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经济师《农业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初级)》过关必做1000题(含历年真题)
- 圣才电子书
- 20017字
- 2021-05-27 11:41:17
第二章 农产品区域布局与农业产业结构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相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起支配作用。[2008年真题]
A.自然条件
B.技术条件
C.经济制度
D.人口条件
【答案】A
【解析】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相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起支配作用;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社会经济条件是形成不同农业生产结构的主要原因。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是否合理,还必须根据( )来判断。[2005年真题]
A.市场供求情况
B.市场经济发育程度
C.农产品总量
D.完成计划情况
【答案】A
【解析】衡量农业生产结构是否合理的基本原则主要有:①应能较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较好地满足国家和人民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②应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③应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④应该是农、林、牧、副、渔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协调,并互相促进;⑤应既符合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又能保证局部利益和当前利益;⑥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应该是总体经济效果好。
3.农业总产量结构比率指标用于分析( )之间结构的优化程度。[2005年真题]
A.农业各部门
B.粮食作物
C.林业与畜牧业
D.渔业和畜牧业
【答案】A
【解析】农业总产量结构比率指农业各部门内部生产具有可比性的同类产品的组成及其比重。如粮食产量结构指标,指各种粮食作物产量在粮食总产量中的组成及比重。但是,各部门的产量往往不具有可比性,例如林业生产了多少立方米木材无法与畜牧业生产了多少吨猪肉相比。因此,这个指标只能用来分析比较具有可比性的某些生产部门内部结构的优化程度。
4.在分析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程度中,农业劳动力利用结构比率为( )指标。[2005年真题]
A.基础性
B.主要
C.决定性
D.参考性
【答案】D
【解析】农业劳动力利用结构比率是指各生产部门投入的劳动力占农业总劳动力的百分比。农业劳动力利用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个部门生产发展的状况,但由于各个部门生产特点不同,技术装备状况和机械化水平不同,因此不能仅用它来衡量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程度,只能把它作为分析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程度的参考性指标。
5.农村产业结构是指一定地域内,农村各个产业部门和各产业内部的( )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2008年真题]
A.主次顺序
B.发展顺序
C.组成
D.相关程度
【答案】C
【解析】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农村各个产业部门和各产业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具体来说,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农村中农业、工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以及交通运输、商业、金融、信息和服务业等非物质生产部门在整个农村经济中的组成和比重。
6.某地区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构成为:农业收入36%;林业收入3%;牧业收入20%;渔业收入1%;工业收入12%;建筑业收入7.2%;运输业收入8.3%;旅游业收入5.5%;服务业收入4%;其他收入3%。如果按照农村经济的横向分工,那么农村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为( )。[2008年真题]
A.45%
B.60%
C.62%
D.65%
【答案】B
【解析】按照农村经济的横向分工,农村各经济部门可分为三类产业部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中,第一产业是指直接利用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而取得物质产品的部门,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因此,题目中农村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36%+3%+20%+1%=60%。
7.农业生产部门专业化是指农业生产社会分工的逐步加深,农业中各生产部门由从属性部门发展成为( )的部门。[2005年真题]
A.主要
B.重要
C.独立
D.综合
【答案】C
【解析】农业生产部门专业化是指随着农业生产的社会分工逐步加深,农业中的各生产部门由从属性部门发展成为独立的部门。例如,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逐步由种植业中相继独立出来成为专业化的生产部门。
8.农业生产的区域化是指( )。[2005年真题]
A.每一个农业劳动组织只生产一种或一类产品
B.农业劳动组织在农业生产中都发挥不同的作用
C.某一地区的农业劳动组织生产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
D.不同地区的农业劳动组织生产同类的农产品
【答案】C
【解析】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又称农业生产区域化,是指由于各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经济、社会和历史等条件与特点,根据市场需求和适地生产的原则,各个地区因地制宜地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从而形成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工。
9.农业企业专业化是在农业生产部门专业化和农业(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08年真题]
A.作业专业化
B.经营集约化
C.生产地区专业化
D.产业化
【答案】C
【解析】农业企业专业化是在农业生产部门专业化和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企业专业化是指农业企业根据本企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结合自身技术与经济优势,选择最适合的生产部门及产品作为专业化的主导部门集中经营,企业中的其他生产项目则降为从属地位,成为辅助性生产部门,甚至消失。
10.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分别由不同的农业企业来完成,属于农业( )专业化。[2008年真题]
A.作业
B.生产部门
C.生产地区
D.企业
【答案】A
【解析】农业作业专业化,又称农艺过程专业化,指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各项作业、各个环节,分别由不同的农业企业来完成。B项,农业生产部门专业化是指随着农业生产的社会分工逐步加深,农业中的各生产部门由从属性部门发展成为独立的部门。C项,根据市场需求和适地生产的原则,各个地区因地制宜地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从而形成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工。D项,农业企业专业化是在农业生产部门专业化和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1.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
A.地域性
B.综合性
C.整体性
D.经济性
【答案】A
【解析】经济地理学的特性表现在其所特有的地域性和综合性。其中,地域性是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地域性的核心问题是地域分异规律。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表空间上,即落实到地域上,这就是地域性。
12.垄断竞争厂商倾向于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进行生产,并向市场规模较小的地区出售其产品,这反映了( )。
A.规模经济效应
B.价格指数效应
C.市场拥挤效应
D.本地市场效应
【答案】D
