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考古学文化中,与后来游牧文明有密切关系的是(  )。[2013年统考真题]

A.马家窑文化

B.红山文化

C.仰韶文化

D.屈家岭文化

【答案】B

【解析】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最有典型意义的文化,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和仰韶文化约略同时的主要有北方的红山文化、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等。红山文化分布在辽西及其附近地区,契丹族在此兴起,建立契丹国。

2.考古者试图从中探寻夏文明的新石器文化是(  )。[2012年统考真题]

A.大汶口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龙山文化  

D.良渚文化

【答案】C

【解析】大汶口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文化遗址的主要代表。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是新时期时代后期父系氏族文化遗址的主要代表。其中,龙山文化区私有制的发展、阶级的分化更为明显,其发展同我国最早的阶级社会夏商周有着直接的联系。

3.原始农业时期,黄河流域主要种植(  )。

A.粟

B.高粱

C.水稻

D.玉米

【答案】A

【解析】黄河流域迄今最早的农业遗址,属于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的裴李岗文化和分布在河北中南部的磁山文化,距今较有七、八千年之久。种植业已是当地居民最重要的生活资料来源。出土的主要作物是粟。

4.国家产生前夕,民主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称(  )。

A.九品中正制

B.禅让制

C.军事民主制

D.分封制

【答案】B

【解析】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或帝王让位给别人的一种方式。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使帮助为事。尧死后,舜继位,用同样推举方式,经过治水考验,以禹为继承人。禹继位后,又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为继承人。禹死后,禹的儿子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会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是传统上被公认的中国第一个帝王。

5.我国最早的人类化石为距今约(  )年前的(   )。

A.20万~30万年,蓝田人

B.40万~50万年,丁村人

C.170万年,元谋人

D.200万~300万年,许家窑人

【答案】C

【解析】元谋人于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其化石只有两颗牙齿,是一位青年男性的左右上内侧门齿。根据古地磁方法的测定,元谋人的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是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

6.仰韶文化的代表器物是(  )。

A.人面纹彩陶盆

B.蛋壳陶高脚杯

C.石磨盘、磨棒

D.玉猪龙

【答案】A

【解析】仰韶文化最初于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以后数十年间,中原地区所发现类型相似的众多文化遗址皆以仰韶文化命名。它们的年代范围大约在距今7000~5000年之间,其农业、畜牧业、制陶业都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农业以种粟为主,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狗,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著名,其代表器物是人面纹彩陶盆。

7.火的使用,是人类征征服自然进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果。开始使用天然火是在(  )。

A.猿人时期

B.新人时期

C.智人时期

D.古人时期

【答案】A

【解析】旧石器早期的人类,体质上仍保留了不少古猿的特征,学术界称之为直立人,或称猿人。目前在中国大地上发现的猿人遗存,主要有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在元谋人、蓝田人的遗址,都发现了同时期的打制石器和用火遗迹。

8.家畜饲养业是在狩猎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家畜饲养业最初发生在(   )。

A.原始群时期

B.猿人时期

C.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D.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答案】D

【解析】半坡遗址是母系氏族发展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家畜饲养业也已出现,主要是饲养猪和狗,但狩猎和采集在经济生活中仍处于重要的地位。

9.父权制确立的标志是(  )。

A.私有财产的出现

B.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

C.家畜饲养业出现

D.种植业的出现

【答案】B

【解析】母系氏族公社转变为父系氏族公社的时间大约是5000多年前。父系氏族公社是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形式。这一时期,农业和饲养业已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妇女在经济上已退居次要地位,婚姻形态也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父系氏族公社内部以男子为中心分裂成为若干个大家庭,各大家庭内部又分裂为若干个一夫一妇的小家庭。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瓦解,代之以地缘为纽带的农村公社形成。

二、名词解释题

1.山顶洞人

答:山顶洞人是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穴中,距今约1.8万年的晚期智人的代表。化石表明山顶洞人的体质已经非常进步,脑容量和面部特征与现代人基本相同,脑容量达到1300~1500毫升,明显地代表了原始的黄种人。除了打制石器之外,山顶洞人大量采用木器、骨角器,如骨针和鹿角棒等。还出现了用于装饰的钻孔石珠,说明当时的人已经具有原始的审美观念。另外,在山顶洞人遗址还发现了磨制骨针和燧石,反映出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缝纫技术和人工取火的方法。

2.仰韶文化

答:仰韶文化是1921年首次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的,距今7000~5000年之间的古人类遗址。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文化。其农业、畜牧业、制陶业都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农业以种粟为主,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狗,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著名。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

3.大汶口文化

答: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重要的遗存之一,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和江苏省。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特征明显,社会经济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已发现的许多刻划符号被认为是古老的象形文字。当时的社会已产生严重的贫富分化,私有制逐渐形成,氏族制度瓦解,非常接近阶级社会。

