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社会工作硕士《331社会工作原理》【大纲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32小时高清视频】
- 圣才电子书
- 9字
- 2020-11-22 13:38:11
第一篇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
第一章 社会工作概述
1.1 本章要点精讲[视频讲解]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一、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性质
1.社会工作的不同内涵
在我国,社会工作是一个较为普通的概念,它通常是指人们在本职工作之外所做的不取报酬的工作,包括当学生干部、做工会委员等。
社会工作是专业性社会工作,它是由英文social work翻译过来的。在一些国家,这类事业又称作社会服务或社会福利服务。尽管不同国家使用的概念有些不同,但其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它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活动。
2.对于社会工作的不同界定
(1)联合国于1960年出版的《国家社会服务方案的发展》一书中指出,社会工作是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以使其更好地相互适应的活动。
(2)弗瑞德兰德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协助个人以达到社会与个人的满足和自主的专业服务过程。
(3)芬克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艺术和科学,它具有通过提供助人的服务来增强个人与团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功能。
(4)贝斯提克强调社会工作是一种艺术,而不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因为它不具有独特的哲学和严密的知识逻辑。
这些界定都强调了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受助者同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一般性定义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这一定义指出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这个定义还指出,社会工作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并以科学的助人技巧为手段,以达到助人的有效性。社会工作是充分考虑到受助人的需要及其主体性,运用尽可能有效的方法帮助受助人满足其需要、摆脱困境的活动和过程。
4.社会工作的要素
(1)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构成部分。从现代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者不但有利他主义的价值,而且应该受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掌握科学而有效的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者担当着多重角色:①服务提供者;②支持者;③倡导者;④管理者;⑤资源获取者;⑥政策影响人。
(2)受助者
受助者又称服务对象、工作对象,也有人称之为案主。受助者是遇有困难,自己不能解决并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帮助的人。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并采取行动与社会工作者互动。受助者是服务的接受者,没有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必要性。
(3)社会工作价值观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它包括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及受助者的看法。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的权利和选择。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它借助于助人活动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工作区别开来。
(4)助人活动
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角色、享用文化、情景、传输手段等多种因素结合而成的行动体系。
5.社会工作的类型
(1)社会工作形态的变化
社会工作实际上是一百多年来世界社会工作经验发展积累的结果。
社会工作经历了从非专业化到专业化的发展过程。这表现为服务提供者由慈善助人者向专业助人者的转变和从不太注重工作技巧到十分强调专业工作方法的变化。
因此,社会工作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形态。其最初形态是慈善性、分散化、非职业性和非专业化,而现代形态则是理性化、组织化、职业化和专业化。二者之间呈现出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2)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类型
①普通社会工作
普通社会工作是在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现的,是在本职工作之外所从事的不计报酬的服务性和管理性工作,包括教师兼任的班主任、学生兼任的团支部书记、职工兼任的党支部委员和工会委员等。它基本上不属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
②实际社会工作
在我国政府部门和群众组织中,有一些以专门进行福利服务活动为己任的职业或岗位,它们承担着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职能。如民政部门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工会、妇联等,他们的工作以服务工作为主,同时也是管理工作。当前这类工作是我国社会工作的主体。
③专业社会工作
专业社会工作是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的人员,遵照社会工作的价值观,采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进行的服务。其工作人员是非政府官员,服务组织多是社会团体或民间机构。这类社会工作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
6.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学科
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工作是一套助人方法和技巧,是一个专业,但对社会工作是不是一门科学产生怀疑,其理由是社会工作缺乏一套独立的概念和理论体系,或者说有些概念和理论尚未上升到学科的层次。
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学科。它虽然尚不具备一整套独特的、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但它却有自己独特的工作理论。
此外,它借用相关社会科学知识并对之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形成了对某些现象的独特的解释。因此,从其理论建构、实践工作的科学性等角度看,社会工作应该算作一门科学,它属于应用社会科学学科,如同医学之于自然科学。
