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宁夏区情

(一)自然地理

1.地理概况

宁夏,全称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位于北纬35°14′~39°23′,东经104°17′~107°39′之间,处在中国西部的黄河上游地区。宁夏东邻陕西省,西部、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西南、南部和东南部与甘肃省相连,自古以来就是内接中原,西通西域,北连大漠,各民族南来北往频繁的地区。

宁夏疆域轮廓南北长、东西短,南北相距约456公里(北起石嘴山市头道坎北2公里的黄河江心,南迄泾源县六盘山的中嘴梁),东西相距约250公里(西起中卫营盘水车站西南10公里的田涝坝,东到盐池县柳树梁北东2公里处),宁夏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区之一,总面积为6.6万多平方千米。

2.地形地貌

(1)地形

在地形上分为三大板块:一是北部引黄灌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二是中部干旱带。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土地贫瘠,生存条件较差。三是南部山区。丘陵沟壑林立,部分地域阴湿高寒,是国家级贫困地区之一。

(2)地貌

宁夏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从地貌类型看,南部以流水侵蚀的黄土地貌为主,中部和北部以干旱剥蚀、风蚀地貌为主,是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境内有较为高峻的山地和广泛分布的丘陵,也有由于地层断陷,又经黄河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还有台地和沙丘。地表形态复杂多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条件。据统计数据显示,宁夏地形中丘陵占38%,平原占26.8%,山地占15.8%,台地占17.6%,沙漠占1.8%。

3.气候环境

宁夏回族自治区深居西北内陆高原,属典型的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雨季多集中在6~9月,具有冬寒长,夏暑短,雨雪稀少,气候干燥,风大沙多,南寒北暖等特点。南端(固原地区南半部)属南温带半干旱区,中部(固原地区的北部至盐池、同心一带)属中温带半干旱区,北部(银川平原)则为中温带干旱区。由于宁夏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所以夏季基本没有酷暑;1月平均气温在零下8℃以下,极端低温在零下22℃以下。宁夏气候的最显著特征是:气温日差大,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大部分地区昼夜温差一般可达12~15℃。全年平均气温在5~9℃之间,引黄灌区和固原地区分别为全区高温区和低温区。宁夏降水量南多北少,大都集中在夏季。干旱山区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引黄灌区年平均157毫米。

4.资源特征

(1)农业资源

宁夏,地小而物博,拥有宁夏引黄灌区,即我国四大古老灌区之一;粮食和牛奶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国前列,水产品人均产量居西北地区首位,粮食加工、绒毛皮加工、肉奶制品、葡萄酿酒等逐步形成产业优势;延年益寿的名贵中药——枸杞、独特的贺兰石和独一无二的滩羊裘皮是著名的宁夏红、蓝、白“三宝”。

(2)矿产资源

以煤和非金属为主,金属矿产较贫乏,已获探明储量的矿产种类达34种。其中煤炭探明储量300多亿吨,预测储量2020多亿吨,储量位居中国第六位,形成贺兰山、宁东、香山和固原四个含煤区。

石油、天然气有相当储量,具备发展大型石油天然气化工的良好条件,分布于灵武、盐池地区,属中小型油(气)田。

非金属矿产主要有石膏、石炭岩、白云岩、石英岩(砂岩)、粘土、磷、铸型用砂、硫铁矿、铸石原料和膨润土等,其中石膏、石灰岩、石英岩及粘土为我区优势矿产。石膏矿藏量居中国第一,探明储量45亿吨以上,同心县贺家口子大型石膏矿床,石膏层多达20余层,总厚度为100米左右,储量达20亿吨,为我国罕见的大型石膏矿床。

宁夏的石英砂岩(硅石)潜在储量了很可观,已探明储量在1700万吨以上。

(3)水资源

宁夏是中国水资源最少的省区,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十分贫乏。且空间上、下分布不均,时间上变化大是宁夏水资源的突出特点。宁夏水资源有黄河干流过境流量325亿立方米,可供宁夏利用40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量195.5万千瓦。水利资源在地区上的分布是不平衡的,绝大部分在北部引黄灌区,水能也绝大多数蕴藏于黄河干流。而中部干旱高原丘陵区最为缺水,不仅地表水量小,且水质含盐量高,多属苦水或因地下水埋藏较深,灌溉利用价值较低。南部半干旱半湿润山区,河系较为发育,主要河流有:清水河、苦水河、葫芦河、泾河、祖厉河等。

(4)旅游资源

宁夏孕育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资源的全面普查,得出以下结论:宁夏有共计185个旅游资源单体,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单体39个,人文旅游资源133个,服务资源13个,在全国十大类、95种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中,宁夏占8大类,拥有46种。

宁夏文化旅游资源涵盖了人文旅游资源景系的几乎所有景型,按照所反映文化的差异性可分为西夏文化、回族文化、黄河文化、边塞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六盘山文化、建筑文化、考古文化、岩窟文化、影视文化等。

“两山一河”(贺兰山、六盘山、黄河)、“两沙一陵”(沙湖、沙坡头、西夏王陵)、“两堡一城”(将台堡、镇北堡、古长城)、“两文一景”(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塞上江南景观),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着独特的自然风光。

主要景点有中卫沙坡头(首批国家5A景区)、平罗沙湖(首批国家5A景区)、灵武水洞沟遗址(国家5A景区)、西夏王陵(国家4A景区)、六盘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火石寨国家地质(森林)公园、扫帚岭石窟、须弥山石窟、石空山石窟、丹霞地貌、朝那城、银川海宝塔(又称北塔或黑宝塔、赫宝塔)、银川承天寺塔、一百零八塔、同心清真大寺、贺兰山小滚钟口、中卫高庙等。

