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题库【历年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圣才电子书
- 3874字
- 2020-12-01 13:56:21
第三章 外报在中国的拓展与垄断
1.鸦片战争后最先在国内出现的报刊是什么?
答:鸦片战争后,广州、上海、宁波、福州、厦门五个东南沿海城市被迫对外开放。外报在广州、上海等地率先发展。
(1)1845年5月,《中国丛报》迁回广州出版,外国人在中国出版的近代报刊(时称“外报”)在中国境内绝迹五六年后卷土重来,至1851年年底停刊。
(2)1850年8月3日,英文周刊《北华捷报》在上海创刊,标志着上海近代报业的诞生。该报由英国商人亨利·奚安门创办并担任主编,后由英商字林洋行发行。
(3)1864年7月1日,北华捷报馆出版的英文广告日刊《每日航运新闻》被改组为综合性日报《字林西报》,独立出版。该报重视新闻报道,曾独享刊登英国路透社电讯的特权。《字林西报》创刊后,《北华捷报》转而成为《字林西报》的星期附刊继续出版。
(4)1957年1月26日,上海的第一份中文月刊《六合丛谈》创刊,由传教士伟烈亚力等创办,墨海书馆印行,刊有宗教、科学、文学、新闻、商情信息等多种内容,但以时事新闻为主,出版了一年多后停刊。
(5)1861年11月19日,由字林洋行创办与出版的中文《上海新报》创刊,初为周刊,后改为周三刊、日刊。伍德等传教士先后担任主笔,所刊内容主要是商业信息和新闻。
2.上海出现的第一份近代报刊是什么?
答:上海出现的第一份近代报刊是《北华捷报》。
(1)1850年8月3日,英文周刊《北华捷报》在上海创刊,标志着上海近代报业的诞生。
(2)该报逢星期六出版,每期对开一张4页(版),由英国商人亨利·奚安门创办并担任主编,后由英商字林洋行发行。
(3)《北华捷报》初期主要刊登广告、行情、船期等商业性材料。该报新闻不多,言论则反映英国在华商人的利益。
(4)自1859年起,该报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公署文告发布机关,得到上海工部局的资助和优先刊载工部局文告和付费广告的特权,该报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英国政府的观点,被视为“英国官报”。
3.上海出现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是什么?
答:上海出现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是《六合丛谈》。
(1)该刊于l857年1月26日创刊,它比香港第一份中文报刊《遐迩贯珍》晚了3年零3个月,但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却因上海地理位置之重要而比《遐迩贯珍》更大。
(2)该刊月出16开本16页1册,每册售价l2文,由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墨海书馆印行。中国早期杰出报人王韬曾参加过该刊的编辑工作,这是他从事报刊活动之始。
(3)在内容上,《六合丛谈》刊有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与同期其他传教士办的宗教性报刊一样,该刊已不再纯粹宣传基督教义,而是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
(4)伟烈亚力在创刊词中指出该刊的办刊主旨为:“通中外之情,载远近之事,尽古今之变”和“务使穹苍之大,若在指掌;瀛海之遥,如同衽席”。伟烈亚力的本意是想办一种新闻性刊物,但由于主要执笔者都是伦敦会的传教士,因而宗教宣传方面的内容也不少。
(5)由于这些外国传教士想通过介绍西方科技知识来提高自己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而该刊还刊有大量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6)由于上海是重要的外贸集散地,“水脚单”、“进出口之货价与交易单”等商情在该刊上也有所反映。于是,《六合丛谈》几乎成了大杂烩,宗教宣传、自然科学、商业行情、中外新闻无所不包。
(7)《六合丛谈》虽在上海出版,但主编伟烈亚力的目标是发行到五个通商翻岸乃至全国所有地区,使所有的中国人都成为读者。这一目的未能达到,该刊发行量不大,仅出版了一年多即告停刊。
4.简述以上海为中心的外报网的发展情况。
答:19世纪70年代后,外报在华拓展的步子日趋加快,商业性报刊逐渐成为报业发展的主流,至90年代中期形成了一个垄断中国报业市场和新闻舆论阵地的庞大的外报网,上海是这一外报网的中心。
(1)在上海,70年代后各类报纸,特别是商业性报纸大批出现。
①1872年4月30日,《申报》创刊,两日刊,后改为日刊,由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等创办,由中国文人主持笔政。《申报》创刊后,其发展势头蒸l蒸日上,迫使不胜亏损的《上海新报》于l872年12月31日宣告停刊。
②1882年5月18日,字林洋行创办的中文日报《沪报》创刊,同年8月10日改名《字林沪报》。所刊新闻最初大半译自《字林西报》,为吸引读者曾连载长篇小说《野叟曝言》,并于1897年11月24日创办中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消闲报》。l900年春,《字林沪报》为日本东亚同文会收买,改名《同文沪报》继续出版。
③1893年2月17日,《新闻报》创刊,由英商丹福士等创办,出版一年后其发行量已仅次于《申报》而位居第二,l899年11月4日为美国人福开森所收买,汪汉溪任总经理。
(2)在上海出版的中文宗教性报刊,数《万国公报》影响最大。
①该报的前身是《中国教会新报》,l868年9月5日创刊,l874年9月5日起改名为《万国公报》,由林乐知、李提摩太等主持编辑工作,所刊内容也改以时事政治为主。法国人主持的天主教教会也在上海创办了《益闻录》、《圣心报》等中文刊物,由中国人李扶等任主编。
②这一时期,在上海出版的英文报刊有《华洋通闻》、《文汇报》(晚刊)等,此外还有法文周刊《上海新闻》,《德文新报》和日文周刊《上海新报》,均为国内出版的第一份该语种报刊。
③这一时期,在华外国人的办报活动,不仅在东南沿海各地继续向纵深发展,而且还逐渐向中原腹地和京畿重地拓展。
④1872年2月,《中西闻见录》在北京创刊,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创办,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等任主编,为北京乃至华北地区最早的近代化报纸,1875年8月停刊。在天津,l880年后出现的近代报刊有英文《北方邮报》、《中国时报》、《京津泰晤士报》和中文《时报》等。
5.《申报》对中国近代报业的贡献有哪些?