7.社会工作的性质
(1)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
①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社会科学
a.社会工作学是一门科学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即专业社会工作产生于20世纪初,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逐渐成为一门科学、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学科。社会工作学的研究对象,即一种专业化的助人活动,研究这种专业化的助人活动的理论、方法与实施过程,揭示助人活动中带规律性的东西,以更好地指导助人实践。
b.社会工作学是综合性应用科学
社会工作是一门科学,虽然它本身一般并无独特的概念和严密的理论体系,但它是运用各相关学科提供的知识、理论,以解决助人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因而可以说,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科学。
②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
a.社会工作的科学性
第一,工作态度的客观性
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活动,是社会工作者为求助者提供资源以帮助其摆脱困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作者虽抱有助人的价值观念,但他审视问题的立场及态度却是客观的。他不是从感情出发,而是基于自己的知识基础、专业操守客观地对待问题,寻求合理且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之间的关系是工作关系,他以“专业角色”开展工作,力求避免将其个人偏见、冲动等态度不经意地流露于助人过程中。
第二,工作方法的科学性
社会工作十分注重工作方法,因为科学的工作方法是成功开展社会工作的基本条件之一。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和不断积累、完善,社会工作已形成一整套针对不同任务的工作方法,包括社会个案工作、社会小组工作、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社会行政,等等。这些方法反映了社会工作助人过程的基本规律,经受了无数次助人实践的检验,已成为社会工作者必须遵循的标准的工作准则。
第三,工作程序的合理性与严密性
从接触求助者到接受他的请求,从了解求助者的需要到设计工作方案直至最终解决问题,社会工作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前后连贯的过程,每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都在为达成目标准备着条件,直至实现目标。
社会工作过程的合理性与严密性不是自动实现的,需要社会工作者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做出精心的设计。
b.社会工作的实用性
社会工作不是一门以探讨学理为宗旨的基础学科或理论学科,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的应用学科。与自然科学中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宗旨的工程学类似,社会工作学是社会科学中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为宗旨的或可称为“社会工程学”其中的一门。
社会工作虽然也要告诉人们如何看待和分析各种现实的社会问题,但它更看重的是教导人们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工作学科所提供的各种理论、方法与技术、技巧,都是为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的。
c.社会工作的综合性
社会工作对象即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它必须善于运用多种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提供的理论、方法及技术为自己服务。
此外,为开展社会工作,统计学、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也是必须掌握的。社会工作的综合性并不意味着其学科知识是杂乱无章、不成体系的。它是以实际利于助人活动、解决现实问题为标准或核心,去取舍相关知识的。因此,社会工作的学科知识是整合的、成体系的。
(2)社会工作的专业特质
社会工作的特质有以下七项:
①专业学科。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有专业理论体系、伦理守则、专业文化、社会认可、专业的科系、训练机构等。
②助人自助。社会工作关怀人的问题,尊重个人差异,让受助者参与解决问题,以期能自助而结案。
③利他服务。社会工作是利他的、非营利性的服务工作,社会工作者为专业的利他主义者,从事人道服务。
④民主客观。以客观科学方法了解真相,并尊重个人的自由意志,谋求对策,解决问题。
⑤直接工作。具有一整套面对案主直接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如个案工作、群体工作、咨商、心理治疗等。
⑥间接工作。有间接协助案主或社会大众解决问题的手段或方法,如借助协调沟通,利用社区资源,或透过政策立法、福利行政及福利措施为全民谋福利。
⑦机构组织。具有社会工作的机构及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的组织。
二、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1.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1)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
以文艺复兴为先导的资产阶级思想革命主张恢复古代世俗的思想文化,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张扬了人道主义。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力。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与宗教伦理一起为后来兴起的慈善活动和广泛的助人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2)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30年代,西欧主要国家法国、德国也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工业革命不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整个社会日益被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阶级的两极分化也是财富和贫困、特权和无权向两极的积累,两个阶级日益尖锐地对立起来。
②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者。大规模的社会流动破坏了农村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
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扩张。
④社会问题大量出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自由竞争使得竞争中的失败者沦为贫困、无助的一群人,贫穷、饥饿、失业、堕落充斥着社会。
