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南京大学622新闻传播史论历年考研真题

2013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2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清议报》

2.曾格案件

3.内容分析法

4.报刊的四种理论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工业革命对欧美报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中央通讯社在1932年是怎样改组和扩展业务的?

3.什么是“童年的消逝”?

4.“培养分析”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黄色新闻”有哪些特征,你对“黄色新闻”是如何评价的。

2.结合中国当下媒体实践,论述新闻舆论监督的内涵、实现方式与保障条件。

3.试论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传媒业ZF规制的异同,着重阐述相互间的差异性及其根源。

四、综合应用题(每题30分,共30分)

使用图示的方法研究传播学模式是传播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如果要你用图示的方式来说明过去、现在及未来媒体与受众互动的关系,你会用何种方式来表示。

真题及详解

南京大学

201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622新闻传播史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清议报》

答:《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保皇会在海外办的第一个机关报,旬刊。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12月23日创办于日本横滨,主编为梁启超。设论说、名家著述、文苑、外论汇译、纪事、群报撷华等栏目。《清议报》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一面抨击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一面颂扬光绪皇帝。大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影响尤为广远。因火灾于1901年12月21日停刊,共出100期。其后,横滨新民社曾汇出《清议报全编》26卷,内容多有增删,编次也有变动。

2.曾格案件

答:曾格案件是指美国新闻史上关于争取新闻自由的著名案件,影响深远。曾格是一个穷人出身的出版商,因在其创立的《新闻周刊》上批评殖民当局,而受到总督的起诉。后经过律师汉密尔顿的抗诉,被无罪释放。美国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开始于此。曾格案件是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出版自由的一次成功的斗争。

1733年,纽约发生着一场温和的革命,北美本土势力派主张要对致殖民地事务享有更大的控制权,11月5日,曾格的《纽约新闻周报》创刊。风格犀利的《新闻周报》使得当局越发不满,总督一方面指控曾格“对政府进行无耻中伤和恶毒谩骂,试图煽动反政府情绪”,另一方面命令其一手提拔的首席法官德兰西对曾格提出起诉,曾格以“煽动闹事”罪名被捕。

3.内容分析法

答:内容分析法是指一种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早期的内容分析法源于社会科学借用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历史文献内容的量化分析。二次大战后,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军事情报机构一起,对内容分析方法进行了多学科研究,使其应用范围大为拓展。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方法。从方法属性看,它虽然被列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但明显受到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影响;从方法特点看,它既有独特的个性,又处处显示出交叉性、边缘性、多样性。

4.报刊的四种理论

答:报刊的四种理论,是指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弗雷德·西伯特、西奥多·彼得森和威尔伯·施拉姆,1956年出版《报刊的四种理论》。这本著作由美国教会全国委员会作为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的资料编辑出版后,曾得到美国领导集团的赏识和美国新闻学荣誉学会授予的奖章。该书所用“报刊”一词,是指一切大众传播媒介。书的作者认为,世界各国的新闻传播制度与其社会政治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工业革命对欧美报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18世纪后期,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推进给社会生活,也给近代报业带来了重大影响:

(1)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迅速集中,为报纸大量发行流通提供了条件。

(2)经济的发展需要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于是教育有所普及,粗通文字的平民增多,形成了新的广大读者群。

(3)阶级力量发生新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同时在扩大,这就推动了各国政治变革的进程,使办报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

高速转轮印刷机的产生,降低了印刷成本,报纸印得更快更多。

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广告数量大为增进,广告费收入成为报社收入的主要来源,报纸廉价销售成为可能。

工业革命之后,欧美各国相继迎来了资产阶级报刊的廉价报纸时期。

2.中央通讯社在1932年是怎样改组和扩展业务的?

答:中央通讯社是指中国国民党创办的旧中国官方通讯社,简称“中央社”,英文缩写CAN,1924年4月1日成立于广州。1927年迁往南京。1932年进行改组,由隶属国民党中宣部改为独立经营。此时,它已在全国各地设分社及发稿电台,并陆续取得外国在华通讯社的独占发稿权。1932年5月,“中央社”进行改组整顿,7月,“中央社”进行改组整顿,萧同兹担任社长,并提出“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3条办社方针。至1936年,“中央社”在全国建立了11个分社,另有22个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新闻通讯网。

3.什么是“童年的消逝”?

答:《童年的消逝》是指美国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所写的一本书。该书的主要贡献不在于断言童年正在消逝,而在于提供了一个解释这种现象何以发生的理论。该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表述“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后却发展成不可避免的存在,它们各自的传播条件是什么。第二部分将人民置身于现代时空,企图揭示从谷登堡的印刷世界转换到塞缪尔·莫尔斯的电报密码世界,这个过程使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

书中没有讨论人们能为童年的消逝做些什么的问题。理由是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作者这么说,心里既轻松又沮丧。轻松是因为作者不必背负教别人如何生活的包袱。在作者以前写的书里,他都冒昧地指出较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他相信这是职业教育家应该做的事。该书认为,承认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跟他们发现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不相上下,竟是件令人愉快的事。

4.“培养分析”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答:培养分析是研究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社会效果,以美国批判学者格布纳为代表。“培养分析”最初研究的焦点是电视的暴力内容的社会影响问题,后来扩展为考察大众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与人们的现实观之间的相互关系。

