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社会工作硕士(MSW)考试过关必做习题集(含历年真题)
- 圣才电子书
- 14743字
- 2021-06-04 11:06:39
第二篇 社会工作原理
第四章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
第一节 社会工作概述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构成要素(武大2011年研)
相关试题:社会工作(北师2016年研;山东大学2015年研)
答:(1)社会工作的涵义
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服务活动。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社会工作是以帮助他人(服务对象)为目的的活动;②社会工作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活动;③社会工作是科学的助人方法;④社会工作是职业化的助人服务活动。
(2)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
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包括:①社会工作者,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的构成部分。②受助者,又称服务对象、工作对象,也有人称之为案主。受助者是服务的接受者,没有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必要性。③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这使它与其他助人活动区别开来。④专业关系,是社会工作者基于专业服务的需要同受助者建立的关系。⑤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
2.社会工作者(华中农大2017年研;山东大学2013年研;武大2010年研)
答:社会工作者是指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他们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在有些国家,社会工作者的身份比较容易确定。这些人一般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并获得社会工作的硕士或学士学位,他们在社会福利机构或设施中专门从事社会服务,并被社会工作专业组织所认可,被雇主认为是社会工作者。
3.案主(西南大学2010年研)
答:案主又称受助者,是指遇有困难,自己不能解决并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帮助的人。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并采取行动与社会工作者互动。受助者是服务的接受者,没有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必要性。社会工作者要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案主的利益高于社会工作者的利益,社会工作者应为实现案主的利益、满足案主的需要而开展工作,绝不允许社会工作者因自身的利益或需要而损害案主的利益。这和一般人际关系强调互惠明显不同。
4.助人自助(中山大学2012年研;西南大学2010年研)
答:助人自助是指社会工作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在帮助他人的活动过程中贯穿的一种核心价值理念。在这个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作为行动者,依自己的助人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受助者主动参与这一行动过程,通过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是行动的主体,他设计并引导助人过程的进行。但是由于社会工作者要考虑到受助者的需要和接受服务的能力来开展服务,所以不能把受助人视为纯粹被动的、只是行为的对象或客体。同时,受助者也是行动的主体,他也将自己的意识、目的、对社会工作者行动的理解带入接受服务的过程,并直接影响这一过程。
5.社会秩序(华中农大2012年研)
答:社会秩序是指社会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其内部各方面或社会关系的各方面相对平衡、稳定、和谐的发展状况。它至少包括两层涵义:①社会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相对稳定,是对这些关系格局的静态描述。②社会运行的有序性,是指各部分在变动过程中关系的协调状态。实际上,社会稳定是一种社会秩序,各部分之间动态协调也是一种社会秩序。通过维护某种社会结构来维持社会秩序,妥善地改进不甚合理的社会结构或制度,使之更有利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是对社会秩序的构建。社会秩序可以分为强制秩序和同意秩序。
6.同理(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同理是指工作者进入并了解案主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案主的一种技术与能力。同理包括情绪同理和角色同理两个层面的内容。情绪同理即同感,是指工作者如同亲身体验地感受案主的感受,是一种受他人状况感动的能力;角色同理是指工作者了解案主的情境、参考构架及观点的能力。角色同理要求工作者尽量放下自己的参考构架和文化背景,站在案主的角度去理解案主的问题及其相关的行为。
二、简答题
1.社会工作者主要担当着哪些角色?(华中农大2013、2010年研)
相关试题:试述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道德(专业伦理)要求。(论述题,南航2014年研)
答:社会工作者主要担当的角色有:
(1)服务提供者。社会工作者首先是向受助者提供服务的人,这里的服务既包括提供心理咨询和意见咨询,也包括提供物质帮助和劳务服务。服务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者的首要角色。