2.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1)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
在试图消灭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端的途径方面,基本上分为改良和革命两种思路。
①改良主义者认为,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问题可以采用补救和协调的方法,可以通过修改社会政策来调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其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等等。
②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运行规律出发,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出路必定是它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不同意用宗教、道德和改良的方法去拯救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对之进行革命的改造。
(2)社会工作的产生
西方的社会工作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受社会思潮的强烈影响,它是在长期的助人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①社会工作的形成
a.不论基于善良的人性还是同类意识的发现抑或宗教教义的宣示,对处于困境者和弱者的帮助是早就存在的。其中,宗教对于西方社会工作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尤其是17世纪以来的社会救助制度。
b.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规定:以社区为单位,对无亲属照顾的贫民实行有条件的救济,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并形成一套救济工作方法。这对以后世界各国的社会救济法规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c.1788年德国汉堡市实施救济制度,使救济工作更趋组织化和科学化,1852年爱尔伯福市进一步修正改良了救济制度,完善救济工作方法,也对各国社会救济制度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d.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出现了许多民间的社会服务组织,弥补政府推行的济贫活动之不足,同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向失业者、贫民提供帮助,推动了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如1869年建立的慈善组织会社和1884年兴起的睦邻组织运动等。
e.美国的公共救济曾受英国的影响。在国内战争时期,美国就出现了一些给薪的社会服务工作者,社会服务开始成为一种职业。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个要求有系统的服务体系、服务人员需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追求服务效果的现代社会工作逐步形成了。
②现代社会工作是实践的产物
社会工作是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首先是社会变迁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需要人们去解决;其次是人们采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条件下适用的方法去应付这些问题;然后是人们不断探究更加有效、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
③社会工作是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a.社会变迁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需要人们去解决;
b.人们采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条件下适用的方法去应付这些问题;
c.人们不断探究更加有效、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
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和现代社会工作的形成表明,社会工作需要明确的价值观和理论指导,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技巧,需要有应付新问题的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工作的特点。
(3)社会工作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的百年时间,社会工作在全世界得到了较快发展,表现为:
①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社会工作在西方发达国家已进入专业发展阶段,表现为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和教育的发展及社会工作的科学化。
1917年,美国学者玛丽·芮奇蒙出版《社会诊断》一书,试图使社会工作方法成为一套独立的知识。此后她又发表《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使社会个案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方法被社会工作者普遍接受。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个案工作一直是社会工作界普遍承认的唯一的工作方法。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小组工作被纳入社会工作训练课程,研究者也积极地从事小组工作理论的建构。到40年代中期,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被接受。
社区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工作方法也逐步发展起来。起初,它只是一种服务于个案工作的间接方法。到60年代,社区工作已被正式承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基本方法。
70年代,社会行政作为一种间接的工作方法被接受。
②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
最初,社会工作是为解决已出现的问题而存在的,即它只扮演着补救者的角色,任务是诊治受助者的问题。这在个案工作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尤其明显。
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和复杂化,预防问题的出现成为社会工作者的一项工作内容。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认识到,不但要帮助受助者解决当前面对的困难,而且尤其要注意发展受助者的能力,以免其再入困境。这样,治疗—预防,救助—发展就成了社会工作基本思路。
(4)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①中国历史上缺乏专业社会工作
