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四川大学348文博综合[专业硕士]真题及详解(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马家窑文化

答:马家窑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因20世纪20年代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肃。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300~前2050年,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石器多磨制,常见穿孔。彩陶特别发达,图案复杂多变,画彩技术十分成熟。主要农作物为粟和黍。家畜、家禽有猪、狗、羊、鸡。房屋多为方形地面式。盛行土坑葬。彩陶上墨笔书写符号达130多种,常见有十、一、E等。发现陶祖和陶塑男性裸体像。

2.《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答:《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夏鼐主编的现代考古学著作,由文物出版社于1984年5月出版。该书以时代为序,综述了1949~1984年中国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展示了我国考古学在世界考古学界的重要地位,其中详细的注释为进一步研究各专题的学者提供了线索。

3.五铢钱

答: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是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在我国五千年的货币发展史上起到了深远的影响。“铢”是古代一种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汉武帝建元元年至建元五年开始铸造,钱径2.2厘米左右,面纹“五铢”。魏、晋、南北朝、隋朝都曾铸造五铢钱,在重量、纹饰等方面略有变动,基本沿袭了汉五铢钱圆形方孔的形制。

4.富春山居图

答:《富春山居图》是元代黄公望的水墨画作,纸本、水墨。此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景色,水墨渲染,格调平淡天真,洗练苍劲,远景近景都刻画得淋漓尽致。此图是传统山水画到元代画风变化的代表作,对于后世画坛影响很大。画卷在清初吴之矩收藏时,曾遭焚毁,经抢救分为两段:前面一段流入清宫,现藏台湾,后面一段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二、简答题

1.北京猿人发现的意义。

答:(1)北京猿人的发现

北京猿人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周口店龙骨山,是一个很大的洞穴堆积。年代为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发现北京猿人化石的地点编号为周口店第1地点。1918年,中国北洋政府矿政顾问,瑞典地质和考古学家安特生在周口店发现一处含有动物化石的裂隙堆积,1921年,安特生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等人在龙骨山北坡,找到一处更大、更丰富的化石地点,即周口店第一地点。1921年和1923年先后发掘出两颗人牙,并定为人属。1929年12月2日,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的独自主持下,发掘出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

(1)北京猿人发现的意义

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特别是随后发现了石器和用火遗迹,使得直立人的存在得到了肯定,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北京人遗址的材料,是全世界发现的同一阶段人类遗址的材料中,最丰富、最系统的,为研究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及其文化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2.列举科技考古手段,并举例说明。

答:科技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它运用理化分析技术并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对考古学提供的实物标本等有关资料进行古代科技发展史的研究。科技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文、地理、度量衡、机械、纺织、矿冶、交通工具、硅酸盐制品等有关方面。适当的手段是科技考古发展的重要条件。广义的科技考古手段是将各种学科的理论、方法、手段有机结合,并应用于收集、整理、研究;狭义的科技考古手段如下:

(1)断代测年方法。199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极大促进了科技考古学的发展。

(2)产地分析方法。中国古代陶瓷器的产地分析理论是假定各地区制造陶瓷器的胎土与当地粘土的物理、化学组成基本一致,都存在地区差异,而这一假定在很大程度上已得到了地球化学证据的支撑,所以只要我们测定出陶瓷器的物理或化学组成,那么我们可以推测其产地。

(3)食谱分析方法。古代人类食谱研究是生物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国际科技考古领域的研究前沿。重建古代先民食谱,不仅可望揭示他们的生活方式、探索古环境和人类迁徒活动,而且可为古代动植物的变迁、农业的起源和传播以及动物的驯养等重要研究等方面提供极有价值的信息。

(4)生物(基因)方法。动植物考古学便需要依靠一定的生物学理论知识对古生物进行剖析解读。

(5)遥感技术。美国考古学家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发现了沉没海底数千年的古埃及名城亚历山大;欧洲考古学家根据早期照片发现了多处古罗马的建筑遗址和著名的“罗马大道”;欧美等国考古学家联手通过卫星遥感资料发现了深藏于南美密林深处十世纪玛雅人的宫殿。

3.论述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

答: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现方法、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一般而言,博物馆学应该既研究微观的博物馆系统,又研究宏观的博物馆事业,但其中微观的博物馆系统是博物馆学研究的核心。

一般地说,博物馆学研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研究博物馆藏品、陈列、观众以及各项工作及相互关系,博物馆事业建设各个方面以及各级各类博物馆之间的关系等;研究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具体地说,博物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许多方面,而每一方面又形成一个分支学科。博物馆学的分支学科,一般包括:

(1)理论博物馆学。主要探讨博物馆的基本性质、社会功能和特点以及博物馆与社会发展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其中又可以分为:

博物馆学基础理论。这包括博物馆学研究对象、内容、学科性质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博物馆学结构体系;博物馆学方法论;博物馆学说史;

博物馆基本理论研究。这包括博物馆特征、社会职能、社会条件及其未来的发展。

(2)博物馆方法学。研究博物馆藏品的征集、鉴定、分类编目、保管、修复;陈列展览的设计、组织;对观众的服务、教育等工作原则和方法。它们分别发展为藏品管理学、陈列学、博物馆教育学等。

(3)博物馆管理学。从宏观上研究博物馆事业的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从微观上研究博物馆内部职能、机构组织、人员配备、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4)历史博物馆学。探讨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以及博物馆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性质、作用和特点。

(5)普通博物馆学。综合上述各个分支学科进行研究阐述的学科。

(6)专门博物馆学。这是把一般博物馆学的理论与工作方法应用于某些专门博物馆领域的学科。

三、论述题

1.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的关系。

答:(1)研究对象的区别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资料,是古代(清代除外)的遗迹和遗物。它们须是人类社会活动或与人类社会活动有关的遗存。它们应是人类有意加工的,或与人类活动有关、或能反映人类活动的自然物。

博物馆学以博物馆所特有的运动形式及其内在规律为基本研究对象,研究博物馆理论和各种类型博物馆的一般原理、基本性质和特点等。

(2)研究范围的区别

考古学把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中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作为研究依据,把遗迹和遗物的整个系列和类型作为研究重点,考古学研究要通过实物资料阐述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要扩大横和纵的研究范围。

博物馆学的研究范围有:博物馆实物资料(包括文物资料)搜集、分类、编目、保管、陈列、群众工作、设备等的方式、技术及各项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科学方法;研究博物馆的筹备、组织、行政、建筑设计;研究博物馆事业发展史等等。

(3)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的关系

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主要表现如下:

考古学发掘、整理遗迹和遗物需要借助博物馆学藏品分类研究的方法帮助其进行科学的分类,以便明确其所代表的文化类型及其特征。

考古发掘的遗迹和遗物最终有大批被收藏在博物馆中,博物馆学对科学保管和科技保护文物藏品的研究,使其免遭损坏,便于长久发挥其作用。

考古学研究所需要的实物资料很多都来源于博物馆,博物馆学对文物藏品的研究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和方法。