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试大纲解析及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3739字
- 2020-11-22 12:32:16
第二节 跨国公司理论
一、跨国公司的定义
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又称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 Enterprise)、国际公司(International Firm),是指具有全球性经营动机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支机构,并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之下的大型企业。
二、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
迄今为止,跨国公司已有二三百年的发展历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分别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跨国公司的早期发展
跨国公司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7至19世纪西欧各国为了对殖民地进行掠夺性贸易而设立的特许公司,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它们是跨国公司的雏形。19世纪60年代出现了德国费里德里克·拜耳化学公司,它是现代跨国公司的先驱。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跨国公司的发展相对缓慢。
需要指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跨国公司既没有统一的全球战略,也没有全球化的经营管理体制,其从事跨国经营的目的仅在于保持和扩大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市场,为母公司的利益服务,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2.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现代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战后,现代跨国公司发展迅猛。其中,20世纪60~70年代是跨国公司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时至20世纪80年代,虽然跨国公司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但仍保持着稳步增长趋势。这一阶段,跨国公司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跨国公司数目迅速增加,产销量不断扩大;
(2)跨国公司规模不断扩展;
(3)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来源国和东道国的地理分布及其投资的产业结构变化重大。
3.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发展的新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出现了新的扩张浪潮,跨国公司母公司和子公司数量大幅度增加,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全球化生产与销售规模空前扩大。总体上看,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发展有以下一些新的特点:
(1)企业跨国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
(2)除了股权式并购外,属于非股权参与方式的国际战略联盟越来越扩展,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形式;
(3)跨国公司间技术合作与研究开发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
三、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各类跨国公司迅速而广泛地发展,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是有其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原因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1.发达国家资本的高度集中垄断和资本过剩是推动跨国公司向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战后,主要发达国家的资本高度积聚和集中,垄断程度进一步加强,在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内主要工业部门和市场之后,形成了过剩资本,于是,垄断企业将这些过剩资本输出到国外进行投资,谋取垄断的高额利润。由此,垄断企业变成了国际性垄断组织,导致了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
2.科学技术革命为跨国公司向外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
战后,以科学技术革命为内容的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发了发达国家产业部门结构的深刻变化,促进了生产和资本国际化。为适应生产国际化的要求,跨国公司在海外建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根据地区和自身的优势,定点生产,定向销售,广泛开展企业内的分工与协作,各公司之间凭借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和交通工具,及时传递并处理大量信息,将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子公司和分支机构联结成一个整体,便于总公司适时地策划、指挥和管理整体业务活动。
3.各国对国际市场的激烈争夺推动了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为了占领当地市场,美、日在发达国家对制造业进行投资,并主要通过“出口替代”的办法,缓和它们之间的贸易摩擦。此外,跨国公司通过在当地投资建厂,带动了出口,继续控制已取得的市场。同时,为突破贸易壁垒,争夺国际市场,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也采取了跨境经营的策略。
4.国家对国际经济的干预成为跨国公司向外扩张的重要支柱
战后,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国家之间资本、商品、劳务等国际流动的扩大,促使各国之间经济相互依赖不断加强,要求各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生活,各国政府采取对外政策、财政金融等一系列措施,从各方面调节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
四、跨国公司的主要类型