传统的中国一直是个农业国,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文化价值上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儒、释、道相杂合的生活文化。我国人民囿于较为封闭的亲友圈子之中,对他人无多求助,因此不可能产生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
②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20世纪初,一些传教士在中国的大学开始讲授社会学、社会服务等课程,一些大学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教学并从事服务实践活动。
一些在西方受过正规教育同时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救民也从事农村发展活动,其中以晏阳初倡导并极力推行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最为典型。这是中国知识界施行的、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实践活动。虽然因战争等原因,这些实践活动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它们在世界社会工作发展史上仍有重要意义。
③1949年以后中国的社会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这种体制下,政府通过其代表者——各种社会组织和单位,并通过国家干部、行政程序和手段向人们提供生存资源和力所能及的帮助,从而形成靠行政框架解决社会问题的模式。这样,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就排除了专业社会工作存在的必要性。如果说我国的行政干部实际上承担了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的职能的话,那么这种实际上的社会工作可称为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
④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学科建设,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也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
1986年,国家教委决定在高等学校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一些学校随即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这样,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开始起步。
与此同时,民政部门对干部进行在职培训,讲授社会工作内容,从而形成了此后的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三、社会工作的对象与服务领域
1.社会工作的对象
社会工作是帮助人解决困难,帮助人从事正常生活的活动,它以社会弱者即有困难的个人或人群为主要对象。
(1)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
社会工作的对象是社会工作服务直接作用和施惠的客体,是受社会工作帮助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
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是社会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服务对象,也是社会工作的经常性的服务对象。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是第一服务对象。
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是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在一个社会中,哪些人属于最需要帮助的对象?这显然是一个有价值判断隐含其中的问题。从社会公平、社会进步的角度来说,最需要帮助的是那些自身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不接受帮助他们就难以正常生存和发展的人。
(2)社会工作扩大的对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工作本身的发展,社会工作也在扩大着自己的服务范围,扩大着自己的服务对象。
如果基本对象面临的是生存危机的话,扩大的对象遇到的则是生存危机之外的困难,比如他们缺乏良好生存和发展所应具备的条件,这时的社会工作就基本上属于社会福利服务。
2.社会工作对象的特点
社会工作的对象是复杂的,但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在正常生活中遇到困难的人。不论基本对象还是扩大的对象,社会工作对象都是在正常生活中遇到这样或那样困难的人。尽管他们所遇到的困难不同,但不解决这些困难,他们就不能正常地生活。
(2)社会中的脆弱群体。脆弱群体是在遇到社会问题的冲击时自身缺乏应变能力而易于遭受挫折的群体。他们由于生理原因或社会原因,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从而成为陷入困境的一群。
(3)社会结构中的弱势群体。当社会资源相对缺乏,各社会群体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相互竞争时,那些常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群体被称为弱势群体。弱势主要表现为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的低下。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3.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
(1)社会工作领域的逐渐扩大
①社会工作领域的涵义
社会工作领域又称社会工作范围,是指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社会工作领域可以分为理想的和实际的两种。
a.理想的社会工作领域是按照人类理想应该进行干预并对之进行改变的社会问题的发生领域。其中包括社会工作者已经涉入其中的和由于社会工作者在认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而暂时未能进行干预的领域。
b.与之相对应,可以把社会工作者已经涉入其中的称为实际的社会工作领域。
②社会工作领域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对于社会问题的理解有两种:
a.社会学认为社会问题是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遇到某种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他们的正常生活,因而需要改变的社会状况。它强调了该问题较大的影响范围和对人们正常生活的较深程度的不利影响。
b.社会工作认为,社会问题是指那些非纯生理性的问题,即与社会因素有关的问题。这样社会问题就是社会性问题,它包括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等各种原因而产生的问题。同时,社会工作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并不像社会学那样看重受影响的人群范围。
③社会问题的产生使社会工作领域不断扩大
随着人们认识到的新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就向社会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作为应对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社会工作的领域也就不断扩展。可以说,社会工作领域与社会问题发生和影响的领域是相同的。就具体工作领域而言,二者可能会有一些差异。比如,由于社会工作资源的短缺尚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干预某些问题。
