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一、单项选择题

1.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   )的预测。[2014年5月三级真题]

A.准确

B.变化

C.稳定

D.系统

【答案】B

【解析】有些原因个体能够控制,有些原因是不可控的。如果是可控的,表明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因为个体努力了,结果就会好,个体不努力,结果就不理想;如果行为原因是不可控的,如智力因素、工作难度等,表明个体通过努力也有可能无能为力。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作出准确的预测。

2.容易导致归因变得越来越具有情境性的因素是(  )。[2012年5月二级真题]

A.社会角色改变

B.时间推移

C.自我服务倾向

D.观察位置

【答案】B

【解析】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时间推移会影响归因,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往往容易把原因归因于情境,会把过去很久的事情解释成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

3.光环效应是一种(  )的现象,可能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

A.社会适应 

B.信息干扰

C.先入为主 

D.以偏概全

【答案】D

【解析】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由于它的作用,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变成光圈被夸大,其他优点或缺点也就退隐到光圈背后视而不见了。

4.初次与某人交往,当得知他是一名大学教授时,马上断定他很有学问、有修养、性情温和、待人民主。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此种现象属于(  )

A.首因效应  

B.马太效应

C.近因效应  

D.社会刻板印象

【答案】D

【解析】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题干中是指由社会中对教授的印象,而形成的对他人的印象,是社会刻板印象的表现。A项,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的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B项,马太效应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C项,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更大的现象。

5.“一见钟情”所描述的是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社会刻板印象 

D.晕轮效应

【答案】A

【解析】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的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初次见面双方就产生了爱情属于首因效应的现象。B项,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更大的现象;C项,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D项,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6.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称为(  )。

A.印象形成  

B.印象管理  

C.第一印象  

D.刻板印象

【答案】B

【解析】印象管理,又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期待。

7.采用(  ),某个体肯定评价特征越多,强度越大,给人的印象则越好。

A.加法模式 

B.平均模式

C.加权模式 

D.加权平均模式

【答案】A

【解析】加法模式,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个体被肯定评价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给人的印象则愈好;相反,个体被消极评价的特征越多,强度越大,留给人的印象就越差,也就越难于为他人所接纳。

8.在印象管理中,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印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个体往往会承认自己的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这种做法被称为(  )。

A.隐藏自我  

B.自我抬高

C.形象塑造  

D.自我暴露

【答案】B

【解析】在印象管理中,个体常常会通过各种办法自我抬高,让他人觉得自己在总的方面或特殊的方面很优秀,也可以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自我抬高的人往往会承认自己的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

9.当公司招聘高技术开发人员时,招聘者更注重应聘者的“智慧”品质而不是看其是否具有“魅力”。这属于印象形成的(  )。

A.加法模式  

B.平均模式  

C.加权平均模式  

D.总和模式

【答案】C

【解析】加权平均模式指许多人在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还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对他人的总体印象依据的不是简单平均分数,而是加权平均分数。招聘者更注重“智慧”,而不是看其是否具有“魅力”,是将智慧与魅力赋予了不同权重,属于印象形成中的加权平均模式。

10.在《红楼梦》中,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给人留下了泼辣豪爽的印象。这种印象知觉使用的线索是(  )。

A.外表

B.行为

C.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

D.个人本身以外的其他社会环境的影响

【答案】C

【解析】印象的形成是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情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知觉而实现的。其主要线索有外表,言语与非言语交流,行为及其他线索。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属于通过言语与非言语的线索形成的印象。

11.当学生取得成功或遭遇失败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  )。

A.能力归因

B.努力归因

C.运气归因

D.任务难度

【答案】B

【解析】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比如将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对于取得的成功,学生会认为是努力造成的,并为追求新的成功,继续付出努力;对于遭遇的失败,学生会认为是努力不够造成的,只要自己多付出努力,一定可以获得成功,从而更积极的接受新的挑战。

12.创立三维归因模式的心理学家是(  )。

A.阿特金森  

B.海德  

C.韦纳  

D.班杜拉

【答案】C

【解析】韦纳从内外源、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划分归因为: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即归因的三维模式。

