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8107字
- 2020-12-01 17:39:56
第3章 人的心理
3.1 核心讲义
一、心理的脑基础
(一)心理是脑的功能
1脑的进化与心理功能
(1)在进化的最初阶段,动物只能单纯的接受信息和支配运动。随后出现的具有头部神经节的动物就已具备一定的信息加工能力,但其行为基本上是反射性的和本能性的。
(2)从脊椎动物开始出现了管状神经系统,并有了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区分,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脑。
(3)人脑中发展较晚的大脑皮层在调节人体机能方面起主导作用,它不仅对各种机能进行全面而又精细的调节,而且和动物的脑有质的区别,具有抽象思维能力,是进行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2个体成熟与心理功能
心理的基础是成熟的大脑。孩子初生时由于神经细胞缺乏髓鞘,大脑皮质功能尚未健全,没有感觉、知觉、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心理功能之分,所以动作不协调。随着个体的成长,大脑皮质的发育成熟,神经细胞的髓鞘形成,大脑功能的逐步完善,逐渐出现了各种具体的心理活动,动作也变得协调。
3大脑皮层的三级功能区与心理功能
(1)一级区
①包括额叶中央前回的初级运动区、顶叶中央后回的初级躯体感觉区、枕叶后部的初级视觉区和颞叶上部的初级听觉皮层。
②一级区的机能具有高度模式特异性,专门接受外周各种传入信息和专门发送出运动的指令。损伤这些区域可引起特殊的感觉和运动机能障碍。
(2)二级区
①包括位于枕叶前部和颞叶后下部的视觉系统纹外区、位于颞上和颞中回的听觉联合皮层、位于顶上小叶的躯体感觉联合皮层以及位于额叶的前运动区和辅助运动区。
②对于与感知觉有关的大脑皮层,二级区主要产生知觉;而对于运动系统,二级区则参与运动的编码和计划等较高级的功能。
(3)三级区
①三级区分前、后两部分。皮层后部的三级区位于顶、枕、颞二级区的交界处,前部的三级区位于前额叶。
②皮层前部的三级区不但是运动系统的最高级机能区,同时也是边缘系统的高级控制区;后部的三级区主要功能是对各种感觉信息进行整合并与注意有关。损伤三级区会使人丧失对多种信息的综合分析和行为的计划组织能力,出现失认、失用、语言理解和表达障碍、工作记忆障碍甚至人格方面的改变。
(二)脑的基本机能系统与不对称性
1脑的三个基本机能系统
(1)脑的三个基本机能系统是调节张力和维持觉醒状态的系统、接受、加工和储存信息的系统和心理活动与行为调控的系统。
(2)三个机能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①三个机能系统并不是独立工作的,而必须在联合作用下才能正常工作;
②第一机能系统保证必要的皮层张力和维持一定的觉醒水平,第二机能系统实现对通过视神经进入大脑的视觉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而第三机能系统保证有目的探索。
2大脑半球机能的不对称性
(1)左半球机能具有分析的、抽象的、继时的、理性的和主题的特性;右半球机能具有全息的、具体的、同时的、直观的和同格的特征。
(2)左半球在语言的和与语言有关的概念、抽象、逻辑分析能力上占优势;右半球则在空间知觉、音乐绘画等整体形象、具体思维能力上占优势。
两半球好像是两套不同类型的信息加工系统,它们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相互协作,以实现人的高度完整和准确的行为。
二、心理的社会学基础
(一)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和源泉,人长期脱离社会环境,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正常心理。
2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又总受个体经验、人格特征、价值观、需要、自我意识等主观的影响。
3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适应、协调,根据人类需要不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结果。
4人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自我调节系统,人心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就是人在实践中接受客观事物,通过头脑这个自我调节系统,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对行为进行调节实现的。
(二)人的社会化
1.人的社会化的定义
人的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一个自然人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2影响心身发展的因素
影响心身发展的因素有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等。
三、认知过程
(一)感知觉
1.概述
(1)感知觉的概念
①感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
②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
(2)感知觉的关系
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感觉是在刺激作用下,个别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在刺激作用下多个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②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感觉越清晰、越丰富,知觉就越完整、越正确。
2.感受性及其变化的一般规律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①感受性就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敏感程度;感觉阈限就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②感受性的高低用感觉阈限大小来衡量,两者之间呈反比关系。
(2)感觉的适应
①暗适应,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②明适应,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3)感觉的相互作用
①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②不同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微弱刺激能提高其它感觉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会降低其它感觉的感受性。
(4)感受性的补偿与发展
人的各种感受性都是在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具有巨大的潜力。
3.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