按照不同的分析角度和划分标准,对跨国公司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1.按经营项目分类
按照跨国公司经营项目的性质,可以将跨国公司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资源开发型跨国公司。资源开发型跨国公司以获得母国所短缺的各种资源和原材料为目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涉及种植业、采矿业、石油业和铁路等领域。这类公司是跨国公司早期积累时经常采用的形式。目前,资源开发型跨国公司仍集中于采矿业和石油开采业。
(2)加工制造型跨国公司。加工制造型跨国公司主要从事机器设备制造和零配件中间产品的加工业务,以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为主要目的。这类公司以生产加工为主,进口大量投入品生产各种消费品供应东道国或附近市场,或者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再出口。这类公司主要生产和经营诸如金属制品、钢材、机械及运输设备等产品。随着当地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公司经营逐步进入到资本货物部门和中间产品部门。加工制造型跨国公司是当代一种重要的公司形式,为大多数东道国所欢迎。
(3)服务提供型跨国公司。服务提供型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向国际市场提供技术、管理、信息、咨询、法律服务以及营销技能等无形产品的公司。这类公司包括跨国银行、保险公司、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服务业已逐渐成为当今最大的产业部门,服务提供型跨国公司也成为跨国公司的一种重要形式。
2.按经营结构分类
按照跨国公司的产品种类和经营结构,可以将跨国公司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横向型跨国公司。横向型跨国公司是指母公司和各分支机构从事同一种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公司。在公司内部,母公司和各分支机构之间在生产经营上专业化分工程度很低,生产制造工艺、过程和产品基本相同。这类跨国公司的特点是母子公司之间在公司内部相互转移生产技术、营销诀窍和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有利于增强各自的竞争优势与公司的整体优势、减少交易成本,从而形成强大的规模经济。横向型跨国公司的特点是地理分布区域广泛,通过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与分支机构就地生产与销售,以克服东道国的贸易壁垒,巩固和拓展市场。
(2)垂直型跨国公司。垂直型跨国公司是指母公司和各分支机构之间实行纵向一体化专业分工的公司。垂直型跨国公司把具有前后衔接关系的社会生产活动国际化,母子公司之间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显著的投入产出关系。这类公司的特点是:全球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高,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紧密相扣,便于公司按照全球战略发挥各子公司的优势;而且由于专业化分工,每个子公司只负责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零部件,有利于实现标准化、大规模生产,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3)混合型跨国公司。混合型跨国公司是指母公司和各分支机构生产和经营互不关联产品的公司。混合型跨国公司是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实行多样化经营的结果,它将没有联系的各种产品及其相关行业组合起来,加强了生产与资本的集中,规模经济效果明显;同时,跨行业非相关产品的多样化经营能有效地分散经营风险。但是由于经营多种业务,业务的复杂性会给企业管理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具有竞争优势的跨国公司并不是向不同行业盲目扩展业务,而是倾向于围绕加强核心业务或产品的竞争优势开展国际多样化经营活动。
3.按决策行为分类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巴尔马特从跨国公司的决策行为出发,将跨国公司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民族中心型公司(Ethnocentric Corporations)。民族中心型公司的决策哲学是以本民族为中心,其决策行为主要体现母国与母公司的利益。公司的管理决策高度集中于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采取集权式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强调公司整体目标的一致性,优点是能充分发挥母公司的中心调整功能,更优化地使用资源,缺点是不利于发挥子公司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且东道国往往不太欢迎此模式。跨国公司发展初期,一般采用这种传统的管理体制。
(2)多元中心型公司(Polycentric Corporations)。多元中心型公司的决策哲学是多元与多中心,其决策行为倾向于体现众多东道国与海外子公司的利益,母公司允许子公司根据自己所在国的具体情况独立地确定经营目标与长期发展战略。公司的管理权力较为分散,母公司对子公司采取分权式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强调的是管理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子公司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且受到东道国的欢迎。但这种管理体制的不足在于母公司难以统一调配资源,而且各子公司除了自谋发展外,完全失去了利用公司内部网络发展的机会,局限性很大。在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东道国在接受外来投资的同时逐渐培养起民族意识,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大多数跨国公司的管理体制从集权和本民族为中心转变为多元中心型。
(3)全球中心型公司(Geocentric Corporations)。全球中心型公司既不以母公司也不以分公司为中心,其决策哲学是公司的全球利益最大化。相应地,公司采取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吸取了集权与分权两种管理体制的优点,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权和管理权集中在母公司的管理机构,但海外子公司可以在母公司的总体经营战略范围内自行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调配和使用资源,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这种管理体制的优点是在维护公司全球经营目标的前提下,各子公司在限定范围内有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调动子公司的经营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