(2)支持者。社会工作者面对求助者不但要提供直接服务或帮助,也要鼓励受助者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即“助人自助”。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人积极反应的支持者、鼓励者,并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受助人自立或自我发展。
(3)倡导者。在一定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者采取某种行为的倡导者,即当受助者必须采取新的行动才能有助于其走出困境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向其倡导某种合理行为,并指导他们以使其成功。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倡导不是不顾受助者接受程度的强行推动。
(4)管理者。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对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同时,他必须对与受助人相关的诸多资源、信息进行协调、安排和管理,以实现该过程的高效率,特别是不出现意外问题。管理者的角色不但对社会行政工作十分重要,对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也同样重要。
(5)资源获取者。在许多情况下,社会工作者为了有效助人,常常需要联络其他社会工作者、福利服务机构、政府部门和广大社会,向他们争取受助者所需要的资源,并将它们传递到受助者手中。为服务的顺利开展争取资源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6)政策影响人。由于某些社会问题并非由个人生理、心理因素所引发,而由社会、制度因素造成,因此,对造成这种问题的政策或制度进行改变就是必要的。社会工作者应该将其工作经验反馈给政策制定者,以避免社会问题的再次发生或减缓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者还承担咨询服务、转介服务和进行社会工作研究的责任。
2.转型期中国社会工作提供模式的特征。(华中农大2012年研)
答:转型期中国社会工作的提供模式有以下一些结构特征:
(1)不同模式并存
政府通过企事业单位继续承担一定的社会保障责任,并依靠社会政策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家庭将继续承担自我保障的职能,并表现出更强的主动性。社区将承担互助功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帮助。社会福利机构将逐渐成长,并在社会服务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几种提供方式处于共生状态,并在互动过程中相互交融。
(2)不同专业水平的服务并存
社区提供的互助服务虽然不属专业社会工作,但在互助解困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提供的服务是行政性的和半专业化的,随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其专业化水平将有所增强,但仍带有行政性的色彩。专业社会服务将有一个明显的发展,民间社会服务机构将根据我国的社会状况以专业思想、专业方法和较高的服务水平发挥其影响力,并拉动整个社会服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3)本土性社会工作的倚重
一般把长期以来在我国实行的较为制度化的社会服务称为实际社会工作,它是本土性的社会工作。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虽然国际性的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开始扎根,但它仍不能脱离中国实际,从而发生专业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仍将为实际社会工作发展提供条件。因此,在社会转型期,本土性社会工作仍将是主要的社会工作模式。
(4)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随着社会转型和体制改革的加快,社会问题也更加凸显出来。社会需要的日益强烈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随着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福利体制的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制度的建立将成为一种现实要求。这样,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提供模式将会得到发展。
3.简述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的基本阶段。(西南大学2010年研)
答:在西方国家,社会工作经历了一个从没有理论指导到自觉采用理论指导、从指导理论的单一化到指导理论的多元化、从主要借用心理学的理论到尝试借用心理学、社会学、认识论等多学科的理论这样一种发展演变历程。参照大卫·豪(David Howe)在《社会工作理论导论》的描述,其理论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七个基本阶段:
(1)“调查”阶段
“调查”阶段是社会工作的最初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工作者主要关注的是他们所从事的实际工作,而很少对这些工作的本质、过程与方式方法等进行理论的思考。他们主要是实干家而不是思想家。从理论发展史的角度来说,社会工作者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起一个“调查者”的作用。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际活动搜集和积累了大量的事实材料,为以后社会工作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基础。
(2)“精神分析学”阶段
在这一阶段,部分社会工作者开始意识到单以经验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是不妥当的,社会工作应是一门科学。他们开始采用一定的科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然而这一时期唯一被社会工作者采用的理论是精神分析学理论。社会工作几乎等同于精神分析工作。
(3)“精神分析学派”与“功能主义学派”并立的阶段