13.小吴到剧院去看喜剧表演,当一喜剧演员表演时,他笑得前仰后合。据了解,小吴几乎未曾为这个演员的表演而笑过,也不对其他的演员笑,在场的观众也没有人笑,那么,根据凯利(H.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小吴最有可能是因为下列哪种因素而笑的?(   )

A.行为者自身  

B.客观刺激物

C.所处的情境  

D.主观的期望

【答案】C

【解析】根据凯利(H.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当信息一致性低、一贯性高、区别性低的时候,行为的原因归于行为者自身;当信息一致性高、一贯性高、差异性高的时候,行为的原因归于客观刺激物(对象);当信息一致性低、一贯性低、差异性高的时候,行为的原因归于行为者所处的情境。小吴几乎未曾为这个演员的表演笑过,说明一贯性低;也不对其他的演员笑,说明差异性高;在场的观众没有人笑,说明一致性低,因此,归因为所处情境。

14.相信社会的安排,认为自己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类人被罗特称为(  )。

A.外控者  

B.内控者  

C.外向者  

D.内向者

【答案】A

【解析】罗特提出了控制点理论,他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有些人认为,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被称为内控者。另外一些人则认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类人被称为外控者。

15.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  )。

A.理性  

B.全面性 

C.情境性  

D.紧迫性

【答案】C

【解析】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会对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

16.凯利的归因协变原则认为,如果特异性信息程度很高,那么该行为主体会把行为做(  )。

A.外在归因  

B.内在归因

C.平衡归因  

D.控制源归因

【答案】A

【解析】凯利的归因协变原则认为人们的归因是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以及背景三个因素协变的结果。特异性信息显示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特异性高则说明主体只针对某一刺激主体做出反应,通常会归因为环境和刺激客体,即做出外在归因。

17.“一个人总是在考试前闹别扭、抱怨世界,其他时候却很愉快,我们就会把他闹别扭和考试连在一起,把闹别扭归因于考试而非人格。”这是心理归因的(  )。

A.充足理由原则

B.不变性原则

C.协变原则

D.折扣原则

【答案】B

【解析】不变性原则指当某个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和某个特定结果相联系,而该原因又不存在时,结果也不出现,我们就可以把结果归于该原因。

18.把成功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会使个体产生(  )。

A.羞耻感

B.自豪感

C.责任感

D.理智感

【答案】B

【解析】韦纳的归因理论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归因结果对个体以后成就行为的影响,把成功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会使个体产生自豪感,觉得是自己的聪明导致了成功;而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内部稳定的因素,会使个体产生羞耻感。

19.德韦克发现,把成功归于努力的人比把成功归于能力的人,在以后的工作中将(  )。

A.坚持时间没有变化

B.坚持时间受其他因素制约

C.坚持的时间更短

D.坚持更长时间

【答案】D

【解析】德韦克1975年发现,把成功归于努力的人比把成功归于能力的人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坚持更长时间,把失败归于能力的人比把失败归于努力的人在未来的工作中花的时间更少。

20.根据韦纳(B.Weiner)的成就归因理论,下列属于不稳定的内因是(   )。

A.能力  

B.任务难度

C.努力  

D.机遇

【答案】C

【解析】努力属于不稳定内因,能力属于稳定内因,任务难度属于稳定外因,机遇属于不稳定外因。

21.个体在成败归因中,往往成功时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倾向于外归因,此种现象称之为(  )。

A.社会视角的影响  

B.竞争条件下的特殊归因

C.自我价值保护 

D.动机性归因误差

【答案】C

【解析】自我价值保护指个体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即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22.“政治家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勤奋工作、好的名誉和谋略恰当等,而被他们击败的对手则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他们不能控制的原因”的现象是(   )。

A.动机性归因偏差

B.自我确认

C.自我肯定

D.自我效能

【答案】A

【解析】动机性归因偏差指人们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中强调自我价值保护的倾向,喜好用好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认自己对失败负有责任,题干中的例子描述的的就是动机性归因偏差。