【解析】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核心是“核心—外围”模型。三种基本效应组成了“核心—外围”模型的基本机制:①本地市场效应,指垄断竞争厂商倾向于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进行生产,并向市场规模较小的地区出售其产品;②价格指数效应,指厂商的区位选择对于当地居民生活成本的影响;③市场拥挤效应,指不完全竞争厂商喜欢在竞争者较少的区位进行生产。
13.区域分工是在( )条件下实现的。
A.趋优分布和区际交换
B.随机分布和区际交换
C.趋优分布和多产业经营
D.随机分布和多产业经营
【答案】A
【解析】区域分工又称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态。一方面,区域分工表现为生产力“趋优分布”规律作用下的地区生产专业化;另一方面,区域分工还必须通过区际交换来实现专业化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和满足自身对本区不生产的产品的需求。
14.在绝对利益(成本)学说中,各区域按( )原则选择产业发展。
A.距市场最近
B.社会福利最大化
C.生产成本最低
D.政策优待最多
【答案】C
【解析】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的《国富论》针对区域专业化分工提出基于生产技术差异的区际绝对利益原理,认为在区域贸易发生时,各区域会按生产成本最低的原则选择占绝对优势的产业加以发展,从而使各区域获利,催发区域专业化分工。
15.李嘉图提出的区际比较利益原理是基于( )的差异。
A.劳动力资源
B.生产技术
C.土地资源
D.自然资源
【答案】B
【解析】1817年,李嘉图提出基于生产技术差异的区际比较利益原理,认为如果有两个生产率水平不相等的区域,其中一个区域生产任何商品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另一个区域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区域仍然可以通过区际分工和贸易而相互获得利益。
16.下列选项中,关于比较优势理论假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贸易国的资源固定且同质
B.劳动力是唯一投入要素,且具有不同的生产效率
C.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可以自由流动,在一国内可以自由流动
D.国际贸易不存在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成本
【答案】B
【解析】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以下假设基础上:①贸易国的资源是固定的,单位质量的资源是同质的;②劳动力是唯一的投入要素;③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是不可以自由流动的,在一国内可以流动;④生产和交换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⑤国际贸易不存在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成本;⑥所有的劳动力都是均质的,即所有劳动都有相同的生产率。
17.比较优势理论中,决定两个国家能否进行专业化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基础是( )。
A.绝对劳动成本的差别
B.相对劳动成本的差别
C.科技水平的差别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
【答案】B
【解析】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决定两个国家能否进行专业化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基础不是绝对劳动成本的差别,而是相对劳动成本的差别。
18.竞争优势理论是由( )提出的。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赫克歇尔与俄林
D.迈克尔·波特
【答案】D
【解析】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了“竞争优势论”,指出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未必具有竞争优势。A项,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B项,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C项,赫克歇尔与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
19.按照要素禀赋学说,( )是出现分工和贸易的原因。
A.区域间市场发达程度的差异
B.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C.区域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
D.区域间科技实力的差异
【答案】C
【解析】1933年,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是它们之间出现分工和发展贸易的原因,如果各区域都密集地使用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商品就能获得比较优势。
20.现代区域分工理论主要解释了( )。
A.条件不同的国家(地区)间的分工和贸易现象
B.条件相同或相近国家(地区)间的分工和贸易现象
C.行业间的分工和贸易现象
D.一体化公司各部门间的分工现象
【答案】B
【解析】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区域分工理论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框架下获得新发展。现代区域分工理论试图解释条件相似或相近地区(国家)之间的分工和贸易现象。
21.农业区域分工的基础是( )。
A.自然地域基础上的劳动地域分工
B.劳动地域基础上的自然地域分工
C.技术地域基础上的自然地域分工
D.技术地域基础上的劳动地域分工
【答案】A
【解析】农业区域分工是农业劳动分工的空间形态,是指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进行各有侧重的区域专业化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它是基于自然地域分异基础之上的劳动地域分工,是自然地域分异与劳动地域分工耦合作用的结果,这是农业生物产业区域分工与非生物产业区域分工的本质区别所在。
22.农业劳动地域分工是以( )为前提的。
A.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
B.国家经济实力增强
C.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D.科学技术进步
【答案】A
【解析】农业劳动地域分工是以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为前提的,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劳动地域分工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农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更大区域范围进行。
23.农业区域分工和区域专业化发展的原动力是( )。
A.区域绝对优势的持久增进
B.区域比较优势的持久增进
C.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D.企业利润的提高
【答案】B
【解析】区域比较优势的持久增进是农业区域分工和区域专业化发展的原动力,也是衡量分工是否合理的客观标准。区域农业比较优势是资源、市场、环境、区位、技术等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24.农业区域分工的基本前提是( )。
A.改善交易效率
B.粮食安全
C.延伸农业产业链
D.完善市场体系
【答案】B
【解析】粮食安全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动农业区域分工的基本前提。如果粮食不安全,温饱没有保障,基于比较优势的农业区域分工和区域专业化生产就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因此,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发展不能脱离粮食安全状况奢谈区域分工,推进农业区域分工要积极稳妥,不可急于求成。
25.农业区域分工在垂直方向的强化表现为( )。
A.商品质量的提升
B.商品专用性的提升
C.商品价值的提升
D.商品生产数量的提升
【答案】B
【解析】农业区域分工深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定区域基于当地比较优势的产业分工和专业化强化过程,这种强化沿着两个方向进行:①垂直方向的强化。区域功能的细化,表现为商品专用性的提升,每种商品都瞄准了一个被细分了的具体市场;②水平方向的强化。区域范围和规模上的扩大,表现为商品生产数量的增长。
26.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外部约束因素称为( )。
A.布局主体
B.区位布局
C.区位因子
D.区位单元
【答案】C
【解析】区位单位是经济区位的布局主体,区位因素(区位因子)是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外部约束因素。对区位主体的区位给予大的影响因子是主要因子,相反影响比较小的为次要因子。
27.杜能农业区位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可归为( )。