20世纪30~50年代,“功能主义学派”在关于社会工作新的价值观、关于人的本质、关于社会工作的过程与方法等问题上都与精神分析学有着巨大的分歧。这两个学派不断发生冲突,每一派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依据自己的观点向服务对象提供相应的服务。
(4)“获得”的阶段
20世纪60年代,可应用于社会工作的理论在数量上获得了巨大的增加。社会工作的职业知识空间被迅速而非系统地充实起来。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时期,社会工作者对理论观念的竞逐被视为社会工作健康发展的一种标志。
(5)“盘点”阶段
由于社会工作理论在数量上迅速增加,到20世纪60年代末,许多社会工作者感到有必要对这些理论做一次清点、整理和评估,以便对社会工作的“家底”有一个确切的把握。其成果是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清单。
(6)“理论统一”阶段
尽管社会工作理论的迅速发展充实了社会工作的理论空间,但也使社会工作者们在理论选择方面感到无所适从。由此产生了一种普遍的心态,即希望能把这些理论统一起来,将它们置于“同一个屋顶之下”。人们竞相发展一种能把各种社会工作方法整合在一起的“一元化”的理论框架。各种理论将在相互竞争中并存下去。这种多元化的社会工作理论观将引导社会工作理论发展到第七个阶段,即目前所处阶段。
(7)“理论归类”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多元理论并存被当作一个既定的事实,社会工作者们不再去追求构造“统一”的理论框架,而是通过对纷呈繁杂的各种理论进行整理、归类来使理论空间有序化,其结果则是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分类模式。迄今为止,这些理论分类模型仍然是西方社会工作者们把握社会工作理论世界的基本工具。
4.伊丽莎白《济贫法》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扬州大学2015年研)
相关试题:济贫法(名词解释,北师2016年研)
答:伊丽莎白《济贫法》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负起了社会救助的责任,并直接参与了社会救助活动的组织工作。这在某种意义上为社会工作的诞生创设了一个合法性前提,使社会工作专业的诞生有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2)伊丽莎白《济贫法》从立法的角度确立了助人自助的观念,这既是一个救助原则,又是一个救助理念。伊丽莎白《济贫法》承袭以前的济贫立法中关于“有劳动能力的乞丐”的概念,对不同情况的贫民施以不同的救助,使社会资源得以更有效的利用,同时也可以避免刺激一些人的“懒汉”思想。
(3)对于社会工作的发展来说,伊丽莎白《济贫法》最重要的作用还在于它确定由专业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将救助人员的专业化视作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开端。
(4)伊丽莎白《济贫法》所实施的院外救济也是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一种基本形式。
总而言之,伊丽莎白《济贫法》对现代社会工作专业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5.简述社会工作的功能和服务领域。(西南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
(1)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青岛大学2015年研)
(2)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清华大学2016年研)
(3)社会工作的治疗功能。(青岛大学2017年研)
答:(1)社会工作的功能
①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
a.救难。危难是一个人因身体受损、经济破产等原因而危及自身生存的状态。危难涉及的是人的正常生活乃至基本生存问题,社会工作者首先应该把这项任务放在自己的肩上。
b.解困。当受助者遇到困难但尚未达到危及生存的程度时,社会工作者对其提供的帮助,可视为解困。解困是社会工作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c.助人。助人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人们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生存、参与社会和发展几个方面。当他们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满足这些需要时,社会工作应该把他们纳入自己的工作领域。
d.发展。社会工作尊重人,认为人是有潜能的,并把充分挖掘个人潜能、达至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当作自己的工作目标。社会工作促进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促进受助者能力的发展,通过能力发展促进其功能恢复或增强其功能,并达至生活目标。
②社会工作的治疗功能
治疗就是针对社会病态采取措施,使之恢复和重建其良好的社会功能。治疗在微观层面上是指对个人、团体的直接服务,帮助它们恢复受创的社会功能。社会工作的治疗功能就是消除那些导致问题产生和使社会功能丧失的个人或环境因素,对失去的社会功能予以恢复和重建,获得原有的社会调适模式,或产生新的替代模式,从而得到常态的社会功能。
③社会工作的预防功能
预防就是指先期对有害于个人或系统、组织的任何因素的发现与消除,前提是要有准确的预测。要预测个人或团体社会生活所可能发生的障碍,预测对整体社会制度可能产生伤害或阻碍社会进步的任何潜在因素,以便对症下药,不使其成为现实或继续生长而对社会构成危害。预防可以从两方面进行:a.采取措施,使问题不致发生。这是初级预防,是预防的最高境界。b.在问题刚出现时就采取措施,不使其生长。这是二级预防,是亡羊补牢,犹为未晚。
④社会工作维持社会秩序功能
社会工作对维持社会秩序有重大的意义,其主要方式有:a.通过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b.通过预防问题保持社会秩序;c.通过实施和修订社会政策维持社会稳定。
(2)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
社会工作领域又称社会工作范围,是指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社会工作的实施首先取决于工作任务的存在,即社会中的某些人的正常生活出现了问题,然后才是社会工作者有意识、有目的地介入或干预。
