体系

(1)学校体系

夸美纽斯依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把人从出生到成年接受教育的过程分为四个时期,每期6年,各由相应的学校进行教育。

从出生到6岁是婴儿期,在母育学校接受家庭教育;

6~12岁是儿童期,由设在每个村落的国语学校进行初等教育;

12~18岁是少年期,由设在每个城市的拉丁语学校实施中等教育;

18~24岁为青年期,通过设于省城或王国的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2)评价

夸美纽斯首次提出的这种前后衔接的统一的学校体系,从学校的设置上打破了封建教育的等级限制及其没有系统的学校体制的状况,是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设置理论的一个重大进步,对后来资本主义学校制度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2.论普及教育

(1)普及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从“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思想。他提出“所有城镇乡村的男孩和女孩,不论富贵和贫贱,都应该进学校”,必须将初等教育普及到手工业者、庄稼汉、脚夫和妇女;同时,他也进一步提出“拉丁语学校也不应当限定只有富人、贵族和官吏的子弟才能入学”。

为了实现教育的民主化和实施普及的初等教育,夸美纽斯强调学习祖国语言,并要求使用祖国语言进行教学,还把初等学校定名为“国语学校”。他认为,儿童入学首先应该学习祖国语言,然后再学拉丁语文;在拉丁语学校接受中等教育,也仍然应该继续学习祖国语言。这反映他否定天主教会控制的学校强迫儿童学习陌生的拉丁语、并以拉丁语作为教学用语的传统作法;同时,也是他改革学校工作,使教学进行得更为有效而又节省时间和精力的一项重要措施。结合夸美纽斯的祖国捷克当时的命运来看,这一要求还体现了他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愿望。

(2)普及教育的教学内容

夸美纽斯还为各级学校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课程。

儿童六岁入学以前,在家庭接受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启蒙教育,使幼儿获得有关自然界、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初步认识。

在国语学校里,除传统的读、写、算和教义问答之外,夸美纽斯主张增加几何基础、历史、地理、天文、经济与政治生活基本常识等。对于10至12岁愿意学习外国语的儿童,还可添设外语课。

拉丁语学校的课程包括四种语言(国语、拉丁语、希腊语和希伯来语)和传统的“七艺”,新增的课程有物理、地理、历史、伦理学,还有神学。

在大学阶段按当时的一般做法,主张分设神、医、法学三科,最后以旅行结束学业。

(五)夸美纽斯的教学理论

1.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分章论述了各种教学原则,其主要思想主张可归纳如下:

(1)直观

夸美纽斯在感觉论的基础上论证了教学要直观的必要性。他从“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这一命题出发,把通过感官所获得的对外界事物的感觉经验,作为教学的基础,要求“在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

直观性原则的教学要求

夸美纽斯要求,按照直观原则进行教学应从观察实际事物开始;在不能进行直接观察的时候,应利用图片或模型代替实物。

对直观性教学原则的评价

a.积极评价:夸美纽斯首次对直观教学进行了理论论证,同时详细说明运用直观原则进行教学的许多具体方法,对于实施科学知识教育有重大意义,对于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也有直接的作用。

b.消极评价:夸美纽斯过分夸大直观的作用,把实物观察与文字的学习割裂开来,这是片面的、机械的。同时,由于他的世界观深受宗教思想的影响,所以仍然承认“神的启示”的作用,并肯定经院哲学的始祖奥古斯丁关于学习《圣经》即使不懂也要熟记的要求是对的,这种见解当然不可取。

(2)循序渐进

夸美纽斯认为,自然界的发展和人类许多活动的进行,都是井然有序的。他要求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系统的,教学的进行应该循序渐进。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问上取得进步,能力得到发展。

关于如何有系统地、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夸美纽斯的主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学内容上,要妥当地安排教学科目的顺序,每一学科的内容要仔细分成阶段,“务使先学的能为后学的扫清道路”。