A.如何改善交通运输节约运费而增加收益
B.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
C.如何通过合理布局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增加利润
D.如何通过合理分工降低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而提高农业生产利润
【答案】B
【解析】杜能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在式子中,表示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表示农业生产成本,表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表示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表示一个常数。也就是说,利润加运费等于一个常数。其意义时只有把运费支出压缩为最小,才能将利润增至最大。因此,杜能农业区位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为一点,就是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
28.在杜能圈中,第三圈是( )。
A.自由农作区
B.草田轮作区
C.放牧区
D.谷物轮作区
【答案】D
【解析】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提出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每个区域都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这就是著名的“杜能圈”。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区;第二圈为林业区;第三圈是谷物轮作区;第四圈是草田轮作区;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区;第六圈为放牧区。
29.一般来说,( )禀赋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过程中最稳定的因素。
A.自然资源
B.劳动力
C.科学技术
D.资本
【答案】A
【解析】自然资源条件是一个区域先天获得的,一般来讲,一国内各区域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禀赋是其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过程中最稳定的因素。
30.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是( )。
A.区际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并收敛
B.区际相互联系的客观存在性
C.整体经济效率的持续增长
D.统筹兼顾区际公平与效率
【答案】D
【解析】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各区域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区域分工更加合理,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并趋向收敛,整体经济效率持续增长的过程。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在于区际相互联系的客观存在性。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在于统筹兼顾区际公平与效率。
31.区域协调发展的外在动力主要来自( )。
A.某一区域单方面的需求
B.单纯国家层面的需求
C.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动
D.国际国内其他区域成功经验的引力
【答案】C
【解析】区域协调发展的外在动力主要来自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动。作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规划者,中央政府一方面表现出助推区域协调发展的强烈意愿,另一方面也具备了助推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大实力。
32.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
A.合作机制
B.市场机制
C.空间组织机制
D.治理机制
【答案】B
【解析】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是指遵循市场规律,推动区域市场开放,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引导要素跨区域流动、企业跨区域发展和产业跨区域转移,从而增强区域之间的联系,促进区域之间的分工,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市场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33.( )是区域协调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
A.合作机制
B.市场机制
C.治理机制
D.空间组织机制
【答案】A
【解析】区域协调发展的合作机制是相关区域按照自愿参与、平等协商、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基本原则,在物资供应、设备利用、技术支持、资金融通、信息共享、人才交流、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对外经济联系和贸易等方面,建立全方位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合作机制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式,是区域协调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
34.( )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
A.区域分工
B.区域规划
C.产业结构调整
D.农业生产专业化
【答案】B
【解析】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广义的区域规划是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狭义的区域规划是指一定区域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
35.农、林、牧、副、渔各部门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称为农业生产的( )结构。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答案】A
【解析】农业生产结构具有多层次性,表现为:①农、林、牧、副、渔五大部门,构成农业生产的一级结构;②在农业内部,又可分为若干个类别,如种植业内部可分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等不同特点的作物,这些小的生产部门的组成及其比例关系称为农业生产的二级结构;③在二级生产结构内部,按照产品种类和经济用途,又可分为若干小类,如粮食作物可分为水稻、小麦、玉米等,各种产品的组成及其比例关系称为农业生产的三级结构;④各种产品内部还可再分为若干种类和品种,如小麦又可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冬小麦和春小麦又可分为若干品种,这些构成农业生产的四级结构和五级结构。
36.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构成是农业生产的( )结构。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答案】B
【解析】在二级生产结构内部,按照产品种类和经济用途,又可分为若干小类,如粮食作物可分为水稻、小麦、玉米等,各种产品的组成及其比例关系称为农业生产的三级结构。
37.决定自然资源利用能力、人类消费结构及水平的因素是( )。
A.自然条件
B.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C.社会经济制度
D.人口条件
【答案】B
【解析】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着人类控制、改造、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决定着人类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当生产力水平低的时候,人类只能按照自然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生物。当社会生产力有较高发展的时候,人类可以通过控制、改造自然环境条件,使农业生产结构按照人的需要安排。因此,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农业生产结构的基本因素。
38.关于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农业生产结构在一个地区是合理的,在另一个地区也应该是合理的
B.农业生产结构应不惜一切保证经济利益最大化
C.农业生产结构应符合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又能保证局部利益和当前利益
D.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决定着农业生产结构
【答案】C
