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增订本)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7字
- 2021-06-04 11:35:25
第1章 史前时代
1.1 复习笔记
一、旧石器时代
(一)史前历史概述
我们中华民族在文明社会出现之前曾经历过长时期的史前历史。所谓史前历史,是指有确切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通过地下出土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等资料,可以把我国的史前历史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初期。属于这一阶段的人类化石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北京人的文化遗物较为丰富,是我们了解我国史前社会历史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北京人
北京人化石及其文化遗存始发现于北京西南的周口店。在北京人的洞穴中发掘出许多人骨化石,距今约有50万年之久。
1体质特点
北京人一方面已具备人的性质,另一方面还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所以称之为猿人。
(1)北京人头盖骨低平,头骨较厚,脑容量小,平均只有1075毫升,而现代人脑容量平均为1400毫升。
(2)眉骨隆起,吻部突出,牙齿粗大,缺乏下颏,这是北京人体质上还有原始征象的表现。
(3)北京人身体各部的发展不平衡,四肢与现代人差别不大。上肢和现代人已很接近,由此可知他们的两腿已能直立行走,双手能够进行劳动。
2生活方式
(1)北京人已会制造石器。他们用粗糙的石片工具去制作木棍,或拿去刮割兽皮和兽肉。考古学上称使用这种原始石器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的初期阶段。
(2)北京人已会使用火。在北京人居住过的洞穴中,发现黑色和其他颜色的灰烬,其中还有被火烧过的土块、石块和兽骨,这些遗迹证明北京人已能用火,火不仅能取暖,而且还可防止野兽对人的侵袭,北京人还用火将食物加工成熟食。知道用火,这是人类和自然界斗争所取得的一个巨大胜利。
(3)北京人已会采集狩猎。在北京人生活的时代,当时在周口店附近有河流、草原和丛林,栖息着多种野兽,野兽肉是北京人的一种重要食物,洞穴中发现有朴树籽,说明他们也采集野果以充饥。
(4)北京人已形成原始群。北京人的工具和生产技术都很原始。为了获得必要的食物和抵御猛兽侵袭,他们必须结合成群,否则就无法生存。这种原始群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
(三)丁村人
比北京人晚的古人类及文化有丁村人、许家窖人等,距今约有十几万年,考古学上称之为旧石器时代中期。在这时期,人类在体质发展上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即脱离猿人这一范畴,人类学家称之为早期智人,或称古人。丁村人体质特征上保留的原始性比北京人少。在石器制作上也比北京人有了相当的提高。
(四)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除人骨化石外,还有工具和饰物,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重要代表,距今约有一万八千余年。
1体质特点
山顶洞人在体质方面和现代人基本相同,而且明显地显示出蒙古人种的特征。
2生活方式
(1)山顶洞人已会磨制骨器,这是制作工具技术的一大进步。
(2)山顶洞人除猎取野兽外,也捕捉鱼类以供食用。人们的生活较以前确实有显著的改善。在遗物中发现有用赤铁矿的粉末和海蚶壳做的饰物。赤铁矿和海蚶壳都非当地所出,说明山顶洞人已和远处有了交往关系。
旧石器时代长达上百万年,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加工比较粗糙。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旧石器文化遗迹约有三百余处。
二、新石器时代
(一)新石器时代概述
从大约距今一万年开始,人们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时代进入到锄农业和畜牧业时代,磨制石器得到广泛使用,陶器被发明和大量使用。这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这反映出人活动的范围比旧石器时代要广阔得多。
(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
新石器早期文化遗迹的代表,有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等,它们距今一万年左右。稍后则有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山东的北辛文化、东北的兴隆洼文化等,它们距今约七八千年。新石器中晚期文化遗迹则遍布全国,中期以仰韶文化为代表,晚期以龙山文化为代表。