①从社会工作的产生过程和社会工作解决问题的特点来看,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可以分为基本领域和拓展领域。
a.基本领域,即社会工作发挥作用的传统领域,或在社会分工中社会工作最易于发挥自己的特长,服务于有需要的人群和社会的领域。不论从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还是从当事人的困境以及社会正义和秩序的价值来看,弱势群体、困难群体遇到的基本生活方面的困难是社会工作服务的基本领域。
b.拓展领域,是随着新的社会问题出现和社会问题的严重化,社会工作新介入的领域。
②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领域包括:儿童青少年服务;老人(老年)服务;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康复服务;精神健康服务;外来农民工服务;家庭服务;学校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就业服务;社会救助;矫治服务;乡村社区发展。除了上述领域,民族社会工作、军队社会工作、救灾社会工作等也是重要的社会工作领域和内容。
6.社会工作督导的主要模式。(华中师大2016年研)
相关试题:社会工作督导的主要模式有哪些?(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社会工作督导的主要模式包括:
(1)成长与发展模式
①主要特点。采用大量的个别化教学,重视与强调学生的感觉、情绪及心理需要,帮助学生发展专业自我及自我意识,启发学生的自我觉悟与思考。在这里督导是一个催化剂。
②指导思想。主要是采用治疗学的理论,认为专业表现取决于个人的成长。因此,它强调心理学的理论,看重学生成长的过程。
(2)学徒模式
①主要特点。督导员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非常紧密的师徒关系。这种学徒式的学习是非结构化的,它是一种全面的、综合的督导方式。
②指导思想。认为学习是“干中学”,好的实务来自于不断重复的学习,在干中不断提高。这种理论基于行为理论,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
(3)结构化实习—督导模式
①主要特点。
结构化实习—督导模式是一个详细计划好的学习—督导过程,它强调学习开始前有一个课程计划,一步步学习。督导教学方法也是系统化的,强调运用多种不同方法及不同的教学手段,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尤其注重模拟教学法。
②指导思想。认为直接的观察对于学习的效果有重要影响。而且这种模式的设计基于成人学习理论,重视学生已有经验,给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这种模式是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
(4)管理模式
①主要特点。管理模式是按计划的工作任务进行督导,是否能完成工作任务是督导的重点,而且这种模式是以技术为本的。因此督导是“问题解决”取向,着重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的问题。此模式强调以机构的政策作为实习好坏的评价标准。
②指导思想。认为学习是“干中学”。案主是至高无上的,一切服务都要以案主为中心,保护案主利益。所以,学习如何在机构政策规定下为案主提供服务是最重要的。在这种模式下,实习者的行动应是计划规定的行为。这种模式看重工作的结果。
7.社会工作研究功能。(广西师大2010年研)
答:社会工作是科学的助人活动,社会工作研究对于改进社会工作系统过程十分必要,其主要功能有:
(1)了解社会需要,设计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的展开是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社会需要的强度决定着应该制定何种政策和措施向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和服务。要使社会服务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就必须对社会需要作科学的调查研究,探讨提供服务的途径,并对服务方案进行科学的评估和选择。这些都必须以科学的社会调查和对调查资料的科学分析为基础。在社会问题比较严重、投入的社会服务资源比较巨大、服务项目较新的情况下,社会工作研究尤为必要。
(2)了解服务对象,推进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在复杂的社会、文化等环境条件下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互动过程。这个传递服务过程受到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鉴于此,认真研究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系统,研究他们的问题发生史、生活史和支持系统等,对实施社会服务十分重要。随着服务的展开,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互动将不断显现出新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只有及时地、客观地认识这种情况才能有效地将服务推向前进。行动研究就是在这方面所做出的科学而积极的努力。
(3)了解服务进展,不断改进服务
随着服务的推进,服务对象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和需要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相关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也可能发生变化。另外,社会服务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社会服务本身也可能有需要改进之处。为了改善和进一步推进社会服务,必须对已开展的服务进行评估,对新发生的情况进行研究。
(4)发现新的问题,倡导调整政策
社会服务是在一定的政策框架下进行的,社会工作不但具体地实施社会政策、满足政策对象需要,而且可能会在服务中也能发现新问题。这些可能是政策执行中的问题,或原来并未认识到的问题,也可能是新产生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影响面较大,就必须通过完善政策来加以解决。社会工作研究在政策倡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5)总结实践经验,促进理论发展