【解析】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是否合理,都是根据其具体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的特点而言的,在某一国家或地区是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而在另一国家或地区就不一定是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应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应符合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又能保证局部利益和当前利益。农业生产结构决定着农产品的市场供给,而市场供给必须与市场需求相平衡,不仅总供给与总需求要平衡,而且各种农产品的供给也必须与各种农产品的需求相适应。
39.下列关于农业结构的观点错误的是( )。
A.用土地利用结构表示农牧业比例是行之有效的
B.我国粮食消费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低水平的
C.农业生产结构的各个指标都有局限性
D.农业生产结构决定着农产品的市场供应
【答案】A
【解析】土地利用结构比率是指农、林、牧、副、渔各业占用土地在总土地面积中所占百分比。土地是进行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运用土地利用结构,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各个生产部门生产发展的状况和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程度。但是,由于各地土壤肥力差异较大,因此,这个指标一般多用于分析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动状况和优化程度。土地利用结构不能用来表示农牧业比例。
40.( )是分析农业生产结构的基本指标,适用于农业生产各个部门。
A.农业总产值结构
B.农业总产量结构
C.农业利润
D.资金利用结构
【答案】A
【解析】农业总产值结构比率是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百分比。总产值结构是分析农业生产结构的基本指标,适用于农业生产各个部门,具有较大的可比性。特别是各部门的产量不可比时,只能用产值结构表示。
41.关于农业总产值结构,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农业总产值结构指农、林、牧、副、渔五种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百分比
B.总产值结构是分析农业生产结构的基本指标
C.适用于农业生产各部门,具有较大的可比性
D.可以单用农业总产值结构来判断农业生产结构是否合理
【答案】D
【解析】D项,总产值结构受价格因素影响大,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变化,总产值结构也发生变化,因而不能只用农业总产值结构衡量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程度。
42.用来反映农业各部门内部生产具有可比性的同类产品的组成及其比重的指标是( )。
A.农业总产值结构比率
B.土地利用结构比率
C.农业总产量结构比率
D.播种面积结构比率
【答案】C
【解析】农业总产量结构比率指农业各部门内部生产具有可比性的同类产品的组成及其比重。如粮食产量结构指标,指各种粮食作物产量在粮食总产量中的组成及比重;肉类产量结构指标,指各种畜禽产肉量在肉类总产量中的组成及比重。
43.为了较好地反映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各种农产品的比例关系,可以采用( )指标来反映农业生产结构。
A.农业总产值结构
B.农业总产量结构
C.农业劳动力利用结构
D.土地利用结构
【答案】B
【解析】农业总产量结构比率指农业各部门内部生产具有可比性的同类产品的组成及其比重。用农业总产量表示农业生产结构,可以较好地反映满足人民需要的各种农产品的比例关系。
44.在反映农业生产结构的指标中,土地利用结构比率指农、林、牧、副、渔各业占用土地在( )中所占的百分比。
A.土地总面积
B.已利用土地总数
C.农业用地总数
D.可利用土地总数
【答案】A
【解析】土地利用结构比率指农、林、牧、副、渔各业占用土地在总土地面积中所占百分比,多用于分析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动状况和优化程度。
45.产业结构是指在( )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
A.社会再生产
B.扩大再生产
C.产业专业化
D.产业专门化
【答案】A
【解析】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配置状态,产业发展水平即各产业所占比重,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式。
46.关于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农村产业结构是农业生产结构的二级结构
B.农、林、牧、副、渔五大部门,称为农村产业结构的第一层或一级结构
C.农业生产结构具有多层次性
D.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的组成及其比例关系称为农业生产的三级结构
【答案】C
【解析】农业生产结构具有多层次性。农、林、牧、副、渔五大部门,构成农业生产的一级结构。在农业内部,又可分为若干个类别,如种植业内部可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等不同特点的作物;林业内部可分为经济林、用材林等不同性质的林木;畜牧业可分为养猪业、养牛业、养羊业等,这些小的生产部门的组成及其比例关系称为农业生产的二级结构。
47.在我国,一般把农村产业结构分为( )个层次。
A.二
B.三
C.四
D.五
【答案】B
【解析】在我国,一般把农村产业结构分为三个层次:①农村各产业的层次,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②农业生产结构的层次,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生产部门。③农业各部门内部结构的层次,如种植业内部的各类农作物,畜牧业中的各类畜禽等。
48.农村产业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体,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属于( )。
A.第一层次
B.第二层次
C.第三层次
D.第四层次
【答案】C
【解析】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农村各个产业部门和各产业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在我国,一般把农村产业结构分为以下三个层次:①农村各产业的层次,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②农业生产结构的层次,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生产部门;③农业各部门内部结构的层次,如种植业内部的各类农作物、畜牧业中的各类畜禽等。
49.下列关于产业融合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产业融合本质上是一种产业创新
B.产业融合往往发生在产业边界处
C.产业融合相当于横向兼并
D.产业融合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
【答案】C
【解析】产业融合是基于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形成的产业边界模糊化和产业发展一体化现象,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渗透、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本质上是一种产业创新。不同产业之间交叉融合催生了新的产业,并成为原有产业内部的一个新的分工部门。产业融合往往发生在产业边界处。产业融合不等于横向兼并,横向兼并通常发生在同一个产业内部,而产业融合发生在产业之间。产业融合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需要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产业融合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
50.农业生产专业化有利于实行( )综合经营。
A.工农
B.农商
C.工商
D.农工商
【答案】D
【解析】由于专业化生产提高了产品产量和劳动生产率,因而农产品商品部分在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也就越来越大。农业生产专业化便于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和产供销结合起来,促进农工商结合,有利于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
51.( )是指随着农业生产的社会分工逐步加深,农业中的各生产部门,由从属性部门发展成为独立的部门。
A.农业作业专业化
B.农业生产部门专业化
C.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
D.农业生产区域化
【答案】B
【解析】农业生产部门专业化是指随着农业生产的社会分工逐步加深,农业中的各生产部门由从属性部门发展成为独立的部门。例如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逐步由种植业中相继独立出来成为专业化的生产部门。