(2)整体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
4.观察与观察效果
(1)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知觉。它包括积极的思维活动,也称思维的知觉。
(2)良好的观察应具备的条件是:
①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
②有周密的观察计划;
③观察必须客观、精密;
④有必要的知识准备;
⑤随时作好观察记录,及时分析总结观察结果。
5.感知与医学临床
感知觉与医学临床关系主要表现在:
①医务人员需要有敏锐的感知,应注意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②要及时掌握病人感知特点,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行为指导;
③医务人员要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清洁、舒适、和谐的感知环境;
④漂浮疗法是一种限制环境刺激的新心理行为技术,有良好的松弛效果;
⑤不少精神、神经疾病有感知障碍。
(二)记忆
1.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心理活动。
2记忆的过程
(1)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的过程
①识记:是个体获取经验,记住事物的过程。
②保持:是对识记的进一步巩固。
③再认与再现:再认是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再现又称回忆,是人们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在头脑中重现的过程。
(2)信息加工的过程
分为三个阶段:
①感觉记忆,也称知觉前记忆,或瞬时记忆;
②短时记忆,又称初级记忆,是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③长时记忆,又称二级记忆,保存时间可以很长,甚至终生。
每一阶段都包括编码、贮存和提取等环节。
3.遗忘
(1)识记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称为遗忘。
(2)遗忘原因假说:
①干扰说,学习前后的事件相互干扰而影响记忆;
②衰减说,短时记忆、感觉记忆的遗忘多属这类;
③压抑说,弗洛伊德提出记忆是永恒的,所有遗忘都是动机性的,压抑是一种潜意识的防御机制,用来阻止不愉快的记忆进入意识领域;
④线索依赖性遗忘,记忆有时需要依赖线索的提示。
4.记忆的生理学基础
(1)记忆是由大脑的多个部位共同完成的;
(2)条件反射理论和实验动物模型;
(3)胆碱能神经系统是支配记忆过程的主要神经系统;
(4)长时程增强电位是引起突触处可塑性形态变化的关键;
(5)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参与学习记忆过程。
5.改善记忆的方法
(1)集中注意、增强记忆;
(2)及时复习;
(3)反馈;
(4)背诵;
(5)过度学习;
(6)记住要点;
(7)采用分散识记;
(8)采用意义识记;
(9)不要把性质相似的材料安排在一起学习。避免内容相互干扰;
(10)多样化的复习。
(三)思维
1概述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主要特征。
2.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2)比较;
(3)抽象与概括。
3思维的分类
(1)根据思维方式分类
①动作思维;
②形象思维;
③抽象思维。
(2)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分类
①求同思维;
②求异思维。
(3)按思维的独立程度分类
①习惯性思维;
②创造性思维。
4.解决问题的思维
(1)问题解决与“人工智能”
随着“人工智能”新学科的诞生,问题解决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方法。心理学的问题解决研究启示了计算机专家编制“专家系统”的软件,编排“思维”程序,一步步地向计算机发出明确指令,其严格程序化又促进了问题解决这个系统方法的改革。
(2)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①定势;
②动机;
③迁移;
④功能固着;
⑤个性。
5.想象与创造思维
(1)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想象的种类
根据有无预定目的可分为:
①无意想象
②有意想象
a.再造想象;
b.创造性想象;
c.幻想。
(3)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6.思维与医学临床
医务人员应注意培养良好的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的思维品质,要注意病人的思维特点,特别是精神病人常有思维障碍等。
(四)注意
1.概述
(1)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某种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本身并不是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而是伴随心理过程并在其中起指向作用的心理活动。
(2)注意的功能
①选择功能;
②保持功能。
2.注意的生理机制
(1)注意的发生是有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每当人体内、外环境出现新异刺激时,机体便产生一种相应的运动,将感受器朝向新异刺激,以便更好地感知这一刺激。
(2)人在注意某些对象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能对客观事物产生清晰而完善的反映。
(3)脑干网状结构使大脑皮层和机体保持觉醒状态。额叶有提高皮层觉醒水平的作用,因而在有意注意中起着决定作用。丘脑等部位的活动控制着注意的转移及注意对象的选择。
3.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4.注意的基本品质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5.注意与临床医学
医务人员应该培养良好的注意品质,工作中要保持高度的注意;临床不少神经精神疾病都有注意障碍。
四、情感过程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在心理学上情绪与情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情绪与机体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相联系,是低级的,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情感则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是人类所特有的,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2)情绪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往往由当时的情境所引起,具有不稳定性;情感则不同,一般不受情境左右,具有稳定性、深刻性。