1仰韶文化及其特征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文化。它的年代约是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一带,包括陕西的关中、山西南部和河南大部分地区,遗址一般都在靠近河流的黄土台地上。仰韶文化的典型遗址有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等。
(1)仰韶文化的居民已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当时已有多种农具,有石斧、石锄、石铲、石刀或陶刀,还有石磨盘和磨棒,这表明原始的锄农业已经比较发达了。仰韶时期,黄河流域人们普遍种粟。家畜饲养也已开始。
(2)在经营农业的同时,狩猎、捕鱼也仍是重要的。狩猎的工具是弓箭和长矛,捕鱼工具有骨制的鱼叉和鱼钩,用网捕鱼也很普遍。
(3)人们采拾蚌、螺蛳之类的水生动物,也采集栗子、榛子之类的野果。
(4)根据民族志的材料,在锄农业阶段,农业、采拾主要由妇女来担任,男子则多从事于渔猎。仰韶文化也不能例外,故而当时妇女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形成了以母权制为特点的氏族社会。
(5)在衣着方面,人们用石纺轮纺线,用线织布。当时人除穿兽皮外还穿粗布所作的衣服。在身上还佩戴着环、珠子、饰片等物。遗址中曾发现过笄,知道当时人已有束发的习俗。
(6)已经开始制造陶器。陶器是当时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陶器可作容器、食器、炊器、汲水器。还有些工具、饰物也是陶制的。制造陶器是用手制法,即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在有些陶器上有陶轮修整过的痕迹,说明萌芽状态的陶轮已经出现。有些陶器上发现有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这大概是中国原始文字的雏形。
(7)仰韶文化村落居住情况,以西安半坡遗址村落为例。整个村落估计由200座小屋组成,面积约为三万平方米。屋顶是由许多木柱支架起来的,墙壁、屋顶都涂抹上泥。房屋附近有贮藏物品的窖穴。在村落中心有一座长方形大屋,这可能是大家族或氏族的公用房屋。村落周围有壕沟一道,似起着某种防护作用。在村落之外,东面有窑场区,北面是氏族墓地,墓坑排列较规整,墓中一般只以陶器为殉葬品。
(8)在仰韶文化时代,江汉平原鄱阳湖畔有大溪文化,长江下游有马家浜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黄河下游有大汶口文化,东北辽宁有红山文化。
2大汶口文化及其特征
在黄河下游今山东及苏北一带,是大汶口文化的分布区。
(1)人们的经济生活以农耕为主,种植的作物有粟。
(2)磨制石器的技术很好,能用硬度较高的石料磨成薄而锋利的工具,同时也能用玉加工为饰物。
(3)在制陶方面,陶轮的使用日益普遍,从而提高了制陶的劳动生产率。白陶、黑陶在这时期出现。黑陶的高柄杯,器薄如蛋壳,是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当中杰出的作品。生产技术上的种种进步,标志着新石器文化至此已发展到一个很高的阶段。
3红山文化
以龙鳞纹图案彩陶为主的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辽河流域。在辽宁东山嘴,发现了规模巨大的祭祀遗址,在祭坛的周围出土了许多陶塑女性人像残块。在辽宁牛河梁,发现了女神庙和女神像遗迹,以及较大的积石冢。此外,红山文化中还出土了许多精美的玉器,其中有许多玉龙。
4龙山文化及其特征
龙山文化的年代是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它的主要分布地区是河南、陕西、山东、河北等省。
(1)龙山文化仍是以锄农业为主,农具中磨制石器得到普遍使用。农具出现了器形厚大的磨制石斧、磨制半月形石刀、磨制石镰或蚌镰,木器中出现了掘土工具双齿木耒。以上工具都是仰韶文化中所没有的,说明龙山文化在农业生产的规模上比仰韶文化有了扩大。
(2)家畜饲养也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而获得进一步的发展。龙山文化遗址中的猪骨数量比仰韶时期的多。家畜品种方面除猪、狗之外,牛、羊也开始被驯养了,有些地区还出现了鸡和马。
(3)龙山文化遗址中兽骨、鱼骨、蚌壳、螺蛳壳不少,渔猎工具如矛、镞、鱼叉、鱼钩也颇多。
(4)烧制陶器的技巧有了提高,突出表现是轮制陶器增多。先进的制陶工具快轮已出现。龙山文化陶器和仰韶文化不同之处是以灰陶、黑陶为主,彩陶也还有,但数量很少。
(5)龙山文化的房屋有圆形、方形两种,室内地表一般都抹上一层白灰。西安客省庄还发现一种前后两间连在一起的房屋。