52.农业作业专业化又称为( )专业化。
A.部门
B.产品
C.种植业
D.农艺过程
【答案】D
【解析】农业作业专业化,又称农艺过程专业化,是指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各项作业、各个环节,分别由不同的农业企业来完成。
53.农业作业专业化是农业专业化分工的( )。
A.基础
B.更高阶段
C.核心
D.初级阶段
【答案】B
【解析】农业作业专业化是农业专业化分工的更高阶段。当专业化生产的农业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的生产规模日益增大,这时出于技术和经济的要求,就开始发展作业专业化。
54.农业专业化分工发展到( )阶段,就会出现种子公司、种畜公司等。
A.农业生产区域化
B.农业作业专业化
C.农业生产部门专业化
D.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
【答案】B
【解析】农业作业专业化是农业专业化分工的更高阶段。当专业化生产的农业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的生产规模日益增大,这时出于技术和经济的要求,就开始发展作业专业化,例如由于育种技术的发展,一个产品专业化的企业由自己制种,不仅不具备技术条件,而且也不经济,于是种子公司、种禽公司相继出现。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
1.关于区域分工的特征,下列论述正确的有( )。
A.地区间各自独立是区域分工的前提
B.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区域分工的重要表现形式
C.地区间紧密的联系是区域分工深化的前提
D.区域分工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
E.区域分工具有层次性
【答案】BCE
【解析】区域分工的特征有:①地区间紧密的联系是区域分工深化的前提;②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区域分工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区域分工的原动力;③区域分工普遍存在于各种社会形态中;④区域分工具有层次性,有全球范围的国际分工,也有国内各层次的区域分工。
2.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条件包括( )。
A.劳动力和资本都是投入要素
B.生产要素在国际间可流动
C.完全竞争条件
D.劳动力是均质的
E.贸易国的资源是固定的
【答案】CDE
【解析】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基础上的,这些假设包括:①贸易国的资源是固定的,单位质量的资源是同质的;②劳动力是唯一的投入要素;③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是不可以自由流动的,而在一国内可以流动;④生产和交换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⑤国际贸易不存在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成本;⑥所有的劳动力都是均质的,即所有劳动都有相同的生产率。
3.在竞争优势理论中,影响到国家竞争优势的因素包括( )。
A.要素禀赋
B.供给状况
C.相关及辅助产业的发展
D.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
E.国际市场景气程度
【答案】ACD
【解析】一个国家的内部竞争环境由四大因素组成,包括:①要素禀赋。参与某个行业的竞争所必需的熟练劳动力或基础设施等;②需求状况。国内市场对该行业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特点;③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产业能够体系化,不但有彼此促进效果,甚至能转换为其他国家无法仿效也无可取代的竞争优势;④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即有关企业的创立、组织和管理的规定以及国内的竞争状况。
4.农业区域分工的条件要求包括( )。
A.粮食安全
B.利润最大化
C.改善交易效率
D.产量最大化
E.延伸农业产业链
【答案】ACE
【解析】农业区域分工是农业劳动分工的空间形态,是指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进行各有侧重的区域专业化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农业区域分工的条件要求包括:①粮食安全;②改善交易效率;③完善的市场体系;④延伸农业产业链;⑤培育农产品营销组织。
5.区位是( )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A.经济地理区位
B.市场地理区位
C.交通地理区位
D.自然地理区位
E.能源地理区位
【答案】ACD
【解析】区位是指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6.关于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下列论述错误的有( )。
A.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包括农产品区位比较优势和农产品国际比较优势两个层面
B.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受多因素的影响
C.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仅由区域优势条件或要素来识别判断
D.农产品区域计较优势是静态不变的
E.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是动态变化的
【答案】ACD
【解析】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内涵特征包括:①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包括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农产品区位比较优势、农产品国际比较优势三个层面的内容;②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农产品质量、生产成本和营销环境等;③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是动态变化的;④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不能简单地从区域优势条件或要素中识别和判断,也不能仅仅通过区域规划专家来确立和自封,而是要能够经得住市场检验和衡量。
7.关于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需求要素是影响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B.需求要素从需求的特征、规模与拉动方式、国外需求与粮食安全四个方面影响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
C.农业是包括产前、产中、产后领域的综合产业
D.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农业需要保护
E.分散经营能够节约交易成本
【答案】BCD
【解析】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形成要素包括:①生产要素。这是影响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决定性因素。②需求要素。主要从需求特征、需求规模与需求拉动方式、国外需求以及粮食安全等四个方面影响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③关联产业。农业是一个以动植物生产为中心的包括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全部内容的综合产业,农业生产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农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还依赖于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优势程度。④流通成本。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是受到转移成本限制的。⑤支持政策。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农业是需要保护和支持的产业。⑥竞争战略。竞争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形成和实现。
8.区域协调发展的特征有( )。
A.整体经济效率的持续增长
B.区域分工更加合理
C.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D.区际相互联系具有客观存在性
E.区际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并收敛
【答案】ABCE
【解析】区域协调发展的特征包括:①经济联系日益紧密;②区域分工更加合理;③区际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并收敛;④整体经济效率的持续增长。
9.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体系包括( )。
A.援助机制
B.合作机制
C.调控机制