(3)情绪比情感强烈,而且具有较大的冲动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感体验一般较弱,很少有冲动性。
2.情绪、情感的内容
(1)情绪的内部体验
人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按照对立的性质形成两极状态。具体表现为:
①肯定与否定;
②强与弱;
③积极与消极;
④紧张与轻松。
(2)情绪的外部表现
①面部表情;
②身段表情;
③言语表情。
(3)情绪的生理变化
在情绪活动中所发生的内心体验和外部表现,是与神经系统多种水平的机能联系着的。同时,与情绪有关的生理反应是由内分泌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所控制的。
3.情绪和情感类别
(1)基本的情绪形式
①快乐;
②悲哀;
③愤怒;
④恐惧。
(2)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指特定时间内,情绪活动在强度、紧张水平和持续时间上的综合表现。根据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以下三种:
①心境;
②激情;
③应激。
(3)社会性情感
①道德感;
②理智感;
③美感。
(二)情绪理论与生理机制
1詹姆斯—兰格理论
詹姆斯认为由环境激起的内脏活动导致了我们所说的情绪;兰格同样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
2坎农—巴德理论
坎农和巴德认为由外界刺激引起感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到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使个体生理上进入应激状态。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同时受丘脑的控制。
3情绪的认知理论
(1)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
阿诺德认为情绪产生的模式是:
①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上传至丘脑,进而传至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刺激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
②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并进而将冲动下行传至血管和内脏组织,引起血管和内脏反应;
③血管和内脏的反应进一步反馈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进行再次评估,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体验。
(2)沙赫特—辛格的情绪三因素学说
沙赫特提出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并指出制约情绪产生的三种因素:
①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皮层输入外界信息;
②生理因素通过内部器官、骨骼肌的活动向大脑输入生理变化的信息;
③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情境的评估。
来自这三方面的信息经过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之后,才产生某种情绪体验。
4情绪脑机制的有关理论
(1)林斯利的情绪激活学说
林斯利认为,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接受着来自外周和内脏的各种感觉冲动,经过下丘脑的整合之后,再弥漫投射到大脑,激活大脑皮层,调节睡眠、觉醒和情绪状态。
(2)帕佩兹和麦克林的情绪边缘系统学说
帕佩兹和麦克林认为边缘系统与情绪的自主神经系统反应和情绪体验关系密切,大脑的边缘皮层、海马、丘脑和下丘脑等结构在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情绪的意义和健康
1情绪的意义
(1)情绪、情感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通常,积极的情绪、情感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而消极情绪、情感则会影响工作效率。
(2)情绪可以调节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
情绪通过表情的渠道达到互相了解、彼此共鸣的目的,以十分微妙的表情动作传递交际的信息。
(3)情绪的适应作用
情绪有帮助人类适应环境的价值;情绪的发展及表现是否正常,往往体现着个体整个心理状态。
2情绪与健康
(1)正性情绪有利于人的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健康;
(2)负性情绪会损害人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反应,严重时可导致心身障碍。
五、意志过程
(一)意志概述
1.意志的定义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2人的意志行动的特征
(1)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行动;
(2)意志行动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
(3)意志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
(二)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1.采取决定阶段
(1)动机斗争与目的确定;
(2)方法和策略的选择。
2.执行决定阶段
(1)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情感体验和认识活动协同作用的过程;
(2)执行决定是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
(三)意志品质
1自觉性;
2果断性;
3坚韧性;
4自制性。
六、个性
(一)个性概述
1个性的概念
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的特征
(1)稳定性与可变性;
(2)独特性与共同性;
(3)整体性;
(4)生物制约性与社会制约性。
3个性心理结构
(1)个性倾向性;
(2)个性心理特征;
(3)自我调控系统。
4.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1)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①生物因素;
②环境因素;
③实践活动;
④自我教育。
(2)人生发展阶段与个性形成
①人的个性发展是一个从初级到成熟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个性的发展可以划分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发展的特定主题,即存在某些“关键期”。如果不能顺利渡过这些关键期,个性就会出现某些偏差。