在知识教学的安排上,要求做到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也要仔细划分好,“务使每年、每月、每日、每时,都有它的指定的工作”。

夸美纽斯强调有计划、按顺序进行教学,还包括重视打好学习基础的正确见解。与此同时,他反对不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的强制性教学,要求教学一定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特别是为初学的儿童选择学习材料,一定要适当。

(3)启发儿童的学习愿望与主动性

夸美纽斯认为,人的天性是渴求知识的,对知识是不会厌倦的,因此,父母、教师、学校以至国家,都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去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

(4)教学要彻底与巩固

夸美纽斯以巩固地掌握知识,并达到随时可以应用的程度,作为衡量教学是否彻底的标准。他要求教师授课时,要讲清事物的原因和理由,在理解原因的基础上,知识才能掌握得牢固。他还主张多做练习和经常复习。

综上所述,夸美纽斯关于教学原则的一些主张,是紧密相联、互相渗透的,就其内容的广泛性、实用性及深刻程度来看,已经形成为一个教学原则的体系,而且是教育史上最早提出的教学原则体系,它的提出是夸美纽斯的重大历史功绩。

2.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1)学年制

针对中世纪学校组织十分松散,学生入学或离校停学的时间没有统一规定的普遍现象,夸美纽斯提出学校工作实行学年制的要求。他要求公立学校在一年的同一时间开学,同时放假,每年招生一次,秋季始业。学生一经入学,必须坚持完成学业,不允许中途辍学或逃学。学校工作应按年、按月、按日、按时计划妥当;教学科目也要根据儿童认识发展的顺序予以合理安排。在学年终了时,通过考试,同时升级。

(2)班级授课制

针对中世纪学校教学效果低的个别施教的传统做法,夸美纽斯要求实行班级教学制,即把学生组成班级,由一位教师面向班级统一授课。他认为,一个教师同时教几百个学生,不仅可能,而且也是有益的,它将大大地提高教学的效果。为了切实安排好教与学,他还提出:可以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许多个十人小组,由教师委派优秀学生做“十人长”,协助教师管理小组、考查学业。教师则只对班级施教,不进行个别指导。在班级上课的时间里,除讲课之外,教师还应允许学生提出疑问,并通过提问进行必要的练习,特别是重述练习。

夸美纽斯在总结实际经验基础上所提出的班级授课制,大大加强了学校工作的计划性和实际的社会效益,使传统的个别教学改变为集体教学,实现了教学组织形式的革命变革。

3.论教学用书

夸美纽斯所说的教学用书,包括供学生使用的教科书,以及帮助教师进行工作的教学指导书两种。他把教学用书视为辅助教与学的“工具”,非常重视它们的作用。

(1)《语言和科学入门》及《世界图解》

在夸美纽斯那里,教科书是实施“泛智”教育的百科全书式的读本。他亲自编写的《语言和科学入门》以及《世界图解》,充分体现了他的教学理论中许多进步与合理的要求;教材编排应符合循序渐进和量力性原则的要求;书中应配有插图等等。

《语言和科学入门》的编排,把学习拉丁文和认识周围世界结合起来,引导儿童在描述事物中掌握拉丁语文,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使传统拉丁语教学的枯燥、抽象、儿童难于理解与记忆的状况,变得大为简易而且有效了。

《世界图解》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儿童启蒙教育读物,书中配有近200幅夸美纽斯亲自绘制的生动插图。这两种教科书曾被译成欧亚两洲的十余种文字出版,在长时期中被广泛采用,有极大的影响。

(2)夸美纽斯关于教学用书的编写

夸美纽斯认为,为学生编写的教科书,应当简单明晰,使他们在必要时可以不依靠教师,自己去学习功课。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最好使用对话的形式。关于语言教科书,他认为应根据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语言发展的程度,分别编写初阶书、入门书、升堂书和聚珍书四种由浅入深的读本,同时再配以四种辅助的书籍,即小字汇、字典、熟语字典和综合辞书,帮助学生更迅速而有效地学习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