社会工作实践需要理论指导,社会工作要发展就要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要实现社会工作经验的积累,发展社会工作理论,就必须对社会工作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提炼和分析,对之进行梳理和概括,这就需要科学的社会工作研究。另外,社会工作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然而这种检验和评判只有借助于科学研究才更加有效。
8.社会工作助人过程的特征。(华中农大2013、2012年研)
答:社会工作助人过程特征主要包括:
(1)助人过程是帮助受助者获利的过程
社会工作是以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为出发点的,是利他的而非出于利己动机的,是帮助困难人士和群体满足其基本需要的过程。通过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者也会得到社会所认可的报酬。
(2)助人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的合作过程
受助者的需要表达和有力配合与社会工作者的助人行为相结合,形成有效的助人过程。社会工作特别强调“与服务对象一同工作”。助人活动是双方围绕解决困难和问题而展开的持续互动。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双方互相理解对方的行动,相互合作,共同去实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目标。
(3)助人过程是不对称互动
不对称是指互动双方在输入、输出方面的不对等,是双方在质和量上的差距。助人过程的不对称表现为:①双方在信息占有方面的差异。社会工作者具有较多知识,了解获取受助者所需对象的方式和手段,而受助者则缺乏信息。②互动效果上的不对称。社会工作者的助人过程是为了受助者获利,他不求回报,只有使命感或实现感。③合作促成力量的不对称。虽然社会工作过程强调受助者的主动参与,但由于诸多原因,受助者常显得被动,而社会工作者则处于主动地位,他要积极地去推动合作过程。
9.社会工作的目标及功能。(武大2011年研)
答:(1)社会工作的目标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而形成的职业活动。虽然各国政府与民间组织推动、发展社会工作的出发点会有一些差异,但是社会工作还是有其共同的目标。以下从服务对象和社会两个层面来说明社会工作的目标。
①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
a.解救危难。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就是寻找资源,支持受助者,帮助他们走出危难。社会工作者在解救危难中的角色是多方面的:在受助者生命处于危机时社会工作者要施以援手,为其提供物质支持,包括衣、食、住等条件;社会工作者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对处于危难的人给予心理支持。
b.缓解困难。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缓解压力、克服困难,恢复正常生活。当前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困难群体解决困难,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生活。
c.促进发展。社会工作坚持“助人自助”的理念,而这一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向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和帮助,促进其潜能的发挥和能力的增长,逐渐达到自己能应对困难、面对生活以至预防新问题出现的状态。
②社会层面的目标
a.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者秉持专业价值观,用自己的专业方法介入社会生活,就是要解决个人、家庭、社区方面的问题,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身功能,修复社会的机制,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
b.促进社会公正。为了促进社会公正,社会工作者从多个方面介入社会生活,对不公正现象进行干预。这包括:为困难群体提供帮助,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不公正制度的改变,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制度保障。
(2)社会工作的功能
①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
a.救难。危难是一个人因身体受损、经济破产等原因而危及自身生存的状态。危难涉及的是人的正常生活乃至基本生存问题,社会工作者首先应该把这项任务放在自己的肩上。
b.解困。当受助者遇到困难但尚未达到危及生存的程度时,社会工作者对其提供的帮助,可视为解困。解困是社会工作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c.助人。助人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人们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生存、参与社会和发展几个方面。当他们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满足这些需要时,社会工作应该把他们纳入自己的工作领域。
d.发展。社会工作尊重人,认为人是有潜能的,并把充分挖掘个人潜能、达至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当作自己的工作目标。社会工作促进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促进受助者能力的发展,通过能力发展促进其功能恢复或增强其功能,并达至生活目标。
②社会工作的治疗功能
治疗就是针对社会病态采取措施,使之恢复和重建其良好的社会功能。治疗在微观层面上是指对个人、团体的直接服务,帮助它们恢复受创的社会功能。社会工作的治疗功能就是消除那些导致问题产生和使社会功能丧失的个人或环境因素,对失去的社会功能予以恢复和重建,获得原有的社会调适模式,或产生新的替代模式,从而得到常态的社会功能。