(6)母权制让位父权制。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到龙山文化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引起了社会经济的变化。到龙山晚期,母权制逐渐让位于父权制,从大量的地下文物得到证实。龙山文化和夏、商文化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在龙山文化衰落以后,夏、商文化在它的基址上逐渐发展起来。
5其他文化区及其特征
此外在其他地区,也发现不少龙山文化或和它相类似的原始文化遗存,如江汉平原上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内蒙古长城地带的小河沿文化,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不同的文化区具有不同的特点。
(1)长江中下游江浙和两湖地区种植的主要作物是水稻,饲养的家畜有猪、狗,后来还有水牛。在手工艺方面,人们除了会制作木器之外,还擅长用竹片编制成筐、篓等物。他们还掌握了高超的磨琢玉器的技巧。
(2)包括江西、湖南、广东、福建、台湾等省在内的华南地区,也以栽培水稻为主,但在沿海一带,发现较多的贝丘遗址,说明渔猎、采拾经济在有些地方还占着重要的地位。
(3)北部的新疆、宁夏、内蒙、东北的有些地方也分布着不少细石器文化的遗址。这些文化的特征是陶器较少,而且制陶技术较差,陶器上常压印有篦纹;石器是用燧石、玛瑙等坚硬石料打成细小、精致的刮削器、刀、钻和矢镞。磨制石器较少;骨制工具有鱼叉、鱼钩,出土的兽骨、鱼骨较多。显然,渔猎和牧畜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曾经繁荣于各地的新石器文化并非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保持着影响和联系,并相互撞击、融合,对中华文明的形成都作出过一定的贡献。
三、文献与传说中的古史
我国古代文献中保存着丰富的历史传说,用这些传说也可勾画出中国上古社会的简单面貌。
(一)关于人际社会关系
《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太古时期没有国家所以也不会有君主,人和人是平等的关系,便不存在“伦常”和“礼教”,一夫一妻制家庭尚未出现,因而世系的计算是从母方的。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了上古社会的一些特点。
(二)关于人们的生活方式
1《礼记·礼运》中的记载
《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在上古社会,人类用着十分简陋的工具,过着和野兽差不多的生活。
2《韩非子·五蠹》中的记载
《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一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菔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这里虽然夸大了首领的作用,但认为社会是进化的,人通过劳动,就能不断地战胜自然,这还是符合历史的。
(三)关于部落及其相互关系
1部落及其相互关系
(1)据古书记载,古代黄河流域分布着不少部落。在陕西一带有姜姓炎帝部落和姬姓黄帝部落,他们之间世代通婚。
(2)在晋、冀、豫交界的地方有九黎部落,他们的首领名蚩尤。炎、黄部落曾和九黎部落发生过激烈的军事冲突,黄帝战胜了九黎,蚩尤被杀。
(3)黄河下游一带有太昊氏和少昊氏,据说太昊氏是蛇身人首,以龙名官,少昊氏则以鸟名官,看来太昊氏当属蛇图腾,少昊氏应为鸟图腾。
2文明的贡献
这些部落对上古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有不同的贡献。按照古书上说:
(1)黄帝发明衣服、舟、车。
(2)炎帝又称为神农氏,“斯木为耜,揉木为耒,末耨之利,以教天下”。
(3)太昊氏又称为伏羲氏,发明网罟,又作八卦。
(4)据说蚩尤“以金作兵器”,是金属冶炼的最早发明者。
3“禅让”
到传说中的唐、虞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部落已结成部落联盟,产生了尧、舜这样的首领。他们的职务是军事统帅,再就是担任主祭。尧、舜时有“禅让”的故事,传说尧老年时传位于舜,舜老年时又传位于禹。
(四)古代“大同”“小康”社会
古人曾用“大同”“小康”来概括上古时期社会发展中的两个不同阶段。
1“大同”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之世指的即是尧、舜时代。
2“小康”
后来社会发展到了“小康”:“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小康”之世也即是以“禹、汤、文、武”为代表的夏、商、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