(2)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进步而扩大
①社会进步是人类的永恒追求
社会进步是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状态和过程。人类素有社会进步的理想并对之有执著的追求。对于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的社会工作者来说,他们都承认社会进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们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去改变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状况,也就在实际上推进着社会进步。
②人类对自己生活质量的关注扩大着社会工作领域
经济增长带来的问题促使人们思考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人们开始用新的发展观来看待社会进步,即不但关注经济增长,更注重社会发展,注重经济和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在这个价值体系中,所有伤害人、漠视人的尊严和平等、压抑人的发展的现象都将被社会工作者所反对,并成为社会工作的对象。
(3)社会工作的领域
①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特征分类
社会工作的对象是有困难的个人或人群,以服务对象的生理特征将社会工作分类,可以清楚地看出它的广阔的发挥作用的空间。按此特征社会工作可分为儿童社会工作、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除了上述类别外,按生理特征,还可分为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等。
②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
服务对象的困难是社会工作面对的直接任务。因此,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更能反映社会工作的范围及其功能。服务对象所遇到的困难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a.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
包括因身体不适或身患疾病而难以自理,因心理发育不健全或受挫折而形成的自我封闭和心理失调,因婚姻变故或家庭成员冲突而造成的家庭关系不睦,如儿童无人抚养、老人无人赡养或在扶养、赡养方面出现问题,因住房紧张影响正常生活等。日常生活给人们特别深刻的影响,为有困难者解决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是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
b.就业方面的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包括:失业问题,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工伤、劳资关系不协调,职工合法利益未能有效保护,退休金不足或退休后的福利、医疗缺乏保障,工作压力过重造成的精神健康问题等。
c.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
个人行为偏差和失范不但造成对他人和社会的伤害,也不利于个人发展,因此,改变某些偏差行为也是社会工作的任务。这方面的问题包括:自我封闭、孤独与偏执、吸毒、酗酒、赌博和犯罪等。
③以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
从社会工作内容的特点这一角度着眼,社会工作可分为救助、帮助和发展三种类型。
a.救助是救人于危难的活动,舍此,受助者就可能陷入深刻危机,如贫困、无家可归、犯罪、吸毒等。
b.帮助是就一般困难而言的,也即一般意义上的服务。
c.发展是在受助人自认为面对未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社会工作给予的帮助,包括知识的增长、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等。
④按社会工作方法进行分类
可将社会工作分为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
a.个案社会工作。以个人及单个家庭为对象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
b.小组社会工作。以一群人、团体或社团为对象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又称社会群体工作。
c.社区社会工作。以一群人共同生活的地区即社区为对象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
d.社会工作行政。主要以行政的方法与程序,通过制定和执行社会政策推进社会工作的一种方法。
⑤按社会工作的方式(媒介)进行分类
按社会工作的方式(媒介)可将社会工作划分为家庭式、社区或社会式、机构式三类。
a.家庭式。包括儿童寄养、儿童家庭补助、家庭服务等。
b.社区或社会式。在社区设置社区(社会)服务中心来开展工作,如设置儿童福利站、老人活动中心等。
c.机构式。通过设置儿童福利院、老人院、伤残康复中心、精神病康复中心等来开展工作。
这一分类法起源于传统上将社会工作划分为院内救济和院外救济的分类方法。家庭式与社区或社会式属院外救济,机构式属院内救济。
⑥按与服务对象接触的方式进行分类
按与服务对象接触的方式可将社会工作分为直接式(初级)服务和间接式(次级)服务。
a.直接式(初级)服务
直接式(初级)服务又称微观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直接面对案主或服务受益人,在直接接触过程中,达到服务的目的,包括个案工作、群体工作,以及各种治疗、辅导、咨询等。
b.间接式(次级)服务
间接式(次级)服务也称宏观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不直接面对案主,而是以间接的方式提供服务或实现服务的功能,如社会立法、社会行政、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研究、社会工作督导、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社会计划等。
⑦按主办机构的性质或经费来源进行分类
按主办机构的性质或经费来源可将社会工作分为公办、私立、公私合办三类。
a.由政府或国家机关主办的社会工作(公办):由政府纳入公共福利部门,聘用社会行政人员及社会工作者推动业务,其经费由国库或地方政府开支。
b.由私人社团或民间团体主办的社会工作(私立):所需经费由私人社团筹募或由财团捐助。
c.公私合办的社会工作:其形式可以是由私人社团或民间机构举办,由政府拨款补助并加以督导、协调。
一般说来,凡事关全国的社会福利事务一般应为公办;因地、因对象、因方法制宜的社会工作,应鼓励民间举办或民办公助。
⑧按专业水准进行分类
按专业水准可将社会工作分为庶务性、政务性及专业性的社会工作三类。
a.庶务性社会工作。传统式的社会救济性质的工作,便是一种庶务性的社会工作。
b.政务性社会工作。政治组织或社会团体为了某种政治目的或作为一种宣传手段,所从事的、表现的或形象的社会服务工作。
c.专业性社会工作。由社会工作专业组织根据人们需求而提供的有步骤、有方法、全面性、整体性、以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服务工作。
四、社会工作的功能
社会工作的功能之观点一(参考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