③社会工作的预防功能
预防就是指先期对有害于个人或系统、组织的任何因素的发现与消除,前提是要有准确的预测。要预测个人或团体社会生活所可能发生的障碍,预测对整体社会制度可能产生伤害或阻碍社会进步的任何潜在因素,以便对症下药,不使其成为现实或继续生长而对社会构成危害。预防可以从两方面进行:a.采取措施,使问题不致发生。这是初级预防,是预防的最高境界。b.在问题刚出现时就采取措施,不使其生长。这是二级预防,是亡羊补牢,犹为未晚。
④社会工作维持社会秩序功能
社会工作对维持社会秩序有重大的意义,其主要方式有:a.通过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b.通过预防问题保持社会秩序;c.通过实施和修订社会政策维持社会稳定。
三、论述题
1.论述在我国发展社会工作的必要性。(华中农大2010年研)
相关试题:
(1)论述社会工作存在与发展意义。(广西师大2010年研)
(2)试述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河北大学2012年研)
答:在我国发展社会工作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还不成熟
①我国缺乏专业社会工作。现代社会工作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产物,我国传统社会缺乏产生社会工作的条件。传统的中国仍然是典型的、成熟的农业社会。虽然这种农业社会也不乏贫困和社会问题,但是人们主要是靠家庭、家族、亲朋来解决问题。社会的低度分化和低流动性不可能育化出现代社会工作。这样,虽然我国历史上有丰富的社会福利思想,但是却没有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
②我国社会工作的探索起步较晚。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学科建设,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也逐步在一些大学恢复。1988年,国家教委决定在部分高等学校试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在制度上开启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进程。1991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推进了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进程。民政部门对干部进行在职培训,讲授社会工作内容,高等学校则参考国际社会工作的框架开办专业教育,从而形成了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在此后的进程中,民政部门在社会工作职业化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高等学校则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方面矢志不渝,并探索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道路。
③虽然我国的社会工作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不得不承认,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论是社会工作的整体服务水平还是在社会工作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所以,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高理论水平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建设的重大议题,也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经阶段。
(2)社会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所起到的重大功能
①维持社会秩序。
社会工作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是具体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活动,对有困难人群问题的解决不但可以给受助者以实际的帮助,而且会有助于社会稳定。在这里,社会工作通过提供服务而间接地起到社会管理的功能。因此,许多国家都特别重视发展社会工作。当前我国在社会转型中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由于社会结构、社会组织方式的变化,以往传统的工作方法已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社会工作可以在解决社会问题、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②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工作擅长面对面的、深入人心的、人性化的服务,这在化解矛盾和冲突时所产生的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是一般行政方法所不能替代和比拟的。社会工作作为专门助人的职业,能够通过具体服务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不但如此,社会工作通过自己的服务,也可以在社会上弘扬服务和慈善精神,促使互相关爱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促进社会和谐。这样,社会工作就直接和间接地发挥着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
③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社会工作是社会和谐与发展的润滑剂,在帮助弱势群体方面发挥着重大的调节作用,可以减少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资本分配不均而造成的公民的不公平感和被掠夺感,减少官民之间的误解和矛盾,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3)社会工作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2.论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路径。(中山大学2011年研)