23.通常人们觉得北方人是粗犷爽朗的,而南方人则是温和细腻的,这是(  )。

A.近因效应  

B.第一印象

C.晕轮效应  

D.刻板效应

【答案】D

【解析】人们由于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聚集在一起,所以,在进行社会认知的时候,人们也往往将聚集在一起的人们赋予相同的一些特征,对不同职业、地区、性别、年龄、民族等群体的人们形成较为固定的看法。当人们采用这些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的人,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和概括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即形成社会刻板效应。

24.下列归因因素中,属于内部而稳定因素的是(  )。

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答案】A

【解析】能力属于内部而稳定的因素,努力是内部而不稳定的因素,任务难度是外部的稳定的因素,运气是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

25.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一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是稳定的。如内因中人的(  )是易变性因素。

A.情绪  

B.人格

C.智力  

D.能力

【答案】A

【解析】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是稳定的。内部原因,比如人的情绪易变,而人格特征、能力则会在长时间保持稳定;外部原因中,工作性质与任务难度相对稳定,而气候条件则易于变化。

26.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对行动者行为原因的看法有差别,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  )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

A.利益  

B.社会视角

C.态度  

D.控制点

【答案】B

【解析】社会视角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即人们的角色和处境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角就不同,对事情的看法会有差别,因而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对行动者行为的原因的看法会有差别。

27.社会知觉,也称(  ),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A.自我知觉  

B.归因  

C.自我评价  

D.社会认知

【答案】D

【解析】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此外,对行为与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28.“情人眼里出西施”主要是由于(  )产生的结果。

A.近因效应

B.光环效应

C.定型效应

D.明星效应

【答案】B

【解析】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一旦形成某种倾向性印象,就会用它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套在其上,使其他品质也因光环影响反射出类似色彩。如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印象,会对他的人格品质倾向于肯定评价,这类现象称为光环效应。

29.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叫(   )。

A.角色  

B.印象  

C.自我概念  

D.图式

【答案】D

【解析】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其对新输入的信息起解释作用,如果脑中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要形成另外的图式。

30.罗特控制点理论是关于个体(  )的理论观点。

A.需要倾向   

B.归因倾向   

C.控制倾向   

D.思维倾向

【答案】B

【解析】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会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  )。[2014年5月三级真题]

A.第一印象

B.刻板印象

C.总体印象

D.客观印象

【答案】C

【解析】在印象形成中,个体所获得的信息总是认知对象的各个具体特征,但个体最终形成的印象并不停留在各种具体特征上面,而是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A项,第一印象是指在与人第一次交往给人留下的印象;B项,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有印象。

2.刻板印象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因此它具有(   )的作用。[2014年5月三级真题]

A.概括化

B.社会适应

C.抽象化

D.社会比较

【答案】B

【解析】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称为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3.凯利指出,人们的归因所涉及的因素包括(   )。[2014年5月三级真题]

A.刺激客体

B.背景

C.行为主体

D.社会视角

【答案】ABC

【解析】凯利指出,人们在进行归因时需要从三个范畴着手:客观刺激物、行动主体、所处关系或情境(时间和形态)。

4.一般来说,近因效应容易在(   )的人之间产生。[2014年5月三级真题]

A.熟悉

B.不熟悉

C.亲密

D.不常见面

【答案】AC

【解析】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产生首因效应。

5.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的原因包括(   )。[2013年11月二级真题]

A.逻辑矛盾

B.文化价值冲突

C.观念矛盾

D.新旧经验相悖

【答案】ABCD

【解析】费斯廷格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都有许多的认知因素,当两种认知因素不一致时,就会造成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的原因主要有: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的矛盾、观念的矛盾、新旧经验相悖。

6.归因的影响因素包括(  )。[2013年5月二级真题]

A.社会视角

B.时间因素

C.自尊水平

D.空间位置

【答案】ABD

【解析】归因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社会视角,角色和处境不同,对事情的看法也不同;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归因时,人们对自我卷入事情的解释带有自我保护倾向;观察位置,人观察事物时的空间位置不同,对事物的解释和看法也会有差异;时间因素,随着时间推移,归因会越来越有情境性。