D.市场机制
E.治理机制
【答案】ABDE
【解析】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体系包括:①市场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②空间组织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③合作机制,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式,是区域协调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④援助机制,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⑤治理机制,保障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运转。
10.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有( )。
A.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B.相似条件下贸易论
C.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D.梯度推移理论
E.增长极理论
【答案】ACDE
【解析】区域规划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大主题,即区域发展差异、区域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差异,以及市场、政府、社会三种力量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包括:①梯度推移理论;②增长极理论;③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④产业集群理论。
11.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 )。
A.市场导向原则
B.资源节约原则
C.资源依托原则
D.生态文明原则
E.规模适度原则
【答案】ACDE
【解析】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①资源依托原则;②市场导向原则;③产业开发原则;④规模适度原则;⑤科技支撑原则;⑥生态文明原则。
12.关于农业生产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指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农业企业内农业生产各部门及各部门内部组成及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B.仅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生产各部门及其内部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
C.是指农村这个特定区域内,农村各产业部门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D.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体,可以从质和量两方面来反映
E.农业生产结构是农业生产力合理组织和开发利用方面的一个基本问题
【答案】ADE
【解析】农业生产结构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农业企业内农业生产各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它是农业生产力合理组织和开发利用方面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体,可以从质和量两方面来反映,以一级结构为例,质是指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性质不同,它们之间的不同组合构成农业生产结构的不同类型。
13.农业生产结构具有多层次性,下列选项中属于三级结构的有( )。
A.粮食作物
B.小麦
C.奶牛业
D.玉米
E.冬小麦
【答案】BCD
【解析】A项属于一级结构;E项属于四级结构。
14.影响农业生产结构的因素有多种,主要包括( )。
A.自然条件
B.耕作制度
C.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D.社会经济制度
E.人口条件
【答案】ACDE
【解析】农业生产结构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农业企业内农业生产各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影响农业生产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①自然条件;②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③社会经济制度;④人口条件。
15.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能够促进( )之间的物质能量转化。
A.农业内部各部门
B.农村各产业
C.农业各生产项目
D.不同产业
E.城乡区域系统
【答案】AC
【解析】农业生产结构合理与否,影响农业内部各部门和生产项目之间物质能量的相互转化。农业内部各部门、各生产项目之间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相互转化、相互利用关系。促进这种关系就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对这种促进起着重大作用。
16.农业生产结构合理与否,对农业的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有( )。
A.影响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B.影响农产品的质量
C.影响农村中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D.影响农业内部各部门和生产项目之间物质能量的相互转化
E.影响农业收入的增加
【答案】ACDE
【解析】农业生产结构合理与否,对农业的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影响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②影响农业内部各部门和生产项目之间的物质能量的相互转化;③影响农村中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④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对各种农产品的需要按比例得到满足;⑤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
17.衡量农业生产结构是否合理的基本原则有( )。
A.农业生产结构应能较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B.农业生产结构应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
C.农业生产结构应符合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又能保证局部利益和当前利益
D.农业生产结构应以农业为主,以林业、牧业、副业、渔业为辅
E.农业生产结构应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
【答案】ABCE
【解析】衡量农业生产结构是否合理的基本原则主要有:①应能较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较好地满足国家和人民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②应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③应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④应该是农、林、牧、副、渔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协调,并互相促进;⑤应既符合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又能保证局部利益和当前利益;⑥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应该是总体经济效果好。
18.解决由于农业生产结构而产生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矛盾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当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时,要强调局部利益
B.要分析造成矛盾的原因
C.在不影响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条件下,要保证局部利益和当前利益
D.当前利益损害长远利益时,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E.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保证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
【答案】BCD