相关试题:
(1)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简答题,青岛大学2017年研)
(2)论述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本土化与职业化路径。(安徽师大2017年研)
答:我国的社会工作发端于20世纪初,在二三十年代有较大发展,后有中断。90年代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迅猛发展,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学科已经成形,而作为一种职业却始终未成形。社会工作职业化问题日益成为制约社会工作专业发挥其应有社会功能的瓶颈。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路径有以下几种:
(1)提高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及职业的认同度
现代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社会工作,和传统意义的社会工作不同,不是单靠热情、意愿就能够胜任的,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从事的。应当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动员,特别是通过普及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不断强化党政机关、社会组织及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及社会工作职业的认同。
(2)明确社会工作者(人才)的岗位设置
没有相对明确的工作岗位,社会工作职业化是无从谈起的。在我国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之初,应当联合政府、学术界、社会福利机构等方面的力量,结合中国实际并借鉴国(境)外经验,对社会工作岗位的特征(要求)加以明确界定,科学测算一定时期内国家对社会工作者(人才)的数量及结构需求,对现有的社会工作岗位加以规范化建设,同时根据需要加快社会工作岗位的开发。
(3)健全社会工作职业制度体系
为稳步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当前应在各级政府主导下,尽快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职业制度体系,特别是职业资格认定制度、职务(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福利制度、在职(业余)培训制度等的建立与完善。
对入职资格的严格要求需要相应的薪酬福利制度相配合,没有一个富有激励功能的薪酬福利制度,社会工作职业也是缺乏吸引力的。鉴于社会工作奉献、利他的职业特点,国家在统筹制定薪酬福利制度时,应注意向社会工作职业倾斜。社会工作职业薪酬福利制度要与职务(职称)体系密切结合,并与绩效考核制度紧密挂钩,以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积极性。
(4)加快第三部门发展,拓展专业服务的发展空间
在我国,长期以来所存在的主要是一种直接针对社会上的困难群体,由政府相关部门(如民政部)或群团组织开展的带有行政色彩的服务活动,即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
目前第三部门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其规模力量等都还十分薄弱。但是从发展趋势看,政府不可能直接经办所有的社会服务工作,大量的社会服务工作都要过渡到由第三部门来承担。从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的需要出发,必须加快第三部门的发展。
(5)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的衔接
①建立规范的专业实习制度
鉴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实务人才培养经验,我国应尽快建立比较规范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专科生、本科生乃至硕士生的实习教育制度,探索建立专业教师和实习机构有经验成员相结合的实习督导制度,推动学校和政府社会福利机构、非营利机构等密切合作,形成相对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
②推动建立专业学位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的制度
应借鉴实务导向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融为一体的经验,即学生从大学毕业就意味着获得了社会工作的相关职业资格,可以直接进入职业岗位;同时,也意味着所有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都必须持有职业资格证书,即必须经过大学社会工作专业训练才具备从业资格。通过制度规范,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体系之间建立明确的衔接关系,改变目前存在的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象。在社会管理、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等领域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
(6)探索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本土路径
社会工作职业化受本土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价值体系、发展阶段、民族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中国目前处在快速的社会转型之中,上述因素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西方社会工作职业化过程中一些带有普世价值的经验或做法值得参考、借鉴,但决不能照搬照抄。事实上照搬照抄也是行不通的。根据中国人一般重视家庭、亲情、邻里街坊关系的传统,就可以探索出更加符合民族特色的社会工作职业化的途径或推进策略。
(7)加大政府部门在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方面的力度