1.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
(1)助人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
社会工作的任务是助人,帮助人摆脱困境是它的基本功能。人们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当他们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满足这些需要时,社会工作应该把它们纳入自己的工作领域。对于受助者,社会工作有救难、解困和促进人的发展等多种功能。
(2)救难
危难是一个人因身体受损、经济破产等原因而危及自身生存的状态。危难涉及的是人的正常生活乃至基本生存问题,社会工作者首先应该把这项任务放在自己的肩上。从救护战场伤员到救援难民,从救助灾民到挽救吸毒者,社会工作的作用十分显著。
(3)解困
当受助者遇到困难但尚未达到危及生存的程度时,社会工作者对其提供的帮助,可视为解困。社会工作机构的解困活动绝不止于前两种支持体系之外的剩余空间,它可以在社会成员遇到各种困难时发挥作用。解困是社会工作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4)发展
帮助服务对象实现自身发展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社会工作尊重人,认为人是有潜能的,并把充分挖掘个人潜能、达致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当作自己的工作目标。
2.社会工作对维持社会秩序的意义
(1)社会秩序的涵义
孔德认为,社会秩序是社会存在诸条件之间的持久的和谐。按照这一说法,社会秩序至少包括两层涵义: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社会运行的有序性。
社会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相对稳定,是对这些关系的静态描述。社会运行的有序性则从动态的角度,在过程之中考察关系的协调状态。
社会秩序有复杂的表现形式,从秩序形成的角度看,它可以分为强制秩序和同意秩序。强制秩序是靠强力压制而实现的秩序,同意秩序则是建立在社会成员对社会规范认同基础上的秩序。
(2)社会秩序对增进社会福利的意义
①社会秩序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正常生活的条件
稳定的社会秩序向人们提供了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满足着人们安全的需要,这本身就是一种福利。社会秩序是一种公共福利,对于社会弱势群体来说,秩序常常显得更为重要。
②社会秩序为获取福利提供了制度化的途径
社会秩序在宏观上表现为社会局势的稳定,在微观上则表现为社会成员行为规范的制度化,即人们可以按照既定的规范行动并达到自己的目标。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来看,社会秩序向人们提供了获取福利的正常渠道,提高了人们获取福利行为的效率。
(3)社会工作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
①通过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
社会工作通过帮助人们解决问题不但可以使当事人过上正常生活,而且可以从更深层次上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的效果。
②通过预防问题保持社会秩序
社会工作者从预防问题的角度开展工作,不但使社会成员免遭痛苦,也避免了对社会秩序的冲击,从而社会处于持续稳定状态。
③通过实施和修订社会政策维持社会稳定
社会工作是在社会政策的框架下开展工作的,贯彻实施正确的社会政策可以促进社会团结。在社会政策不符合社会现实需要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往往通过建议修改原有政策来追求社会公平,并在客观上达到真正维持社会秩序的效果。尽管这时社会工作者常扮演着原有政策批判者的角色,但从总体效果来看,社会工作者的行为是积极的。
3.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之间关系的理解
(1)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的一致性与相悖性
帮助有困难者走出困境会产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效果,良好的社会秩序也有助于对有困难者的救助,这种一致性是就一般状况或者总体而言的。
但在某些情况下,二者之间可能互相冲突。在社会政策不尽合理的情况下,简单强调秩序的重要性可能会贻误对有困难者的救助,甚至会酿成重大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只强调助人的至上性可能会冲击社会秩序,因为有时原有秩序并不一定能向有困难者提供制度化的帮助。这样就会发生强调社会秩序的社会本位观同强调助人的个人本位观之间的冲突。
(2)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关系的处理
在社会制度并不能合理地向有困难的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合理援助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向原有政策的挑战也是可能的。在不得不改变原有政策从而触动社会秩序时,社会工作者也不应回避。他们对原有政策或秩序的触动是以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公正为目的,其后果也将有利于建立更加协调的社会秩序。
4.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
(1)实施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
社会工作是利用各种资源达致助人目标的过程,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助人,即助人之欲而不能者,其手段是一套专业的助人方法。
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指社会工作者直接提供服务的实务模式,它是对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的经验总结。一般说来,实施社会工作经过以下几个环节:接触问题→进一步了解和确认问题→分析和诊断→提供服务→评估服务→终结。
(2)实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①涵义
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如何组织和运用社会资源去实施社会工作,提供服务。包括福利服务提供者的组织模式、受助者求助模式、资源获取模式和服务提供模式。
a.福利服务提供者的组织模式即服务提供者采取何种组织方式去回应社会的需求,服务的提供是由政府组织还是由民间组织。
b.受助者求助模式即有困难者怎样向福利服务提供者请求帮助,是主动求助还是被动,抑或他们并不表达自己的需要。
c.资源获取模式即福利服务提供者如何获得提供服务所必需的资源,他们从哪里获得这些资源和如何获得这些资源,资源来自于政府还是来自于民间,是由政府拨付还是需要募集。
d.服务提供模式是指服务提供者如何将资源传递给服务对象,是通过政府组织系统还是专业服务体系,抑或民间自然系统。
②发达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工作组织模式
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程度高,有困难的人常常采取主动求助的行为方式。由于社会福利服务机构比较发达,服务提供更多地采用专业化模式,即由专业机构中的专业人员运用专业方法提供服务。服务过程的设计、实施多由专业社会工作者或受过一定训练的人员提供,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是专业化的。