【解析】解决由于农业生产结构而产生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矛盾可采取的方法有:①要分析造成矛盾的原因。如果属于价格问题就要调整价格,属于资源问题就要调整各局部之间的物质利益;②当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或当前利益损害长远利益时,要强调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要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保证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③在不影响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条件下,要保证局部利益和当前利益。
19.农业生产结构是否合理,可以从( )来反映。
A.质
B.量
C.风险
D.时间
E.空间
【答案】AB
【解析】农业生产结构,可以从质和量两方面来反映:①以一级结构为例,质是指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性质不同,它们之间的不同组合构成农业生产结构的不同类型。如农林牧结构型、农牧结构型,这是生产结构的定性问题。②量是指农、林、牧、副、渔各业量的比例,用一定数量指标来反映,即各业在农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这是生产结构的定量问题。
20.分析某畜牧场生产结构的现状可采用( )指标。
A.总产值结构比率
B.总产量结构比率
C.商品量
D.商品率
E.资金利用结构比率
【答案】ABE
【解析】反映农业生产结构的指标主要有:①农业总产值结构比率;②农业总产量结构比率;③土地利用结构比率;④播种面积结构比率;⑤农业劳动力利用结构比率;⑥资金利用结构比率。
21.农村产业结构指一定地域内,农、工、建、运、商等部门在农村经济中的( )。
A.位置
B.作用
C.组成
D.比重
E.关系
【答案】CD
【解析】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农村各个产业部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具体来说,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农村中农业、工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以及交通运输、商业、金融、信息和服务业等非物质生产部门在整个农村经济中的组成和比重。
22.下列部门中,属于第一产业的部门有( )。
A.奶牛场
B.养猪专业户
C.面粉厂
D.罐头厂
E.旅游业
【答案】AB
【解析】按照农村经济的横向分工,农村各经济部门可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指直接利用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而取得物质产品的部门,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CD两项属于第二产业;E项属于第三产业。
23.农村第三产业的部门包括( )。
A.制种厂
B.饲料厂
C.农机服务公司
D.农经咨询公司
E.信息服务机构
【答案】CDE
【解析】第三产业是指农村的流通服务部门,包括农村商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以及金融、保险、邮电、信息、旅游业等。AB两项属于第二产业。
24.下列各项属于农村产业结构第三层次的有( )。
A.农、林、牧、副、渔
B.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
C.马、牛、羊
D.工、商、运
E.种植业
【答案】BC
【解析】农村产业结构的第三层次是指农业各部门内部结构的层次,如种植业内部的各类农作物、畜牧业中的各类畜禽等。AD两项属于第一层次;E项属于第二层次。
25.决定产业结构演进的因素主要包括( )。
A.资本积累的速度
B.产业结构政策导向
C.技术进步
D.主导产业的转换
E.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
【答案】ABCE
【解析】决定产业结构演进的因素主要包括:①需求结构的升级;②资本积累的速度;③技术进步和技术积累;④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⑤产业结构政策导向。
26.下列关于产业融合的类型及表现的说法正确的有( )。
A.产业渗透是指发生于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在边界处的产业融合
B.产业重组往往发生于高科技产业链自然延伸的部分
C.产业交叉是指通过产业间功能的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融合
D.产业重组主要发生于有紧密联系的产业之间
E.产业渗透是指发生于不同的高科技产业交界处的产业融合
【答案】ACD
【解析】从产业角度,产业融合可以分为:①产业渗透,是指发生于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在边界处的产业融合。②产业交叉,是指通过产业间功能的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融合,往往发生于高科技产业链自然延伸的部分。③产业重组,主要发生于有紧密联系的产业之间,这些产业往往是某一类产业内部的子产业。
27.从当今世界产业融合的实践看,推动产业融合的因素有( )。
A.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外在驱动力
B.竞争合作的压力是产业融合的企业动力
C.跨国公司的发展成为产业融合的巨大推动力
D.放松管制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外部条件
E.对范围经济的追求是产业融合的外在动力
【答案】BCD
【解析】产业间的关联性和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当今世界产业融合的实践看,推动产业融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包括:①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内在驱动力;②竞争合作的压力和对范围经济的追求是产业融合的企业动力;③跨国公司的发展成为产业融合的巨大推动力;④放松管制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外部条件。
28.根据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思路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主要是( )。
A.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B.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技术、市场、人才等条件
C.农村应主动创造条件承接中心城区转移、辐射和扩散的产业
D.进行政府宏观调控,避免市场调节
E.与中心城区建立起合理分工、互为支撑、相互补充、相互推动、紧密联系的产业布局体系,实现城乡生产层面的衔接
【答案】ABCE
【解析】根据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思路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主要是:①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技术、市场、人才等条件;②农村应主动创造条件承接中心城区转移、辐射和扩散的产业,与中心城区建立起合理分工、互为支撑、相互补充、相互推动、紧密联系的产业布局体系,实现城乡生产层面的衔接;③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要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提供战略规划,实施分类指导,集聚优势产业,培育经济增长点。
29.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要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
A.以市场为导向,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B.加快技术创新,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
C.以关联产业、互补产业为依托,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集群经济
D.加快现代农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建设,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E.加速发展农村新型的社会化生产性服务业,构建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
【答案】ABCD
【解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要采取的措施主要有:①以市场为导向,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②加快技术创新,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③以关联产业、互补产业为依托,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集群经济;④加快现代农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建设,推动循环经济发展。E项属于加快现代农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建设,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要采取的措施。