7.个体归因中属于内因的是(  )。

A.人格 

B.努力程度  

C.动机  

D.心境

【答案】ABCD

【解析】行为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

8.社会心理学家在研究人们行为原因时把它们分为(  )。

A.内部原因-外部原因  

B.宏观原因-微观原因

C.稳定原因-易变原因  

D.可控原因-不可控原因

【答案】ACD

【解析】人们行为原因的分类为:内因与外因,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稳定原因和易变原因,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均有稳定性和易变性因素;可控原因和不可控原因,个体能否控制其行为的原因,如果是可控的,表明个体可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行为及其结果,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可作出不同预测。如果行为原因是不可控的,如智力因素、工作难度等,那么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其对未来行为的预测相对准确。

9.在印象形成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形成印象有重要作用。正确的表述是(  )。

A.近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机制

B.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称为首因效应

C.最近出现的信息影响也较大,称为近因效应

D.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机制

【答案】BCD

【解析】B项,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C项,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D项,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的信息的组织、理解有较强的定向作用。

10.个体归因时,通常遵从(  )。

A.客观性原则   

B.不变性原则   

C.折扣原则   

D.协变原则

【答案】BCD

【解析】个体归因时往往遵循以下三条主要原则:不变性原则,即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折扣原则,即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打了折扣;协变性原则,即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

11.社会知觉包括(  )。

A.对他人表情的知觉 

B.对他人人格的知觉

C.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D.对行为原因的知觉

【答案】ABCD

【解析】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既有对人外部特征和人格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以及对行为原因的推理、判断与解释。

12.新进企业的员工不知如何完成份内工作,从而招致被解雇,其原因是(  )。

A.员工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

B.员工没有很好地完成角色转换

C.主管没有很好的把角色期待传递给他

D.由于角色期待之间的冲突

【答案】AC

【解析】新进企业的员工面临着对自己新角色的认识,如果认识不清,就无法完成份内的工作。角色扮演的过程包括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要素,员工能否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实践,既取决于自己对角色的领悟和认识,也取决于主管能否有效的将他的角色期待传递给他。

13.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中的加权平均模式,考虑了(  )这些因素。

A.是否处于中心位置

B.逻辑上判断各特征的重要性

C.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强度

D.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

【答案】BCD

【解析】加权平均模式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对他人的总体印象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A项,是否处于中心位置是中心品质模式主要考虑的内容。

14.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模式包括(  )。

A.平均模式

B.加权平均模式

C.加法模式

D.中心品质模式

【答案】ABCD

【解析】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个体所获得的信息总是认知对象的各种具体特征,但个体最终形成的印象并不是停留在各种具体特征上面,而是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总体印象形成的信息模式有四种: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加法模式和中心品质模式。

15.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均有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稳定性原因包括(  )等。

A.人格特征  

B.能力

C.天气  

D.工作性质

【答案】ABD

【解析】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是稳定的。内部原因,比如人的情绪易变,而人格特征、能力则会在长时间保持稳定;外部原因,工作性质与任务难度相对稳定,而气候条件则易于变化。

16.凯利认为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于(  )。

A.行动者

B.刺激物

C.环境背景

D.对象

【答案】ABC

【解析】凯利吸收了海德的归因理论,于1967年提出了三维归因理论,也称之为立方体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于行动主体、刺激客体以及背景三个方面。

17.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可把角色分为(   )。

A.规定型角色  

B.成就角色  

C.自觉角色  

D.开放型角色

【答案】AD

【解析】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可分为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前者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较高,个体自由度较小;后者规范化程度相对较低,自由度较大。

18.下列选项中,属于外归因的是(  )。

A.把行为原因归于其他人的影响

B.把行为原因归于自己的运气不好

C.把行为原因归于工作条件不适宜

D.把行为原因归于所要完成的工作太难

【答案】ABCD

【解析】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称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行为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