③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福利服务和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是行政化的。
(3)社会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
①经济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
不同的经济制度会对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一般说来在强调自由竞争的经济体制下,政府会采取刺激经济增长和削减福利的政策。在政府对市场经济有较多干预的情况下,政府则会通过利益再分配来减少贫富差距,缓解因分配不均而产生的社会问题。
②政治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
当一个国家、政府的社会政策较能反映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时,社会工作就获得了一个支持性的实施环境,并成为社会政策的执行者。相反,当社会政策不能反映社会公平及社会进步的要求时,社会工作的环境是约束性的,社会工作者就会扮演一个压力群体的角色,他们会以自己的工作去试图改变政策环境。
③社会救助制度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社会工作是一种派生的社会制度,当民间互助制度和政府的福利服务体系不能有效地满足社会需求时,新的需求空间产生了,社会工作获得了存在的必要条件。民间互助制度的衰退和功能不足,政府的福利服务体系让渡的空间加大,都会增加社会工作存在的必要性,并使得其功能范围扩展。
社会工作的功能之观点二(参考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
1.复原的功能
社会工作能够减少、消除导致社会功能失常的一些因素,使之逐步恢复正常。社会工作的复原功能,是指恢复受到损害的社会功能,对已产生的问题进行事后补救,消除产生问题的个人和社会环境因素,恢复其原先的功能或产生新的替代功能,以取得正常的社会生活。
2.配置资源的功能
社会工作配置资源的功能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1)社会工作设置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资源,它通过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置、社会政策的制定、社会服务的计划与发送等一整套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社会工作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使之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为困难人群、弱势群体所用。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
①社会工作者通过自己的工作协调社会现有的各种资源,为弱势群体成员所用。现代社会一般都建立了针对弱势人群的社会福利制度。在发达国家,这种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但也比较复杂,不同的制度针对不同的弱势人群。社会工作者可以针对案主所面临的困难的性质和状况,向他们提供可以利用的福利资源的信息,并具体帮助他们了解申请社会救助的方式、方法或途径。如通过介绍特困者如何申请和领取困难救济,使其从社会中获得必需的生存资源。
②社会工作者积极为社会弱势人群争取资源,以改变他们的生存状况。社会资源的分配往往是有利于社会强势群体的,这在初次分配中是不可避免的,但应通过再分配使之趋于相对合理,以确保社会弱势群体成员的生存权利、利益。社会工作者应当通过自己的工作,促使国家和政府积极修正、调整社会政策,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使之有利于弱势人群;应当积极动员并争取来自社会的、社区的、民间组织的、慈善机构的、富裕阶层的各种力量关心弱势群体,增加物质、资金和设施的投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3.预防的功能
社会工作预防的功能是指社会工作不仅要解决社会问题,更要采取措施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社会工作的预防功能一般通过以下两方面的工作来实现:
(1)预警,即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预先警报。根据我国的人口政策和国际趋势,我国在21世纪初会进入老龄化社会,应当向社会及可能受影响的人群发出警报。
(2)应变,即社会工作者通过自己的工作来预防问题的发生。社会工作者可从以下两方面来开展工作:
①强化个人或群体的功能,提高他们对面临问题的认识能力并做好思想准备,并进行必要的资源积累。
②强化社会支持体系,健全和强化社会福利体系与社会工作的助人体系,形成社会支持网络,以便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及时、有效的回应。
4.发展的功能
社会工作发展的功能是指通过社会工作促进人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成员潜能的开发,使之摆脱困境,成为正常的社会一员。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助人自助”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1)人的发展的含义
①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②人的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③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与自我实现。
(2)社会工作者在发展功能上的工作
谋求发展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权利,包括社会中的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成员。正是由于后者在社会中所处的弱势地位,社会工作者应当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的愿望。社会工作者在这方面的工作包括:
①帮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获取必需的生存资源;
②根据国家法律对他们的基本权利给予保护;
③着重开发受助者个人的内在资源,包括智力及其他能力,以及将外来援助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动力的能力等。
5.稳定社会的功能
社会稳定是社会结构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相对固定状态。这是社会正常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当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的正当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有可能导致社会的动荡与混乱,从而威胁社会的稳定。
社会工作常常扮演社会关系的协调及疏导者的角色,其在化解社会矛盾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工作在稳定社会方面所产生的意义,应是社会工作能够不断发展的原因之一。”社会工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对社会上贫者、弱者施以援助,协调、化解各阶层之间的矛盾特别是贫富矛盾,不仅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