“培养”理论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播对人们认识现实世界发挥着重大影响,由于传播媒介意识形态和价值的倾向性,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和信念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距离,它们更接近于媒介的“象征性现实”而非客观现实。传播媒介对人们现实观的影响是一个“培养”过程,即通过象征事物的选择,记录和传播活动,潜移默化地提供关于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共识。“培养”理论特别强调“描述日常生活的电视剧”所产生的“培养效果”。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黄色新闻”有哪些特征,你对“黄色新闻”是如何评价的。

答:(1)黄色新闻的定义

黄色新闻,是新闻报道和媒体编辑的一种取向,指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达到耸人听闻,进而扩大销数之目的的新闻报道。以黄色新闻为主的报纸,也被称之为黄色报纸。

(2)黄色新闻的特征

使用大字号煽动性标题;

对不甚重要的新闻加以渲染、夸张;

捏造访谈记录和新闻报道,采用易于引起歧异的标题和版式;

大量采用未经授权或真实性可疑的图片;

报道内容流于肤浅;

标榜同情“受压迫者”,煽动社会运动;

专挑耸人听闻的事件进行报道,甚至假造骇人的新闻。

(3)我对黄色新闻的评价

黄色新闻的积极意义

a.“黄色新闻”故事化的报道手法发展了现代新闻报道的“故事模式”,反映了传媒的两种功能之一:讲述故事。

b.其受众定位非常明确,观念较之政党报纸有了很大的改变。

c.对低层读者口味的迎合是大众传媒的娱乐性功能的一种预演和初步发挥,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

d.“黄色新闻”在新闻业务上的一些变革,进一步活跃了报纸的版面,增强了报纸对民众的吸引力,这一点为现代报纸所承袭。

黄色新闻的消极影响

a.“黄色新闻”的煽情主义宣传,大大降低了新闻事业的水准,践踏了长期以来新闻界一贯奉行的最高准则——真实性原则。在追求利润、追求发行目标时,黄色报纸将报刊的使命、将社会公正置之度外,背离了近代社会的报业传统。

b.黄色报纸的煽情报道、犯罪报道。耸人听闻的宣传,毒害了人民的心灵。

c.黄色报纸以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宣传,转移了普通民众对切身的政治、经济斗争的注意,削弱了他们对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斗争意志。

2.结合中国当下媒体实践,论述新闻舆论监督的内涵、实现方式与保障条件。

答:(1)新闻舆论监督的定义

新闻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

(2)新闻舆论监督的内涵

充分发扬民主,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扩大包括新闻舆论监督在内的公民的民主监督,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手段,也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3)新闻舆论监督的实现方式

新闻舆论的监督有多种监督方式,如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等中不可或缺、极具有战斗力的一种监督形式——新闻舆论监督以其特有的公开曝光的形式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与其他的几种监督是不一样的,它具有很强的公众震慑力。

(4)新闻舆论监督的保障条件

从强化和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和维护广大新闻工作者正当权益来说,要尽快制定与出台关于新闻舆论监督的具体制度和保障机制,应将有关采访编辑以及审核的一些工作具体流程都规定清楚,以保障这类稿件不在某一环节卡壳。

3.试论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传媒业规制的异同,着重阐述相互间的差异性及其根源。

答:(1)传媒规制是社会制度的产物,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模式

在中国,报道普通工人、农民的生活、工作、欢乐和疾苦的新闻享有新闻自由;而在美国媒上,这类新闻很少。西方媒体老板认为没有价值,常常不予道。美国媒体热衷于报道政客们的相互抹黑、政党攻击,这是多党政治的必然反映。而中国,没有政党纷争,任何揭露性报道要拿出事实,有事实说话,没有骂人的理由。

(2)发达国家的媒体由于不是政府直接控制,所以在言论上有更大的空间

西方传媒也不是绝对自由。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还是会有所分别。发达国家控制言论是通过无形的价值观来控制而不是有形的行政手段。比如,你可以在美国的国家电视台宣传共产主义的好处,但是你会发现大部分的美国人对此丝毫不感到紧张,而且会觉得你很好笑,因为他们相信资本主义优于社会主义,且美国的强大已经用事实证明了一切。

(3)中国严格的新闻发布制度是愿意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根本原因

对于不发达的国家而言,制度信仰相对脆弱,大部分人会怀疑国家制度的合理性,因此执政者也就更加害怕被颠覆其统治,自然对言论就管理的更加严格,甚至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干预,手段简单粗暴,但是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不是东西方文化差异,而是发达与落后的物质带来的必然结果。

(4)在中国现有的主流媒体都属国家所有,它们的报道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服务。不论党和政府的新闻政策如何衍变,媒体始终应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并将这一宗旨贯穿于新闻工作的各个方面。而在西方,西方社会的新闻自由主要被两种力量所控制。一种力量是大财团。西方媒体大都属于私有,被财团、企业所操纵。这些巨头创办媒体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新闻自由不能不服从他们的经济利益。另一种力量是政府。西方政府并不直接控制新闻媒体和新闻报道,而是通过政策倾斜、利益交换、政治压力等影响媒体及其老板。

四、综合应用题(每题30分,共30分)

使用图示的方法研究传播学模式是传播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如果要你用图示的方式来说明过去、现在及未来媒体与受众互动的关系,你会用何种方式来表示。

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