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题库【历年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圣才电子书
- 3359字
- 2020-12-01 13:56:21
第十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1.国际传播的概念。
答:国际传播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主要手段的国与国之间的信息传播。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是国家,除此之外还包括各种国际组织和机构以及活跃在国际事务领域中的个人。国际传播是一种由政治所规定的跨国界传播,对内政与外交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与国家和民族利益密切相关,传播主体通常以国家社会代表的身份出现。
2.全球传播及其特点。
答:(1)全球传播的含义
全球传播是伴随全球性信息系统形成、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跨国传播形态,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它既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
(2)全球传播的特点
①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
②从事跨国界传播的传播主体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③全球传播的主要媒介依然是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但与此同时,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或群体媒介日益活跃并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④“地球村”意识的形成和全球性问题受到重视。
⑤全球传播依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但与此同时,不同文化间的接触、摩擦、碰撞以及由此产生的世界性影响等问题,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
3.信息全球化的冲击和影响。
答: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正在产生着世界性的影响。具体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经济信息的全球性实时传播的实现使得生产、流通和消费各领域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关系越来越密切,牵一发而动全身。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普遍冲击以及中国的人民币不贬值政策对稳定国际金融市场所起的巨大作用,是其最好的例证。
(2)政治全球化的加速
政治全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②地理政治向全球政治的变化。
(3)文化的交流、融合、摩擦和冲突的全球化
文化输出和文化传播的比重增大是当今时代全球传播的一大特色。与此同时,它还伴随着激烈的摩擦和冲突;文化传播的背后,还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利益关系。
4.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态及其性质。
答:现行的全球性信息系统并不是一个机制合理、结构平衡的系统,而是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和不平等状况。
(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态
①当今世界上“信息富有国”和“信息贫困国”之间的两极分化十分严重。
②少数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技术和资本实力控制着当今世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造成了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衡、不平等结构。
③这种结构维护的是少数发达国家的利益,而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置于受控制、受支配的地位。
(2)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态的性质
在信息时代,信息不仅作为一种基本资源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它含有特定的观念、价值和意识形态,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也产生重要的影响。信息和传播上的劣势,意味着在国际竞争中的劣势,意味着受控制和受支配的地位。
5.“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
答:“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是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围绕建立“均衡、平等”的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问题而与发达国家之间展开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论战。这场论战可分为三个阶段:
(1)从1973年的《阿尔及尔宣言》到1978年的《大众传媒宣言》
这个阶段是发展中国家力量集结的时期,提出了“消除信息领域的殖民化”和“创造新型国际传播秩序”的口号,以不结盟运动的各种论坛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舞台,与以美英为主的发达国家进行了频繁的交锋。
(2)从1978年的《大众传媒宣言》到1980年的麦克布莱德委员会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发表以后
这是论争不断走向激化的时期。麦克布莱德委员会附属于教科文组织,其设置目的是调查世界信息流通的现状,探讨建立“新秩序”的方法和途径。该委员会中发展中国家代表居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相对孤立。报告书在多方面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立场、观点和要求,其发表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取得论战的胜利。其后。西方发达国家组织反击.美英相继退出教科文组织。
(3)美英退出教科文组织直到现在
在这个时期,由于美国退出,教科文组织财政发生困难,不得不做出某些退让,但关于建立“新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目标和原则,一直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坚定支持。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跨国传播中的信息主权以及文化冲突问题成为人们新的关注内容。
6.国际新闻选择中的价值标准。
答:国际新闻通常体现着传播媒介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国际新闻的选择和加工是有一定的价值标准的。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研究揭示,流通于世界的国际新闻的大部分,都是根据西方的新闻价值标准而选择和加工出来的,它们服务于发达国家的利益和目标,并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着严重的危害。
这主要表现在把美国和西欧描述为文明、民主、进步的象征;发展中国家不仅存在问题,而且往往与动乱、战争、落后、愚昧等消极印象联系在一起;西方媒介通常仅挑选发展中国家的“坏新闻”加以报道,而且充满了文化的偏见。新闻价值研究的大量成果表明,西方主流媒介并不是“公正”、“客观”地报道国际新闻,而是有自己的一套新闻价值体系。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传播学会曾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进行一项题为“媒介中的外国新闻”大型研究。这项以29个国家为对象的研究显示:
(1)国际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选择标准,这在全世界任何媒介中都可以发现。
(2)所有的传播媒介,都突出强调报道本国的事件或人物。
(3)在西方媒介支配着世界的新闻生产和流通的情况下,美国和西欧在世界各地都是最经常的新闻话题。
(4)仅次于美国和西欧的,是关于纷争、灾难或混乱的“异常事件”话题。
(5)第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除非作为“异常事件”的发生地得到报道,否则很少出现在国际新闻当中。
(6)国际新闻的主要提供者是少数几家西方大媒介和通讯社,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媒介只能从这样一些外部信源那里“选择”或“翻译”新闻,仅仅起到一种“二次把关”作用。
7.信息主权及其与国家主权的关系。
答:(1)信息主权的含义
信息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2)信息主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
信息主权的概念是在全球信息化、国家主权面临新的威胁因素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信息化使各国国内信息系统与全球信息系统连成一体,国内系统受到国外因素更为直接的影响。来自外部的信息干扰,有可能使一国的信息系统遭到破坏,使国家失去危机管理能力而陷于混乱。
尤其是在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衡结构下,传播弱国的信息主权没有任何保障,这种状况使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处于极为不利的状态。因此,信息主权是国家主权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对自己的信息传播资源和传播制度应该拥有主权,这是在信息时代保障国家主权完整的重要条件。
8.冷战后霸权主义的主要策略。
答:冷战结束后,个别超级大国并没有放弃争霸全球的战略,反而加快了实施这一战略的步伐。其主要策略包括以下方面:
(1)直接使用军事手段对其他主权国家实行高压政策。
(2)使用经济制裁、经济掣肘或制造金融动荡来左右别国经济局势。
(3)使用信息手段来干预别国内政,如利用民族矛盾挑动他国内战和分裂,利用反体制势力或“人权”问题制造他国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混乱等等。
在跨国传播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信息手段已经成了个别强权国家干涉别国内政的最廉价、最常用的手段。
9.文化帝国主义及其特点和实质。
答:(1)文化帝国主义的含义
文化帝国主义是在20世纪60年代反对“新帝国主义”的国际环境下诞生的。“文化帝国主义”,是指个别文化高压国家利用各种手段、以一种文化模式来取代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的过程,是现代帝国主义总过程的一部分。
(2)文化帝国主义的特点
①它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是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过程。
②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倾销而实现的全球性文化支配。
③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因此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而得到实现的。
(3)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质
文化帝国主义是现代帝国主义总过程的一部分,其实质是某些经济上据支配地位的国家以系统的方式强化和扩大他们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控制,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拥有财富和力量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贫穷无力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支配、服从或依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