答:《申报》是上海的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由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等人于1872年4月30日创办。《申报》不断在创新中发展,成为当时办的最成功,最有特色的商业性报纸,确立了中国商业报纸的基本模式
(1)在新闻业务上,《申报》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
①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为了提高新闻的时效性,《申报》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了电报。重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不断拓宽新闻的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
②注意加强报纸言论工作,广开言路,发表读者来信来论。
③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在版面上特辟文艺类作品的篇幅,开中国报纸副刊之先河。
④1876年后,《申报》开始使用新闻图片。
(2)在经营业务上,申报馆除了出版《申报》外,还利用其人力和物力资源从事其他出版行业。
①1872年11月11日,申报馆出版发行中国最早的文艺月刊《瀛寰琐记》,后改名为《四溟琐记》、《寰宇琐记》,至1877年1月停刊。
②1876年3月30日,申报馆发刊中国最早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报纸《民报》,不久后停刊。
③1877年6月6日,申报馆出版中国第一份以图画为主的刊物《寰瀛画报》;1884年5月8日,申报馆创办旬刊《点石斋画报》,由吴友如主编,内容以新闻时事画为主。
(3)在广告、发行等报业经营上,《申报》也有不少成功经验。
在创刊的第一年内,《申报》采用廉价销售的营销策略,售价本埠每张8文,外埠lo文,趸售6文。雇用报童在街头叫卖。出版不满半年,销数已达3000份以上,并从上海渗透到江浙等地区。
6.如何评价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
答: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即在华外报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①在华外报的出现以及由东南沿海向中原腹地步步深入,是与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和扩张同步进行的。鸦片战争前后来华的外国人企图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他们宣传基督教和西方文明,企图以西方模式改变中国人的头脑。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将中国逐步推向殖民地的道路。
②从在华外报的政治倾向来看,鸦片战争之前,大多数外报,特别是英文报刊,都积极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鼓吹对中国实施武装侵略。鸦片战争以后,又为新的侵略扩张行为制造舆论。一些外报特别赞扬西方殖民主义统治下的印度,鼓吹中国应走印度的道路,其殖民主义的立场是十分明显的。
(2)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①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开始,外国人办的中文报刊就已经把自然科学知识向中国读者作了通俗化的介绍。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实用科技方面的介绍越来越多,这些都使中国读者大开眼界。在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②外报中还大量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和现状,宣扬英美等国政治开明、社会繁荣,介绍西方的富强之道。从19世纪70年代以后,外报又陆续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于是,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革命的口号在中国也逐渐深入人心。外报所宣传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对长期处于封建思想禁锢下的中国读者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
(3)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
①外报的实践使得中国近代报刊得以产生。近代报刊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体现了民主主义观念,如果不是西方殖民者在强行进入中国之时将近代报刊也带来中国的话,在严厉的封建统治之下是不可能产生近代报刊的。
②西方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报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捷径。鸦片战争以后,对外国人办报活动的限制已经解除,他们可以像在本土一样自由自在地进行采访、编辑、出版,并且雇用中国文人当助手。通过外报的办报实践,西方的新闻采访与编辑业务、新闻事业的管理方法和发行、广告、印刷等技术也陆续为中国人所掌握。西方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报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捷径。
③外报也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新闻工作者。当时著名的报人王韬、钱昕伯、蔡尔康、何桂笙等,无一不是在外报的办报实践中成长起来的。
④铅印和石印技术也是随着外国人的办报活动传入中国的,为国人自办报刊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