4.良渚文化

答: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因1936年首次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遗址而得名,分布地点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其主要文化特征是:陶器以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农业工具进步,已种植水稻;手工业制品精巧,有玉琮、玉璧等象征权力的贵重礼器。房屋为干阑式建筑,贫富分化现象明显发生。

5.军事民主制

答:军事民主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或部落联盟之间,经常因掠夺财富而彼此发生战争。由于战争的需要,在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中,都要设置军事领袖,如传说中黄河上游和中游的黄帝和炎帝部落、黄河下游的东夷部落和长江流域的苗蛮部落等纷纷设置氏族大会、氏族议事会为领导机构,来决定大事,组织指挥战争。这种制度被称为“军事民主制”。这是一种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制度。

三、史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

   ——《吕氏春秋·恃君览》

材料二: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号之曰有巢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五蠹》

材料三:古者,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猎鸟兽为佃,捕鱼鳖为渔。

   ——《易·系辞》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样的婚姻形态?

答:上述文献中,记载了有关原始时期的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婚姻和亲族关系以及生活状况等。

猿人时期的婚姻形态还处于杂交状态,与这种婚姻关系相适应,当时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群。这样的群体是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比较松散。

古人时期的婚姻关系,已摆脱了原始的杂交状态,进入群婚的早期阶段,婚姻只能在同辈之间进行,父母和子女间不得婚配,这叫做“血缘婚”。由这样的婚姻关系结合成的社会组织叫做“血缘家庭”。这是人类婚姻形态的一大进步。人类的社会组织也开始向母系氏族公社过渡。

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婚姻形态是族外群婚,即两个氏族间互为通婚集团,一个氏族的同辈男子做另一氏族同辈女子的丈夫,反之亦同。这种族外群婚制,可从仰韶文化等遗址中男女分葬的现象里得到证明。

到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婚姻制度逐渐由族外婚发展到对偶婚。对偶婚是一男一女之间的不稳定的结合,即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比较固定的“主妻”,一个女子在许多丈夫中有一个比较固定的“主夫”,不是独占的同居,在对偶婚家庭里,男子从妇而居,所生子女属于女方所在的氏族,它是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主要婚姻形式,但这种婚姻仍是比较松散的暂时性的结合,是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婚姻形态。

(2)概括材料二、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状况。

答:材料二、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状况为:

有巢氏、伏羲氏、燧人氏这些名称,反映了我国远古的原始群时期人类社会进化的一些阶段。“构木为巢”说明已开始定居,“钻燧取火”说明已出现人工取火。

伏羲氏尚处在母系氏族公社,发明了兽网和渔网。用来打猎和捕鱼,说明这是处在渔猎社会时期。

四、论述题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答:(1)家庭的出现

母系氏族公社转变为父系氏族公社的时间大约是5000多年前。这一时期,妇女在经济上已退居次要地位,婚姻形态也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父系氏族公社内部以男子为中心分裂成为若干个大家庭,各大家庭内部又分裂为若干个一夫一妇的小家庭。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瓦解,代之以地缘为纽带的农村公社形成。

(2)私有制的出现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的财产公有制渐趋瓦解,私有制由萌芽而产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劳动产品除用消费之外有了部分剩余,氏族内部产生了贫富分化,私有制开始产生。私有制的出现主要反映在这个时期的墓葬中,死者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现象严重。当时不仅出现了私有制,而且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由于人们占有的私有财产的多寡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原始平等性逐渐消失,不平等的关系也就是阶级对立关系逐渐形成。人们的关系也在重新组合:富有者成为氏族贵族,成为奴隶主的前身;贫困者往往要承受富有者的剥削和奴役,从而沦为奴隶。

(3)国家的形成

中国古代最初国家的产生是在各个发生了阶级分化的氏族部落间的冲突与联盟中形成的,不同于欧洲历史上任何国家兴起的形式。根据古代文献记载,中国古代存在着许多氏族部落,黄河上游和中游地区足黄帝和炎帝部落,黄河下游地区是东夷族部落,长江流域是苗蛮都落。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或部落联盟之间,经常因彼此掠夺而发生战争。因此,在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中,都要设置军事领袖,设置氏族大会、氏族议事会为领导机构,以决定大事,组织指挥战争。这种制度被称为“军事民主制”。这是一种由氏族公礼向阶级礼会过渡时期的制度。

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了许多有关部落和部落联盟之间发生大规模战争的传说。如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联盟曾“战于阪泉之野”,黄帝取得了胜利;黄帝又和九黎“战于涿鹿之野”,黄帝亦取得了胜利。黄帝部落成为黄河流域最强大的部落联盟。在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与联盟中,国家逐渐形成。我国古代代国家的形成约在尧、舜时期。我国的历史从这时起进入了阶级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