(二)人文地理

1.人口

(1)比例与分布

宁夏是中国回族最大的聚居地,回族人口约占自治区总人口的1/3,占全国回族人口的1/5。回族主要分布在固原市和吴忠市,其回族人口占宁夏回族人口的80%以上。

宁夏人口主要分布在北部,南部次之,中部最少。银川市、石嘴山市、固原市、吴忠市人口密度分别为570人/平方千米、137人/平方千米、109人/平方千米、63人/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最大的为银川市,高达570人/平方千米,最小的为盐池县,仅17人/平方千米。

(2)人口发展

截至2015年末,银川市常住总人口216.41万人,城镇化率为75.8%。在宁夏银川市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164.04万人,乡村人口52.37万人。宁夏自治区的人口出生率为12.62%,死亡率为4.5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04%。

2.民族与宗教

宁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区除汉族外,还有其他少数民族46个,共计2177332人,占总人口的36.24%。其中回族在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为2137147人,占总人口的35.57%。其他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满族、蒙古族、东乡族、土家族、壮族、苗族、藏族、朝鲜族。

回族、维吾尔族、东乡族、哈萨克族、撒拉族和保安族等信奉伊斯兰教,汉族中的部分群众信仰佛教、基督教、道教、天主教。

3.行政区划

至2015年底,宁夏回族自治区辖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固原市、中卫市5个地级市,9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11个县、99个镇,1个开发区。

4.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今固原地区为乌氏戎所居,今银南地区以盐池为中心是朐衍戎的势力范围。

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攻取乌戎地,置乌氏县(今固原县南泾水北岸)辖今固原地区。之后又在盐池县境设立朐衍县、辖今银南地区。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后,两县划归北郡管辖,这是宁夏地区有行政设置之始。

秦朝时宁夏为北地郡,郡治在甘肃宁县。西汉时宁夏分属北地郡和安定郡。东汉将安定郡治移至今甘肃镇原县,将北地区郡治移至今吴忠市利通区西南。

唐朝时期,宁夏全境属关内道,设原州、灵州、西会州、安乐州、雄州、警州6州。

北宋时期宁夏地区属秦凤路,后宁夏北部被党项族李继迁占领,北宋只控制宁夏南部,宁夏南部改属泾原路。

1038年,李继迁之孙李元昊建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与宋、辽三分天下。

元朝时期在西夏国故地设西夏中兴等路行中书省。

明初在宁夏设府,后改卫。后又改设宁夏镇和固原镇,为明代边重镇。

清朝在宁夏设巡抚,属陕西布政司,下制卫所,宁夏为准省级。后撤,改宁夏府,下设州县,归属甘肃。

民国元年改府为道,为朔方道。次年又改回宁夏道。1929年建省,辖朔方道八县外,将阿拉善、额济纳划入。

1933年元月,受蒋介石委任,马鸿逵主政宁夏。1947年宁夏地方政府置银川市。此后,直到解放前夕,全区共增设达13县、1市。

1949年9月23日,宁夏解放。同年12月23日成立宁夏省,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自治区辖2市、1专区、17县:银川市、吴忠市、中卫县、中宁县、同心县、灵武县、盐池县、金积县、固原县、西吉县、海原县、隆德县、泾源县。总面积约6.64万平方千米。

(三)社会经济

1.农业

现有耕地1650万亩,人均2.8亩,居全国第2位;引黄灌溉790万亩,是全国12个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有草场3665万亩,是全国十大牧区之一。

2016年,全区粮食生产获“十三连丰”,粮食总产量370.6万吨;蔬菜产量595.9万吨,增长3.5%;瓜果产量207.7万吨,增长1.3%;园林水果产量97.8万吨,增长4.2%;枸杞产量10.7万吨,增长23.1%;葡萄产量23.0万吨,增长6.8%;肉牛出栏68.2万头,增长5.9%;肉羊出栏598.2万只,增长3.2%;生猪出栏96.2万头,增长5.1%;牛奶产量139.5万吨,增长2.1%;家禽出栏1088.3万只,增长6.8%;禽蛋产量9.7万吨,增长10.0%;水产品产量18.5万吨,增长8.9%。

2.工业

2016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039.7亿元,从轻重工业看,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00.7亿元,增长15.2%;重工业实现增加值839.0亿元,增长5.8%。

3.第三产业

(1)固定资产投资

2016年,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35.46亿元,同比增长8.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62.21亿元,增长19.9%;第二产业投资1641.40亿元,下降1.3%;第三产业投资2031.85亿元,增长17.1%。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728.16亿元。

(2)国内消费

2016年,全区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850.10亿元,同比增长7.7%,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80.89亿元,增长7.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9.21亿元,增长12.3%。

(3)进出口

2016年,全区进出口总值216.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4%,其中,出口165.5亿元,下降9.7%;进口50.8亿元,增长6.2%。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14.7亿元。

(4)交通

航空

已建成的有银川河东机场,中卫香山机场现已建成,固原六盘山机场。

铁路

包兰铁路穿越本区,纵贯银川市区南北,东接华北重镇包头,与京包铁路相连;西接西北古城兰州,和兰新、兰青、陇海三条铁路衔接。宝中铁路北起中卫,南至陕西宝鸡,横跨陕甘宁三省区。干武线自中卫干塘至甘肃武威。太中银铁路已建成通车。宁夏回族自治区首条城际铁路项目——吴忠至中卫的吴卫城际铁路将于2018年竣工。

公路

宁夏境内有6条国道,以银川汽车南站和银川旅游汽车站(北站)为中心有几十条长途汽车线路,可通达全区各市县所在地和京、陕、甘、蒙、浙、闽等地。此外,固原、吴忠、石嘴山汽车站还有三十余条中途线路通向区内外各地,各县汽车站均有开往乡村的短途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