30.农业生产专业化的作用包括( )。
A.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
B.有利于采取先进生产技术
C.有利于推进组织创新
D.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E.有利于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
【答案】ABDE
【解析】农业生产专业化的作用有:①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区、各生产单位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以同样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②有利于采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的技术熟练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③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④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生产规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规模经济效益;⑤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有利于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
31.农业生产专业化具有的类型包括农业生产部门专业化、农业企业专业化和( )。
A.贸工农一体化
B.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
C.农业服务专业化
D.农艺过程专业化
E.农产品流通专业化
【答案】BD
【解析】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类型包括:①农业生产部门专业化;②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③农业企业专业化;④农业作业专业化,又称农艺过程专业化。
32.关于农业生产专业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农业生产部门专业化,又称为农艺过程专业化
B.农业作业专业化是专业化分工的初级阶段
C.农业企业专业化是在部门专业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D.实行农业生产专业化,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
E.农业企业专业化是在农业作业专业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答案】CD
【解析】A项,农业作业专业化又称农艺过程专业化,指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各项作业、各个环节,分别由不同的农业企业来完成;B项,农业作业专业化是农业专业化分工的更高阶段;D项,农业企业专业化是在农业生产部门专业化和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案例分析题(由单选和多选组成)
(一)
现有甲、乙两地区各类农用地利用结构(%)指标如表2-1所示。
表2-1
试就有关两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问题作出正确选择。
1.根据上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耕地面积比乙地多
B.甲地林地比重较乙地少
C.甲地牧地比重较乙地少
D.甲地水面面积比乙地大
【答案】BC
【解析】题目资料没有给出甲、乙两地总面积的值,仅根据耕地和水面面积占总面积的比值无法判断AD两项正确与否;B项,甲、乙两地的林地比重分别为9.7%和30.8%;C项,甲、乙两地的牧地比重分别为0.8%和18.9%。
2.要对比两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的特点,可以采用的指标包括( )。
A.农业总产量结构比率
B.资金利用结构比率
C.农业总产值结构比率
D.农业人口结构比率
【答案】ABC
【解析】要对比两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的特点,可以采用以下指标:农业总产值结构比率、农业总产量结构比率、土地利用结构比率、播种面积结构比率、农业劳动力利用结构比率、资金利用结构比率。
3.题中资料表明( )。
A.乙地农业生产结构优于甲地
B.乙地土地利用程度优于甲地
C.甲地在以上两方面均优于乙地
D.各类用地占总数比重
【答案】D
【解析】题目资料仅说明了耕地、林地、牧地、水域的用地比重,要判断甲、乙两地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劣,还需根据具体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以及市场的供求情况来判断。
4.在确定生产方向时,( )。
A.甲地应以种植业为主,农林渔相结合
B.乙地应以林牧业为主,农林牧相结合
C.需要将不同时期资料进行对比
D.甲、乙两地都应以种植业为主,农林牧渔全面发展
【答案】C
【解析】在确定生产方向时,应因地制宜,根据各时期的资源利用状况、社会经济条件等资料做出合理的规划。
(二)
某地区去年农村经济总收入构成如表2-2所示。
表2-2
试作出分析并回答:
1.按照农村经济的横向分工,农村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为( )。
A.35%
B.37%
C.60%
D.73%
【答案】C
【解析】第一产业是指直接利用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而取得物质产品的部门,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农村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为35%+2%+22%+1%=60%。
2.第二产业包括的部门有( )。
A.林业、牧业、渔业
B.工业、建筑业
C.工业、建筑业、运输业
D.林业、牧业、渔业、工业
【答案】B
【解析】第二产业是指对矿物资源进行开采和对初级产品(原材料)进行加工与再加工的部门,包括工业、建筑业和采掘业等。题中,林业、牧业、渔业属于第一产业,运输业属于第三产业。
3.农村产业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体,农村产业结构中的第二层次包括( )。
A.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B.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C.小麦、玉米、大豆
D.水稻、牛羊、水果
【答案】A
【解析】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农村各个产业部门和各产业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在我国,一般把农村产业结构分为以下三个层次:①农村各产业的层次,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②农业生产结构的层次,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生产部门。③农业各部门内部结构的层次,如种植业内部的各类农作物、畜牧业中的各类畜禽等。
4.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该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是( )。
A.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发展二、三产业
B.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应大力发展种植业
C.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优势产业
D.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
【答案】ACD
【解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包括:①以市场为导向,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②加快技术创新,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③以关联产业、互补产业为依托,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集群经济;④加快现代农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建设,推动循环经济发展;⑤加速发展农村新型的社会化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支持。
5.农村产业结构中提供物质产品的产业包括( )。
A.农业
B.工业
C.建筑业
D.交通运输业
【答案】ABC
【解析】农村各经济部门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部门和第二产业部门都提供物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