对政府部门内部的一些涉及社会管理的岗位,也应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提出必要的要求。在公务员招考时,可规定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优先的条件。从其他专业进入此类岗位,要进行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在职业资格方面,政府主管部门应当明确岗位的入职要求,是否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训练并获得相应文凭应当成为入职的基本资格要求,否则只能从事辅助性工作。更高层次的要求是受过专业教育的社会工作者通过职业资格考试方能成为注册社工或取得从业执照。
3.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中的挑战。(华东理工2011年研)
答:(1)社会工作在我国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时至今日,我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为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提出了客观的要求,其表现主要有四点:①贫穷问题仍然是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②失业和半失业现象将不断涌现;③老龄化问题迫在眉睫;④青少年犯罪问题呈上升趋势。
(2)上述种种问题只是在我国需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原有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机构也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变化,不再能够圆满地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进一步显示出了发展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①从政府的角度看,政府不想再包揽一切。在我国,政府以往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负有很大的责任。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政府发现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包揽一切,于是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
②从企事业单位的角度看,企事业单位也不想把职工的各种问题全包揽下来。以往中国的状况可以说是“企业办社会”,企业把职工的生老病死等各种问题都包下来,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企业深切感到“企业办社会”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其经济效益的提高,既造成企业内部不经济,也造成企业外部不经济,因而企业强烈呼吁把一部分已经承担的福利和服务项目转移出去。
③从家庭的角度看,家庭无力承担原有的全部职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传统上承担着诸多的职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国原有的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在更多的是小家庭或核心家庭。这种结构的变化使家庭上养老下养小的职能加重了,而现时的双职工夫妇又往往难于承受这种负荷,需要社会给予帮助。
④从邻里角度看,邻里的互助呈衰微趋势。以往,邻里作为一个初级社会群体发挥着生产上的互相帮助,生活上的守望相助和情感上的相互交流等多方面的职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邻里的这些功能渐趋衰退,人们之间的交往主要不再是道德的或友谊的取向,而是金钱的或利益的取向,人们每天忙于自己的事务,对邻里的困难并不怎么关心。
(3)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而原有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机构,其功能又纷纷外移。因此,在客观上也就提出了这些社会问题将由谁来解决的问题,这也就为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及专业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①加快发展经济,增加社会福利方面的投入。社会工作是需要以经济发展作后盾的,没有一定的资金作保证,社会工作很难发展,更谈不上专业化。
②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教育,培养更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会工作教育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前提,只有社会工作教育有了比较充分的发展,社会工作才可能实现其专业化。
③正确对待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问题。社会工作产生于西方,在我国开展社会工作的确有个本土化的问题,而当前此问题在我国又集中表现为社会工作与民政工作的关系问题。
④实干加宣传。社会工作的发展及专业化不是凭空而来的,要靠实干和宣传。社会工作要走向社会,切实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让人民群众在亲身感受中知道社会工作是什么,同时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宣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大力宣传社会工作,让人民群众知道有了困难应该去找社会工作者或社会工作机构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如此,社会工作才能在我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为政府所提倡和支持,进而迈入专业化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