②个性形成的标志是自我意识的确立和社会化的完善。前者标志着形成了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心理内涵;后者标志着完成了社会角色的认同。
(二)需要
1.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有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需要的分类
(1)按照起源分类
①自然性需要;
②社会性需要。
(2)按照对象划分
①物质需要;
②精神需要。
3.需要层次论
(1)生理的需要,指对阳光、水、空气、食物、排泄、求偶、栖息和避免被伤害等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指对生活在无威胁、能预测、有秩序的环境中的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指对友伴、家庭的需要,受到组织、团体认同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是个人对自己的尊重与价值的追求,包括“人尊”和“自尊”两方面。
(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充分发挥个人才能与潜力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各种需要虽有层次高低之分,但彼此关联。每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后,较高一层的需要随之产生;如果较低层次的需要一直处在不满足的状态,较高层次的需要就不容易产生。
(三)动机与挫折
1.动机概述
(1)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一种驱使人进行活动,从而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
(2)动机的功能
①始发功能;
②指引功能;
③激励功能。
(3)动机的特征
①选择性;
②活动性。
2.动机的种类
(1)根据动机的性质,可以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2)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的时间,可把动机分为长远动机和短暂动机;
(3)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可以把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4)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可把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
3.动机冲突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4.挫折
(1)挫折的概念
挫折是指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2)挫折产生的原因
①客观因素,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
②主观因素的挫折包括个体生理条件与心理条件的限制。
(3)影响挫折的因素
①抱负水平;
②个人容忍力;
③外部因素。
(四)能力
1.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2.能力的分类
(1)一般能力,是指完成各种活动都需要的共同能力;
(2)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特殊活动或专业活动所必需的能力。
3智力
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五)气质
1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性情、禀性和脾气。
2气质类型
(1)胆汁质;
(2)多血质;
(3)粘液质;
(4)抑郁质。
3气质的生理基础
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反射的实验研究发现,神经系统最基本的过程是兴奋和抑制过程。这一神经活动过程具有三种特性: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这三种神经活动特性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其不同的组合就形成了高级神经活动的不同类型。巴甫洛夫从中找出四种最主要的类型,即强一不均衡型,强—均衡—灵活型,强—均衡—不灵活型和弱型。如图所示:
4气质的意义
(1)气质是个性赖以形成的条件之一,它体现了个性的生物学内涵;
(2)对于不同的职业来说对从业者的气质有不同的要求;
(3)不同的气质类型对人的身心健康有不同的影响。
(六)性格
1.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个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性格的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理智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类型
性格类型是指某些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性格类型的分类有:
(1)对立型模式的性格分类
①内倾型与外倾型;
②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③A型性格和B型性格。
(2)多元型模式的性格分类
①个性维度理论
艾森克的四种类型划分:稳定—内向型、稳定—外向型、不稳定一外向型和不稳定一内向型。
②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a.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b.卡特尔将人的特质区分为独特特质、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七)自我意识
1.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主体和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
2.自我意识的特性
(1)社会性;
(2)能动性;
(3)同一性。
3.自我调控系统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是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调节控制的前提。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它是伴随着自我认识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
(3)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意志行动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